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月考试题 高 二 历史 (文科)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第I卷 (55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请认真核准考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 3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右图)。当年吴起的改革措施中不可能包括 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 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 2.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 A.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 B.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3.直到19世纪上半期,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依然在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锁边界固守边疆 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5.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6.下列有关幕府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幕府的最高首领是将军 B.天皇是幕府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实权 C.幕府统治下,地方分成多个 “藩” D.武士是幕府的统治基础 7.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 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各民族人民通婚 8.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的一批颇有规模的厂矿企业有 ①轮船招商局 ②上海裕晋纱厂 ③继昌隆缫丝厂 ④苏州的苏纶纱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9.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 “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繁荣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10.19世纪中期,日本出现了经营手工工场的富裕农民和商人,这种现象表明 A.日本封建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 B.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 C.日本封建领主经济已经瓦解 D.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11. 历史上的日本明治维新与美国内战对本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共同作用是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把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经营 C. 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 D.统一了国内市场 12. 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13.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政权建设是明治政府一切举措的重中之重,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日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 B.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 C.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 D.借助中央王权推动经济发展 14.在中外历史上,大国、强国先后崛起。如战国末期的秦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以来的美国,19世纪末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相同因素是 A. 民主强国 B.武力掠夺 C.和平崛起 D.制度创新 15.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在 ①生丝和茶叶出口量增加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②生产技术和经营形式得到改进 ③一些有识之士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 ④富裕农民、工场主和商人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增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 幕府时代,日本统治者曾告诫农民:“随便将萝卜叶、豇豆叶、大豆叶等扔掉,就太浪费了。这些东西掺上些杂粮煮着吃,味道是很鲜美的。”这表明 A.日本统治者提倡节俭 B.日本农民的生活困窘 C.日本统治者关心民众的生活 D.日本农民被剥夺了政治权利 17.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力量领导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但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取消了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对此,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出现了以下几种解释,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A.武士自己取消自己的权力,一定是历史的误传 B.武士们这样做是为了讨好天皇,做做样子而已 C.领导改革的是资产阶级化的武士,当然要取消封建特权 D.日本的武士阶层文化水平较高,政治觉悟高于普通民众 1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大大加快了各民族人民融合进程的是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19.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的最大不同在于 A.通过侵略战争积累工业发展资金 B.主要以政府力量为核心发展工业 C.政府鼓励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 D.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扶植重点 20.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A.平城地处偏僻,自然条件差 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 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 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 21.下列属于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对俄国产生的影响有 ①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 ②俄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③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 ④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在十二月党人被沙皇流放时,他们的妻子毅然接受沙皇提出的苛刻条件,跟随丈夫远赴西伯利亚,这些妻子们因此受到歌颂。“十二月党人”被流放主要是因为 A.对俄国的社会现实不满 B.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 C.举行起义要求推翻专制 D.同情俄国农奴们的处境 23.我国的古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被革职; 张居正因变法死后而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有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彻底镇压 24.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是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给北宋的统治带来转机 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客观条件是 A.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利 B.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相对较弱 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D.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已分裂 26.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日趋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A.德川幕府统治的极端腐朽 B.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 C.农民反幕府统治斗争兴起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27.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清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B.都保留了君主专制统治 C.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D.都确认农民得到少量的土地 28.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 B.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 C.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D.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29.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30.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第Ⅱ卷 (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8分,第34题15分共55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3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满分10分) 材料: 商鞅十分重视对法律制度的改革,他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改“法”为“律”的做法,促进了古代中国法律观念的进步。变法过程中,商鞅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思想,动用严刑重法,鼓吹轻罪重罚。 备注:《说文》对“法”的解释是“平之如水”,即强调法的公平;对“律”的解释是“均布”,即强调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必行性,强调法律的实施。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是怎样贯彻“以法治国”思想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法治思想与实践。(4分) 32.(满分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2分)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2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8分) 33.(满分18分)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6分) (2)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两条)?(8分) (3)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4分) 34.(满分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好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8分) 材料二: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7分)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月考试题答案(文科) 一.1——5 ABBDB 6——10 BBCCB 11——15 DBADA 16——20 BCDBC 21——25DCCBD 26——30DBDCC 二、31.(满分10分) (1) 说明:(6分)制定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制定连坐法,强化统治;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固定各项改革制度。 (2)积极:(2分)体现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进步;有利于打击旧势力,稳定改革成果。 局限:(2分)法律严苛残酷,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人民负担。 32.(满分12分) (1)措施:均田制。(2分) 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2分) (2) ①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劳动者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2分) ②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 动了政权的“汉化”。(2分) ③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 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2分) ④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入到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 形成与发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为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2分) 33. (满分18分) (1)背景: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和设想;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又有变法愿望。(6分) (2)士: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2分)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2分)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2分)商:市易法,均输法(2分) (3)“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2分)“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2分) 34.(满分15分) (1) 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 1861年改革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或:使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8分) (2) 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6分)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1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