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3月线上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3月线上月考历史试题

实验中学2020年3月线上月考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佛教的广泛传播 C.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 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铁犁牛耕,牛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得到了人民的喜爱,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民对牛有特殊感情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无关;B选项错误,佛教在东汉时期才传入中国,同时佛教忌杀生和吃荤,与猪还是牛无关;D选项错误,人民对牛有特殊感情与愚民政策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为解决汉高祖推行的这一带来的问题,汉武帝 A. 设置中外朝 B. 诛杀异姓王 C. 杯酒释兵权 D. 实行推恩令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反映出汉高祖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从而导致中央与封国之间矛盾激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是加强皇权的措施,排除;B项是汉高祖时的措施,排除;C项是宋太祖时的措施,排除。‎ ‎【点睛】“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是关键信息。‎ ‎3.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 A. 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 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 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 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在初秋季节,秋播已过收割已完成之时,村姑们忙着丝织业等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环节,体现了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多样的特点,D正确;材料未涉及“手工产品质量低下、农业生产规模庞大”的信息,AB与材料无关;材料中说明农民在农忙之后,忙于丝织业,C说法与材料不符。‎ ‎4.“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 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 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 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说明明清时期的杰出思想家传承了中国古代儒学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故D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只是当时一部分进步思想家提出,并未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它继承了儒学的优良传统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故B项错误;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 ‎5.甲午战争之后,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翰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人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们 A.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 B. 认为法英俄是继日后侵华的主要敌人 C 强烈要求变法图强 D. 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说明士大夫对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清醒,故D项正确;A中冲击错误;B中没有提及;C中是维新变法。‎ 考点:近代中国政治•列强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名师点睛】‎ 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6. 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宜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是 A. 北伐战争 B. 抗日战争 C. 中法战争 D. 解放战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先定三湘,光复武汉”、“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1926年进行,不到一年的时间由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故选A。B项错误,抗日战争会战的方向与材料不一致;C项错误,中法战争是在19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与材料中的统一中国无关;D项并非由南向北进行的作战。‎ ‎7.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 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B. 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 C. 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D. 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包工制、养成工制、包身工制、家庭工制等劳动力组织形式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手工业特点,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故选A项;从生产方式上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采用的是机器生产,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故C错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管理水平显然低于在华外资企业,故D错误。‎ ‎8.小明的爷爷在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他说那时我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的教育 A. 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 B. 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 C. 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 D. 实施“211工程”计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正在进行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当时的教育就是为了适应这方面的需求。A项旧中国的教育主要培养懂得四书五经的人才;B项材料强调理科,文理科院校发展并不均衡;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答案选C。‎ 考点:教育事业的发展 ‎9.“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的最古老的方式。采用“要式买卖”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他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 A. 保护公民权利 B. 注重形式规则 C. 保护平民利益 D. 保护贵族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的最古老的方式。体现了罗马法对转移财产所有权形式上的规定和实施,故B正确;材料主旨体现的是“要式买卖”的规定及实施环节,A不是材料主旨;“要式买卖”罗马法对所有公民移转所有权都必须遵守的最古老的方式,故CD片面。‎ ‎10.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 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 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59年……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美苏争霸时期,美苏经济的交流仍然受到意识形态对立的影响,故D正确;美苏冷战的重点仍然是军事政治领域,故A排除;1959年美国霸主地位并未动摇,故B排除;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故C排除。‎ ‎11.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以来最低水平。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 B. 政府压缩社会福利开支 C. 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D. 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是克林顿政府发展的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C正确;冷战结束后,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扩张,A说法错误;BD不是主要原因。‎ ‎12.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 A. 经典力学的诞生 B. 进化论的传播 C. 电气革命的出现 D. 量子论的提出 ‎【答案】D ‎【解析】‎ 电子的运动轨迹属于微观世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量子论的提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故D项正确;经典力学就是牛顿力学,故A项错误;进化论是关于物种演化的理论,故B项错误;电气革命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C项错误。‎ 二、材料题部分(本题共3题,13题25分,14题12分,15分15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 ‎——《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1946年11月26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信息。‎ ‎(2)根据材料二,填写元朝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简表。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在当时产生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1946年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怎样的管理方式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管理方式的深远意义。‎ ‎【答案】(1)信息: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县、郡等新的地方行政建制设立;县一般在中心区域,郡则在偏远地区;郡县长官由君主直接任免,职业官僚取代世袭领主。‎ ‎(2)机构:①行中书省②行枢密院③行御史台④主管政务。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管理方式:成立高度自治政府。原因:为了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压迫。深远意义: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信息:据材料“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行政建制”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县、郡等新的地方行政建制设立;据材料“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可知,县一般在中心区域,郡则在偏远地区;据材料“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可知,郡县长官由君主直接任免,职业官僚取代世袭领主。‎ ‎(2)机构:据材料二“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行中书省”可知,中央有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地方设有行中书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据材料“…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可知,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作用:据所学可知,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管理方式:据材料三“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可知,1946年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的管理方式是成立高度自治政府。原因:据材料三“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可知,为了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压迫。意义:据所学可知,其深远意义是促成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形成,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做下图展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 ‎ ‎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对图中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等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动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 示例2: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它们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论述略)‎ ‎【解析】‎ ‎【详解】示例1:据材料要求“对图中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可确定其观点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 论述:据所学可从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确实有利于民族复兴大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但伴随列强侵略,也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动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等角度论述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答案】(1)内容:确立新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孝文帝庙号改革改变了拓跋珪以来的原则,“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即不再尊奉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从拓跋珪开始设庙祭拜,奉其为太祖,确立了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体现了其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相融合。同时为了不违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概括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孝文帝庙号改革使得北魏彻底告别拓跋珪以前部落联盟时代,表明其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的意图。孝文帝庙号改革大刀阔斧,表明其改革的决心。其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相结合,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打击了北魏政权统治集团里面可能阻碍改革的势力,减小了改革的可能阻力。‎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有教材依托,通过设置材料从内容和意义两个角度考查考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典型的体现了新高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脱离教材的命题思路。从能力考查上来说,题目设置的并不太难,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历史上重大改革”部分的选修题,一般比较难,特别对那些阅读能力差的考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不建议考生首选此题。但是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加强对材料阅读和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