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网上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网上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2 高一年级 5 月考试历史试卷 ‎(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6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 25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7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 A.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 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C.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 ‎2.《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3.据史籍所载,元朝把没收来的契丹和南宋的官田全部分给蒙古贵族,少的二十顷、三十顷,多的五百顷、五千顷。又在各地收夺农民耕地,拨给驻军屯田或赏易寺院,元顺帝在位 时,一次赐给大承天护圣寺的田,多达十六万二千余顷。这种行为 A.消除了封建地方割据的基础 B.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C.成为元政府敛财的重要手段 D.制约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4.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 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5.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 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 ‎6.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 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 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7.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 生产模式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8.下表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单位:%)‎ 地区年份 ‎1699—17‎ ‎01‎ ‎1702—17‎ ‎74‎ ‎1804—18‎ ‎06‎ ‎1834—18‎ ‎36‎ ‎1854—18‎ ‎56‎ 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 ‎13.3‎ ‎46.9‎ ‎49.4‎ ‎34.7‎ ‎28.1‎ 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 ‎3.1‎ ‎8.1‎ ‎13.3‎ ‎29.0‎ ‎43.0‎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B.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 C.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D.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9.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 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 A.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C.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 D.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10.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不过, 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这说明 A.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 B.英国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 C.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 D.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 ‎1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帶回欧洲,传遍世界;水 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 人美洲。这说明 A.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12.《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 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 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C.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D.三角贸易的形成 ‎13.1854 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 10 天中就有 500 人死亡。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这种现象 A.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 C.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D.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 ‎14.表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可以推知,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5.史学界曾有人对 1872-1894 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作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并绘制出下列统计图表。我们由此统计表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发展迅速 B.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力雄厚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狭缝中艰难成长 D.自然经济已经退出了中国经济舞台 ‎16.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 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17.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18.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 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 世纪 70 年代 B.19 世纪 80 年代 C.19 世纪 90 年代 D.20 世纪 20 年代 ‎19.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 1906 年版的 ‎《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 几二千万人。”1933 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史料选取不同 B.史观运用不同 C.内外时局不同 D.社会性质不同 ‎20.针对洋务运动,一位清朝官员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 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 争利之心,亏本之俱,自然专心致志……以期驾乎西制之上。”这位官员意在强调 A.放开民间设厂限制,容易导致人人争利 B.政府应“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依托民办企业 D.洋务运动有望实现全面地超越西方 ‎21.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 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 5 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 30 年的专利权时, 未获批准。材料主要反映了民国初期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的执行存在漏洞 ‎22.1977 年,中国经济出现快速恢复。据此 1978 年 2 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前一年指定的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到 1985 年达到钢产量 6000 万吨的目标,即增长到 252%,而钢产量实际到 1985 年增长到 1977 年产量的 197%。材料表明 A.改革开放增强了经济建设的信心 B.传统经济建设观念仍影响中央决策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全国人大重新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3.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 7 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24.1980 年 7 月,习仲勋指出:“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 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A.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B.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C.发扬地方创新精神 D.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25.以下是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 25 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 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 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 1903 年成立商部和 ‎1904 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 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 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 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 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 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 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 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 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1800—1911 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 背景。(14 分)‎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11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