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临泽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测试范围:人教必修3第1、2、3单元。‎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 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 B. 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 C. 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 D. 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体现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即“礼崩乐坏”出现思想观念多元的现象。故B正确;“尊黄老之学”是西汉初期,A错误;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是在魏晋时期,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拜金逐利盛行的信息,D错误。‎ ‎2.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样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 A. 注重美育对道德教化的作用 B. 注重道德,维护天理 C. 注重发展私立教育,有教无类 D. 注重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样,将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可知,题干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维护天理是理学家的主张,排除;CD项,注重发展私立教育,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方面的主张;注重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是孔子“仁”的思想。二者都与题干中“教育美术部”不符,排除。‎ ‎3.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下列周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B.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最能顺应当时时代潮流的是法家思想,选项A正是法家思想,主张变革,为正确选项;选B主张效法先王,关注百姓利益,这符合墨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的时势,排除;选项C是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不符合时势,排除;选项D是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显然不符合当时时势,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符合当时时势,然后从选项中选出法家主张即可。‎ ‎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时期却走向式微。这一变化 A. 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 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C.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 证明了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是分庭抗礼。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从外部因素来看,统治政策是导致墨家学说“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的原因之一。故答案为B项。A项,古代科技逐渐落后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生产力发展不会导致墨家学派衰落,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A. 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 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C. 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 适应了汉朝“大一统”政治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故选择D选项;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与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家国一体是指家族和国家都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而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并没有跳出家国一体的框架,故排除B选项;宗法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理论,而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其局限,并没有削弱宗法伦理思想,故排除C选项。‎ ‎6.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写《史记》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作为“世家”来记载。与之相关的背景是 A. 司马迁记史不严谨 B. 孔子被追封为诸侯 C. 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D. 世家大族掌握权力 ‎【答案】C ‎【解析】‎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重用儒学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思想受到重视,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因此司马迁将孔子作为“世家”来记载。故答案为C项。这是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不存在记史不严谨,排除A项;孔子没有被追封为诸侯,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信息没有关系,排除。‎ 点睛: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等措施,使得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儒学覆盖社会各个领域,贯彻于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全社会都需重视、学习的理论学说,儒学由一家之言上升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官方御用之学,成为大一统政治格局和指导人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7.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翀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翀逮捕来京城,下狱审讯,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这里的“道德规范”应是 A. 民族气节 B. 克己复礼 C. 宋明理学 D. 依法治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于社会伦理进行了严格的束缚,主张寡妇不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相关的思想;从对材料“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来看,这种道德标准是宋明理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气节和依法治国,故AD项明显错误;B项是孔子的主张,认为回到西周的等级秩序当中去,故排除。‎ ‎【点睛】“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是解题的关键。‎ ‎8.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折射出时代特点——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党始终是群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因此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把现实与热点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从而能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 ‎9.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 圣人托梦 B. 内心自省 C. 行万里路 D. 读万卷书 ‎【答案】B ‎【解析】‎ 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说明了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是解题的关键。‎ ‎10.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未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宋明理学统治地位逐渐丧失 D. 自由平等思想得到普遍认可 ‎【答案】A ‎【解析】‎ 程未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是指理学和心学的有些内容被批判,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反封建思想家在批判理学和心学的基础之上,继承了其中的民本等思想,故选A而排除B;由“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可知,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自由平等思想在明清时期根本就没有出现,更谈不上得到普遍认可了,故排除D。‎ 点睛:在选择题里有一类题,是考查考生准确表达能力的,就是选项中会有若干个说法比较绝对的选项,这种选项一般情况下是违背史实的,只要是看到类似“全”“都”“最”“完全”“彻底”“一切”等类的词汇时,考生需要特别关注,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很轻易的判断其对错,如果将错误的直接排除掉,就可以大大减小试题的难度,甚至于排除之后直接就出现了正确答案。这一题就可以据此排除掉BD,C项也不符合史实,所以正确答案就得出来了。‎ ‎11.纂辑《天下郡国利病书》时,顾炎武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揭露。由此可知,顾炎武 A. 否定君主专制统治 B. 倡导废除土地私有 C. 尤为注重实学研究 D. 具有资产阶级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顾炎武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揭露,表明顾炎武注重实学研究,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排除A;材料表明顾炎武关注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问题,不能反映顾炎武倡导废除土地私有制,排除B;顾炎武的思想属于封建儒家思想范畴,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顾炎武的思想分析解答即可。‎ ‎12.王夫之指出,阴阳二气充满了太虚(宇宙)此外更没有他物,天地万物形象由阴阳二气所变化。这表明王夫之 A.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 对宇宙做出了正确判断 C. 力倡“经世致用”学风 D. 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总结 ‎【答案】A ‎【解析】‎ ‎【详解】王夫之指出阴阳二气变化产生了万物,充斥了宇宙,这是”气一元论”,体现了他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A项正确,王夫之不是天文学家,阴阳不是对宇宙的正确判断,B项错误。C项对应的是顾炎武,D项“总结”与材料无关,只有A项符合题意。‎ ‎【点睛】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座高峰,王夫之的思想超越了前人,本题通过王夫之的观点,展示了其思想中的唯物论和他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批判总结。‎ ‎13.普罗塔拉说:你可以拒绝你不喜欢的职业,但是在人类社会中,不允许任何人拒绝德行,拒绝了德行就是拒绝人性;这种德行并非天生的或自然而然拥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获得的。这种理念 A. 抨击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 B. 冲击了传统贵族的价值取向 C. 凸显了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 D. 摆脱了封建神学的精神桎梏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普罗塔戈拉强调人性和德性,重视学习和教育对人性和德性的重要性,否定天生的德性,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教育学习对于个人的作用,没有抨击民主政治,A项错误;材料分析教育学习对个人的重要性,而不是个人主义倾向,C项错误;普罗塔戈拉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人文精神,当时还没有形成“封建神学的精神桎梏”,D项错误。‎ ‎14.苏格拉底提出:人们不可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那么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这体现出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A. 强调神的伟大价值 B. 使哲学成为独立学科 C. 属于自然哲学范畴 D. 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的人的作用,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故答案为D项。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伟大价值,排除A;使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是亚里士多德,不是苏格拉底,排除B;希腊智者学派已经将自然和法区分开,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其哲学思想不属于自然哲学范畴,排除C。‎ ‎15.‎ 赫拉克利特呼吁“人民应当为城邦的法律而斗争”;柏拉图认为“没有法律,人们将无法区别于野蛮人”;亚里士多德声称“法律是理智的体现,可以免除一切情欲的影响”古希腊三位哲学家的言论说明 A. 任何人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 B.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具有法治传统 C. 世人必须严守法律方能摆脱野蛮 D. 法律是遏制人性本恶的重要手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希腊哲学家们均认为法律对城邦管理、社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中法制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未涉及法律的至高无上,排除。C项,是对题干的片面阐述,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法律对人性的约束作用,排除。‎ ‎16.下图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由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做技术总监,其古罗马柱式构图、半圆形拱券、以弯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蕴含着和谐与理性,并富有人体之美。这种风格,‎ A. 符合了人文主义观念 B. 表达了理性主义精神 C. 体现了基督教的宗教信仰 D. 在宗教改革中被人民抛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世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由“蕴含着和谐与理性,并富有人体之美”可知这是人文主义的特征,故A项正确。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B项错误。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反对人文主义,主张禁欲、苦行,故C项正确。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承与发展,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弘扬,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以文艺复兴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蕴含着和谐与理性,并富有人体之美”等,结合人文主义的特征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7.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展开,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事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高级神职人员。这一现象表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 A. 缺乏广泛性的群众基础 B. 资本主义尚未出现萌芽 C. 社会上层热衷古典文化 D. 封建保守势力异常强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可知,文艺复兴开展的对象较狭窄,受众面不广,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开展于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文艺复兴运动正是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的反映,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是一场披着复兴古典文化,实际上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体现出封建保守势力异常强大。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及特点。文艺复兴运动在开展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是运动的开展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很少涉及到下层民众,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是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导致在运动中出现了人文主义的泛滥,引起社会混乱。‎ ‎18.马丁·路德指出,教士们和其他基督徒之间“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这一观点 A. 强调世俗权力应高于教权 B. 有利于冲击教会权威 C. 确立上帝的最高权威地位 D. 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B ‎【解析】‎ 材料“教士们和其他基督徒之间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反映了教士和普通基督徒都是平等的,这否定了教会教士的权威地位,故B 正确;世俗权力指王权,材料未涉及世俗权力高于教权,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上帝的最高权威,故C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民族意识,故D错误。故选B。‎ ‎19. 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关于二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包含着对传统儒学的扬弃 B. 欧洲启蒙思想为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C. 二者都提出了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建构 D. 二者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答案】C ‎【解析】‎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包含着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A正确;欧洲启蒙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为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B正确;二者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D正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提出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构建,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20.伏尔泰认为:启蒙的旗帜是“理性”,启蒙的基石是“进步”。卢梭则认为:“文明是道德的沦丧,理性是感性的压抑,进步是人与自然的背离。”他们观点的不同说明 A. 卢梭质疑理性和科学 B. 启蒙运动的深化 C. 两人主张的政体不同 D. 人文主义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卢梭在伏尔泰“理性”的基础上,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人类行为和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认为人类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形成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潮,表明启蒙运动的深化,故选B。卢梭质疑理性和科学是对启蒙思想的深化,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两人的政体之争,排除C;启蒙运动将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高度,排除D。‎ ‎21.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 促使人文的意识不断完善 B. 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 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 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场运动不断丰富着人文精神的内涵,故A正确。文艺复兴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故排除B。宗教改革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故排除C。启蒙运动为代议制的建立提供思想基础,故排除D。‎ ‎22.下表呈现的是“纸是谁发明的”这一问题的不同史料,对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 A. 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B. 文字史料不能客观再现史实 C. 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 D. 历史结论只能依靠考古证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考古发掘发现了西汉初年的古纸,证明西汉初年确实已经出现造纸术,从而对以前的史书记载有了一定的补充,即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故答案为C项。历史真相是唯一的,不是多样化,排除A项;B项说法片面,文字史料也可能再现史实,排除;D项中的“只能”说法绝对,排除。‎ ‎23.《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 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 代表了中医理论最高水平 D. 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黄帝内经》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排除C;D是《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2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轻视理论构建 B.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C. 长期领先世界 D. 重视经验和实验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更多停滞于工农业经验水平上,忽视了对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故选A。BC属于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褒扬,而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反思与批判,排除;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重视经验,但却轻视实验,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的相关知识和认识,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转折部分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反思。‎ ‎25.先秦典籍《诗经》“二雅”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周代建立、迁徙、发达至衰乱灭亡的历史叙述,《周颂》中有许多关于籍田、社稷和民众劳作生活的描述。这表明 A. 诗歌作为艺术叙述不可釆信 B. 历史解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C. 文学是历史叙事的载体之一 D. 民俗文化可以传承历史记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颂》和《诗经》都存在着大量的历史叙述,故选择C选项;诗歌也可以在内容上反映一定的历史事实,并不是不可采信,故排除A选项;历史解释是指根据历史资料来确定法律的意思,在诗歌中的历史叙述并不属于历史解释,故排除B选项;历史记忆是指现存的文献可以考察确定的,在历史长河中却有其物的历史,而《周颂》《诗经》等风俗文化无法进行考察确定当时的历史,故排除D选项。‎ ‎26.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A. 体现了宋代文学艺术繁荣 B. 推翻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 体现北宋农耕经济的发展 D.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带动了文学艺术方面的创作的发展,反映出市民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宋代话本剧,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文学,故A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已经被推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27.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西游记》、《红楼梦》等。对此现象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社会普遍开展个性解放运动 B.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 C. 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 D. 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 ‎【答案】C ‎【解析】‎ 明清之际涌现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应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大家在专制统治束缚之下,期待能够有个性解放,只能说是一种理想诉求,故选C;当时处在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条件下,社会不可能出现普遍的个性解放运动,故A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并没有资产阶级存在,故BD的说法错误,排除BD。‎ ‎28.古代某著名书法家横竖笔道的起端圆润如“蚕头”,捺笔结束时先着力顿挫,再轻挑出尖,使笔之末端略成分叉似“燕尾”;用墨横轻竖重,字形结体宽绰,端庄平稳,是谓“蚕头燕尾”。下列书法作品与这位书法家的书体相对应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蚕头燕尾”是隶书中最常见的笔法。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故B项正确;A是小篆字体;C是行书;D是草书,不符合题意。‎ ‎29.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材料中表述的绘画及其特点是 A. 文人画,注重写意 B. 山水画,重视写实 C. 花鸟画,浓墨重彩 D. 人物画,以形写神 ‎【答案】A ‎【解析】‎ 材料“当以神会,……古画画意不画形”反映了古代文人画注重写意,表达精神意趣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反映出重视写意的特点,不是写实,故B错误;文人画也没有浓墨重彩的特点,故C错误;文人画并不是以形写神,而是画意不画形,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当以神会,……古画画意不画形”,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文人画注重写意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0.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到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 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 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C.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 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京剧是徽剧吸收昆腔、京秦二腔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故C项正确;材料不体现京剧与百姓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文武、角色等信息,故B项错误;徽剧为乾隆贺寿进京,但材料没有涉及题材广泛,故D项错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题。 ‎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材料二 ‎ ‎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林纾《畏庐琐记》‎ 材料三 有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 第一段: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第二段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第三段: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 第四段: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这一规定对西周政治有何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妇女婚姻观的双重性及其表现?材料三中文献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4)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分析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观双重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1)制度:宗法制度。影响:该规定有利于维护宗法秩序,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巩固西周政治统治。‎ ‎(2)原因:生活困难,难以生存;社会观念鼓励,认为非常荣耀。‎ ‎(3)保守性:寡妇守节获官府表彰和烈女人数增加;自主性:出现私定终身和寡妇改嫁现象。看法: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选择性使用);②材料三中的第三段、第四段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4)原因:保守性——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程朱理学的影响。自主性——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材料“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实际是要便于区分宗族内部的嫡庶系统,它与宗法制相关。第二小问,宗法制有利于保证贵族特权和政治上垄断地位,维护宗法秩序,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巩固统治秩序。 ‎ ‎(2)由材料“不能存活”,可见生活困难,难以生存;由材料“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万众拍手称美”,可社会观念鼓励,认为非常荣耀。‎ ‎(3)由材料“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可见保守性;由材料“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可见寡妇守节获官府表彰和烈女人数增加。由材料“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可见自主性;由材料“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孟玉楼”,可见出现私定终身和寡妇改嫁现象。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要对材料的去伪存真,如: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且小说只涉及个案,而且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4)明朝妇女婚姻观保守性的原因,可从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影响等角度说明。明朝妇女婚姻观自主性的原因,要从新的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说明,如经济上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上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写于175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老实人”甘迪德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由于他爱上男爵的女儿,结果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漂泊流浪,一路上他遭遇种种的折磨和灾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陷害、迷信,可是他仍然坚信他的完美世界观。直到他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终于慢慢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于是他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因为劳动使人们远离三大痛苦:烦恼、过错和欲望,这是让生活轻松的唯一办法。‎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1:情节: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 历史现象: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大力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 概述和评价:伏尔泰生活的时代是法国封建教会和君主专制极为盛行的时期,为了批判和反对封建教权和王权,启蒙思想家极力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启蒙思想家的民主思想不仅促进了思想解放,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示例2:情节:甘迪德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 历史现象:启蒙运动进一步宣扬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精神。‎ 概述和评价: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小说通过对人的劳动的肯定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没落,另一方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关注世俗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这有助于推动封建杜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材料主旨是讲老实人甘迪德在漫长的旅途中,在途中经历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天灾人祸与社会弊病,让“老实人”去经历、见证、思考、成长、成熟最终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从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就要求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写作时间去提炼。作者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作品写于1759年。就可以从中找出反映启蒙思想的现象。比如启蒙运动提出理性认识社会,进一步宣扬人文思想这个想象,可以联系材料内容找到这方面的情节,就是最后老实人的认识:“于是他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从中总结出老实人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这个情节。得出的历史现象:启蒙运动进一步宣扬人文主义思想。然后进行概述:主要从肯定人的价值,批判封建制度的腐朽等方面去论述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