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山东专用):第40讲 商鞅变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山东专用):第40讲 商鞅变法(学案)

第40讲 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 变法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商业日趋活跃。‎ ‎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 ‎3.政治上: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4.军事上: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5.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知识点二 秦国变法的具体原因 ‎1.各国改革或变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1)春秋时期 ‎①齐国管仲改革:发展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②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 ‎①魏国李悝变法,使魏国率先强盛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②楚国吴起变法,使楚国成为战国中的强国: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裁免冗吏,奖励军功等。‎ ‎2.必要性:秦国偏居关中,落后于中原,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可能性: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和民众的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历史机遇:晋国分裂;中原众多士人追求建功立业。‎ ‎5.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知识点三 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2)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3)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3.“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4.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知识点四 变法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知识点五 变法评价 ‎1.变法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图片解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牛尊 信息提取:从牛鼻子上的“鼻环”可印证当时人们对牛(畜力)的应用。‎ ‎【图解历史】 商鞅变法的历史机遇 ‎【图解历史】 小农经济的确立 信息提取: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导致“公田不治”,各国变法改革变相承认了土地私有,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从而使小农经济确立。‎ ‎【图解历史】 商鞅变法 探究1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 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变法往往以赋税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经济基础变革,战国时期的变法开始涉及上层建筑的变革,商鞅变法中既有废井田、开阡陌这样彻底的经济基础变革,又有实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变革,做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推动了封建制度在秦国的确立,必然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最终完成统一六国。‎ ‎2.评价重农抑商 ‎(1)积极: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1.(2019·安徽“皖南八校”模拟)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解析 ‎ 重视发展生产和农民地位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但非根本原因。变法中推行的政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 A ‎2.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下列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B.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 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D.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 解析 我国古代历朝政府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依然有资本雄厚的大商人出现,这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决定的,我国古代农耕经济持续发展,带动商业的发展。故选D。‎ 答案 D 探究2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商鞅变法后的形势 战国时期形势图直观地再现了商鞅变法时秦国面临的 局面,面对强大的东方六国,秦国务必快速改变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增强军事实力。图中展示的秦国应是改革后的秦国,其疆域扩大,具备统一六国的实力。‎ ‎ (2018·江苏昆山模考)右图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殴”。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  )‎ A.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图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秦国军队调动凭借虎符由国君控制、发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B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商鞅变法的措施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核心论点:史料反映了商鞅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体现了其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2018·山西晋中调研)如图是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它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  )‎ A.法制意识 B.重农精神 C.娱乐意识 D.尚武精神 解析 根据铜镜的图案内容,可以说明当时秦人形成了尚武精神。‎ 答案 D 考法1 商鞅变法的背景 ‎【考题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而支持变法 答案 B ‎『』‎ ‎★明立意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商鞅变法的背景。‎ ‎★抓关键 “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说明从经济基础角度回答。‎ ‎★清误区 本题属于因果型材料题,难度较小。本题容易误选C项。但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需要。‎ 考法2 商鞅变法的影响 ‎【考题2】 (2014·浙江文综,自选模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答案 (1)法家思想。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 ‎★关键信息 信息1:材料一信息“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强调刑罚、重利。‎ 信息2:材料二中的信息“人(指奴隶主贵族)说惠王”说明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反对。‎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体现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第(1)问,第一小问“指导思想”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归纳作答;第二小问“作用”属于基础知识识记题,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残伤民以峻刑”和材料二中的信息“人(指奴隶主贵族)说惠王”作答。‎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罚”,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健全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答案 B ‎2.《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为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最后无可去处的商鞅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当时秦国(  )‎ A.变法深入人心 B.变法遭到反对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答案 A ‎3.生活在商鞅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途径有(  )‎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读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 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商鞅变法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活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而“四书五经”属于儒家经典。故排除②④,①③‎ 是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选C。‎ 答案 C ‎4.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那时诸侯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王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解析 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提升了秦国的地位和实力,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选C。‎ 答案 C ‎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新兴地主的推动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D.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公田不治,土地私有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答案 C ‎6.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最能说明这种观点的是(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解析 该题的关键是所有制的变革,只有A能体现出所有制的变革。‎ 答案 A ‎7.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所有制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什伍制 解析 变法能否成功取决于改革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所以答案选择A项。B、C、D三项都不全面或是不准确。‎ 答案 A ‎8.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孝公起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说明(  )‎ A.秦国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是必然的 B.荀子把秦国军事上的胜利错误归为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者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是秦国必然强盛的原因,所以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C ‎9.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表明商鞅变法(  )‎ A.取消贵族特权 B.模糊社会等级界限 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 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标 解析 根据题干可以判断商鞅变法实行了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故选C。‎ 答案 C ‎10.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解析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这是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选C。‎ 答案 C ‎11.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D.“为田开阡陌封疆”‎ 解析 材料的含义是秦国的士兵在对外战争中很勇敢,但不敢互相斗殴与犯罪,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主张严刑峻法。比较备选项的内容可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为B项。‎ 答案 B ‎12.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主要是为了(  )‎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 解析 商鞅变法中规定按户征收赋税,商鞅鼓励分家立户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小农户的数量,发挥农民生产潜力以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B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19·安徽六安舒城中学仿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狂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看法。‎ 答案 (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充分肯定。认为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分明,终于由弱转强,统一天下,影响深远。材料二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评价片面。‎ ‎(2)看法:商鞅变法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他虽不畏权贵,严刑峻法,有利变法的实施,但又因触犯了贵族利益,引起贵族不满,导致变法失败甚至招致杀身之祸。‎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改革,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等。(任意一种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4.(2018·江苏一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杀掉,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二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1)材料一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3)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答案 (1)“连坐”与什伍相结合。直接目的是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 ‎(2)商鞅认为“六虱”‎ 是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3)使秦朝法律严苛、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成为导致秦亡的重要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