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二十六)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思想文化【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二十六)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思想文化【作业】

课时检测(二十六)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黄冈检测)1956 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风趣地用手比划着说:“原子弹 就是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 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 A.20 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C.美苏等国垄断原子弹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选 C “20 世纪初物理学理论”提出原子弹的理论,但当时中国没有条件,新 中国也没有成立,故 A 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指原子弹技术,还包括计算机等 其他技术,故 B 项错误;“1956 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可以得出二战后,美苏争霸, 垄断原子弹,广大国家均受其威胁,“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可知这属于战略 生存的需求,故 C 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属于国内因素,不属于“直接的国际因素”, 故 D 项错误。 2.(2019·吉林百校联考)1964 年 10 月 19 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 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 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解析:选 C 1964 年我国国防事业刚刚发展,没有建立起全方位的国防体系,故 A 项 错误;1964 年 6 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但与 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 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了西方核垄断,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 是中国在军事技术上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不是“科教兴国”的直接体现,故 D 项错误。 3.1992 年 9 月 21 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新的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 战略。2017 年 4 月 20 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天舟一号”的首飞, 标志着我国已正式启动“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空间实验室”的收官之战,为空间站阶段 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以下关于该发展战略,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 B.我国世纪之交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C.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 D.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 解析:选 B 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是从 1956 年到 1967 年,故 A 项错误;由所学可 知,1992 年中国政府的载人航天决策是世纪之交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故 B 项正确;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是在 1970 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故 C 项错误; 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信息技术的成就,不是航天成就,故 D 项错误。 4.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讯设备等产 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  ) 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 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 解析:选 D 根据常识我们很容易知道,时至今日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依旧是第二产业 (工业),故 A 项错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较大退步的出现,故 B 项错 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提及,故 C 项错误;结合材料给定的时间点,1995 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高科技产业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5.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出现盛况,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的作品,如《青春之歌》《红日》等。该盛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文人创作环境的改善  B.茅盾文学奖的设立 C.“双百方针”的实践 D.国民经济不断恢复 解析:选 C 根据题目中“新中国成立后”得出:此时实行“双百”方针,故 C 项正 确;A、B 两项均属于表现,并非原因,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国民经济的不断恢复是其根 本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 6.(2019·海南八校联考)1957 年,王蒙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因批评官僚主义 而被划为“右派”。1962 年,毛泽东对此说:“反对王蒙的人提出北京没有这样的官僚主义, 中央还出过王明、出过陈独秀,北京怎么就不能出官僚主义?”由此可见当时(  ) A.中央对“左”倾思想曾予以纠正 B.“双百”方针得到了全面落实 C.党的工作重心是反对官僚主义 D.文艺领域彻底清算了“左”倾路线 解析:选 A “双百”方针并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一些学术问 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全面落实”与材料不符,故 B 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毛泽东对“官僚主义”的客观认识,体现了中央对“左”倾思想的纠正,故 C、 D 两项说法错误,A 项正确。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 全的排斥;但在 1956 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 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 A.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B.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 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解析:选 B 材料中反映的是绘画得到认可的程度及发展,不是受社会转型的影响, 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文人画受到排斥到“1956 年后中国传统绘 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说明艺术的发展与国家的 政策息息相关,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影响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故 C 项错误;邓小平 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应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8.“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费孝通曾经 讲了一句 16 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 不同”的极好的阐释。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 D.21 世纪初美国单边主义 解析:选 B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与材料中“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不符,故 A 项 错误;争鸣和齐放都是允许不同的主张和平共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与材料中“追求 内在的和谐统一”相符,故 B 项正确;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是霸道的表现,与材料中“追 求内在的和谐统一”不符,故 C 项错误;单边主义是对外国或外族不尊重的表现,故 D 项 错误。 9.(2019·昆明一模)1950 年,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 大学。随后,又接收了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二十所高等院校、五百多所中学、一 千一百多所小学。这一举措(  ) A.彻底改造旧教育 B.对教育拨乱反正 C.提高了教育质量 D.收回了教育主权 解析:选 D 材料仅体现对辅仁大学与燕京大学等学校的接收,A、C 两项材料均无法 体现,排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开始对教育拨乱反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 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与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 学等,说明新中国收回了教育主权,故 D 项正确。 10.下表为全国 1977~1982 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和录取率(人数:万)。表格中参加考试 人数峰值形成的历史因素是(  ) 年份 参加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约数) 1977 570 27 5%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A.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 B.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C.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 解析:选 B 表格中峰值出现在 1977 年和 1978 年,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 的最初两年,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刚刚恢复,几届考生同时报考,这一现象与盲目扩招无关, 故 A 项错误;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文化大革命导致人才断层,刚刚恢复高考就有 几届考生同时报考,故 B 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于 1978 年以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 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始于 1978 年 5 月,无法解释 1977 年现象,故 D 项错误。 11.2016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 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该项规定的实质(  ) A.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体现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 C.推进高考制度深入改革 D.加大少数民族的教育投入 解析:选 B 材料是围绕民族教育,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以加快民族教育,在这个过程中,高考加分政策,是对少数民族的一种公平,故 B 项正确; C 项是高考改革的体现,不是实质,故 C 项错误;教育投入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D 项错 误。 12.20 世纪 80 年代,农村职业教育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并提出“多层次,多形式, 多功能的农村、林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 A.使乡镇企业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B.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适应了农业生产由分散到集约的改变 D.符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解析:选 D A 项表述与题目中“农村职业教育”无关,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 年提出,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 B 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 农村职业教育,并未牵涉农业生产,故 C 项错误;科学知识促进经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只有建立有效的科技奖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科研 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的科技奖励形式多种多样。为纪念李冰,唐代时人们在导江县(今都 江堰市)建起了李冰祠,并为他树碑塑像。宋代科学家沈括,活着时屡次获得赏赐,“迁太 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后来,《宋史》为他列传,以褒扬和纪念他的贡 献。明代许绅,曾在医药房供事,历加工部尚书、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等,赐赉甚厚,他死 后,赐谥恭僖,并提升一儿子为官。 ——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 材料二 1898 年 7 月,中国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诞生。它规定: “……二、凡能制造出外国旧时所没有之机器或日用之物,授工部郎中实职,许以专利 30 年……凡有著新书,发明专门学问并切实可用于今世者,可授以官职,所著之书有专售权 20 年……六、以上各种创造发明,均应由政府部门、地方当局考核认可后,方能发奖。” 材料三 1955 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 奖奖金为 1 万元人民币。1963 年 11 月,国务院发布了《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 例》,到 1966 年 5 月,批准了发明奖励 297 项,当时仅对获奖者颁发发明证书,未颁发奖章 和奖金。2000 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 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 500 万元高额奖 金。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的科技奖励形式。(5 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末科技奖励的新变化,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10 分) (3)依据材料三,与新中国初期科技奖励相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何突出特点,并 指出该奖项的设立所反映的时代要求。(10 分) 解析:第(1)问,从对李冰、沈括等人的奖励中归纳其形式。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 二中省略号前后的信息概括这种变化;第二小问,要结合清末的时代背景分析。第(3)问第 一小问,从颁奖层次、奖金数额等方面分析“变化”所在;第二小问,从国际、国内背景等 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形式:树碑立传;赐官进爵;赏赐钱物;惠及家人;赐予谥号等。 (2)变化:科技奖励走向制度化;引进西方的专利制度;奖励技术同时奖励科学理论。 原因: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 (3)特点:奖励层次更高,奖金数额更大。 时代要求: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和转变。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接受、改革了原国民政府、教会、私立学校和文教机构,接 受外国留学生来华,推广使用简化汉字,强调教育与劳动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1978 年以后逐步下放教育管理权,大力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信息技术 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摘编自金铁宽、吴式颖主编《中外教育大事年表》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 分)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近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变化,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不同时期政治 经济政策,归纳材料观点,自拟论题。例如中国教育不断突破传统模式,向近现代化方向持 续转型、教育是社会需求的产物,体制与内容受时代影响等,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教育不断突破传统模式,向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 阐述:晚清时期,伴随列强侵华和西方文化与教育模式的传入,传统科举教育模式受 到巨大挑战,洋务运动迈出了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民国时期,政府废除了封建教育体制, 科学教育等近代教育大量开办,近代教育加速发展;建国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 要,人民政府改革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开始;改革开放后,传统教育模式 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管理与发展模式改革逐步展开,现代化的国民教育 体系逐步建立。 总之,近代以来中国教育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突破传统,朝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 型,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示例二 论题:教育是社会需求的产物,体制与内容受时代影响。 阐述:为应对统治危机,晚清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培养军事和技术人 才以自强、求富。维新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开馆收徒,讲授西方政治学说,宣传立宪变法。 为发展经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科学教育,培养技术工人。新中国建立后,开展扫盲教育、 实施读书与劳动结合的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持。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国家开展素质教育,建立国民教育体系,用人才和科技推动发展。 综上,教育受时代的影响,其体制和内容与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相 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