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津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线上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天津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线上考试)试题(解析版)

‎2020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线上考试)‎ 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1. 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 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 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 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答案】D ‎【解析】‎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揣摩兴亡更替、荣辱盛衰的规律。历史既有着惊人的相似和轮回,也有着新的变化和发展。不知道历史,不明白客观规律要不得,但是完全相信故去的经验和办法,也不见的行的通,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史学·司马迁。‎ ‎2.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件青铜器代表的是三星堆文化,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在地图中表示序号为③,故选C。①为山东省,排除A;②为河南二里头文化,排除B ‎;④为湖南省,排除D。‎ ‎3.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解析】‎ 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4.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提香的这一表现方式 A. 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 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C. 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 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在描绘天神宙斯时用一阵“黄金雨”表示,而提香在此基础上用一枚枚金币来表现,这说明画家在创作时会受到生活环境影响,故选A。文艺复兴的核心精神是人文主义,它突出人中心地位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显然这不能通过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排除B;提香的画作否定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排除C;写意为中国画的特征,排除D。‎ ‎5.‎ 孟德斯鸡认为,“平民政治的国家里执行法律的人本身也要服从法律,并负担责任”,“判例(即法院可以援引作为审理同类案件依据的判决)则应该固定,以便做到裁判只能是法律条文的准确解释”。这表明,孟德斯鸠 A. 强调执法者应依法办事 B. 认为国家应努力完善法律 C. 倡导司法权应完全独立 D. 呼吁法律的修改应该慎重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执行法律的人本身也要服从法律”“以便做到裁判只能是法律条文的准确解释”可知,孟德斯鸠强调执法者须严格依法办事,A项说法符合题意;B项“完善法律”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未涉及司法权独立,C项排除;材料信息未涉及法律修改,D项排除。‎ ‎6. 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 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答案】C ‎【解析】‎ 题中材料主要表述了从1650年到1750年之间,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得到了普及,从贵族发展到社会各阶级。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茶叶进入到英国市场,茶叶价格大幅度下降,这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表现。所以本题选C。A项与饮茶的普及没有必然联系。B项《航海条例》是英国在17世纪中期针对荷兰提出的,是英国殖民扩张的表现,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 ‎7.1883年,为解决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欧美国家相互合作,协商达成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立保护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的国际专利局,由此开创了国际保护知识产权的先河。该举措 A. 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B. 提高欧美国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C. 有力抑制了国际经贸中的强权政治 D. 成为世界市场迅速拓展的主要途径 ‎【答案】B ‎【解析】‎ ‎1883年欧美国家达成条约、成立机构保护专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努力有利于提高欧美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B选项正确;1883年欧美国家协商保护知识产权,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非动力,A选项错误;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不能抑制国际贸易中的强权政治、也不是世界市场迅速拓展的主要途径,CD两选项错误。‎ ‎8.如图是刊登于‎1935年6月3日《申报》的国产牙膏广告《牙膏防御战》。对其理解正确的有 A. 它可用于研究近代民族工业和国货运动 B. 广告宣传成为近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策略 C. 工商界人士积极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使用英译名说明国人英语教育得到普及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935年6月3日《申报》的国产牙膏广告《牙膏防御战》”和图片信息把牙膏做成大炮,发射炮弹对抗外国货的轮船,提倡国货,“国货先施牙膏”是民族工业,因此这个广告可以用于研究近代民族工业和国货运动,答案为A;材料主旨宣传国货,对抗外国货,B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先施牙膏”是取自《中庸》中的“先施以诚”的意思,D错误。‎ ‎9.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八大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或者即将被废除”可知,当时土地改革已开始但并未全部完成,由材料“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同古代近似的”可知,中国还未开始三大改造,综合上述判断可知该会议为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故选B。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土地改革还未开始,排除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三大改造已开始,排除C;中共八大召开于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D。‎ ‎10.如图为某国际组织成员国的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该组织是 A. 联合国 B. 亚太经合组织 ‎ C. 上海合作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 仔细观察图片阴影部分是亚洲、北美和环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和地区,联系所学为亚太经济合作主张,故答案为B;全世界有197个国家和36个地区,而联合国有193个成员国,而不应有那么多地方不是阴影,A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和印度等中国的六个邻国,没有北美洲,俄罗斯等,C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有164个成员国,远远大于阴影部分地区,D错误。‎ ‎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A. 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 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 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 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为了适应美国政府关于军备的特殊订单,美国大小企业都在合同方式上作了与之相应的调整,这体现了国家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故选A。军备竞赛只是冷战政策实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可能是美国的根本国策,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就业的相关数据,只是提到了大小公司合同方式上的改变,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军备竞赛会引发的消极影响,只是在陈述一段事实,排除D。‎ ‎12.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变化表 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1961年 ‎25个成员国 ‎2019年 ‎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10个观察员组织 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国数量变化表 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国 ‎1963年 ‎75国 ‎1964年 ‎77国 ‎2017年 ‎133国 据表中信息可推知,两大组织 A. 增强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力量 B. 均影响了美苏两大阵营力量对比 C. 粉碎了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 D. 致力于缓和地区性政治经济矛盾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国数量都呈增长趋势,且这两个组织都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故它们的壮大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A项说法符合题意;两大组织与美苏两大阵营力量对比无关,故B项说法错误;据表格信息无法得出美国称霸世界计划被粉碎,C项错误;据表格信息无法看出两大组织是否致力于缓和地区性政治经济矛盾,D项错误。‎ ‎13.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 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 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合,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但是这与中国得到世界银行的贷款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排除;世界银行的宗旨是提供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中国“得到世界银行贷款”的前提是中国必须是世界银行的成员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正式恢复了在世界银行中的成员国席位,为利用外资搞建设开辟了新途,故C项正确;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合,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两大金融机构之一,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是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世界银行的席位长期为台湾当局所占据,1980年5月,中国在世界银行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4.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 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 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 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提到,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投了弃权票,故A正确。中国政府并不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故B排除。弃权票不等于反对票,故没有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故C排除。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表现 ‎15.2009年1月,欧盟决定对中国碳钢紧固件产品征收26.5%~85%的反倾销税。‎2009年7月31日,中国将欧盟有关立法及反倾销措施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此案成为中国在世贸组织起诉欧盟的第一案。世贸组织上诉机构‎2011年7月15日发布报告,最终裁定中国在与欧盟关于紧固件的贸易争端中胜诉。这说明 A.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欧盟 C.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限制了中国产品出口 D. WTO具有仲裁国际贸易争端的职能 ‎【答案】D ‎【解析】‎ 中国和欧盟关于世界贸易方面的争端,最终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裁定,材料表明了世界贸易组织具有仲裁国际贸易争端的职能,故选D项。材料中一个案例无法证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A项错误;中欧贸易纠纷中方胜诉不能证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欧盟,B项错误;中欧贸易纠纷和中方胜诉不能说明加入世贸组织限制了中国产品出口,C项错误。‎ 第Ⅱ卷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紧扣材料一中的“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材料“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的信息,联系时代背景,从高产农作物的引进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紧扣“既脆弱又顽强”,分别从脆弱与顽强两个方面分析,“脆弱”可以从小农经济下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以及自然灾害等角度分析,“顽强”可以从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解答时需要理解“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意思,即经济重心的转移,据此举例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信息及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中“国家全力倡导、监督”“农为国本”信息可知国家的重视,“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反映了过渡的依赖而难以改革;第二小问,可以结合自然经济的特点、“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抑商政策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名师点晴】本题以农业为核心内容,与三农相关,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涉及三农问题,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因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需要关注一些长效热点,如三农问题等。‎ ‎17.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解析】‎ ‎(1)特点:由材料一中的“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等信息可知其特点是参考西方法典编纂。背景:首先需要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国内背景”,根据材料一所提到的时间“1908年开始编纂民法典”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即可,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原因:首先要注意题干限制性条件“直接原因”,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没有实施是由于很快辛亥革命就发生了,它推翻了清朝统治。 ‎ ‎(2)原因: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因‘四清’运动而中断”可知政治运动的干扰;由“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得出是因为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条件:根据所学1962-1964年的相关史实可知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历程:由材料三中的“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归纳我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由“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归纳为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由“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归纳为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特点:根据上述过程的归纳可以概括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有利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其有利因素,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 ‎18.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反现代化因素的存在,抑制了现代化因素的增长,使国民革命成为必要,而这一革命,将中国现代化运动推向新的高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北洋军阀的统治致使中国初步政治现代化严重异化。在短短的12年中,北洋中央政府频繁地更换8位元首、24届内阁和5届国会或参政会。同时,各地军阀拥兵自重,盘据一方,在军阀政治的导演下,中国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军阀混战的闹剧。其中,1920年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之间发生的第一次直皖战争影响较大。军阀混战严重破坏经济建设,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特殊环境,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岁月”黯然失色。‎ ‎——摘编自刘永国《国民革命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二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北伐战争进展顺利,到1927年4月,北伐军在10个月内攻占了近半个中国,取得了巨大胜利。北伐战争基本上实现了国民革命运动所要完成的直接目标,由此国家统一进程的步伐大大加快,初步地重新奠定了国家现代化的政治基础,也为南京政府裁撤遍布各地的厘捐、统一币制和度量衡提供了前提。革命的指导思想在革命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和传播,对民众进行了政治启蒙,扩大了民众参政的广泛性……思想文化进步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指导中国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广泛传播。‎ ‎——摘编自曲延春《国民革命的社会现代化价值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归纳国民革命之前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民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政治:政局动荡;军阀割据;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经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依然存在。‎ ‎(2)评分标准 论点 论据和论证 国民革命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政治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扩大了民主范围;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经济 加快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思想 传播了新三民主义;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 ‎(1)政治:根据“北洋中央政府频繁地更换8位元首、24届内阁和5届国会或参政会”得出政局动荡;根据“各地军阀拥兵自重,盘据一方”得出军阀割据;根据“在军阀政治的导演下,中国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军阀混战的闹剧”得出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经济: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特殊环境”得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根据所学可知,自然经济也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初步地重新奠定了国家现代化的政治基础”“思想文化进步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指导中国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广泛传播”,可概括得出论点:国民革命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根据“基本上实现了国民革命运动所要完成的直接目标,由此国家统一进程的步伐大大加快,初步地重新奠定了国家现代化的政治基础”,说明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奠定了国家现代化的政治基础。根据“为南京政府裁撤遍布各地的厘捐、统一币制和度量衡提供了前提”,说明加快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经济现代化进程。根据“思想文化进步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指导中国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广泛传播”,说明国民革命传播了新三民主义,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思想现代化进程。‎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