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 学案
第25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 考点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对应学生用书第204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殷商时期,人们把文字契刻在甲骨、陶器上,或镌铸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原料。 (2)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 (3)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此后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3)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易误辨析] 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 蔡伦不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人,西汉时已出现纸,蔡伦是改进造纸术。毕昇也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隋唐时期就已有了雕版印刷术,他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 3.火药 (1)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是有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 (3)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4)传播: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4.指南针 (1)战国时期,我国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3)传播及影响: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天文学成就 1.天象观测: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前列。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和哈雷彗星以及太阳黑子的记录。 2.天文著述: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天体测量 (1)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 000多年。张衡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 (2)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 (3)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 三、算经与圆周率 1.先秦:春秋时期出现了九九乘法口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 2.东汉:《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魏晋南北朝: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1 000年之久。 4.元代:出现简便高效的珠算法。 四、古代农书 1.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 2.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的4/5,附有306幅插图。 3.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该书系统总结了历代农业、手工业积累的经验,并参照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五、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 1.《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编著,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世称为“医圣”。 3.华佗:与东汉张仲景同时期的名医,精于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4.《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论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轻巧识记] 古代中国科技 1.李约瑟难题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2.经验科学 “理论科学” 的对称。指偏重于经验事实的描述和明确具体的实用性的科学,一般较少抽象的理论概括性。在研究方法上,以归纳法为主,带有较多盲目性的观测和实验。一般科学的早期阶段属经验科学,化学尤甚。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史料一 中国古代各时期①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 朝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 理论类 4 9 16 30 实验类 12 10 3 1 技术类 84 81 81 69 ——李思孟、宋子良《科学技术史》 史料二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②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 ——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 ①→按阶段从表中数据找出演变的趋势 史料二: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理性的特点 ②→中国古代科技缺少西方的求证、推理;注重实用理性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提示: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成果减少;明清时期科技理论成果比重上升。 (2)根据史料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 提示:特质: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 原因: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古代科技未能发展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史料一 这些①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②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马克思 史料二 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③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家士大夫为首,认为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①→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社会经济结构;②→小农经济封闭性的影响 史料二: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③→中国古代重视人文问题的研究;④→大批人皓首穷经以应科举 [史料应用] (1)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原因。 提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缺;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归根结底,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对近代欧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说明: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史论归纳] 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项目 中国 西方 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保障 儒家注重社会人文问题的讨论, 思想文化 对自然的探求未给予充分重视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科技发展 对外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先进科技的发展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建立世界市场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依据考古可知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 B.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中国造纸术源于蔡伦 C.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 D.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 A [材料中“考古工作者曾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的信息说明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故A项正确;《后汉书·蔡伦传》属于二手史料,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故B项错误;蔡伦不是发明而是改进造纸术,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说法不符合实际,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故D项错误。] 2.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璠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B [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发机飞火”反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B项正确;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火药传入欧洲无关,故C、D两项错误。] 3.徐光启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3卷,并建议开展分科研究。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其主要原因在于( ) A.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科举考试的束缚 A [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主要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其中封建专制的阻碍是其根本原因,故选A项;B项是外部环境,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可排除;C、D两项都从属于A项。] 4.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都有官方印记 B.没有理性思维 C.长期领先世界 D.强调实用价值 D [材料“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可以得出中国古代科技强调实用价值,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D项正确;A项表述不如D项更好地体现材料,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2|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对应学生用书第206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汉字与书法 1.汉字 (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2)成熟 ①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②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3)统一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使用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六国。 ②统一: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 ③意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书法艺术的发展 (1)历史条件 ①士人群体的形成,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②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2)发展历程 ①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隋唐: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③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④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3)基本特点 ①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②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 [轻巧识记] 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二、绘画艺术 1.历程 (1)新石器时代:我国绘画艺术的源头。 (2)战国时期: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3)汉代:帛画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4)魏晋时期:文人画开始出现,代表人物是顾恺之,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 (5)唐代:绘画体现盛唐气象,代表人物是吴道子。 (6)宋代: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到更加注重意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民间风情画兴起,代表作品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7)明清时期:文人画受时代影响,出现风格奇特的画家;木刻版画成为小说的插图;出现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2.特点 (1)既有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又有注重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2)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轻巧识记] 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 三、文学成就 1.《诗经》 (1)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 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②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 ③语言质朴丰富,有现实主义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楚辞 (1)概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特点:句式自由灵活,瑰丽华美,想象奇特。 (3)代表作:《离骚》。 (4)地位:“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 (1)出现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2)特点: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 4.唐诗 (1)背景 ①社会背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 ②制度保障:科举取士制度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③文化条件: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 (2)代表人物 ①李白:人称“诗仙”,其作品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②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人称“诗圣”。其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诗史”。 ③白居易:其作品在批判黑暗现实中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5.宋词 (1)繁荣原因 ①科举制度的发展和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壮大了知识分子队伍。 ②天下分裂、战乱频仍,有识之士希望振奋人心。 ③市井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2)特点:词又称“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 (3)代表人物:豪放派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有柳永和李清照。 6.元曲 (1)背景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2)特点: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 7.小说 (1)背景 ①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 ②由宋元话本脱胎而来的章回体裁小说,逐渐发展成文学的主流。 (2)成就 ①通俗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四大奇书”。 ②短篇小说:《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即“三言”、“二拍”)。 ③批判现实的力作:《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3)评价:在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方面达到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轻巧识记] 古代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四、梨园春秋 1.萌芽——傩戏:傩在原始社会是一种通过娱神来祈求神灵保佑的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 2.形成——南戏: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一种戏曲,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 3.成熟——元杂剧 (1)特点:多种表演形式结合,故事情节完整。 (2)代表人物及作品: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代表作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 4.发展——昆曲 (1)特点: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唱腔婉转优雅,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 (2)代表作:汤显祖的《牡丹亭》。 5.高峰——京剧 (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成为各种剧种竞争的场所。 (2)形成过程 ①起源:清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相继进京演出。 ②形成:徽班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经不断融合吸收形成新的剧种——京剧。 (3)艺术特色: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唱腔“字正腔圆”。 (4)地位: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 [教材补遗]__教材涉及的几种绘画类型 1.风俗画 (1)特点:以市井风情为题材,不带政治、宗教和伦理的价值判断。 (2)成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3)表现: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民间的年画、壁画和剪贴画;明清小说中的剧情插图等。 2.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 (1)特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以写意为原则,以自娱为目的;时代特点明显。 (2)成因:文人崇尚气节,特立独行,有别于民间和宫廷画师的绘画。 (3)发展过程:魏晋时期出现;宋代发展;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1)特点:在题材上,讲究布局构图,采用散点透视法,突破时空限制,广摄景物,有高远、深远、平远等多种取景方法,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景观的逼真描写,追求主观情致和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以形写意”乃至“得意忘形”)。 (2)发展: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4.写意画:国画的一种画法,俗称“粗笔”,跟“工笔”相对 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绘画风格。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文学发展的特色 史料一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①李白《乐府·少年行其二》 史料二 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北宋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词正是②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补充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③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等 史料三 明代小说繁荣,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⑤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⑥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周先慎《明清小说》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唐诗特色 ①→自由精神的张扬 史料二:宋词取代唐诗繁盛的原因 ②→词以其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易于表达感情等特点受到市民欢迎;③→文人反抗统治思想压制的需要 史料三: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④→文化基础对明清小说繁荣的影响;⑤→从创作者的角度说明了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⑥→从内容方面说明了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史料应用] (1)从史料一看,李白的诗表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提示: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词取代诗歌繁盛的原因。 提示:具有娱乐性,形式自由、较少受拘谨,补充了诗歌的不足,士大夫反抗精神的体现。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提示: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先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生产力进步。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北宋重文轻武,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文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促使杂剧繁荣。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 A.小篆 B.隶书 C.草书 D.楷书 C [小篆的特点主要是富于图案美,属于人工刻意造作,故A项错误;隶书平衡对称,整齐安定,具有适用性、装饰性,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由“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可知,此种书法艺术从心出发,草书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故C项正确;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不是“心之画”,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有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汉赋和唐诗 B.话本和小说 C.风俗画和文人画 D.元曲和京剧 C [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风俗画、元曲、小说、京剧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故排除B、D两项;文人画是高雅文化的代表,故C项正确。] 3.明朝后期的“三言两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中国文化的区域色彩浓厚 C.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D [由材料可知,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不仅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发展,而且也为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劳动关系的发展,也没有体现文化的区域性,故排除A、B两项;明朝政府继续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C项错误。] 4.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 主要是因为京剧( )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C.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D [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京剧的流行,反映出其迎合市民的需求,艺术审美价值不是很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内容的世俗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与晚清政治潮流的关系,故C项错误;民众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京剧迎合民众文化需求,是其流行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对应学生用书第210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发展 全国卷Ⅰ 2014·宋应星与牛顿成就比较;2017·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 —— —— —— 全国卷Ⅱ 2016·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2016·汉字演变 2013·明清小说 2013·京剧脸谱 全国卷Ⅲ —— 2016·周代青铜铭文;2016·王羲之书法;2017·西周与战国字形变化 —— —— 全国卷 2010·雕版印刷术;2012·秦汉“刀笔吏” 2012·宋代书法 —— 2012· 白蛇传的价值取向 考情分析 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学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全国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为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常见题型多为选择题,多采用图片、诗歌的形式,突出文学作品、艺术流派所折射的社会现实,体现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7·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A [文字的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A项正确;西周时期的文字书写载体以龟甲、兽骨以及青铜器为主,竹片也有少量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开始大规模使用。虽然书写材料不同,但这不是造成文字笔画发生由繁到简变化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字形的变化是为了书写方便,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故战国时期的变法与字形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书同文”是在秦统一全国后推行的,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 2.(2016·全国卷Ⅱ)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解读材料信息。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三体皆工整精能,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见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C项;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3.(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D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C项符合题意。] 4.(2013·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C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小说的创作发展繁荣起来,材料反映了小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小说传播宗教的内容,也没有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故A、B、D三项错误。] 近几年全国卷对文字、书法和时代背景及艺术特征的影响考查较多。第1题和第2题均考查汉字的演变;第3题和第4题考查了一定时期文化与一定时期时代特征间的关系。 能力方法灵活考 5.(2012·全国卷)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历史上文职人员的俗称。自秦汉开始,文字多写在竹、木简上,一旦出现书写错误需要修改的时候,人们就使用一种被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刮去一层后重写,这种青铜削又称作刀,故称其为“刀笔吏”,本题选A项。] 全国卷对本部分考查着重于四大发明,通过提供新情境材料,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尤其渗透着技术进步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的考查。近几年全国卷对古代科技多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 学术成果创新考 6.(2013·全国卷Ⅱ)司马迁著《史记》时, 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此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的原意。《史记》写成之前,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甚至荒诞,而司马迁在遇到传颂黄帝的事迹后,从文献中选择称颂黄帝的事迹列入五帝本纪第一,这说明司马迁认为历史传说有一定的真实性,故选B项;在内容不一的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记录黄帝,很难说是准确、真实、可信的,所以排除A、D两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历史文献记录与口头传说相印证的过程,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7.(2013·全国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B [京剧脸谱来源于中国古代“傩”戏中的面具。在后来戏剧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人们给不同颜色的脸谱赋予不同的性格,这种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很难真实地再现历史、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也就不能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故排除A、C、D三项。] 全国卷Ⅱ尤其以本讲知识为依托,着眼于考查史学素养和研究,如第6题考查史学记载的真伪;第7题还着重考查京剧脸谱知识,通过对脸谱的理解认识其历史价值。其中,大多数涉及历史文献和历史常识的运用与理解。 (对应学生用书第211页) 判断史料的可信度是认 知历史的重要途径[史料实证] [理论阐释] 1.认知历史的主要途径 (1)人类对历史的认知和研究离不开史料。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2)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史料实证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2.判断史料的可信度 (1)历史研究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而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充分的史实为依据。准确真实的、全面的史实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判断史实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步。 (2)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时必须具备鉴别历史史料真伪和可信度的常识。一般而言,实物比文字可信;史学资料比文学资料可信;影像资料比纯文本资料可信。但凡保留过去信息的东西,都有史料价值,关键是能否从正确的角度清晰正确的解读和使用。 [运用点拨] 1.史料在高考题中的广泛引用,反映了历史教学理念的回归:即尊重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让史料说话,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实事求是。高考命题的这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将对教科书的编写与课堂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史料一 唐朝印刷的《金刚经》卷首佛像画 史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史料三 纪录片《习仲勋》央视热播后,获得观众好评。全片共分《烽火陕甘》《纵横西北》《国事春秋》《主政南粤》《勤政岁月》《海纳百川》六集,完整回顾了习仲勋同志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奋斗历程。通过聚焦习仲勋各个阶段精彩的人生片段,展示了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该片以朴实的风格,生动的叙述,全面展现了习仲勋作为一位老一辈革命家和政治家在长达七十六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的崇高品格。 判断史料可信度:史料一是唐朝印刷的《金刚经》,反映唐朝的雕版印刷的成就,是真实的、可信的。 史料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反映宋词的成就,苏轼是豪放派词人是真实的、可信的,但对三国时周郎的评论属于个人的看法,会与史实具有不一致的地方。 史料三是纪录片《习仲勋》,属于纪实性影像资料,它以原始影像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习仲勋的革命生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属于真实可信的历史史料。 2.(对接高考)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判断史料的可信度是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考向。 [针对训练] 1.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D [诗歌是特定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它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A项错误;史料真伪不由作者身份地位决定,排除B项;以诗证史,是中外史学家广为采用的研究方法,排除C项;诗歌作为文学作品,可以对历史加以佐证,但应综合“多重证据”谨慎判断,故选D项。] 2.斯特雷奇在比较希腊和中国诗歌的差别时认为:“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象不是终结,而是无穷境界的开端。”下列诗歌可以佐证该评价的是( ) A.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生恨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D.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D [从材料中“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可以看出题干要求的是强调具有意境的诗歌。D项出自李白的《怨情》,体现了一种深闺哀怨的意境,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写实的,A项是揭示役夫的苦难,B项是体现友情,C项是劝慰他人,均排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