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把答案做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3.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分 一、客观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先秦诸予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 A. 重视天人合一 B. 追求社会责任感 C.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D. 蕴含民本思想 ‎【答案】B ‎【解析】儒家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主张有为而无求。这体现了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心态,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重视天人合一,故A错误;儒家、墨家都主张有为,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民本思想,故D错误。‎ ‎2.战国时期荀子吸收法家学说,倡导“礼法并用”,汉代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提出新儒学,宋代儒学大家糅合佛、道思想,创立理学。据此可知,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统一的良好局面 B. 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 C. 适应封建统治需要 D. 儒学自身的趋时更新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儒家思想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吸收其他思想的合理成分而不断丰富发展。由此可知,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儒学自身的趋时更新、与时俱进,故D正确;战国时期,国家还没有实现统一,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无关,故B错误;适应封建统治需要是儒学趋势更新的目的,故C错误。‎ ‎3.尽管程朱理学在其初始阶段连遭厄运,屡被排斥,但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理学的价值愈来愈被封建专制主义者所认识和采纳,逐渐受到尊崇,直至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理学几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原因是 A. 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首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 C. “君权神授”思想符合民众需要 D. 顺应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的内在需要 ‎【答案】A ‎【解析】材料要求分析理学历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是其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选A项;B项错在了“首倡”的表述上;“君权神授”思想是从汉代董仲舒时期就提出了,故排除C项;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是在宋代的时期,故排除D项。‎ ‎4.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A. 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 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 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 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答案】C ‎【解析】“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即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表明王阳明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故C正确;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属于认识论问题,无法体现“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排除A;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B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无法体现王阳明“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排除D。‎ ‎5.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 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是平等,设立学校作为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学校是培养人オ且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C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与“和谐”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而不是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排除D。‎ ‎6.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货郎图》以白描手法作细腻精致的描绘,落笔凝重,收笔沉稳有力,疏密、精粗均可游刃有余地展开,设色淡雅自然。描画货担上的物品几乎达到与实物纹丝不差的程度,人物衣纹体现下层百姓衣着粗布的质感。该作品表明 A. 绘画手法受到理学的影响 B. 风俗画是当时的亮点 C. 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 D. 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李嵩创作的《货郎图》的特色是白描手法作细腻精致的描绘,突出下层百姓衣着粗布的质感,这主要和理学强调的“格物致知”的说法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仅从《货郎图》是无法推出风俗画是当时亮点的结论,当时宫廷画也十分兴盛,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对绘画的影响,与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的说法无关,C选项排除;仅从《货郎图》是无法推出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说法的,D选项排除。‎ ‎7.法国启蒙思想家孔多赛认为,牛顿物理学探求客观世界真实性的模式也可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运行机制,只要将科学的进步力量适用于社会,就能提升社会生活在道德上的合理化程度,这突出反映了 A. 启蒙思想家都热衷于研究经典力学 B. 自然科学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 C. 启蒙思想家主张过有道德的生活 D. 牛顿是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 ‎【答案】B ‎【解析】根据孔多赛的说法,科学的进步力量适用于社会,可以提升生活和道德上的理性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科学发展影响了启蒙思想家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B项正确;只有孔多赛的观点不能说明所有的启蒙思想家都热衷研究经典力学,也不能反映启蒙思想家们主张过有道德的生活,AC项说法错误;牛顿的研究只限于自然科学,他并不是启蒙运动的代表,D项不符合史实。‎ ‎8.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判断下列四个选项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A. 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 “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重大贡献 C. 《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 D.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答案】C ‎【解析】结合选项和五种核心素养可知,AB两项都强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属于家国情怀;C项是对火药的推理,属于史料实证;D项是对活字印刷的叙述,属于历史解释,故C正确,ABD错误。‎ ‎9.下面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东汉的《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形成 B.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推动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传播 C. 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记载西方兴修水利的方法——中国近代科技形成 D. 清中期京剧的形成和繁荣——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排除A。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西方人文思想的传播,故B项正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记载西方兴修水利的方法,他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而不是中国近代科技形成,排除C。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0.“现代”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正如哈贝马斯所说,这种现代观最终“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道德改良无限发展。”下列有关科学成就逻辑错误的是 A.‎ ‎1859年 达尔文 ‎《物种起源》‎ 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了确立 B.‎ ‎1687年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构成了完整的近代力学理论体系 C.‎ ‎1898年 严复 翻译《天演论》‎ 激发国人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D.‎ ‎1916年 爱因斯坦 ‎《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阐述了空间弯曲的全新物质观 ‎【答案】A ‎【解析】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了确立,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CD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1.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A. 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 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C. 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D. 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电灯传入中国,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由此说明中国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选B项;电灯的使用最终推广开来,所以中国政府没有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上海市民也没有反对在市政中使用近代科技,排除AC项;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 ‎12.1901年前后,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说明 A. 意识到唤醒民族意识重要性 B. 史学研究新局面形成了 C. 生物进化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 D. 清末新政推动思想变革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本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分析可知,梁启超的新史学受到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思想方式的改变,逐步改变中国传统史学“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的弊端,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答案为A项。B项,仅从梁启超个人的研究不能说明史学研究新局面形成,排除;C项,“广泛关注”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中国学者受到西方进化论的影响,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而不是“清末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排除。‎ ‎13.中国近代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再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纲要》。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是 A. 中国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层面的过程 B. 中国人从天朝上国向正规现实的态度转变 C. 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然 D. 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和维新派的斗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再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体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过程,实际上说明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然,故C正确;A只是表面现象;B中材料没有要体现出该意思;材料中不只是顽固派,故D错误。‎ ‎14.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非独不能以孔教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这反映出 A. 民主科学地位得以确立 B.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终结 C. 传统礼教受到猛烈冲击 D. 科学知识已经得到普及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陈独秀……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礼教受到猛烈冲击,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科学的地位问题,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终结,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科学知识已经得到普及,而是说明反对孔教的主张,故D错误。‎ ‎15.1985年3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孳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该决定 A. 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方针 B. 调整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C. 全面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D. 有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等信息可知,体现了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加强企业技术能力的目的,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方针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调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故C选项错误。‎ ‎16.如表是创刊于1981年的关于科技管理、创新、改革等动态的学术类核心期刊《科技管理研究》的相关统计数据。据此可知,新时期 ‎《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前五名)‎ ‎1981—1991年 ‎1992—2010年 ‎2011-2015年 ‎1981—2015年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科研单位 ‎108‎ 技术创新 ‎405‎ 技术创新 ‎166‎ 技术创新 ‎579‎ 科技体制改革 ‎100‎ 对策 ‎250‎ 对策 ‎141‎ 对策 ‎391‎ 科研成果 ‎82‎ 高校 ‎225‎ 影响因素 ‎130‎ 高校 ‎303‎ 基础研究 ‎79‎ 自主创新 ‎198‎ 创新 ‎95‎ 创新 ‎279‎ 科研管理 ‎78‎ 创新 ‎184‎ 产业集群 ‎95‎ 自主创新 ‎265‎ A. 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B.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C. 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发展 D. 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科技的发展。材料反映了《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1981-1991年,关键词“科研单位”和“科技体制改革”频次较高;而到了1992-2010您和2011-2015年频次较高的是“技术创新”和“对策”;1981-2015年“技术创新”和“对策”频次较高,由此可以看出1992年之后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和“对策”,而1992年我国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体制改革推动了科技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关键词的变化体现的是人们对科技的重视,但反映不了科技促进社会进步,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科技期刊中的关键词,能反映科技发展,但体现不了其是否转化为生产力,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无关,故D选项错误。‎ ‎17.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 A. 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B. 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 C. 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 D. 根除了“左”的文艺路线 ‎【答案】A ‎【解析】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艺创作呈现繁荣景象,一些传统剧目重新编排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也上映,故A项符合。 B只是表明现象,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材料未体现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排除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左”的文艺路线逐渐清算,排除D。‎ ‎18.2000﹣2009年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2.6%.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 B. 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 C. 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D.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可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故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选A。材料没有体现“多样化办学”的信息,故排除B。C项“满足了”表述不科学,故排除C。“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其内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19.“时代词汇”是记录社会前行的路标。“自强、自立、自存、自治、竞存、适存、进化、进步等,有些人的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竞存、演存、演生”等词汇。这批新词汇开始广为流行的时代最有可能是 A. 太平天国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维新变法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 ‎【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时期,严复翻译《天演论》,用西方进化论思想进行变法,出现适之、竟存、演存、演生等词汇,C正确;A、B和D时期没有出现类似词汇,排除。‎ ‎20.“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A. 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B. 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 C. 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 D.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由“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可知,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们缺少群众基础,故选D;题干中没有体现AB;C不符合史实,因为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的思想是全盘否定的,故C排除。‎ ‎21.宋代以后的观世音菩萨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烧的性感。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乏仁慈,有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而观世音菩萨的身体被深深埋藏在衣服里。材料主要反映了 A. 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 B. 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 C. 中国绘画内敛含蓄,凸显人性 D. 西方绘画自由洒脱,强调意境 ‎【答案】A ‎【解析】宋代以后的观世音菩萨画像于西方圣母玛利亚的形象的不同,分别反映了宋代以后理学思想的束缚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精神,说明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而是思想文化的差异导致的艺术形式差异,故B项错误;C项只涉及中国绘画,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D项只涉及西方绘画,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A。‎ ‎22.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 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C.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 D.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印象画派,他们的作品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所以答案选C。A是现实主义;B是浪漫主义;D是现代主义。‎ ‎23.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D项错误。‎ ‎24.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的美国政治是“双城记”,一城是华盛顿特区,另一城是好莱坞影城。华盛顿特区为政策、权力运作之所: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据此可知,美国在“二战”后 A. 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加强 B. 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 C. 政治运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D. 影视艺术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材料“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体现的是官方意识形态对影视艺术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加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美国强调的是思想自由,A选项排除;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的说法片面,B选项排除;美国的政治运作模式仍然是三权分立,C选项排除。‎ ‎25.“热情奔放、极具冲突感,场面混乱但乱中有序。视觉上会给人造成强烈不安的感觉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下列绘画作品体现上述绘画风格的是 A. 《镜中的少女》 B. 《拾穗者》 C. 《自由引导人民》 D. 《日出·印象》‎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热情奔放、极具冲突感,场面混乱但乱中有序。……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可知,这是浪漫主义绘画风格。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作品,故C正确;《镜中的少女》是立体派绘画,《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绘画,《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绘画,故AB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共4道材料题,26题为11分,27题12分,28题8分,29题19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他主张“时变”,应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偕行”。《孔子家语•五帝德》载:“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提及应对自然的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迭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程嘉宏《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 苏格拉底的信息永远被人们用来尽可能地派各种各样的用场。尽管那些审判者想强迫他无言,这个在雅典响起已有2300年的声音从未沉寂过。‎ ‎——克西季《苏格拉底的新申辩》‎ 材料三:‎ 有人说:孔子是东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作为代表性的先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对当代社会仍具指导意义的思想。‎ ‎(2)材料二提到“苏格拉底的信息”被人们“派各种各样的用场”,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作为代表性的先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1)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说明: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人自己”),这对当今人们养成思考习惯、注重理性判断有重要意义;提出“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等,符合“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 ‎(3)看法:孔子的思想经过后来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改造日益成熟,西汉时期开始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象征;苏格拉底的思想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继承和发扬下,彰显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更是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思想:依据“‘知其不可而为之’、‘刚健’‘有为’”可概括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依据“他主张‘时变’,应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与时偕行’”可概括出“与时俱进”;依据“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提及应对自然的问题”可概括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人自己”),这对当今人们养成思考习惯、注重理性判断有重要意义;提出“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等,符合“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看法:依据题目的意思可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各自成为东西文化的象征,所以,可结合具体史实,从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来谈一谈看法。具体可表述为孔子的思想经过后来孟子、苟子、董仲舒等人的改造日益成熟,西汉时期开始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象征;苏格拉底的思想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继承和发扬下,彰显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更是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27.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 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 ‎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从中国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 ‎【答案】(1) 起因: 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变化: 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 ‎(2)原因: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 占统治地位。‎ ‎【解析】‎ ‎(1)起因:依据材料一中“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等信息,可知材料认为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理性”思想主要是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到启蒙运动时期则发展为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 ‎(2)原因:依据材料二“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只限于“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等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中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程朱理学控制到经济基础尚未形成等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化特点”这个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示例:论题:中国近代化发展畸形 论证:西方近代化首先从精神层面变革,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中国近代化是受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开始的,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和对西学认识的深化,地主阶级开明派领导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近代中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工业缺少资本积累,技术和思想等准备不足,发展艰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虽对封建制度进行变革,但没能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民主化道路。虽出现中体西用、民主科学等新思想,却没能引发彻底的思想文化变革。因此,中国虽顺应历史潮流而开始了近代化进程,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使中国近代化发展畸形,难以实现。‎ 参考论题:中国近代化缺乏正确的道路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 ‎【解析】‎ 根据图示看出,西方的近代化道路是:西方近代化首先从精神层面变革,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先通过洋务运动学习技术,然后通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进行制度变革,再通过新文化运动进行文化变革。可拟出论题:中国近代化发展畸形。论证:首先说明西方近代化的顺序是文化变革、制度变革、器物变革,实现了工业化。然后,结合所学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分别从洋务运动的背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分析阐述。最后总结说明,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使中国近代化发展畸形,近代化难以实现。‎ ‎2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种思想的自由表达与学术的活跃空气发生于政治上军阀当道时期,其间可能有各种复杂的原因,诸如军阀间的纷扰争斗使其一时无暇顾及政治之外的其他方面,政府行政管理无序为学术自由留下了一定的挥洒空间,经济与市场的发展使学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谋生路、租界治外法权的存在亦使有违政府“禁忌”的文人有所托庇,等等。…但无论如何,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与发展总是中国社会的综合环境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从思想领域而言,可以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材料三:在20世纪10年代中期到20年代中期,学人活跃,学派纷呈,社团勃兴,出版兴旺,各种中西思想相互碰撞和砥砺,各派思想观点尽情表达和切磋,共同创造了中国近代思想的丰收期 ‎——以上均摘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初建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直接因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为何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启蒙运动”?对新文化运动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除新文化运动外,“中国近代思想的丰收期”还有哪些表现?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1)原因:军阀间的纷扰争斗;政府行政管理的混乱无序;经济与市场的发展;租界治外法权的存在 因素:袁世凯“尊孔复古” ‎ ‎(2)原因:采用白话文进行宣传;后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任答两点) ‎ 评价:积极: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国人受到思想洗礼,启蒙了民主精神和科学意识,促进了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 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性。 ‎ ‎(3)表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影响: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表现:新三民主义。 ‎ 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到来。‎ ‎【解析】(1)“原因”,据材料一信息“其间可能有各种复杂的原因,诸如军阀间的纷扰争斗使其一时无暇顾及政治之外的其他方面”得出:军阀间的纷扰争斗;由材料信息“政府行政管理无序为学术自由留下了一定的挥洒空间”得出:政府行政管理的混乱无序;由材料信息“经济与市场的发展使学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谋生路、租界治外法权的存在亦使有违政府‘禁忌’”的文人有所托庇”概括得出:经济与市场的发展、租界治外法权的存在等。‎ ‎“直接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袁世凯“尊孔复古”的角度分析。‎ ‎(2)“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采用白话文进行宣传、后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等角度分析。‎ ‎“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如积极方面,依据材料信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国人受到思想洗礼、启蒙了民主精神和科学意识等;依据所学知识从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的角度补充。局限方面,依据所学知识从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说明。‎ ‎(3)“表现”,据材料三信息“在20世纪10年代中期到20年代中期,学人活跃,学派纷呈,社团勃兴,出版兴旺,各种中西思想相互碰撞和砥砺,各派思想观点尽情表达和切磋,共同创造了中国近代思想的丰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新三民主义等。‎ ‎“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角度说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从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到来的角度说明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