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铜陵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命题教师:李越 审题教师:帅朝晖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第一次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最重要的全德之称,奠定了“仁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董仲舒将阴阳二气作为沟通天人的中介,同时涵盖自然现象与人事规则,并赋予道德上的涵义。董仲舒这一理论的最主要出发点是 A.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B.适应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C.传承中华文化 D.致力于建立一个文官政府 ‎3、在儒学“天人合一”的理论中,“天”曾经历了由“神”到“理”的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思想因素是 A.自然科学的发展 B.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C.佛道思想的冲击与融合 D.封建经济的发展 ‎4、“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的这一主张 A.否定君主专制 B.主张以民主代替君主 C.反对君主制度 D.致力于建立资本主义法治社会 ‎5、“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是清初文化大家王夫之自题画像的中堂联。其上联表明王夫之在学术思想上 A.奉先秦儒家经典为圭臬 B.恪守孔孟对儒家经典的解释 C.缺乏历史责任感 D. 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勇于创新 ‎6、“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达到兴盛,中国文化的儒道互补变为儒释道互动的三元结构。”这一转变发生于中国哪一时期?‎ A.两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7、宋朝雕塑艺术的塑造对象从高不可攀的佛变为具有“现世得福”的菩萨(指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罗汉和一些侍女、供养人等。这说明宋代雕塑艺术的发展 A.具有世俗化倾向增强的特点 B.远远落后于隋唐时期 C.体现了佛教的社会影响力下降 D.受理学思想影响大 ‎8、宋代的士大夫认为诗、书、画应该融会贯通,他们主张把诗歌、书法中书写不尽的情思通过画面呈现出来,以借物抒情、托物寓兴。这表明在宋代的绘画发展中 A.成熟的中国画理论开始出现 B.形似是衡量当时绘画作品好坏的标准 C.唐人的青山绿水重新得到重视 D.写意画开始兴起 ‎9、宋代民间“尚讼”之风盛行。统治者认为“市井小民、乡村百姓,本无好讼之心,皆是奸猾之徒教唆所至”,“皆是把持人操纵讼柄,使讼者欲去不得去,欲休不得休”,“尚讼”之风不利于社会稳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奸猾之人是“尚讼”之风的根源 B.统治者的看法受儒家思想影响 C.“尚讼”之风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尚讼”之风不利于社会文明的提高 ‎10、明代后期小说《金瓶梅》以家庭生活为题材,借以描摹现实社会的世态人情,虽以北宋末年为背景,但带有明代后期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明代后期的时代特征是 A.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社会兴起 ‎ B.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社会发达 C.疆域空前广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 D. 数百年动乱后形成大一统,文化上兼收并蓄 ‎11、南开大学陈洪教授评说某部“奇书”说:它是“第一部集中反映中国人(三教合一)宗教观念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最浅显、最费解、最滑稽、最严肃的文学经典。该“奇书”是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12、福建巡抚徐继畲所著的《瀛环志略》(1849年成书)代表了当时中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最高水平。尽管他已知道中国实际位于何处,但仍在书中说中国居于“万方仰之如辰极”的地位,并将《皇清一统舆地图》由亚细亚图之后调整置于卷首。这说明徐继畲 A.天朝观念根深蒂固 B.屈从传统的社会观念 C.国家主权观念浓厚 D.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13、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治域外地理者,源实为先驱”。梁启超在此评价的是下列哪一部地理学著作的重要意义?‎ A.《坤舆万国全图》 B.《瀛环志略》‎ C.《四洲志》 D.《海国图志》‎ ‎14、1844年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处理“五口”中外交涉事宜。五口通商大臣一开始由两广总督兼任,1859‎ 年起改为由江苏巡抚或两江总督兼任。导致五口通商大臣兼任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天朝上国观念的崩溃 B.国家主权观念的增强 C.外贸中心的转移 D.洋务运动的推动 ‎1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不得不同意外国使节常驻北京,但清政府迟迟不愿派中国使节驻外,对外国提出的中国派遣驻外使节的要求、建议,总理衙门的回答总是否定。这说明 A.清政府仍不愿放弃夷夏之辨 B.华夏中心论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洋务派积极推动外交近代化 D.总理衙门是专业高效的外交机构 ‎16、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些言论与观点,与辛亥前启蒙者的思想如出一辙,别无二致。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遵循中国的历史传统 B.在思想史上与前迥然不同 C.是此前思想的简单再循环 D.其思想并非无源之水 ‎17、陈独秀在《答胡适之》的信中说“承示文学革命八事,除五八二项,其余六事,仆无不合十赞叹,以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这说明在文学革命过程中 A.陈独秀与胡适针锋相对 B.胡适首倡文学革命 C.改良与革命的分野十分明确 D.陈独秀与胡适的观点存在根本分歧 ‎18、晚清西学东渐围绕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等主题展开。下列体现西学东渐的报刊围绕“民主革命”主题的是 A. B. C. D. ‎ ‎19、人们对于“洋货”从视为“奇技淫巧”的鄙视与敌视,到领悟其“利源”与“利权”的觉醒,直至“国货”意识萌发所蕴含的民族利益与国民权利的觉醒。据此,洋货在近代中国的流通 A.推动了思想的启蒙 B.促进了各派政治力量的团结 C.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D.完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20、1904年,孙中山在《驳保皇报书》中说:“法律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体用相因,不相判也。”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中体西用 B. 强权政治也需守法 C.建立民主法治的社会 D.由开明专制向民主共和过渡 ‎21、下列目录出自毛泽东哪一部著作?‎ 第一节 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七节 从六亿人口出发 第二节 关于肃清反革命分子 第八节 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第三节 关于农业合作化 第九节 关于如何处理罢工、罢课等事件 第四节 关于工商业的改造 第十节 乱子是坏事还是好事?‎ 第五节 关于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第十一节 少数民族问题 第六节 关于节约 第十二节 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A.《矛盾论》 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十大关系》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22、王建朗在解说抗日战争对中国内政影响时说:“抗战已经为此后的政局变化做好了思想观念和舆论上的准备,抗日战争开启了中国政治变革的大门。”王建朗在此主要强调了抗日战争在哪一方面的思想启蒙作用?‎ A.团结救国 B.国际化视野 C.识字扫盲 D.民主思想的初步教育与普及 ‎23、人应当像基督教要求的那样“轻视自己”,还是像古代哲学家所说的那样充当“万物的尺度”?西方人思考这一根本问题的历史时期主要是 A.中世纪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24、洛克主张通过分权机制建立最合理的政府,它既有自由的崇高地位,又有王权的适当作用,相互制约而取得平衡,任何一种权力都不能取得绝对优势。洛克的分权学说 A.抛弃了历史传统 B.有利于废除君主制 C.为“光荣革命”辩护 D.背离了社会契约论 ‎25、直到1710年,科学只是数学、医学和巫术。著名数学家约翰·迪博士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御医,也是占星术士。牛顿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关于第一推动力的假说和力学三大定律,在神学信仰方面与中世纪保持一致性。这说明此时 A.传统的世界观根深蒂固 B.近代科学未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 C.近代科学革命尚未展开 D.近代科学体系尚未形成 二、非选择题(26题24分,27题12分,28题14分,共50分)‎ ‎26.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方言馆、同文馆虽罗致英才,聘请教习,要亦不过只学语言文字,若夫天文、舆地、算学、化学直不过粗习皮毛而已。他如水师武备学堂,仅设于通商口岸,为数无多;且皆未能悉照西洋认真学习,良以上不重之故,下亦不好。世家子弟皆不屑就,恒招募窭人子下及舆台贱役之子弟入充学生。况督理非人,教习充数,专精研习曾无一人,何得有杰出之士,成非常之才耶?‎ ‎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 材料二 同文馆初开,“阁束六经,吐弃群籍”,但随后开办的一些技术学堂增设经学等中学课程。尤其是甲午战争前后,电报、医学、医学、铁路、矿务等技术学堂相继创办,开始贯彻中体西用思想。如两广电报学堂规定,学生除学习西学外,兼课四书五经,以知礼义。起初,无论新式学堂还是书院,课程中的经学、经史等名目,不过是相对西学而提出的中学“代表”,分科观念比较模糊。甲午战后出现的普通学堂,中西学课程的种类大幅度增加,西学课程增加了政治、伦理等科目,中学课程增加了掌故、史地、通鉴、律法等门类。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为应对新学而中学课程过于繁难的状况,提出以易简之策救中学,分中学为经学、史学、诸子、词章、理学等科。1902-1903年,注重国民教育与实业教育的新学制和统一学堂系统设立,同时各省督抚纷纷奏请分三科递减科举,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端方奏请立停科举,专办学堂。学堂教育一统天下,分科教学使得中学整体上被西学所兼容。‎ ‎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下)》第二十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前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效果不彰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新式学堂教育的发展变化?(8分)‎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中国教育转型在当时的社会变动中所起到的作用。(4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思想史上一个清晰的脉络就是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所有这些现代化思想都和现代化有紧密的关联,它们是现代化的支撑思想观念。有学者甚至认为,“意识形态都是比较近代的思想形式,出生于紧随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那一段时期”。‎ ‎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出至少三个18世纪以来近代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想,并分别简要阐述其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12分)‎ ‎28.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上海人。曾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神宗超擢其练兵通州。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以疾归。辽阳破,召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日躔历指》一卷、《测天约说》二卷等历法测算。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 ‎ ——《明史·列传一百三十九》‎ 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不能充分实现其政治抱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徐光启的历史功绩。(8分)‎ 陵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26题24分,27题12分,28题14分,共50分)‎ ‎26.(1)‎ ‎(2)‎ ‎27. ‎ ‎28.(1)‎ ‎(2)‎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B C A D C A D B B D B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A D B C A C B D B C A 二、非选择题(26题24分,27题12分,28题14分,共50分)‎ ‎26、(1)科举制度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保守势力的阻挠;所授西学内容的浅薄;新式学堂过少;学堂管理者与师资力量的薄弱。(任答四点,每点3分)‎ ‎(2)从科举的补充到学堂教育一统天下;在课程设置上,先有“西用”之学,然后再逐步确立“中体”;分科教学的观念为官方所接受,中学重新分解组合,划分为诸多科目;由专业技术学堂到甲午战后普通全科学堂大量出现。(8分)‎ ‎(3)为社会各领域的转型提供了人才支撑;根本改变了中国人的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新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任答两点,4分)‎ ‎27、近代以来主流思想:理性主义、科学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进化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说明:任答三个3分,简要阐述其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9分)‎ ‎28、(1)明王朝的衰弱;政治腐败(宦官乱政、权臣争斗与专权);皇位更替频繁;徐光启为人正直,受排挤则激流勇退。(6分)‎ ‎(2)推动了西学东渐;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明王朝的颓势(有利于明王朝统治的延续);推动了晚明天文历法的进步;总结了农业生产的技术与经验,提出了治国治民的 “农政”思想;其严谨务实的治学作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任答四点,每点2分,共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