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吉林省辽源市辽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辽源市辽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吉林省辽源市辽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 一、选择题 ‎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C.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D.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2.《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3.汉代规定,民户为国家输送粮食到边境,运到600石的赐二等爵,4000石赐五大夫,12000石赐大庶长;边塞粮食充足了,可以储备在郡县,郡县储备足一年所需的粮食,即可免收田租。这一措施 A.解决了国家存在的边患问题 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严格 C.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层的兴起 ‎4.少府监创设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其最高长官位列朝廷九卿,负责管理手工业制造,东汉以后,兼管供应宫廷生活和政府特殊需要的服御诸物、珍膳、织造、军器、铸币等物品的生产。由此可知,古代少府监负责管理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5.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6.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无人身自由 C.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D.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7.秦汉王朝规定在“市”内进行交易的商人都要被编入“市籍”,如此才能得到在“市”内定居和营业的合法权。这一规定 A.利于稳定经济秩序 B.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拓展了“市”的空间 D.扩充了中小商人的数量 ‎8.《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闭门。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在:“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9.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 A.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 B.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 C.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D.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10.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下列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朝民间海外贸易走私情况较为严重 B.明朝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朝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朝政府倭寇猖獗,故限制与日本的贸易 ‎1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12.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 A.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 B.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 C.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 D.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13.墨西哥的征服者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废除了印第安人中间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恶的东西之后,上帝保佑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给男人、妇女和所有征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要不然他们的灵魂可能已下到地狱。”这材料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宗教因素 D.技术因素 ‎14.据《世界文明史》:1540年前后,“由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导致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5.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 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 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 D.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沿岸 ‎16.据黑人著名历史学家杜波依斯估计,被殖民主义者从非洲贩卖到美洲大陆的黑人奴隶,16世纪为90万人,17世纪为275万人,18世纪为700万人,19世纪为400万人,共计约1500万人。这一统计数据 A.全面揭露了殖民主义者的罪恶 B.佐证了三角贸易对非洲的危害 C.肯定了黑人奴隶对美洲的贡献 D.反映了黑人奴隶被贩卖的过程 ‎17.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里有这样的论述:“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一论述表明 A.马克思没有看清西方国家殖民主义的本质 B.马克思已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C.亚非拉国家应尽早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D.西方扩张推动世界近代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18.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19.1494年,受葡萄牙国王请求,罗马教皇在大西洋佛德角群岛以西370里画了一道界线,分开东西,东面是葡萄牙的势力范围,以西归西班牙。引发这一划界事件的直接原因是 A.迪亚士的探险返航 B.哥伦布的探险返航 C.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D.“地圆说”被证实 ‎20.下表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单位:%)‎ 地区年份 ‎1699—1701‎ ‎1702—1774‎ ‎1804—1806‎ ‎1834—1836‎ ‎1854—1856‎ 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 ‎13.3‎ ‎46.9‎ ‎49.4‎ ‎34.7‎ ‎28.1‎ 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 ‎3.1‎ ‎8.1‎ ‎13.3‎ ‎29.0‎ ‎43.0‎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 B.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 C.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D.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21‎ ‎.据统计,美国钢铁工业在1870—1905年间产量增加了9倍,企业数却减少了2/3;1880—1905年间造船吨位增加了1倍,而造船厂减少了1/2;农机制造业在1860—1905年产值增加5倍之多,工厂数减少了1500多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改良蒸汽机的开始推广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破坏 C.国家干预以防止生产过剩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22.如图反映的是1838—1856年间,英国纺织业当中女工和男工的比例情况。其说明了 A.纺织业对女性工人的需求量更大 B.机器生产对工人的体力和技能要求低 C.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性普遍增强 D.工业化使广大男性社会地位大大降低 ‎23.“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24.《全球通史》说:“(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B.电力的广泛使用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兴起于重工业 ‎25.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26.按照美国人马士的说法,“在该口岸(福州)的历史上,第一年(1844年)没有外国船只进口;第二年有765吨的航运进口,贸易价值是375000元;但是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又没有一只船了”。马士所述现象从侧面说明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顽固 B.中国卷入了世界市场 C.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市场 D.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27.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28.如图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中所占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 A.美国企图独占中国市场 B.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C.民族工业逐渐陷入绝境 D.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29.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盈利指数 ‎—4.38‎ ‎7.61‎ ‎36.93‎ ‎21.43‎ ‎70.56‎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的推动 C.“实业救国”新思潮的推动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30. 中国的民族工业自起步起发展困难重重,先天即不足,后天又畸形。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出身贫贱低微,社会地位低下 B.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 C.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D.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刺激 ‎31.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32.1973年,周恩来说:“台湾有一个高雄港是自由港,没有税,吸引外资带着原料去建厂,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劳务费,然后把商品回销外国,这样很多外资去台湾投资。”同年,陈云提出:“要把一些界限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这些主张 A.表明了建立自由港吸引外资的愿望 B.明确了利用外资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C.强调了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市场的需求 D.蕴含了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理念 ‎33.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进 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确立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34.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国共产党开始纠正“左”倾错误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35.1979年四川省委允许部分试点企业,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短线产品和炸药等危险产品仍由国家统购统配外,大部分生产资料可以进入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不经过物资部门直接订立供货合同,也可以在市场上采购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企业也可以自销一部分产品。这体现了 A.国家对计划经济取向的全面否定 B.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 C.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中逐步建立 ‎36.据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37.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B.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C.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38.1979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赴京直谏中央:“中国这么大,各省有各省的特点,有些应根据省的特点来搞。……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行一步,放手干。”习仲勋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支持。广东“先行一步”的表现是 A.率先实行农业改革 B.开辟经济特区 C.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D.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39.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D.发表“南方谈话”‎ ‎40.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屡次在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排名全国第一。下列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表述,错误的是 A.引进外资,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B.吸引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学习经验,了解国际市场行情 D.高度自治,实行特殊政治体制 二、非选择题 ‎41.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位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材料三 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4分)‎ ‎42.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批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 材料二 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经过多方努力,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过的《河道法令》规定,禁止污染饮用水。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在19世纪8O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等进一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解决工业化问题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产生的作用。(5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4分)‎ ‎43. (14分)‎ 近代中国工业化不是对西方生产方式的原样移植,存在着一条立足本土、工农结合、土洋结合进而现代化的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材料三 1913及1930年中国机器纱线产量及消费量统计表(单位:磅)‎ ‎1913年 ‎1930年 本国纱线产额 ‎200000000‎ ‎982070800‎ 进口纱线额 ‎358000000‎ ‎22616000‎ 出口纱线额 ‎∕‎ ‎43987064‎ 机器织机消费量 ‎15000000‎ ‎206913532‎ 手工织机消费量 ‎543000000‎ ‎753786204‎ ‎——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5分)‎ ‎(2)近代工业化对传统农村经济具有解构与重建的双重作用。根 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概括近代工业化对农村副业生产带来的有利变化。(5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我国棉纺织业各部门的发展状况。综合以上材料,请你简要谈谈从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中得到的借鉴价值。(4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C项正确;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铁犁牛耕,商周时期的是石犁而非铁犁,故B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故选C。‎ ‎2.【答案】D ‎【解析】材料“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横于辕之前末曰槃……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反映了隋唐时期曲辕犁的特点,故D正确;曲辕犁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故A排除;曲辕犁也不是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农具,故BC排除。‎ ‎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对为国家提供粮食的民户进行奖励,有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该政策为边塞提供了粮食,但不能说明解决了边患问题,故A项错误;该政策反映了对农业的重视,但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汉代之前新兴地主阶层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最高长官位列朝廷九卿……兼管供应宫廷生活和政府特殊需要的服御诸物、珍膳、织造、军器、铸币等物品的生产”可知,少府主要负责管理官营手工业,故选A。民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满足市场需要、民间消费之用,与材料中的服务对象不同,排除B;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家庭成员日用,排除C;工场手工业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D。‎ ‎5.【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唐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材料中可以交纳绢或布代替服役,由此可促进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A项中的商品经济材料无法体现;B项官营手工业是有官府开办,材料无法体现;C项主要是面向市场,也不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可知说的是技术垄断,故D选项符合题意。政府专营的说法材料不体现,A选项排除。手工业者的人身自由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的分工,C选项排除。‎ ‎7.【答案】A ‎【解析】商人被编入“市籍”,在“市”内定居,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故选A;秦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商人被编入“市籍”,在“市”内定居,与小商人的数量的扩充无关,排除D。‎ ‎8.【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讲述坊市制度的变化,与社会治安好转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以及“京都街鼓今尚废”说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放松,坊市制度已经崩溃已经崩溃,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都城人口急剧增长,故C项错误;宋代比唐代城市的管理相对宽松,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宋代城市出现的许多店铺,运用经营者的相关信息来命名,赋予店铺独特的标志,便于买家区分与辨认,显示出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故A项正确。虽然宋代城市中的许多店铺是以经营者的相关信息来命名,但这无法说明这些店铺就分布在居民区。故B项错误。题中并未提到有关宋代城市中店铺的地理位置的分布信息,无法得出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的结论。故C项错误。由题中所提供的信息,无法得出“首创”这一结论。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请开市舶……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明朝政府曾允许海外贸易,但附带了禁止性的条件,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明朝民间的海外贸易走私情况较为严重,故A选项错误;重商主义政策是西方国家在17、18世纪的经济政策,明朝政府没有奉行重商主义政策,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倭寇猖獗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明清时期专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等政策,受当时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中国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封建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A项正确;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的说法明显错误,因为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繁荣,B项错误;鸦片走私泛滥和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是在19世纪中期,与明、清前期时间不符,CD两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明朝清丈土地、核定田赋、记入《黄册》、编制《鱼鳞图册》等一系列行为,使得以土地为征收标准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化,C项正确;开始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始于唐代的两税法,A项错误;明代清丈土地并将数额记入户口册中可知,土地与户籍管理并没有分离,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赋税种类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 ‎1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废除了印第安人中间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恶的东西”和“给男人.妇女和所有征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可以看出迪亚斯等人在印第安人中传播基督教,即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因素。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与材料无关。‎ ‎14.【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新航路影响—“价格革命”,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导致金银价格下跌,货币贬值,物价高涨,故答案选A。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排除;CD不符合“1540年前后”的阶段特征,排除。‎ ‎15.【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商品贸易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表明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沿岸,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 ‎16.【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从16世纪到19世纪,大量的非洲黑人奴隶被贩卖,使非洲失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从而危害了非洲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贩卖黑奴的问题,没有全面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肯定黑人奴隶对美洲的贡献,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如何捕获、贩运和贩卖黑奴的过程,故D项错误。‎ ‎17.【答案】D ‎【解析】马克思意在表明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起到了双重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被殖民地区的近代化,选项D正确;马克思认为殖民活动有破坏性使命,可见其认识到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本质,选项A排除;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并未体现,脱离了材料主旨,排除。‎ ‎18.【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是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四十年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生铁产量从1825年之后迅速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机械化生产催生了大工厂制度的出现,B选项排除。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C选项排除。工业革命的进行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D选项排除。‎ ‎19.【答案】B ‎【解析】西葡两国划分世界说明西葡两国在当时世界新航路开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结合时间1494年可知,这是西班牙支持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线,因此B正确;迪亚士返航不能支持界线以西归西班牙,排除A;划界事件与英国无关,排除C;地圆学说被证实与划界事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排除D。‎ ‎20.【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到欧洲以外地区的比例越来越大,增速明显,说明英国越来越依赖于殖民地市场来销售工业品,即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故答案为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确立了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国际市场的竞争状况,排除B项;欧洲仍然占有较大份额,排除D项。‎ ‎2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产量提高,但企业数量减少,这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出现垄断组织的结果,故D项正确;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生产力造成破坏,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时间信息来看,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排除C项,‎ ‎22.【答案】B ‎【解析】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后13岁以上女职工占很大比例,说明机器生产对体力和技能要求较低,故选B项;A项属于对材料的表面解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看不出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和男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C、D两项。‎ ‎23.【答案】D ‎【解析】“电报和海底电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 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说明通讯工具的革新导致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是世界市场发展问题,农产品价格上升和下降与市场需求有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农产品只是举例子,不能说明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故B项错误;垄断组织不是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故C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由材料“工业研究的实验室……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可知,科学家与工业生产密切地绑定在一块,说明科学与技术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块,故选C。材料并未提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范围,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电力的广泛使用,排除B;工业有轻工业和重工业之分,材料没有强调重工业,排除D。‎ ‎25.【答案】A ‎【解析】根据“鸦片战争后”松江府大量种植棉花导致粮食短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大量种植的棉花主要以出口为主,说明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开始走向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应当时中国传统手工业迅速发展的内容,排除B项;当时自然经济是逐渐瓦解,其统治地位尚未丧失,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26.【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自然经济的抵御依然强大,材料中显示在鸦片战争开放“该口岸(福州)”后“但是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又没有一只船了”不是政治原因而是经济原因,故选A项;卷入了世界市场,与材料中“但是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又没有一只船了”不符,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了中国市场,但与材料中“但是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又没有一只船了”不符,排除C项;自然经济的抵御依然强大而非解体,排除D项。‎ ‎2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结论,故D项错误。‎ ‎28.【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47-1948年与1936年相比,官僚资本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中的比例均大幅提升,官僚资本占有比例增加意味着民族资本的比例减少,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企图,此行无中生有,故A项错误。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是1918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与1947-1948年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15——191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1919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AB项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是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排除。‎ ‎30.【答案】B ‎【解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当中,始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缝中生存,发展困难重重,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主人公社会地位低下,排除A;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并非个人情感,排除C;D是原因之一,但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31.【答案】A ‎【解析】根据 “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工业化的基础,A项正确;由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远远高于其他内容,可知B项错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材料统计财政预算支出的相关数据与“核心目标”的要求;C项错误;由“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可以得出发展国民经济目标有所侧重,D项错误。‎ ‎32.【答案】D ‎【解析】A项不符合陈云的言论,排除A;B项在周恩来言论里没有体现,排除;C项在陈云的言论里没有体现,排除;根据“吸引外资带着原料去建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说明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思想,故D正确。‎ ‎3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一五”计划特点的把握。依据材料中“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可知,“一五”计划不仅发展生产力,还要变革生产关系,因此D项符合题意。‎ ‎34.【答案】C ‎【解析】‎ ‎1962年到1965年,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是1960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效果,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排除A;1978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错误;当时农村仍然实行人民公社体制,生产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 ‎3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四川省委允许部分企业部分产品进入市场,企业间可以直接订立供货合同,可以在市场采购物品,这体现了在传统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短线产品和炸药等危险物品仍由国家统购统配,因此这不是对计划经济的全面否定;C选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的,1979年时尚未提出;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6.【答案】C ‎【解析】“三大改造”进行于1953年至1956年,A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于1953—1957年,B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这大大促进了市场的活力,C正确。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D错误。‎ ‎37.【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90十年代许多人下海经商生意火爆,说明社会需求较大,B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90年代没有明显的政治体制的调整和变革,C不正确;D“开始”说法不正确。‎ ‎38.【答案】B ‎【解析】率先实行农业改革的是安徽省凤阳县和四川省广汉县,故A项错误;1979年中国开设了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为经济特区,故B项正确;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是在开放经济特区之后的1985年,并非广东省的“先行一步”,故C项错误;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是在经济特区之后的1984年,故D项错误。‎ ‎3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中国王牌”,故B正确;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开放海南经济特区,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AC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0.【答案】D ‎【解析】设立经济开发区可以引进外来资金,A正确,经济开发区可以吸引外来人才的加入,B正确,设立经济开发区可以学习外来经验,C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特殊政治体制,高度自治是特别行政区,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 ‎41.【答案】(1)表现:农产品商品化;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扩大;纸币的出现与使用;海外贸易发达。(4分,答出任意四点)‎ ‎(2)现象:农村市场快速发展;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的地位确立。(2分)原因: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3分,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3)特点:海外贸易范围扩大;海外贸易额增加;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海上贸易取代陆路贸易。(4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可知农产品商品化;根据材料一“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可知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可知海外贸易发达;根据材料一“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一”可知纸币的出现与使用。‎ ‎(2)现象:根据材料二“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可知农村市场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二“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位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可知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的地位确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以上两个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两点:第一,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第二,商品经济的繁荣。‎ ‎(3)根据材料三“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可知海外贸易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三“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可知海外贸易额增加、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根据材料三“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知海上贸易取代陆路贸易。‎ ‎42.【答案】(1)问题:工人健康受损;大量使用童工;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4分)‎ ‎(2)举措:加强政府监管;通过立法治理。(2分)作用:调节了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5分,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3)启示:工业化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随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改革来推动,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努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一“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得出:工人健康受损;“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得出:大量使用童工;“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得出: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2)“举措”,根据材料二信息“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得出:加强政府监管;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河道法令》……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在19世纪80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得出:通过立法治理。“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经济生活、生活环境等角度分析即可。‎ ‎(3)“启示”,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从工业化带来的结果、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政府起到的作用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角度分析。‎ ‎43.【答案】(1)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重工业;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并存。(3分)‎ 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2分)‎ ‎(2)表现: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2分)‎ 变化:新的手工业行业增多;生产技术得到革新;手工织布的竞争力得到提升。(3分)‎ ‎(3)状况:机器纺纱业有了长足发展,基本实现自给;机器织布业和手工织布业共同发展;手工织布业的消纱量占主导地位。(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 “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等信息概括;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工业化和诱导民族工业产生的角度作答即可。‎ ‎(2)表现:根据材料中“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于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这一句的提示作答;变化:材料二中“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手工织布机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等信息提示进行概括。‎ ‎(3)状况:根据材料三“本国纱线产额”大幅增加且1930年远超“进口纱线额”,得出机器纺纱业有了长足发展,基本实现自给;据1913—1930年“机器织布消费量”和“手工织布消费量”都增加,得出机器织布业和手工织布业共同发展;依据1930年“手工织机消费量”远超“机器消费量”,得出手工织布业的消纱量占主导地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