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天津市六校(天津中学、南开中学、实验中学等)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六校(天津中学、南开中学、实验中学等)2020届 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 1.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这一举措 A.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 C. 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 D. 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来看,这一做法有利于官府控制手工业者,从而保证了官府的手工业技术力量。故答案为B项。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尚未形成门阀贵族阶层,排除C项;材料信息只反映对手工业的措施,不能说明巩固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排除D项。 2.《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佛陀弟子目连救母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孟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 A. 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 B. 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 C. 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 D. 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佛陀弟子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孟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并结合所学可知,佛陀弟子目连救母符合儒家的“孝”,且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因此盂兰盆斋节能够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而应是外来文化契合传统伦理,A错误;C选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盂兰盆斋节能够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而不是强调佛教的传播,D错误。 3.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又被赋予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职权;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被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 A. 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 B. 儒家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 C. 城隍信仰内涵随时代发展而拓展 D. 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 【答案】C 【解析】 随着城市功能的增强和城市居住人口的增加,作为城市居民守护神的城隍也相应的增加了管理实务,城隍信仰被列入国家祭祀,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C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A错误;儒家思想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早在西汉时期,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D错误。 4.唐玄宗天宝初年,设置十节度使,节制边疆军事力量(如图),由图可知,此时 A. 节度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 节度使重在保障边疆安全 C. 疆域扩大推动行政制度变革 D. 节度使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唐玄宗天宝初年,设置十节度使,节制边疆军事力量”可知,节度使的设置目的是节制边疆军事力量,保障边疆安全,B正确;据材料不能体现节度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A错误;据材料不能体现疆域扩大及行政制度变革,C错误;据图无法判断节度使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D错误。 5.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这表明了当时 A. 劳动力过剩 B. 轻视科技发明 C. 雇佣制广泛存在 D. 文化需求低迷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最常用的印刷技术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说明当时劳动力是过剩的,排除A;材料是轻视科技成果的使用而非重视科技发明,排除B;明代才有雇佣制,排除C;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宋代时代的人们的文化需求强烈,排除D。 6.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 据表可知 A. 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B. 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C. 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削弱 【答案】B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曹魏的屯田制流民以收成的6/10为地租;西晋的占田制农民可以分不交租的占田;北魏均田制下的桑田种植的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唐代均田制下的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这说明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B正确;据材料不能反映社会贫富差距缩小,A错误;据所学可知,国家授田与贵族和地主的利益无关,C错误;据所学可知,当时何种授田,都是自然经济的性质,D说法违背史实。 7.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 A.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 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 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答案】A 【解析】 “六经责我开生面”是说自己致力于儒家的学术研究,“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意思是明朝亡了,七尺男儿岂能屈服,整体两句表明了他凛然大义的崇高气节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呼唤“政治变革”,排除B;材料表现了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与“人性本善”无关,排除C;材料表现了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并非批判社会现实,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王夫之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即可。 8.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入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 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B. 完成了美洲资本原始积累 C. 引发美洲劳动力短缺 D. 促进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入中国。”可知,太平洋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各地的经济交流,尤其是拉美高产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的引进促进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D正确;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A与材料不符;据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美洲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故B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交流,没有涉及美洲劳动力问题,C错误。 9.晚清时期,美国政体中的“state”被译为“州”,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地方行政体制。当时的著名翻译家林纾著文《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对此进行批评,其主要依据是 A. 混淆中美不同政体造成误解 B. 用中国制度优越性加以否定 C. 按惯例应以蛮、夷等蔑称翻译 D. 按音译的原则应直接创造新词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晚清时期,美国政体中的“state”被译为“州”,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地方行政体制。当时的著名翻译家林纾著文《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对此进行批评”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美国实行的联邦制,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故混淆中美不同政体造成误解,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相关结论无法得出,排除。 【点睛】美国的联邦制,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10.《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 A. 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 B. 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C. 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D. 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可知指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由材料“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可以得出所述为洋务运动的展开,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是新思想的萌发,与材料不符,排除;C维新变法与材料“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不符,排除;D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排除。 11. 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农民运动否定了传统文化 B. 清政府不再固守体制统治 C. 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 D. 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可看出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只能说明清政府思想的松动,并没有体现体制的转变,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既可以看到清政府对士人的放弃,也可以看到士人对政府的冷淡,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整个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主革命的思想或内容,故D项错误。 12.1907年,张謇在崇明建成大生分厂,并向商部申请了“二十年内,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特权。据此可知 A. 大生纱厂将迎来“短暂春天” B. 大生集团存在潜在危机 C. 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D. 张謇投身实业热情高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907年……二十年内,百里之内不准别家纺纱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大生集团企图垄断经营,这不利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使大生集团存在潜在危机,故B选项正确;“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时期,不是1907年,故A选项错误;民族工业困境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材料无法体现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张謇投身实业热情高涨,故D选项错误。 13. 1927年11月初,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狠批毛泽东放弃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是“完全违背中央策略”,是“单纯的军事投机”,应予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次会议 A. 是王明“左”倾错误理论突出例证 B. 力图压制工农运动避免国共新冲突 C. 直接促发了毛泽东创立苏维埃政权 D. 反映当时党中央缺乏灵活务实方针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狠批毛泽东放弃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的战略,体现了当时党中央缺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D项正确。王明“左”倾错误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当时中共中央采取了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排除B。苏维埃政权是在1931年成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狠批毛泽东放弃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可知是对国情认识不足,说明当时党中央缺乏灵活务实方针。 14. 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住卸弛。”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 B. 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 C. 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 D. 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国风日报》是在清廷下诏预备立宪后,报禁逐渐解除的背景下由康有为创办,故不可能是实现共和立宪,故A项排除;材料中报刊的宗旨是为了号召国民,而不是为了保障政令畅通,故B项排除;材料引文意在鼓舞国民,监督政府,是为了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故C项正确;“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的表述偏离题旨,故D项排除。 15. 【加试题】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A. 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 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 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D. 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和两宋交替性质不同,该学者的思想主要是说明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故B正确;该学者的思想没有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故D排除。 16. 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状况的结论是 A. 追求高速度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B. 三年经济困难造成经济巨大破坏 C. 压缩投资以实现国民经济调整 D.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表格可知,1960年到1962年,基本建设总额等各项投资大幅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开始国民经济调整,故C正确。追求高速度导致经济比例失调,属于大跃进,在1958年开始,故A排除。三年经济困难从1959年开始,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排除。各项投资大幅减少不能说明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故D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国民经济调整 17.与五四宪法相比,八二宪法扩大了立法权的主体范围,赋予地方一定的立法职权,基本构建起多元立法体制框架。新的立法体制 A.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B. 正视了区域发展的差异 C. 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 扩大了立法机关的职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材料强调八二宪法“赋予地方一定的立法职权”这就表明要照顾地方实际的差异性,突出统一下的地方自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立法的方面和内容,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立法机构的职权扩大,故D项排除。 18.1969年,中国元帅们在讨论国际局势时,认为中国可以参考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战略方针“东联孙吴,北拒曹魏”。他们的认识 A. 是“一边倒”政策的延续 B. 与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理念一致 C. 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D. 是基于“中苏美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判断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969年,中国元帅们在讨论国际局势时,认为中国可以参考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并结合所学可知,1969年中苏关系严重恶化,苏联陈兵我国北方对我国构成威胁。这一时期联合西方国家对抗苏联是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的,故B正确;一边倒指的中国外交方面坚决的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方,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是一条线和一大片,与一边倒是有显著区别的,C选项排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在改革开放后,C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对峙,D选项错误。 19.罗马法学家尤里安在就罗马法的某项内容做出解释时曾举例说:“没有人怀疑,如果我在我的土地上播种了你的小麦,收获物及出卖收获物的价金将是我的。”这反映了罗马法 A. 物权保护之规定更加完善 B. 强调维护土地贵族的权利 C. 私有财产所有权保护不力 D. 法律体系建设已日趋完备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没有人怀疑,如果我在我的土地上播种了你的小麦,收获物及出卖收获物的价金将是我的。”可以看出,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的所有权以及通过私有财产获得的收益,即罗马法关于物权保护的规定非常完善。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保护物权,并非针对某一群体,排除B项;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的措施严密有力,排除C项;材料只针对保护物权,没有反映罗马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排除D项。 20.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苏格拉底回应说:“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 A. 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 B. 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 C. 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 D. 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经过反思后”“最好的论点”等信息可知,苏格拉底的认为理性才是道德领域中真理的最后裁决,故C项正确。A项所述与智者学派观点一致,与苏格拉底无关,排除。材料强调苏格拉底的认为理性才是道德领域中真理的最后裁决,而不是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排除B。D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强调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故排除。 21.以支持路德教的诸侯和信徒为一方,以罗马教廷及其追随者为另一方,德意志发生了宗教内战。1555年双方签订和约,路德教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见,马丁・路德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A. 宣扬“因信称义”,教徒众多 B. 符合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要求 C. 罗马教廷军事实力并不强大 D. 与封建王权实现了暂时结盟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教随国定,王权高于教权,符合各国需求,各国封建统治者予以支持,与教廷展开军事斗争,故D项正确;“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但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来,故A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资产阶级的要求,并且路德教是和封建王权合作,故B项排除;罗马教廷在西方各方面实力强大,故C项不符合史实。 22.1784年,英国首相庇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专权倾向,而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庇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庇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这一现象表明 A. 英国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 B. 国王立法权的开始受到限制 C. 首相成为英国权力中心 D. 运行机制形成行政与立法制衡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庇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庇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可知首相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的权力并取得了成功,由此可知英国的政治运行机制形成了行政与立法制衡的特点,故D项正确;英国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后,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国的王立法权开始受到限制,故B项错误。议会是英国的权力中心,故C项错误。 【点睛】根据材料“1784年”“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结合所学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3.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执政时期,先后两次大幅度提高关税,大力排斥英荷等国的毛纺织品进口,极力招揽外国的能工巧匠来法国定居开业。其做法 A. 直接引发了英法之间的战争 B. 与工业化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 C. 使法国成为西欧最为发达的工业国家 D. 符合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执政时期,先后两次大幅度提高关税,大力排斥英荷等国的毛纺织品进口,极力招揽外国的能工巧匠来法国定居开业”可知,提高关税、排斥毛纺织品进口,这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极力招揽外国的能工巧匠来法国定居开业,其目的是增加自身经济收入,符合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D正确;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执政时期并未爆发英法之间的战争,A错误;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B、C错误; 24.1931年,苏联领导人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大力引进先进设备,取得良好成效。但直到1935年初,煤矿业的风镐和截煤机利用率分别为49%和74%,造成这一情况原因主要是 A. 技术人才培养不足 B.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制约 C. 口号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 D. 经济危机影响苏联建设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931年,苏联领导人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大力引进先进设备,取得良好成效。但直到1935年初,煤矿业的风镐和截煤机利用率分别为49%和74%”可知,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先进设备,但是利用率低,究其原因是技术人才不足,A正确;材料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错误;当时苏联急需技术,C违背史实;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先进设备,D违背史实。 25.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法令,农业调整署按要求,购买了22万头猪、600多万头小猪,立即宰杀,作为紧急救济食品。这一做法 A. 体现了直接救济和调整农业生产相结合 B. 增强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C. 提高美国消费能力,有利于市场的恢复 D. 有效的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过剩危机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法令,农业调整署按要求,购买了22万头猪、600多万头小猪,立即宰杀,作为紧急救济食品”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因此农业调整署按要求购买上百万头猪宰杀,一方面是为了救济,另一方面也是控制产品的供给量,以缓和经济危机,A正确;B与材料无关;材料无法体现消费能力的提高,C错误;D夸大了此做法的作用。 【点睛】罗斯福新政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26.某国际会议通过的文件指出:“余等: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余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事……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该国际会议召开地位于下图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结合相关所学可知这是德国投降后,1945年7月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在德国波茨坦发表的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结合地图所知,波茨坦是图中④的地方,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①地点是雅尔塔,排除;②是埃及的开罗,B排除;C选项错误,③地点是德黑兰,排除。 27.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一点点发生变化,把脸转向欧洲,而背却开始对着帝国。这时英国对自身国际地位的重新界定,标志着在大约500年中一个历史性的大转变。这里的大转变指( ) A. 16世纪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B. 19世纪工业革命后英国成日不落帝国 C. 一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大国 D. 二战后英国失去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下的国际关系,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把脸转向欧洲”体现英国对外关系看重欧洲,可判断时间为二战后,即1945年以后,A项错误;B项说法本身错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18世纪中后期,而且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一战”后,即1918年以后,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二战后英国实力相对下降,导致其改变外交策略,D项表述客观,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故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 【名师点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1)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2)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3)苏联的实力不断地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5)形成了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的局面。 28.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故B项正确。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运作,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排除。C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故排除。D项,英国脱欧公投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遭受巨大挫折,但不代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违背世界潮流,排除。 29. “新兴国家”是近几年广泛流行于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概念,在国际经济政治领域,与“新兴国家”相关的概念还有“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等,这些“新兴”概念反映了 A. 国际关系主导力量的变化 B. 世界经济一体化被所有国家所认同 C. 第三世界已占据主导地位 D. 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发展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在国际经济政治领域,与‘新兴国家’相关的概念还有‘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新兴的概念表明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发展,D正确;据所学可知,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是发达国家,AC说法错误;世界经济一体化被所有国家所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 30.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之所以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来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 A. 没有公开挑战传统势力和思想 B. 为资产阶级崛起提供理论依据 C. 符合当时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D.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实验验证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资产阶级崛起反映了社会变革,而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又反映了变革的手段有序,C正确;A项中的“没有公开”说法明显错误,资产阶级相继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向传统势力发起挑战,排除;B项只说明了对资产阶级崛起的作用,是片面的,排除;进化论不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实验验证,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 材料三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运用相关史实分析说明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 【答案】(1)法要有权威性,由官府制定,用文字形式公开颁布并告之全体百姓;法要有公信力,赏罚分明,顺应民心;法要有实用性,是君主统治百姓的工具,刑德并用是其重要特征。 (2)自然法的最高准则为理性,体现了公平正义;人定法应以自然法为准则;自然法相对于人定法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3)同:都顺应时代的要求;都重视法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都付诸实践并产生了实际效果。 异:目的不同,韩非子为了适应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用法来强化专制;孟德斯鸠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用法来约束专制。主张不同,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孟德斯鸠主张分权制衡和君主立宪。性质不同,韩非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任答两点即可) 分析说明: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分权学说的重要代表,其三权分立的思想首先被美国成功实践,从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典型模式,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并分析归纳的能力。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是指“法”由官府执掌,用文字形式公开颁布并告之全体百姓,用来治理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是指惩罚违法之人,可以奖赏顺服王法的人,通过赏罚让民心顺服。“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是指刑德并用是君主统治百姓工具的重要特征。 (2)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再结合所学可知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的同可从时代,结果效果方面来回答。异可从各自所处时代的目的、主张、性质等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指出各自的实践效果,也就是各自的历史作用来进行做答,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韩非子;西方人文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 32.近代,西方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差异明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生产的国家,因为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我们有良好的政府,我们有丰富的煤炭,我们有精巧的机器和机械,尤其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雄厚的资本积累。 ——1816年,英国下院议员 材料二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 世界产钨之国,除美国外,殆以吾国为最。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者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并指出18世纪,英国获得“雄厚的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 (2)分析材料二中“卡特尔”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工业相比 “卡特尔”的落后之处。 (3)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资本发展曲折,屡陷困境的原因。 【答案】(1)有利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优势;煤炭资源丰富;工场手工业技术积累;资金雄厚。 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 (2) 意义: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有利于科学管理。落后:技术落后;规模小;轻工业为主(4分,任答两点即可) (3)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与封建官僚双重压迫;自身资金、技术等条件积累不足;内部管理乱竞争无序等。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业革命的条件一般指资金、技术、制度、资源、市场、劳动力等等,故我们应该从以上条件着手列举史实;第二问,所谓“雄厚的资本积累”,是指工业革命前夕的原始资本积累。英国资本积累的途径主要是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等。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材料,归纳整理的能力。根据材料“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结合所学从生产力的角度、管理角度等方面分析即可。第二问“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者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可以概括出技术落后、规模小和以轻工业为主等。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经济发展需要资金、技术等条件,但是中国不具备;材料二可看出大规模生产有利于经济发展,中国不具备;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知道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还受到列强与封建官僚双重压迫。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