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联盟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莆田市第一联盟体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三联考试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材料表明( ) 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基础 B.血缘关系是维系宗法制纽带 C.西周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D.智慧和品德是分封重要依据 2.《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精心治理晋阳,他减少老百姓的税赋、与民生息,从而使晋阳大地“民优而税少”。据此可知当时( )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 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重大变革 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3.在新疆、陕西、山东、江苏等地已发现秦汉时期的牛耕铁器和牛耕图50多处,但从各地出土的秦汉墓葬遗址中发现当时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专制思想的束缚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 4.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载:“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巧不可言,富拟封君。”这反映(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庄园经济自给程度较高 C.土地租佃关系普及 D.专制集权受到严重挑战 5.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 B.受制于北方气候的恶劣 C.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变动 D.得力于航海技术的进步 6.图1是某著名知识普及网站中对中国古代某一思想理论经典语录形象解释的一组漫画,此经典语录是( ) ① ② ③ ④ A.存天理,灭人欲 B.心外无理 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 7.明初《大诰》中规定:“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并认为,那些自取别号之人,是“轻君爵而美山野”,也要处置。这反映出( ) A.君臣关系紧张 B.官员淡薄功名利禄 C.专制皇权膨胀 D.官员缺乏人身自由 8.19世纪40年代末期,五口夷商所用华人,难以计数。到60年代,通事、买办即已“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各通商口岸形成一支买办队伍。当时出现买办势力的主要原因是( ) A.为获取大量佣金回扣 B.对外贸易扩大和外国在华投资增加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D.便利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9.从1895年到1900年间,全国新设立的私人企业,创办时资金在万元以上的共有127家,资本总额约为2027万银元。同一时期,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企业在创办时资金在万元以上共计17家,资本总额总计约为433万银元。这主要是得益于( ) A.外国资本输出的刺激 B.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C.民族企业增长速度超过官办企业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10.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首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明确规定“不得提书夷字”。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一词逐渐成为清政府朝野公私文牍的通用语,含义也更广泛。这一过程反映出清政府( ) A.对本国和外国实况的认知趋同 B.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动摇 D.清政府主动融入世界潮流 11.民国后期,有些选举纠纷并非通过选举诉讼等法定程序来解决,在选举争议各方矛盾尖锐化时,地方政府经常积极主动介入,平息选举中的宗族、派系纠纷。政治压力和武力胁迫也是解决选举纠纷的手段,有时则是在舆论影响下双方妥协达成和解。这反映出民国后期的非正式解决方式( ) A.有助于消弭纷争 B.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C.导致了民国社会动荡 D.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 12. 依据《中国共产党史》第十三章的目录,“五”的标题应该是( ) 第十三章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五、…… 三、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策略的转变 六、中国共产党为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A.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 B.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13.1927年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确定将工农兵苏维埃作为一种革命的“政权形式”。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将口号由“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要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共和政体被各党派接受 B.民主革命任务发生转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中共建国思想趋向成熟 14.1947年10月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布了中共八项基本政策,其中外交政策是: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废除一切卖国条约;要求美国撤退驻华军队;同外国订立平等互惠通商友好条约;联合世界上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一宣言( ) A.基本勾画了新中国将采取的外交政策的轮廓 B.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政策的运用 C.深受美苏冷战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 D.表明中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15.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 316万人增加到29 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 ) A.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 B.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C.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 16. “君子和而不同”、“万隆精神”、“统一战线”、“一国两制”、“变零和博弈为各方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上主张或理念共同的核心价值是( )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求同存异 C.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D.和平共处 17.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说,古代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这一论断揭示出古代雅典( ) A.城邦重视对公民的生活救济 B.城邦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 C.公民普遍认可“知识即美德” D.城邦重视对公民个性的培养 18.西塞罗认为理性构成了法律的基础和本源。他对法律的一个基本的界定是“法律是植根于自然的、指挥应然行为并禁止相反行为的最高理性,……这一理性,当它在人类的意识中牢固确定并完全展开后,就是法律。”据此可知,西塞罗认为( ) A.法律植根自然 B.法律和理性有天然的联系 C.法律等于理性 D.法律与宇宙规律本质相同 19.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滥砍滥伐后,殖民政府终于认识到“过去六十年的愚蠢错误和漫不经心所酿就的恶果”,在孟买、马德拉斯、缅甸、西北省、中央邦、奥德等地建立了森林管理机构。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海上马车夫的雄风 C.拿破仑陛下的荣光 D.日不落帝国的辽阔 20.法国历史学家雅克·鲁热里说,巴黎公社成为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材料表明( ) A.公社革命客观上推动了共和制进程 B.公社革命后共和派的势力大增 C.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怖 D.公社成就彰显马克思主义价值 21.下表是1930-1932年乌克兰地区粮食产量和征粮量(乌克兰每年向苏联中央政府上交的粮食量)统计。 时间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征粮量(单位:万吨) 1930年 2 290 780 1931年 1 760 700 1932年 1 280 770 这表明当时苏联(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存在重大失误 B.农村经济建设深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 C.农民为国家经济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以恢复国民经济 22.下图是1915-1949年美国人口出生及死亡统计图,由此可以看出大萧条期间美国( ) A.经济发展产生较大波动 B.生育理念发生巨大变化 C.并未发生大规模的饥荒 D.胡佛经济政策并未起效 23.1947 年,法美两国针对马歇尔计划产生了不同的理解。美国试图用马歇尔计划调解法 德矛盾,法国将其视为继续压制德国的手段。但在美英等国的压力下,法国被迫放弃对德强 硬政策。这反映了 ( ) A.法德已经实现了初步和解 B.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C.两极格局蕴含着一定危机 D. 意识形态影响马歇尔计划 24.图2这幅漫画本质上反映了( ) 图2《贸易战容易取胜》 A.美国的经济实力逐步下降 B.多极化趋势制约强权政治 C.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D.区域化加深贸易保护主义 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世纪,松江府(今上海地区)成为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的历史已数百年。明清时期人口攀升,对于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大。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纺织不易,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从明代开始,江南苏州、松江等地棉布便已经行销全国。明清江南私营纺织业生产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同时在生产和销售之间也存在分离,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生产效率的提高把江南纺织业发展推向了顶峰。19世纪中期以后,松江不仅丢掉了其棉纺织品的海外市场,自己还成为了外国棉纺织品的市场。松江地区棉纺织业逐渐衰落了。 ——摘编自高建刚《明清纺织业中的分工与效率》等 材料二 工业革命使英国棉纺织业长期居世界首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在工业产量方面已降到世界第3位,棉纺织业也开始衰落。纺织业是一种组织复杂、劳动力密集产业,由于其投资少、收效快、生产周期短等特点使其在工业化初期会率先发展起来。但工业革命带动了机械、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使棉纺织业处在次要位置。资产阶级对于工业化继续进一步发展已经缺乏热情,对于发明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也不再感兴趣,更不愿意支付一大笔资金用以更新设备。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不久,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便迎头赶上。如美国在纺织上的新发明:环锭纺纱机和自动织布机,使其纺织品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美国棉布成为英国货的主要竞争对手。当然,世界大战的爆发让英国损失惨重,无暇顾及本国工业发展并失去了广阔的出口市场。英国不重视现代科技教育,沿用传统的师徒传授,使其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美国、德国等。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对纺织品的出口十分不利,使其在与外国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等。英帝国本身的崩溃和衰落、经济的下滑也都是其纺织工业走向衰落的原因。 ——摘编自胡霄睿、于伟东、王华《英国纺织业的兴衰及对中国纺织业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棉纺织工业由盛转衰的原因。(12分) (3)综上,结合当今时代分析中英两国棉纺织业的兴衰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它似乎又是现代化的开始。西方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变化,其优势与劣势都已经十分清楚。战后西方开始更新自己,从而改变了西方世界发展的方向。更新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两个方向上都需要对几百年的历史进行反思,于是一方面出现“现代化理论”,另一方面出现“后现代主义”。当西方在背离“现代”的时候,世界其他地方则在走向现代化,就许多地区而言,现代化好像才刚刚拉开帷幕。 ——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21世纪与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中钱乘旦关于二战与现代化的任一观点展开评析。(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以下两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如果多答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五胡十六国以来,游牧部族迁徙不定,叛服无常,伤透了各国君主的脑筋……道武帝拓跋珪建国之初,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登国元年五月,“护佛侯部帅侯辰,乙弗部帅代题叛走。”七月,“代题复以部落来降,旬有数日,已奔刘显。”……贺兰、独孤两个特具功勋而又强大难制的部落,更是对拓跋部构成巨大威胁。历史上的深刻教训和严峻的现实迫使道武帝寻求解决办法。离散部落,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被离散的对象包括被征服部落,降附部落和原有部落,其范围基本上是北魏境内所有的游牧民族。它以民族或家族为单位,将游牧部落分解成若干小部分,使原来的君长大人变成了国家直接统治下的,有服役纳税法定义务的地方基层官员。它没有强迫牧民改从农业,并随北魏的军事征服逐步推行。 ——摘编自杨恩玉《北魏离散部落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离散部落的背景及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离散部落的作用。(9分)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801年,伍秉鉴成为广州十三行怡和行的新掌门人,他很会与官府打交道,还通过花费巨资成为“红顶商人”。伍秉鉴认为信誉就是钱,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以诚待人;在与外商进行贸易时,会订立契约并恪守交易合同。他对同行和竞争对手秉持“和衷为贵”的经营理念,做到互利共赢。此外,他还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将怡和行打造成一个跨国财团。到1834年,伍家就积累了超过2600万两白银的巨额财富,2001年被美国《华尔街日报》推举为千年来世界50名最富有的华人之一。 清政府曾规定,行商一旦入行没有退出十三的自由。行商为了避免破产,或赢取更大利润,屡屡发生商欠行为。据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行商提供贷款,年利息一般都在18%—20%左右,甚至高达40%。1843年,广东官府传令行商要求追索300万银元作为《南京条约》的赔款,其中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据统计,从1801—1843年,伍家就被粤海关以“规礼”等名目捐出100多万两。《南京条约》之后,英国还借机推翻了行商制度。1843年,伍秉鉴去世,标志着一代行商的没落。 ——摘编自贺痴、吕静霞编著《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鉴的财富人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伍秉鉴的怡和行崛起的历史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伍秉鉴的怡和行走向没落的原因。(6分) 莆田市第一联盟体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三联考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C C B C D C B B C A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A B B B B D A C C C C 二、材料题 25.(25分) (1)长期繁荣;近代逐渐衰落;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处于区域贸易优势;分工细致;销售体系发达;生产技术比较高;(10分) (2)英国工业技术优势的丧失;国外竞争的愈发激烈;世界大战的爆发;不重视现代科技教育;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英帝国的衰落。(12分) (3)技术创新;体制调整;保护环境;政策支持。(答案言之有理即可)(3分) 26.(12分) 答案示例: 示例一: 观点一: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方国家来说,意味着传统现代化的结束的观点是正确的。 首先,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对资本主义进行调整和修补,表现在:一是大力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构建“福利国家”,实行社会“福利化”,调整分配制度。二是企业通过自我调整,实行“人民资本主义”,改造资本所有权,使资本“人民化”。两方面意味着对私有制的触犯。 其次,西方也力图修正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发挥过关键作用。但民族国家的负面影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也充分表现出来了,于是修正它的努力也从战后开始。修正的方向是企图 “超越”民族国家,表现的方式是西欧“一体化”,现代化的载体——民族国家已经被超越,体现西欧超越了“现代化”,走向“后现代”。 综上所述,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来看,二战对西方国家来说,意味着背离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步入”后现代”。 示例二: 观点二: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是现代化的开始的观点是正确的。 当西方在背离“现代”的时候,世界其他地方则在走向现代化。首先,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人们已经意识到现代国家的重要性,没有它,就不可能启动现代化。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一大批新兴独立国家,新国家的出现为实行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其次,独立后的亚非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建设现代社会、实行国家现代化。如继苏联之后,中国、东欧等一大批国家则按本国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改变了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格局。中国按社会主义方式创造性地推行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综上所述,二战后亚非拉第三世界在赢得民族独立的前提下,相继走上现代化之路,并开创了多样化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了20世纪的全球现代化浪潮。 27.(15分) (1)背景:游牧部族迁徙不定,叛服无常;北魏初期部族实力强大威胁国家统治;北方民族交融加强。 内容:将大的游牧部落分解成若干小部分,以民族或家族为单位,分土定居,同国家直接控制。(6分) (2)作用:削弱贵族势力,加强国家统治。有利于北魏政权征发赋役,增强经济和军事力量,为统一北方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了游牧部族从畜牧经济向农耕经济发展,有利于北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9分) 28.(15分) (1)历史因素:迎合官本位的社会环境;讲究诚信,恪守合同;互利共赢的经营理念;参与海外投资,多元化经营理念;商品经济发展和闭关锁国政策。(9分) (2)原因:巨额战争赔款;五口通商后垄断地位丧失;外商高利贷盘剥。(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