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 历 史 试 题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8小题,每题2分,共76分。‎ ‎1.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A. 使镐京地区成为西周最大的诸侯国 B. 扩大了疆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C. 实现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D.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示是西周分封形势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西周扩大了疆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故B正确;镐京地区是王畿,不是诸侯国,故A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故C错误;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发展,故D错误。‎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所述制度 A. 重视血缘关系 B. 注重推贤荐能 C. 强调长子继承 D. 消除了内部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指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故A正确;禅让制注重推贤荐能,故B错误;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故C错误;D项说法绝对,错在“消除了”,只能缓和,故错误。‎ ‎3.《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 A. 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 B. 依据门第进入仕途 C. 引导社会重视德行品格 D.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举贤良方正”“举孝、廉各一人”指的是西汉的察举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德才,这有利于引导社会重视德行品格,故C正确;科举制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故A错误;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进入仕途,故B错误;科举制把用人权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故D错误。‎ ‎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政府办事能力 B. 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C. 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D.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是为了分割相权,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D项正确。A项、C项,不是分割相权的根本目的,故A、C两项均错误。B项,减少皇帝决策失误是三省六部制的作用,而题干表述的是在三省之外任命其他官员为相的目的,选项与题干所述不符。故B项错误。‎ ‎5.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行政制度,该制度是 A. 西周分封制 B. 秦朝郡县制 C. 西汉郡国并行制 D. 元朝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中的“郡县”“王国”“侯国”等信息可知,该制度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故C正确;西周分封制下,没有郡县,故A错误;秦朝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B错误;元朝行省制下,也没有封国,故D错误。‎ ‎6.宋真宗景德年间,“上每得边奏,必先送中书,谓毕士安、寇准曰:‘军旅之事 ,虽属 ▲ , 然中书主文武大政, 号令所从出。’”材料中“ ▲ ”应该是 A. 参知政事 B. 三司使 C. 枢密院 D.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军旅之事归枢密院管理,为了牵制枢密院,“每得边奏,必先送中书”,故C正确;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故A错误;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财政权,故B错误;军机处是清代的辅政机构,故D错误。‎ ‎7.韩国是国外实行科举制时间最长、也最完备的国家,有“我国公道,惟在科举”,“私门塞而公道开,浮华斥而真儒出”之说。中国明代也有“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之说。据此可知,科举制 A. 在国外影响最为深远 B. 革除了结党营私之弊 C.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D.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我国公道,惟在科举”“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等信息可以得出,科举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在国外影响最为深远,故A错误;科举制尽管公平,也不能革除结党营私之弊,故B错误;科举制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 ‎8.2019年,英国首相约翰逊由于“脱欧”期限问题遭到议会质疑。按照英国政治体制,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政府接下来可以 A. 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B. 无视议会决议,继续执政 C. 将议会决议提交女王裁决 D. 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治体制中,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政府内阁成员必须集体辞职,或者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9.19世纪30年代,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选区”仍然占据着143个议席,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 A. 发动光荣革命 B. 颁布《权利法案》‎ C. 建立责任制内阁 D. 改革议会选举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30年代,为了解决“衰败选区”仍然占据着大量议席的状态,英国进行了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故D正确;光荣革命是在1688年,故A错误;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故B错误;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故C错误。‎ ‎10.美国将在2020年11月3日再次进行总统选举,面临弹劾的特朗普能否再次当选使选情扑朔迷离。按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 A. 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权 B. 行使最高司法权 C. 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D. 掌握最高行政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按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最高行政权,故D正确;美国是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分属不同部门,故A错误;最高法院行使最高司法权,故B错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故C错误。‎ ‎11.2019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搬出《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案》,声称其“绝对有权命令”美国企业停止与中国做生意,国会批其“精神错乱”而否决该法案。这一过程体现1787年宪法的 A. 联邦制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主权在民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案》遭到国会的否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体现1787年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故B正确;联邦制原则指的是在维护中央权威的同时,地方保留部分自治权,故A错误;主权在民原则指的是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故C错误;中央集权原则指的是中央拥有绝对权威,故D错误。‎ ‎12.《南京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该条款 A. 体现了打开中国市场的战争意图 B.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C. 反映了对华资本输出的强烈愿望 D. 凸显国际自由贸易规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中的“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条款体现了英国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的意愿,即打开中国市场的战争意图,故A正确;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华商品输出的强烈愿望,故C错误;材料只体现出英国自由贸易的规则,故D错误。‎ ‎13.“(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 A. 割占香港 B. 协定关税 C. 开设工厂 D. 设使馆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发动鸦片战争“教训”了这个“国家”,战后通过《南京条约》获得了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特权,故B正确;《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不是香港,故A错误;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条款,故C错误;设使馆界是《辛丑条约》的条款,故D错误。‎ ‎14.“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描绘的理想社会蓝图。对这一方案的评述,正确的是 A. 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B. 表达了反抗列强侵略的诉求 C. 提出了建设近代化国家的设想 D.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和财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故本题选D项。A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不可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C与材料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15.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一个特定的新旧交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这里“新的内容”是指 A. 反封建 B. 反腐败 C. 反侵略 D. 反满清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一个特定的新旧交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容”是指反侵略,故C正确;反封建是历次农民起义的主题,故A错误;反腐败也是以往农民起义的内容,故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前,出现了几次反满清农民起义,故D错误。‎ ‎16.造成下图中“少了这一点”的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导致列强首次进入北京并烧毁圆明园 D. 便于列强武装控制京津冀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中“少了这一点”指的是割让了台湾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割让台湾的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列强首次进入北京并烧毁圆明园,故C错误;八国联军侵华便于列强武装控制京津冀地区,故D错误。‎ ‎17.20世纪初的上海《申报》在评论某一事件时指出:“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江汉之势矣。是役也,南北战欤?人民与政府战欤?革命与专制战欤?其胜其败,势将大异。”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武昌起义 C. 国民革命运动 D. 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20世纪初”“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江汉之势矣”可知,这一战役发生在武汉地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武昌起义符合该信息,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期,故A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年,南昌起义是在1927年,故CD错误。‎ ‎18.“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南京大屠杀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指的是废除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废除封建帝制,故A错误;南京大屠杀和材料没有关系,故C错误;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 ‎19.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君主制的终结》中说:它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他评价的是 A. 《权利法案》 B. 《天朝田亩制度》 C. 1787年宪法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可知,这是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故D正确;《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和“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革命党人”无关,故AC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土地纲领,和材料无关,故B错误。‎ ‎20.与下边连环画图片主题相一致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中国同盟会成立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国共合作的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片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以及日本风景、席地而坐的日本习俗可知,该图片描绘的是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十六字方针以及日本无关,故ACD错误。‎ ‎21.溥仪皇帝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这份诏书宣告了 A. 中华民国的诞生 B. 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 辛亥革命彻底胜利 D. 反封建革命任务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溥仪皇帝发布退位诏书,该诏书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故B正确;中华民国的诞生是在1912年1月1‎ 日,是在溥仪皇帝颁布退位诏书之前,故A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不能说是彻底胜利,故CD错误。‎ ‎22.民国八年, 美国哈佛大学的伍德致信《纽约时报》认为:“中国和谈代表根据首都的指示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此举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支持。无论结果如何,中国采取的这一行动都有法律和道义上的支持”。这一评价间接说明五四运动 A. 是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B. 使北洋军阀统治土崩瓦解 C. 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中国和谈代表根据首都的指示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此举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支持”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A正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北洋军阀统治土崩瓦解,故B错误;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故C错误;D项错在“一致支持”。‎ ‎23.“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在这一誓词激励下的革命运动 A.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 C. 是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D. 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成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是北伐战争的背景。北伐战争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故B正确;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A错误;南昌起义是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故C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失败了,故D错误。‎ ‎24.1934年8月1日,《红星》报道:“我们工农红军今年‘八一’全体誓师,在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胜利决心下,准备全体北上抗日。”这说明红军即将进行 A. 北伐战争 B. 秋收起义 C. 战略转移 D. 战略反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8月1日,“工农红军在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胜利决心下,准备全体北上抗日”,这指的是红军即将进行长征,即战略转移,故C 正确;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故A错误;秋收起义是在1927年,故B错误;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故D错误。‎ ‎25.1931年,赵镜元在《全国义勇军运动》一文中写道:“自辽吉事件发生后,国人痛夫暴日之侵凌,国难之未已,于是全国之义勇军运动,中央倡之,学界导之,各界从之,呈风起云涌之观。”材料反映的“辽吉事件”是 A. 黄海海战 B. 九一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北伐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1931年”“自辽吉事件发生后,国人痛夫暴日之侵凌……全国之义勇军运动,中央倡之,学界导之,各界从之”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故B正确;黄海海战是在1894年,故A错误;七七事变是在1937年,故C错误;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故D错误。‎ ‎26.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深刻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进程。下列有关八七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B. 决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C. 纠正博古等人“左”倾错误 D. 事实上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的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故A正确;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决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故B错误;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左”倾错误,故C错误;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故D错误。‎ ‎27.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写道:“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此诗体现的是 A. 反帝反封、爱国探索的五四精神 B.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C. 坚定信念、勇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 D. 百折不挠、信念坚定的长征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行程二万”、“六盘山”可知反映的是长征,体现的是百折不挠、信念坚定的长征精神,故D正确;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井冈山道路和“‎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无关,故ABC错误。‎ ‎28.“这次会议,党的指导思想由教条主义占主导逐渐变为实事求是占主导,随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实事求是观点一步一步地深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这次会议”发生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党的指导思想由教条主义占主导逐渐变为实事求是占主导,随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实事求是观念一步一步地深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的遵义会议,结束了李德、博古教条主义“左”倾错误,确立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时期召开的会议,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遵义会议的意义对材料“这次会议,党的指导思想由教条主义占主导逐渐变为实事求是占主导,随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解读与分析。‎ ‎29.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素有“左图右史”之说。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某次战役的示意图,这场战役 A. 是八路军抗战的首次大捷 B.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 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 粉碎了日军速决战灭亡中国计划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中的“上海市”等信息可知,该战役是淞沪会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决战灭亡中国计划,故D正确;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抗战的首次大捷,故A错误;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故B错误;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C错误。‎ ‎30.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一根据地 A. 是抗日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 B. 壮大了工农红军的力量 C. 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 D. 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故D正确;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是正面战场,故A错误;工农红军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武装力量,故B错误;延安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故C错误。‎ ‎31.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描述八路军的一场战役:“从华北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战斗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次战役 A.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B. 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C.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战役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从华北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指的是针对敌人交通线和据点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战役,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故D正确;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故A错误;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故B错误;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故C错误。‎ ‎32.下图是吉林省档案馆收藏的日本昭和12年(1937年)12 月23日出版的《大阪每日新闻(奈良版)》。其标题是《南京总攻击观战记》,日本的这则报道 ‎ ‎ A. 不能作为研究战争的原始资料 B. 说明《每日新闻》立场客观 C. 侧面反映了日本的滔天罪行 D. 显示了无条件投降的无奈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材料信息“(1937年)12 月23日……《南京总攻击观战记》”可知,这指的是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因此该报道从侧面反映了日本的滔天罪行,故C项正确;新闻报道能够作为研究战争的原始资料,故A错误;显然,《每日新闻》站在日本侵略者的立场上,故B错误;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在1945年,故D错误。‎ ‎33.以下为日本天皇某一公告内容节选:“朕深鉴于世界之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该公告 A. 继续垂涎中国领土 B. 抹杀日军华暴行 C. 建议中日和平谈判 D. 体现了中国的胜利 ‎【答案】D ‎【解析】‎ 材料“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反映了二战末期日本天皇通令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这体现了中国的胜利,故D正确;材料说明日本投降,没有继续垂涎中国领土,故A错误;材料与抹杀日军在华暴行无关,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中日和平谈判的问题,故C错误。故选D。‎ ‎34.1945年9月2日毛泽东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庆祝抗战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对“此胜利”理解正确的是 A. 第一次取得了反对侵略的完全胜利 B. 结束了列强占领我国领土的历史 C.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D.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从此宣告成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胜利”指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侵略的完全胜利,故A正确;澳门回归标志着结束了列强占领我国领土的历史,故B错误;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故C错误;1949年10月1日,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从此宣告成立,故D错误。‎ ‎35.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 我军采取了某一重大行动。这一行动 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C. 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D. 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指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指导方针。该军事行动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正确;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故B错误;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故C错误;新中国成立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故D错误。‎ ‎36.1948年12月5日召开了华野各纵队司令参加的总前委会议,下达《总攻黄维兵团命令》,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决心是拿出拼老命的精神,在此消灭他的王牌土木系十八军,坚决摘掉‘总统’王冠上的这颗紅宝石!”材料反映的是 A. 徐州会战 B. 挺进大别山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1948年12月5日”“《总攻黄维兵团命令》”等信息反映的是淮海战役,故C正确;徐州会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A错误;挺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故B错误;平津战役针对的是傅作义、卫立煌,故D错误。‎ ‎37.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在近代史上风云跌宕,一系列重大事件在这里上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政府自此成为“洋人的朝廷” B. 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在此自相残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C. 1912年,孙中山代表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结束了封建制度 D.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临时政府覆灭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了“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内部在南京自相残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故B正确;清政府自此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A错误;孙中山代表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结束的是封建专制,故C错误;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故D错误。‎ ‎38.下列一组历史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A.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B.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C. 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D. 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片中的“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解放军占领总统府”可知,这组图片反映了中共民主革命的历程,即对民主革命的探索,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国民党,故A错误;1840—1919年的民主革命指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故B错误;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斗争,故D不符合信息。‎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2小题,第39小题12分,第40小题12分,共24分。‎ ‎39.研究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要有一定的视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材料二 对美国严重的分裂危机,目光敏锐的政治家深表不安。麦迪逊在1787年2月24日致彭德尔顿的信中指出了形势的严峻,他说:“一般来说,我觉得有思想的人士对于新制度的希望远不及对于现制度的绝望之甚。的确,现制度不但没有人们加以拥护,而且不值得加以拥护;如果没有非常有力的支持,它就会马上崩溃下去。”‎ ‎ ——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成长》(上)‎ 材料三 ‎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海陆军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哪一法律文献?指出这一法律文献确立的政治体制及其特点。‎ ‎(2)据材料二,造成当时美国分裂危机的“现制度”是什么制度?为了应对这一危机,《1787年宪法》确立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政治制度的特征和近代美国政治制度体现的原则。‎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在政治体制上有何异同?‎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这些国家政体确立主要因素。‎ ‎【答案】(1)文献:《权利法案》。‎ 体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2)现制度:邦联制。‎ 新制度:联邦制。‎ 特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3)特征:三省互相监督,皇权高度集中;‎ 原则: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 ‎(4)同:民主共和制。异:美国:总统制;中国:责任内阁制。‎ ‎(5)因素:国情。‎ ‎【解析】‎ ‎【详解】(1)“法律文献”,依据材料一信息“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内容出自1689年的《权利法案》。“政治体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君主立宪制。“特点”,依据所学知识从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的角度分析。‎ ‎(2)“现制度”,依据材料二信息“1787年2月24日”可知,“现制度”是邦联制。“新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应对分裂危机,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特点”,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角度分析。‎ ‎(3)“特征”,依据材料三可知,唐代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治制度的特征是三省互相监督、皇权高度集中。材料三中的近代美国政治制度是三权分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体现的原则是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 ‎(4)“异同”,依据材料四信息“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都实行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等角度分析相同点;依据材料四信息“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中国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的角度分析不同点。‎ ‎(5)“主要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英国、美国、中华民国等国家政体确立的主要因素是国情。‎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材料二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民族能够取胜的根本原因,并指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中“一千八百四十年”(1840年)和“三十年以来”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分别是什么?分别指出其历史地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40年以来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所领导的重大革命事件。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怎样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主旋律。‎ ‎【答案】(1)原因:中华民族全民族团结抗战 地位: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1840年:鸦片战争 三十年:五四运动 地位:(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3)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反侵略、求民主。(或: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 ‎【解析】‎ ‎【详解】(1‎ ‎)“根本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华民族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角度分析。“历史地位”,依据所学知识从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等方面回答。‎ ‎(2)“起点事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一千八百四十年”(1840年)起点事件指的是鸦片战争;“三十年以来”的起点事件指的是五四运动。“历史地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3)“重大革命事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以来农民阶级领导的重大革命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所领导的重大革命事件是辛亥革命。“革命道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主旋律”,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主旋律是反侵略、求民主。‎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