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专题优化提升学案
专题优化提升 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古代中国 古希腊、罗马 特点 实用性、集体、等级、治理等 理性、个体、平等等 发展趋势 趋向专制 走向民主 政治改革、 法律制度 加强君主专制,法制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 古希腊进一步实行民主,并以法律做保证。古罗马先是共和,法律限制其专横;后是独裁,使君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文明延续 与否与政 治制度的 关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并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有力保障,促使文明进一步延续 缺乏强有力的权威,国家不统一,经常分崩离析,但民主与法制影响深远 认识 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任何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经营普通百姓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到后来以固定统一的货币为媒介。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生产与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的组织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等商帮。 6.商人地位的变化:宋以前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宋元明清时期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这一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培养解题技巧:题型解题技巧二——选择题(中) 从选择题题干当中寻觅解题方法的技巧 1.时空定位要清晰。一定的历史信息反映一定的历史时空,因此对于题干中重要时间或关键事件的把握就尤为重要。通过对其正确把握,可以进一步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选项,例如2018年全国Ⅰ卷第31题,通过题干中“1953年”可知,题目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但同时,要特别分清时空信息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例如题干中提到“1953年”即为显性时空信息,题干中提到“《民报》”即为隐性时空信息。 2.“穿衣戴帽”应当心。在题干材料中,有时会出现特殊词汇或特殊标识,这些往往对试题的解答具有指引暗示作用。 3.转折(省略号)之后有答案。材料开始言一事,突然话锋一转,那么很明显转折之后的内容可能是材料要重点强调的,考生在做题时需要特别注意。 4.正确把握“程度”与“角度”。这一点主要针对题目的设问。设问“程度”与设问“角度”的不同,对应的答案有时也会出现巨大的差异。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四川德阳模拟)西晋之初,沿用汉魏旧制设置太学,太学生中既有高门大族子弟,也有寒门庶族子弟;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国子学的出现反映了( ) A.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起 B.古代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C.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1.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材料中“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体现了教育日益贵族化,反映了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起,A项正确。 2.(2019辽宁大连一模)屯田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利用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的制度。曹魏时期的民屯每50人为1屯,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意离开。这种民屯的经营模式是( ) A.宗族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2.答案 D 根据材料中“曹魏时期”及所学知识可知,民屯以招募流民为主,并不是以宗族为单位,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田庄规模生产主要存在于东汉豪强地主的庄园中,材料中并未涉及田庄,故B项错误;个体农户耕作是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后的主要耕作方式,但屯田制下屯田民大多被编制成军队形式,这就决定了这些农民是官府招募而来的,并非简单的个体农耕,故C项错误,D项正确。 3.(2019辽宁抚顺质检)唐代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产品出口。全国有20多个著名窑址,其中广东潮州窑烧制出的陶瓷器,是外销的主要物品。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这些现象表明唐朝( )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手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 3.答案 A 据材料“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广东潮州”“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可知唐朝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产业特色,故A项正确。据材料“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产品出口”可知手工业产品并非主要用于出口,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产业的区域分工,而非强调手工业技术先进,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故D项错误。 4.(2018课标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4.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观察表格,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况看,除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外,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虽然藩镇割据林立,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的政治统治,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不能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项错误。 5.(2019山西晋中联考)据有关资料统计,唐代前期长江下游18州进贡的丝织品有19种,唐代后期则达38种之多,其中以越州、扬州等地区的发展变化最为突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 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 B.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南方纺织业发展较迅速 5.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后期南方进贡的纺织品的种类增多,这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纺织业得到发展,D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A、B、C三项结论,均排除。 6.(2019山西大同模拟)唐代陈鸿祖的《东城老父传》中记载,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间”。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官营棉纺手工业技术先进 B.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 C.棉布产量和运销数量较多 D.讽刺类长篇白话小说盛行 6.答案 C 由材料信息可知,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棉布交易普遍,这说明当时棉布产量和运销数量较多,故选C项。官营手工业产品不流入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东城老父传》为文言传奇小说,故D项错误。 7.(2019福建莆田二模)《大唐西域记》成书于646年,该书由玄奘口述,其门人辩机记录并编集而成。1837年,英国人亚历山大·枯宁汉姆在印度多地发现了石刻铭文。他根据《大唐西域记》译本,确定它们是佛教的遗物。由此可知( ) A.唐代高僧玄奘记录的印度历史准确可信 B.当事者见闻形成的口述史料最具真实性 C.《大唐西域记》有助于判定石刻铭文的性质 D.历史文献记录真实性需与考古新发现相印证 7.答案 C 从材料中的“根据《大唐西域记》译本,确定它们是佛教的遗物”可知,《大唐西域记》有助于判定石刻铭文的性质,故C正确。A说法太绝对,B说法错误,均排除。材料中体现的是考古新发现被文献资料印证,而不是文献记录需与考古新发现相印证,排除D。 8.(2019河南八市测评)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数次由中央政府颁布并推行全国的田制,如秦汉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隋唐均田制。上述田制下的土地所有权属于 ( ) A.国家 B.自耕农 C.地主 D.佃农 8.答案 A 根据材料信息“中央政府颁布并推行全国的田制,如秦汉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隋唐均田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田制都是中央政府把国家掌握的土地授予农民,可见土地归国家所有,A项正确。 9.(2017课标Ⅲ)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9.答案 A 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包括130亩)的户数占总数的90%以上,说明当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数据显示,占有13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不足10%,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出,B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C、D两项错误。 10.(2019陕西榆林二模)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烦琐,士人对这些理论及学风极端厌倦,从而形成玄学。这种思想( ) A.崇尚神学迷信 B.吸收道家学说 C.倡导学以致用 D.动摇儒学正统 10.答案 B 材料强调的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产生,玄学并非崇尚神学迷信,故A项错误;材料中“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体现了“无为”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思想是逃避现实,并不是学以致用,故C项错误;玄学当时尚不能动摇儒学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11.(2020河南高三阶段性考试)唐朝建立后,在地方控制体系上,分为正州和羁縻州两大系统。正州县尽可能地实行统一的乡里制度,将民户纳入王朝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控制体系中;而羁縻州则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通过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维持其统治秩序。据此可知,唐朝的羁縻州( ) A.为后来藩镇割据埋下了严重隐患 B.本质上是因地制宜的社会管理模式 C.尚未纳入国家政治经济控制体系 D.实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 11.答案 B 本题考查唐朝地方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羁縻州则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通过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维持其统治秩序”可知,羁縻州是唐代根据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而采取的不同的社会控制方式,故选B项。 12.(2020河北唐山高三联考)对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敕令“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通常学者认为这是只允许在一个县域范围之内设置一个正式市场;而后有新学者认为,敕令规定所不得置者,并非市场本身,而是指负责管理市场的官员。这说明( ) A.历史研究都具有不确定性 B.时间性决定着历史真实性 C.学者的学识影响历史解释 D.后世学者观点更科学准确 12.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素养。材料中通常学者对“市”解释为市场,而新学者对“市”解释为市官,这是由学识的不同而导致的研究结论的差异。故答案为C项。 二、非选择题(共37分) 13.(2018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分)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7分)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 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7分) 13.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解析 (1)第一小问要结合示意图和文字材料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明和清前期的国际形势加以分析。 (2)第一小问有两个角度,脆弱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分析,顽强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济的优点分析。第二小问要列举出最典型的经济重心南移这一事例。 (3)第一小问要从对农业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主要从自然经济的特点、古代政府的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 14.(2019山西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附:《唐代学制系统图》 解读《唐代学制系统图》,围绕“唐代学制的特点”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简要阐述。(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分) 14.答案 观点一:唐代官学封建等级性强。 唐朝时中央、地方各级都办有学校,如中央皇族学校崇文宫和弘文宫,公侯卿大夫学校国子学、太学等,地方州县也有相应学校。弘文宫、崇文宫学生的地位优越,仕进多途;国子监学生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入仕;而职业教育诸学校的学生,大都从事所学专业工作。因此,唐朝前期仍盛行重贵族士族的风气,强化了等级性。 观点二:教育体制系统化,学校形式多样化。 唐代教育已经形成体系,分中央和地方两大层次。县、州、府学业优胜者参加科举考试或进入国子监的中央学校深造;儒学经典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出现了卜筮、医学、兽医、天文等实用性的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各种实用性人才。(言之有理,酌情给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