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题06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讲)-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专题06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讲)-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

‎【重难点精讲】‎ ‎【重难点“精讲”】‎ 一、文艺复兴运动 一个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一个发源地:意大利。‎ 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 四点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宗教文化的钳制;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二、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1)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它不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创新,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以及政治、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内开展的一场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 ‎(3)文艺复兴运动是以资本主义萌芽为经济基础,以反封建反教会为内容,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为目的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三、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 ‎1.背景:中世纪的德国一直处于经济分散、政治分裂的状态,罗马天主教教廷在德国势力最大、剥削与压迫最多,“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2.直接起因:1517年,教皇以修缮教堂为名,大量出售“赎罪券”,激起了德国各阶层民众的愤慨。‎ ‎3.兴起: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4.宗教改革带来的变化:否认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简化了宗教礼仪;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5.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它使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四、马丁·路德学说中人文主义色彩 马丁·路德强调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让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和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帜,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兴起。‎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3)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不同之处 宗教神学 人文主义 以神为中心 以人为中心 禁欲主义 现世的享受 等级观念 自由平等 蒙昧主义 理性科学 ‎【素质拓展】‎ ‎1.史料研习与应用 ‎1-1:史料主题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人文精神 材料一 1420—1436年,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时,匠心独具地设计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①大胆突破传统的完全封闭的风格,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近来的窗洞。‎ 材料二 “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②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是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2:读史三步曲 粗读 材料一反映文艺复兴时的建筑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驳斥了教会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谬论。材料三是恩格斯对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评价 细读 材料一中①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大胆突破”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思想的解放。材料二中②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得救”,不要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史证 文艺复兴时,人们以各种方式宣扬人性的力量,抨击教会的虚伪,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冲击着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 ‎1-3:史料应用 ‎(1)材料一中的图片设计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怎样的思想状况? ‎ ‎(2)材料二中作者对所谓“基督教的正道”作出了怎样的概括?‎ ‎(3)材料三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2)材料二中作者概括“基督教的正道”应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从文艺复兴运动到启蒙运动,人文主义思想不断发展成熟。 ‎ ‎【解题技巧指导】‎ 条分缕析——从材料包含的层意中获取有效信息 纵观近几年高考,材料型试题已成为主要题型,因为材料型试题既注重对考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又重视对考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这不仅体现了文综考试以能力立意为目的,而且彰显了新课程理念,已成为高考试题的亮点。‎ 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一段材料往往有多层含义,应注意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材料大意,特别是材料中的分号、顿号、转折连词、并列词句的不同含义。既要注意表面信息,又要注意隐性信息,读透材料,条分缕析,把握设问,准确判断或作答。‎ 技巧体验: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答案】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