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缺答案
养正中学 2017-2018 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期中考试题(文科) (范围:必修三 1-3 单元 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 命题者:吴丹妮 审题者:陈昕 时间:2017 年 11 月 16 日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 谁?”这反映了当时( )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2.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 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 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 C.强调理性 D.倡导美德 3.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 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者主张都具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B.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C.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 D.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 4.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 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 何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5.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 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6.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 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 原因是( ) A.统一的多民族围家建立 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7.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 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8.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 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9.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 不孝敬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 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 A.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B.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 C.司法审判海透儒家伦理 D.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10.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 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 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 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11.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 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 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 A.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C.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 12.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 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据此可知,顾炎武( ) A.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 B.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权威 C.提出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 D.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 13.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 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 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14.右侧反映的是一则有关问路的对话场景。老者最后一句说的“LI(音)”实指( ) A.“赵钱孙李”的“李” B.“鹏程万里”的“里” C.至理名言”的“理” D.“仁义礼智”的“礼” 15.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 A.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古代政治制度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16.宋神宗时设置了军器监,统管全国的军器制造。军器监雇佣工人四万多人,监下分十大 作坊,生产火药和火药武器的作坊各为一个,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时“同日出弩火药箭 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这表明当时( ) A.战时武器以火药武器为主 B.火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 C.政治重视新式武器的研发 D.火药武器生产组织严密 17.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 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祐浑天仪象所,历 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朝( ) A.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 B.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 C.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18.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李时珍的《天工开物》献 给朝廷后,明神宗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数字,就把它束之高阁。这反映了( ) A.传统科技轻视科技理论探讨 B.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 C.重政轻技观念束缚科技传播 D.科技传播没有形成市场机制 19.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 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20.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 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 ) 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 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 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 21.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 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22.19 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称《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 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 明发展程度”。这说明《诗经》( ) A.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B.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C.推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D.是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23.清代诗人赵翼评价唐朝某诗人说:“诗之……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雕 章琢句……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该诗人可能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24.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 《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 事( ) A.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 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 C.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 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 25. “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兄弟 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 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 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26.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 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此“词曲贵浅”的主张( ) A.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 B.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27.苏格拉底说:“普罗泰格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 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 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 40 年,腐蚀 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 评智者学派( ) A.否定神旨 B.忽视道德 C.善于诡辩 D.轻视教育 28.韩国客轮“岁月”号发生事故下沉,船长李俊锡却抛下乘客率先逃离。甲同学说:“求 生本能使然,没有必要指责人家”;乙同学说:“丧失了一个船长应有的责任心,应受到强烈 谴责”。如果承认他们的说法都有道理,这与谁的观点最接近( ) A.泰勒斯 B.苏格拉底 C.普罗泰格拉 D.亚里士多德 29.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 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 )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30.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 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 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31.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中国人所谓的“礼” 其实就是“礼教”,“他们(指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 这些东西都是道德,也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礼教”。孟德斯鸠的观点( ) A.完全不符合古代中国社会实情 B.否定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合乎中国“礼法合一“文化传统 D.揭示了儒家思想宗教化的倾向 32.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 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 A .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C.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33.(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废先王之教”,“以法之教”,“事在四方,要在中 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材料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 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 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 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 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 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 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 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二中韩非子和孟德斯鸠的思想。(12 分) (2)请从他们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的角度说明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法治”思想的不同。(8 分) 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这句话?(5 分) 34.(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 类型 朝代 春 秋 战 国 秦 西 汉 东 汉 魏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北 宋 南 宋 元 明 清 农业 16 26 1 5 4 12 13 1 4 2 7 12 6 2 「大一统」 13 12 59 24 41 12 13 58 32 53 43 28 34 40 手工业 40 43 0 63 47 35 45 27 47 43 39 37 45 46 医药 20 18 0 8 8 41 10 14 16 2 10 3 13 12 其他 11 1 0 0 0 0 19 0 1 0 1 20 2 0 备注:「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交通运输 和文化交流、传播工具等)、强大的军事技术、「敬授民时」的历法、土地丈量技术、绘制地 图的技术,乃至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我们把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可分的技 术专门抽取一项,统称为「大一统」技术。 ﹣﹣据金观涛《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说明:可以就表 格内某一项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提炼新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 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35.(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 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 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 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 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 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 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 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 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9 分) (2)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6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