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9.06‎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 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 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洒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 沟通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 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 )‎ A.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B.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 C.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 D.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 ‎2. 司马光曾上书指出:“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 幸而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这主要反映出 ‎( )‎ A.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B.司马光主张变革 C.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 考古发现,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 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 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 葬中出现。由此可知,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生产( )‎ A.冲击当时的等级观念 B.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导致私营工业的日益萎缩 ‎4.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交子的发行规则是每隔三年发行一次新纸币(称“界”),规定百姓以 旧换新,保证市面流通的交子总量和准金比率不变。熙宁五年(1072 年),中央政府命令 四川地区多发行一界交子且不收回老一界交子。这表明当时北宋政府( )‎ A.积极满足市场货币需求 B.利用纸币攫取民间财富 C.力促四川地区商业繁荣 D.推动全国货币制度改革 ‎5.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 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 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6.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宋朝初年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到了宋真宗时期便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 策( )‎ 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了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力役 ‎7. 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 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 举,以摆脱“贱籍”。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的商帮势力强大 B.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 C.获取功名是商贾的最终目的 D.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8.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 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商品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9. 明中叶以后,各阶层投身于违法的海上贸易己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风气。这些人中,‎ 不仅有一般贫民百姓、流氓棍徒等失意之人,更有许多富家地主、巨姓大族,他们禁不起 海上贸易中高额利润的诱惑,纷纷投资于这一新兴行业。这一现象表明( ) A.商人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B.经济政策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 C.海外贸易促进了生产方式变革 D.市场需求改变着农村经济结构 ‎10.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社会习俗的历史”。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用不 同的史观来认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下列结论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C.新航路的开辟是对人类文明的连接 D.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11. 16 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 ‎1567 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 之间的贸易。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 A.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 B.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 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 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12. 18 世纪中后期至 19 世纪,英国大量中产阶级妇女开始参加慈善活动,进行义卖帮助孤儿、‎ 学校,探视救济穷人。在这些活动中,妇女们避免了在家中的附属地位,同时从事大量社 会工作也使她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进而增加了自信心。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观念的变化 B.女权运动的影响 C.教育改革的冲击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这种种发展的结果,英国到 1800 年时生产 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多。更明确地说,英国的煤产量从 1770 年的 ‎600 万吨上升到 1800 年的 1200 万吨,进而上升到 1861 年的 5700 万吨。”材料中现象出 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对英国的影响 B.殖民地对煤的需求急剧增加 C.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与推广 D.钢铁工业成为英国支柱产业 ‎14. 1903 年一位英国企业家说:“从前,一个制造商自己有一家企业……现在,我们已经达到 了一个新阶段,需要把若干股份公司集合成为我们所称的一种联合……”材料中所说的“联 合”( )‎ A.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B.适应了工业化发展需要 C.说明自由主义正在形成 D.国家干预经济时代来临 ‎15. 《全球通史》中提到:“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例如英国,到 1914 年,已在国外投资了 40 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那 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 450 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到 1914 年,‎ 欧洲已成为世界的银行家”。材料表明 A.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 B.工业革命加速西欧国家资本积累 C.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强大 D.西方列强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16. 洋务派积极主张并促成了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法律,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法律人才,‎ 他们创办新式的洋务学堂传授法律知识,并在开展法制教育和翻译国外法学著作中改造或创 造出了“主权”、“人民权利”、“法院"等中文法律词汇。据此可知洋务派( ) A.突破了“中学为体”的束缚 B.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C.以培养近代法制人才为根本目的 D.促进法制教育的近代转型 ‎17. 下表为晚清两个不同年份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年代 数额 ‎(万两)‎ 比重 ‎(%)‎ 数额 ‎(万两)‎ 比重 ‎(%)‎ 数额 ‎(万两)‎ 比重 ‎(%)‎ 数额 ‎(万两)‎ 比重 ‎(%)‎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对此表信息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B.洋务运动促进经济的发展 D.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8. 陈启源于 1873 年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 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厂房占地约为 1.44 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 有 1500 多工人,95%都是女工。由此可知( )‎ A.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 B.当地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C.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 D.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 ‎19. 1898 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 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 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 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 A.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D.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20. 据统计,1913 年英国与法国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为九千六百余万两和五百多万两;到 了 1918 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下降为四千九百万两和一百五十余万两。这一变化 说明( )‎ A.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B.传统大国正在走向衰落 C.西方经济侵略受到华资抵制 D.民族工业处境有所改善 ‎21. 1937 年,西部地区的工厂还寥若晨星……到 1940 年,西部地区的工厂多达 1354 家,重 庆更是成为西部最大的经济中心,工厂总数达 429 家,占西南地区工厂总数的 50.7%,占 整个大后方工厂总数的 31.6%。西部地区工业仅仅在 5 年之内,就已远远超过其过去 30‎ 年的发展总和。这说明( )‎ A.中国的经济中心转移到西部 B.国民政府干预经济发展 C.战争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 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22. 1947 年 2 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经济紧急措施方案》,规定“凡国营生产事业,除属于 重工业范围及确有显著特殊情形必须政府经营者外,应即以发行股票方式公开出卖或售与 民营”,由此掀起以抛售国有企业为特征的私有化改革运动。这一措施( )‎ A.在美国胁迫下强化了市场经济 B.遏制了共产主义经济思潮 C.便利了官僚资本侵占社会资产 D.有利于政府筹措内战资金 ‎23. 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 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这次院 系调整( )‎ A.建立了科学的高校专业体系 B.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C.为适应建国初的工业化需求 D.推动了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24. 1980 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 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些措施( )‎ A.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B.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D.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25. 在古代,有“闰七不闰八,闰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 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 B.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C.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 D. 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0 分)‎ ‎26.(26 分)工商业在中国经济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发展曲折艰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以来“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纷冶铁煮盐,积蓄雄 厚的经济力量,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对于西汉皇朝都是十分不利的。公元前 117 年,汉武帝 规定,招募盐户煮盐,资用自理,由官府供给煮盐用盆,煮成后,由官府按所值给价。至于铁 器的生产,则规定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就地冶铸,不产铁的郡国设立小铁官,利用收集废铁 冶铸。食盐和铁器一律由官府统一销售,禁止私卖私铸。……经过整顿,盐铁的产量和销售都 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01 年到 1907 年,张謇先后创办了 19 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 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 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 校等大专院校。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 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 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 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来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三 占有大约三百八十万工人、店员的私营工商业,是国家的一项大财富,在国计民生中 有很大的作用。私营工商业不仅对国家供给产品,而且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可以为国家训练 干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而且要出于资本家自愿,因为这是合作的 事业,既是合作就不能强迫,这和对地主不同。‎ ‎——摘自毛泽东《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1953 年 9 月 7 日)‎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10‎ 分)‎ ‎(2) 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张謇在这一时期创办企业的有利条件。(10 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 目的。(6 分)‎ ‎27.(2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提高市场竞争力,英国 1623 年制定的《垄断法》规定:“专利权授予最早的发明 者;发明必须是新产品;专利权人有权在国内独占制造和使用发明的物品和方法;专利权 16‎ 年;专利权人不能抬高物价以损害国家利益、破坏贸易”。该法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正式完 整的专利法。在英国影响下,欧美其他国家也相继颁布了专利法,有 22 个国家先后建立了专 利制度。1883 年,为解决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欧美国家相互合作,协商达成了《保护 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立保护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的国际专利局。由此开创了国际保护 知识产权的先河。‎ ‎——摘编自熊英《知识产权法原理与实践》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理论和法律制度传入我国。1859 年,洪仁歼 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凡是“益民”类的发明都应受到鼓励并给以保护,仿制者将受到法律 制裁,这是我国最早的专利立法思想。1881 年,郑观应向朝廷上书求给予上海织布局的机器 织布工艺以 10 年专利,得到光绪帝的赐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件专利。1898 年光绪帝 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规定:“发明、制造船械枪炮等超出原有产品者,或用新法兴办大 工程者,皆准许集资设立公司,享专利 50 年”。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保护知识产权的 法规。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I944 年,国民政府颁布并施行了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专利法。‎ ‎——摘编自任建新《回顾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欧美专利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专利制度发展 的意义。(12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的背景。(8 分)‎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利制度实践中应当采取的措施。(4 分)‎ 高一历史第三次月考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解析】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凿运河,且运河分布遍及南北,既有在中原地区的 鸿沟贯通各国及河流,又有吴楚、齐地的运河连接各地。可见这些运河的修建便利于各国军 需物资的运输,适应了当时的争霸战争的需要,故选 A。材料“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反 映了运河的修建不是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故 B 错误;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不符合 材料主旨,C 错误;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促使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D 错误。‎ ‎2.D 【解析】根据材料“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 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反映出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赋税的沉重,农民生活艰 辛,即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由此可知,D 项正确。‎ ‎3.B 【解析】根据材料“汉代许多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长沙马王堆汉 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 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表明,汉代地方官营 手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事商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 体现对当时等级观念的冲击,A 项排除;官营手工业是由政府控制的,产品是供皇室和贵 族使用的,本身无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 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对私营手工业的影响,‎ D 项错误。‎ ‎4.B 【解析】依据材料“中央政府命令四川地区多发行一界交子且不收回老一界交子”来看, 政府发行了新币却不回收旧币,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描述事件是由政府主导的,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排除;C 项依据所学知识可 知,北宋政府的行为是为了缓解财政危机,而不是要促进四川的商业繁荣,排除;D 项材料 未体现,排除。‎ ‎5.D 【解析】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 南宋朝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 D 正确;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及政 治中心在北方才会导致漕运出现由东西向南北的变化,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原因之一,并 不全面,排除 A;题中反映了漕运从东西方向转变为南北方向,由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发展 为由南至北的变化,主要是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不符合史实,且 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 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与题中漕运出现的方向 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C。‎ ‎6.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宋代不抑土地兼并带来经济发展的景象,可知允许土地私 有对经济 发展有重要作用,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增长,农业发展,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 强,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带来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体现导致社会矛 盾恶化,故 C 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人口增加和农业发展,没有体现农民赋税减轻,故 D 项错误。‎ ‎7.D 【解析】 由材料关键信息“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 宗耀祖’”等,材料主旨即能体现出明清商帮观念的落后,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D 项符合 题意。材料主旨无从体现 A 项;BC 两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D。‎ ‎8.A 【解析】 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明末江南农村地区雇工的待遇相比“百年前”有了极大提 高,这反映了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 与手工业发展的结果,故 A 项正确;政府长期积极推行重农政策,只会限制农村手工业的 发展,并不能成为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只是部分人表达对雇工“骄 惰”的不满,缺乏足够信息反映社会矛盾,而且“尖锐”的社会矛盾也不能够通过江南地 区的农村现象充分表现,故 C 项排除;雇工的出现就是因为农民与土地所有权分离,只能 作为地主的雇佣工人,体现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 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 除。‎ ‎9.B 【解析】 依据材料“违法的海上贸易”“新兴行业”可知明朝海禁政策已经不适应时代的 发展,故 B 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变革,故 A 项排除;生产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并未改 变,故 C 排除;D 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 ‎10.A【解析】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指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所以符合社会史 观的结论应该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故选 A 项;新航路的开辟给亚非拉人民带 来了灾难属于革命史观,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属于整体史观,新航路的开 辟是对人类文明的连接属于文明史观,故排除 B、C、D 项。‎ ‎11.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6 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海外贸易航线,中国和许多国家发 生了贸易往来,可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 选项正确;“唯一港口”说法过 于绝对,A 选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B 选项排除; 材料中未提及白银的产地,C 选项排除。‎ ‎12.D 【解析】 由材料时间“18 世纪中后期至 19 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英国工业革命正 迅速发展;由材料“大量中产阶级妇女开始参加慈善活动”“妇女们避免了在家中的附属地 位”“从事大量社会工作也使她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进而增加了自信心”可知,英国工业革 命把中产阶级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故 D 项正确。家庭观念的变化、女权运动的影响、‎ 教育改革的冲击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ABC 三项排除。‎ ‎13.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蒸汽机是以煤为原料的动力机器,由于蒸汽机在工业领域的大 力推广,对煤的需求激增,故 C 项正确。A 项,新航路开辟于 15 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 B 项,18—19 世纪殖民地工业化水平很低,对煤的需求并不大,排除;D 项,钢铁工业成 为支柱产业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 ‎14.B 【解析】 由材料“把若干股份公司集合成为我们所称一种联合”可知,此处“联合”‎ 指垄断 组织。垄断组织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工业发展的需要,故选 B;垄 断组织一定程度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有利于市场的稳定,排除 A;自由主义在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已出现,垄断组织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排除 C;国家干预经济开 始于 1933 年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 D。‎ ‎15.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等信息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外侵略逐渐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故答案为 D 项。材料未体现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排除 A 项;此时已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期间,排除 B 项;材料主旨是西方国家对外资本输出,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6.D 【解析 】据材料“改造或创造出了“主权”、“人民权利”、“法院"等中文法律词汇”可知洋务 运动在教育领域积极培养法律人才并推动中国法制教育的近代化,故 D 正确。洋务运动是 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进行的向西方学习器物的努力,指导思想是“中体西 用”,故 A 错。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开展的,并未改变阶级属性,故 B 错。洋务运动的目 的是救亡图存,故 C 错。‎ ‎17.C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农业税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这 说明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 C 项正确;此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并没有丧失 主导地位,A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整个税收结构的发展,无法得出洋务经济带来的税收的 变化,排除 B 项;清政府在 1895 年《马关条约》后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开始调整工 商业政策,故 D 项排除。‎ ‎18.A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修建厂房占用土地以及附近大量农民成为工厂的工人来看,“继昌 隆”缫丝厂的创办给当地自然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故答案为 A 项。“继昌隆”缫丝厂是采用 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不是手工工场,排除 B 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 在外商企业诞生,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思想”,排除 D 项。‎ ‎19.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末年国家对于奏请开埠通商是十分认可的,这与清朝末年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关,符合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故答案为 C 项。清政府 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说明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 项;洋务运动 在 1895 年即宣告失败,排除 B 项;材料说明清政府主动适应近代化,不是列强经济侵略不 断加深的作用,排除 D 项。‎ ‎20.D【解析】从 1913 到 1918 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下降,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 中国的商品输出,D 项正确。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并没有扭转,A 项不符合史实;仅仅商品输 出减少 B 项不能说明传统大国正在走向衰落;题目中没有华资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说法,C 项错误。‎ ‎21.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西部地区工厂的建立,与抗战 的环境和国民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抗日战争期间,东部被日本人占据,因此只能开发西部, 作为与日本人斗争的后方储备,西部建厂或企业内迁适应了当时形势的需要,也改变了中国 民族工业的布局。故答案为 C 项。A 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中国的经济中心转移到西部 的结论,排除;B 项,材料没有体现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 项,材料反映的是西 部地区的工厂数量大增,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 闭与之不符,排除。‎ ‎22.C【解析】根据“以抛售国有企业为特征的私有化改革运动”,国民政府抛售国有企业,便利 了官僚资本侵占国有资产,一些有特权的官僚谋求私利,化公为私,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 现“美国胁迫”,排除 A;国民党以抛售国有企业为特征的私有化改革运动与遏制了共产主 义经济思潮无关,排除 B;国民党的改革目的应该是促进经济发展,D 不是国民党进行私有 化改革运动的主要目的,排除。‎ ‎23.C【解析】从通过“高校院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可以看出,这次院系调 整为适应建国初的工业化需求,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急需技术人才。故答案为 C 项。A 项没 有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排除;B 项与院系调整无关,排除;院系调整对文艺事业蓬勃发 展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排除 D 项。‎ ‎24.D【解析】据“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可以得出国家尝试 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故 D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 ‎1984 年,与“1980 年春节前夕”不符,故 A 项排除;材料信息并未提到所有制改革,故 B 项排除;据材料中“要求各大城市”可知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 C 项排除。‎ ‎25.C【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粤语成为时尚潮流,A 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人们价值观的根本 转变,B 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 很快遍及全国,说明粤语地区即珠三角地区的影响力提升,C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 济体制成熟,D 项错误。‎ ‎26.(1)背景:富商大贾兼并土地、操纵物价,激化社会矛盾;地方诸侯王势力增强,威胁中央 集权。(每点 2 分,共 4 分) 影响:盐铁的产量和销售增加,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物价,有利于人民生活;打击富商大贾,‎ 加强中央集权;但盐铁官营政策变市场竞争为政府垄断,阻碍了民间私营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得 6 分)‎ ‎(2)贡献:兴办实业;重视教育,兴办学堂;重视社会公益事业。(6 分) 有利条件:外国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任答二点 4 分)‎ ‎(3)目的:为了保障国计民生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和训练干部;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需要。(6 分)‎ ‎【解析】(1)依据材料“汉初以来“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纷冶铁 煮盐,积蓄雄厚的经济力量,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对于西汉皇朝都是十分不利的。”结合汉 初社会政治情况可知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背景一是盐铁私营导致地方诸侯王势力增强,威 胁中央集权;二是经营盐铁致富的商人兼并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统治的稳定。‎ 第(2)问,据材料二,“历史贡献”,由材料二信息“从 1901 年到 1907 年,张謇先后创办 了 19 个企业单位……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 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1905 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 学校等”概括得出:兴办实业、重视教育、重视社会公益事业等。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的初 步发展时期,由此可以得出张謇办企业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私营工商业,是国家的一项大财富,在国计民生中有很大的作用。”‎ 可知,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国计民生的发展。根据材 料“私营工商业不仅对国家供给产品,而且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可以为国家训练干部”可 知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积累资 金和训练干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属于三大改造一部分,改造工商 业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27.(1)特点:国家立法确立专利制度;源于英国并逐渐影响欧美;制定国际公约,建立国际机 构;时间早,具有开创性。(6 分)‎ 意义:有利于重知识、维护社会公正;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欧美各 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对世界各国建立专利制度及国际合作产生重要影响。(6 分)‎ ‎(2)背景:欧美专利制度的影响;进步人士的推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 需要。(8 分)‎ ‎(3)措施:加大立法保护,不断完善专利制度;加大宣传力度;遵守国际公约,加强国际合作。‎ ‎(4 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在英国影响下,欧美其他国家也相继颁布了专利法……欧美国 家相互合作,协商达成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立保护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的 国际专利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立法、英国影响、国际公约、国际机构、开创性等方 面概括欧美专利制度发展的特点。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重视知识、社会公正、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专利制度、国际合作等方面简析欧美专利制度发展的意义。‎ ‎(2)背景,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理论和法律制度传入我国…… 洪仁玕……发明都应受到鼓励并给以保护……光绪帝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南京临 时政府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欧美影响、个人推动、政府重视、 工业发展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欧美其他国家也相继颁布了专利法……欧美国家相互合作,协商达成了《保 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材料二“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I944 年,国民政府颁布 并施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专利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立法保护、专利制度、宣传力 度、国际公约、国际合作等方面指出专利制度实践中应当采取的措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