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后作业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后作业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 1.1 百家争鸣 ‎[学业达标]‎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2.《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 A.维护周礼 B.实行仁政 C.强调教化 D.为政以德 ‎3.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 A.因材施教的原则 B.有教无类的思想 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循循善诱的说教 ‎4.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该思想家应是(  )‎ A.韩非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5.下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观察图片,你认为其中蕴涵的核心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6.春秋战国时期的某学派代表人物认为: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7.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  )‎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10.下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 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能力提升]‎ ‎11.下列孔子的名言,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非攻、兼爱”‎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2.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传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孔子所说的“礼”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维护了君主专制 B.巩固了宗法等级制度 C.确保了社会和谐发展 D.加强了思想控制 ‎13.“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这反映了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A.人情关系 B.伦理道德 C.礼乐秩序 D.法制建设 ‎14.《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15.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写道:“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司马谈认为六家共同的目标是(  )‎ A.达到天下太平治世 B.维护等级秩序 C.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D.实现君民共治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君轻民贵,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孔子、老子、荀子、庄子也都曾默想和探究过“天”的道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 ‎ ‎ ‎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哲学家对“天”和“人”的关系进行了怎样的阐释。‎ ‎ ‎ ‎ ‎ ‎ ‎ ‎ ‎ ‎ ‎ ‎(3)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人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请你结合时代特征对此加以说明。‎ ‎ ‎ ‎ ‎ ‎ ‎ ‎ ‎ ‎ ‎ ‎ ‎ ‎ ‎ 答案精析 ‎1.D [“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 ‎2.A [题干引文中孔子的要求是: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分析可知,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 ‎3.B [孔子没有因为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而拒收其为弟子,说明他不分贵贱,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4.C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仁政”和“君轻民贵”的思想,故选C。]‎ ‎5.B [“和”“仁”等思想显然来自于儒家。]‎ ‎6.B [题干材料“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和“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体现的是道家的齐物的主张,故选B。]‎ ‎7.A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强调清心寡欲,无为清静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属于道家思想。]‎ ‎8.B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强调法治,是法家的主张,故选B。]‎ ‎9.B [题干材料的含义是:对待别的国、家、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一样。体现出一种普遍的、无等级差别的爱,这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B项正确。]‎ ‎10.D [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故选D项。]‎ ‎11.A [A项的意思是“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符合题意,故选A。]‎ ‎12.B [孔子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这个时期并未形成君主专制体制,故A项错误;孔子的“礼”是“周礼”,用来维护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纷争的动荡时期,孔子的思想并未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所以孔子的思想并未起到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故D项错误。]‎ ‎13.D [材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义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故选D。A、B、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它们是儒家倡导的治国理念。]‎ ‎14.A [《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从法家和道家的关系,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流行,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D项错误。]‎ ‎15.A [根据材料“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予以分析。“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指六家思想各不相同,但都希望达到“天下一致”,即达到天下太平治世。法家主张君主专制,故D项不正确;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反对等级差别,故B、C两项不正确。]‎ ‎16.(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庄子提出“天”与“人”不相胜,是指人必须顺应自然。‎ ‎(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政治上分封制崩溃,郡县制逐渐形成;文化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因此,进步和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