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上)沈阳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分数: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1.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这次弭兵会盟由各国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破坏协议者,各国共讨之。这一活动 A. 标志着分封制已经瓦解 B. 反映了士族阶层的崛起 C. 确立了宋国的霸主地位 D. 表明政治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在商丘进行弥兵会盟的发起者和众多的参与者是各诸侯国的大夫,可知当时各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政治等级受到冲击,D项正确;春秋时期的分封制还远没有完全瓦解,A项说法绝对;各国大夫参与会盟,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即士阶层的兴起,B项错误;这一会盟成就了晋、楚平分霸权,并没有确立宋国的霸主地位,C项错误。 2.下面是关于秦朝法律的历史记述 历史记述 出处 (陈涉等人)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服役)失期,法(指秦律)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御中发征(役)乏弗行费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费一盾;过旬,费一甲,水雨(不能动工),除兴(免除本次征发) 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徭律》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秦律的规定只是故作仁慈,并不执行 B. 有关《秦律》的表述属实与否需补充史证 C. 《史记》中陈涉故意曲解《秦律》 D. 《史记》和《徭律》的相关记载完全错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75年出土的云梦简中的《徭律》规定和《史记﹒陈涉世家》中历史记述相互矛盾,因此有关《秦律》的表述属实与否需要补充史料证据进行分析、论证,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到,无论是1975年出土的云梦简中的《徭律》规定,还是《史记﹒陈涉世家》中历史记述都没有仁慈的内容,故A错误;《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而不是陈涉的故意曲解《秦律》,故C表述错误;《史记》和《徭律》的相关记载完全错误的说法违背史实,故D错误。 3.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 A. 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 B. 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 “重文轻武”成为传统 D.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率先提倡私学,私学使以前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做官的人大都是世袭,士这一阶级的出现使平民有了机会参与政治,像蔺相如,荆轲等等。“士”在当时大致分“文”、“武”两种。私学的兴起使更多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更多的去做大官的幕僚,间接地参与政治,所以私学从一方面促进了“士”阶层崛起。而汉武帝后,“士”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与当时的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有直接关系,故B选项正确;汉武帝后“士”主要指知识分子,与当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并且该说法有误,故A选项错误;“重文轻武”是在宋朝时期出现,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含义的发展变化,无法体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故D选项错误。 4.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网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A.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C.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D.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都是佛教建筑,这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佛教的传播,不能体现北方经济影响力的变化;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传播,不是道教;D选项错误,材料的主体是佛教,没有体现儒家地位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 天人感应 B. 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 三教合一 D. 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相需而成一昼夜,春秋相需而一岁一样,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故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C项排除;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故D项排除。 6.北宋时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代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 A. 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B. 经济重心完成转移 C. 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D. 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是市镇经济的繁荣;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经济重心转移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宋代城市经济结构的变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文同是北宋著名画家,其诗、文、字、画俱佳,尤其墨竹画成就空前,开创了新的画派。这种画派被后世称为 A. 人物画 B. 文人画 C. 风俗画 D. 宫廷画 【答案】B 【解析】 根据“其诗、文、字、画俱佳,尤其墨竹画成就空前”,结合所学,文人画的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故选B;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不符合题意,排除A;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不符合题意,排除C;宫廷画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符合题意,排除D。 8.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陕省向无此物。陕民亦不知此物之可食而又易生……须各官先行觅地试种,或租民地试种。需地亦甚无多。听小民观看。一俟有收,民间见其可食,然后令民依种,自不费力。但不可相强。试成者奖之,不成亦不必问。”这表明 A. 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 B. 民众普遍抵制新的农作物推广 C. 陕西农业发展十分落后 D. 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可知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故选D。材料无法界定是1745年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的,排除A;B中的“普遍抵制”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陕西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无法得出C结论,排除。 9.1755年,西方殖民者驾船闯入宁波、定海和天津。1757年,清政府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之海关贸易,“洋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而东南亚商船则不受影响,中国的海船亦不受地点限制。这说明当时 A. 清政府重视国家安全 B. 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 C. 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D. 中国加强与东南亚联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年间鉴于主张开海贸易的人越来越多,康熙帝顺乎时势,于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废止海禁。乾隆二十年(1755年)发生了英国殖民者驾船闯入宁波、定海和天津事件,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之海关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口对外开放,该做法的目的是清政府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故A选项正确;“西方殖民者驾船闯入宁波、定海和天津”只凭这一句无法得出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且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选项错误;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之海关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口对外开放,这就是人们所认为的“标志着全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时代的开始”,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联系是否加强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其人数由1854年的50人发展到1900年的20000人左右。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B. 两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 C. 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 中外经济合作交流的频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才使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外商对买办的需求量增多,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两次工业革命与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没有直接关联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小农经济的瓦解明显不是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原因,排除C;D项“中外经济合作交流的频繁”说法错误,而是西方国家的侵略,排除。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 11.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表明当时的洋务企业 A. 注重保障工人权益 B. 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 C. 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D. 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中,比较普遍地采用了雇佣劳动,大部分工人都是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工资大体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决定的,且“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说明当时的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洋务企业中的雇佣关系,没有涉及保障工人权益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近代洋务企业中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但不能得出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说法太绝对,故B选项错误;近代洋务派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但材料没有涉及到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相关内容,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12.北洋水师战败后的第三天,道台牛昶昞给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亨写信道:“广甲、广乙今已沉坏,粤东三舰只残广丙一舰而已。广东军舰不关今日之事,若沉坏其全舰,何面目见广东总督?愿贵官垂大恩,收其兵器铳炮,以虚舰交返,则感贵德无量。”从信中内容可知牛昶昞 A. 还没有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B. 对北洋舰队有深厚情感 C. 缺乏对日本侵略的警惕性 D. 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信中内容可以看出,牛昶昞眼里的甲午战争不是中日战争,只是日本与北洋水师之战,与广东水师无关,这说明牛昶昞没有认识到中华民族应该同仇敌忾,还没有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牛昶昞对北洋舰队没有深厚情感,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要认清日本侵略者的本质,要对日本侵略者保持警惕,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洋务运动因甲午中日战争战败而宣告破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由此可见,胡适 A. 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 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 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 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可以看出认为学生们应该具备天下为公的思想特征,这明显是对学生民主思想的肯定,故C正确;材料中胡适没有说中国革命的道路发生改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反封建特征和反帝要求,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排除D。 14.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为了提高边区政府的参选率 C. 开创了新型民主政治模式 D. 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 【答案】A 【解析】 材料“《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可以分析出,抗战时期中共在边区政治建设上扩大选举和被选举权利,这有利于团结各阶级的力量进行抗战,从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的改变,没有体现出边区政府的参选率,故B项排除;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是民主的基本形式,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的是边区政府的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首先通过材料“《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分析出是抗战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15.20世纪50年代,美国驻香港总领事下属新闻动员和策划内地赴港流亡知识分子创作大量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如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这种现象说明 A. 中美意识形态对立扩展至文化领域 B. 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C. “一边倒”政策加剧美国对华敌视 D. 思想文化宣传成为冷战的主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以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为背景,提出美国在新闻和文学作品创作上宣传反华反共,把香港叫做“自由世界”,鼓吹不要革命信仰,说明中美在文化上的对立,所以答案为A项。B项中的“两大阵营”,C项中的“一边倒”,D项中的“主要手段”仅凭材料不能成立,都不是正确选项。 【点睛】历史题目注意时空定位,运用材料给出的时间条件,解决对应问题。 16.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商业40条》和《手工业35条》两份文件,要求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人。这些做法 A. 是对三大改造的进一步深化 B. 宣告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C. 调整了相关领域的生产关系 D. 奠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和文件内容,要求恢复农村中的商品关系,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选项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选项A排除;人民公社体制结束是在1983年,选项B排除;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尚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选项D排除。 17.1978—1980年间,我国外事活动频繁,其中国家经委代表团和工商管理考察团重点考察了日本和美国企业管理问题,经济学家于光远等五人前往考察匈牙利经济体制;1980年国家经委代表团又访问西德、瑞士、奥地利等国。上述活动 A. 有利于更新对现代化的认识 B. 标志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C. 开启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D. 表明外交重点转向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 材料“1978—1980年间”“重点考察了日本和美国的企业管理问题”“考察匈牙利经济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这些活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这有利于解放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故A项正确;B项是20世纪90年初,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提出,故C项排除;D项不符合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状况,排除。 点睛:“1978—1980年间”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结合这一时间点可以分析出答案。 18.在古代雅典,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在城市的多数行业中,奴隶可以取得与自由人一样的薪水,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民主制度趋于完善 B. 人文精神受到重视 C. 公民群体日益壮大 D.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雅典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随意卖掉奴隶,奴隶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说明古代雅典具有重视人、尊重人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符合题意;雅典公民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体,奴隶无法享受民主,材料也无法体现雅典民主政治趋于完善,故AC符合题意;D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罗马共和国晚期,城市街道两边建筑物密集,街道狭窄,经常出现有人从楼上泼水或投掷物品而致人伤害的情况。罗马法规定诉讼应向房屋的居住者提起,无论他是房屋的所有人、用益权人还是承租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该规定 A. 推动了罗马的城市建设 B. 混淆了法律责任 C. 具有浓厚形式主义色彩 D. 体现了公平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罗马法规定…….,均应承担赔偿责任”可知,体现的是罗马法具有公平原则,故D正确;材料中的规定与城市建设无关,排除A;混淆了法律责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对受害人的赔偿问题,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公平性原则,与形式主义色彩无关,排除C。 20.姜守明教授认为,“透过复古风格意识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实质上是思想意识领域的一场革命,其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而宗教改革其实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其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致力于复古 B. 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 C.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D.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的局限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是“走出中世纪”,宗教改革是创建现代民族国家,具有前后递进关系,这反映出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两者的局限性,故D项排除。 21.1624年,英国通过专利立法。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后的占2639项,尤其是1800年到1809年就有924项。由此可以推知 A. 工业革命开展促进专利立法 B.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C. 民主政治确立推动技术进步 D. 知识产权保护适应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1750年后的占2639项,尤其是1800年到1809年就有924项”来看,英国工业革命期间重视保护新技术新发明的专利权,因此可以推知知识产权保护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故答案为D项。专利立法对工业革命的开展有促进作用,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民主政治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 22.1848年6月,法国所有成年男子都以直接、秘密的投票方式推选自己的代表。1851年,路易·波拿巴通过政变上台后,投票原则上是秘密的,但秘密写票间被撤除,选择“不”或弃权都成为不可能。这一变化可以体现出法国当时 A. 集权统治得到了拥护 B. 民主化进程的曲折 C. 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D. 代议制被彻底破坏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秘密投票从开始的实行到后来的废除,说明了民主政治发展的曲折,B正确。A项的“拥护”,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的“良性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的“彻底”过于绝对,错误。 23.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承诺“将采取经过慎重考虑的、保守性的措施,以使我国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常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这些举措 A. 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 B. 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C. 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 D. 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依据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保障和提高了工人的收入,鼓励企业防止生产过剩,这有利于增加消费,缓解供需矛盾,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主要维护的是工人的经济利益,没有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B选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不是罗斯福新政的的理论基础,而是罗斯福新政影响了凯恩斯主义;D选项错误,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现象,不能被消除。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 加剧了经济恶化 B. 实现了物价下降 C. 推动了通货紧缩 D. 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物价上涨,BC选项排除。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25.这种文学采用主观色彩极重表现法,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在语言形式上,它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它不注重塑造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着重表现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下列文学作品符合该风格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主观色彩极重”“来暗示人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全面异化”,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文学作品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故选C;A是浪漫主义文学,B是现实主义文学,D是苏联文学,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6.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认识 A. 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 B. 表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C.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 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突破,但列宁对一些有所突破的理论阐述得尚不清晰,有的还前后矛盾,如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又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暗示着他的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是“过渡性”的政策,故A项正确;“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新经济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列宁对经典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理论尚未根本突破,故 C 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的错误途径,D项错误。 【点睛】“直接过度”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却”是指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27.本世纪初,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 A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 B. 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 C. 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D. 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金砖四国”“新钻十一国”“展望五国”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排除A;材料中步及的国家有亚洲、美洲、非洲等,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排除C。 28.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部分)。 时间 事件 外交谈话提要 时间 事件 外交谈话提要 2014年 国际工程科技大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6年 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 “信则立,不信则废” 2014年 中法建交50周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017年 金砖会议亚太经合 “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2015年 巴基斯坦议会演讲 “人面无信,不知其也” 2018年 博鳌论坛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习近平外交思想 A. 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B. 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C. 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D. 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万花齐放”“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等思想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共赢的理念,反映了习近平的外交讲话提要中运用中国传统智慧表述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习近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世界共赢的理念,不是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推动与其他国家互惠共赢,并非树立大国意识,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从根本上调整中国外交策略,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根本性改变,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3—1933年美国实行了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时期是美国经济赶超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时期。就整体关税来说,1789—1816年实行的是财政关税,1816—1863年是保护关税。在此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一些重要关税政策。受欧洲贸易自由化影响,1848—1860年,美国进口税率从60%下降到了20%——30%,结果贸易逆差不断扩大,1861年,通过新关税方案,将进口关税提高到了47%,1890年,进一步提高到了49%,即使到了1913年,美国进口品的平均关税仍旧高达32%。1930年,美国进口关税提高到了53%。在较高关税保护下,美国对外贸易规模逐年扩大。 1875年和1913年欧洲主要国家及美国制成品关税水平(%) 1875年 1913年 欧洲主要国家平均值 9.32 15.09 美国 42.3 40.8 ——摘编自田索华《对外贸易保护与美国经济崛起:1783—1933》 材料二 受西方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郑观应力倡保护关税。郑观应认为,清政府实行的进口税畸轻、出口税畸重的关税政策,实为“困商之虐政”。为“决胜于商战”,建议师法“泰西税法”,“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重订税则,厘正捐章”。他建议对于出口货物,“税宜从轻”,“以广去路”;对于进口货物,“一律加征”以“重税以遏来源”,尤其是对那些“非日用所必须”之物,“虽加数倍亦不为过”。 ——摘编自彭立峰《晚清海关关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贸易保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郑观应有关保护关税的主张 【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具有阶段性;平均关税水平相对较高。 影响:保护了美国国内市场;促进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增加;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不利于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 (2)主张:学习西方关税制度;希望清政府担当改变畸形关税政策的重任;轻征出口税,重征进口税。 【解析】 【详解】(1)关于“特点”,依据材料“1783--1933年”可得出持续时间长;由材料“1789--1816年实行的是财政关税……保护关税……关税政策”,可得出具有阶段性;由材料“将进口关税提高到了47%.……1930年,美国进囗关税提高到了53%”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平均关税水平相对较高。关于“影响”,结合所学,对美国而言,可以从保护美国国内市场、促进美国对外贸易和推动美国经济的重振等角度归纳,对世界而言,美国以邻为壑的做法不利于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 (2)关于“主张”,依据材料“建议师法泰西税法”可得出学习西方关税制度;由材料“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重订税则厘正捐章”可得出希望清政府担当改变畸形关税政策的重任;由材料“建议对于出口货物,税宜从轻……尤其是对那些非日用所必需之物,虽加数倍亦不为过”,可得出轻征出口税,重征进口税。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 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该同样适应于其他文明。 根据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观点: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论述: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秦汉统一,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古代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增添活力,推动社会进步,成为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示例二观点:财富的流动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成功地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古代雅典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削弱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古代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合理的财富(包括土地)流动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第一题计分。做答时须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影响文明发展的动力因素,属于开放性试题,材料中提出了“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文明发展的动力,结合所学可从商鞅变法中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打击了奴隶制贵族利益,新兴地主阶层兴起,促进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由奴隶社会和向封建社会的社会转型,同时期的古代的雅典通过梭伦改革,特别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打击了旧的贵族特权,有利于公民参政,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也可根据材料中“是财富的流动性”得出财富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如中国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雅典维护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等,注意论述中要紧扣题目,史论结合。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二 清代,商业雕版印刷广泛传播。福建的四堡地区在17世纪后期兴起家族经营的书坊。四堡书业主要出版教育文本、实用指南手册(如礼仪指南、医药用书、风水手册等)和通俗小说等全国通行书籍。其中教育文本最畅销,它囊括了各种有助于考试的辅助资料,如朱熹注本“四书”;还有宣称对经商的读者大有用处的《信札/字辨》书。18世纪,四堡书业的销售覆盖了南方九省,他们带着识字读物和经典书籍向南部内陆和边陲日益增长的人口传播文化。 ——摘编自(美)包筠雅《中国书籍社会史:四堡书业与清代书籍文化》 请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18世纪法国“印艺社”和中国“四堡书业”图书出版的主要差异。 【答案】法国“印艺社”: (1)依靠手工工场 (2)主要印刷出版启蒙思想家的作品; (3)影响范围广,在法国及整个欧洲地区; (4)传播了启蒙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中国“四堡书业”:依靠家庭作坊,主要印刷传统文化与生活实用书籍;影响限于国内局部地区,促进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文化普及(或推动了内陆和边缘地区的文化认同),有助于维护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 【解析】 【详解】关于欧洲法国的印艺社,从材料“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说明法国是手工工场印刷;从印刷的内容上看,“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可以看出印刷的都是启蒙思想的书籍,起到思想解放作用;由材料“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影响范围广。反观中国的印书社,由材料“依靠家庭作坊”,可得出大都是家庭作坊的印刷;由材料“主要出版教育文本、实用指南手册……通俗小说等全国通行书籍”,可得出印刷的都是些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书籍,二者明显不同;由材料“南方九省,他们带着识字读物和经典书籍向南部内陆和边陲日益增长的人口传播文化”,可得出影响范围虽然较小,但在促进文化普及和维护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