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凤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凤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2021届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 仁者爱人、兼爱 B. 克己复礼、兼爱 C. 仁者爱人、非攻 D. 克己复礼、非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均是孔子的观点,但“克己复礼”才能够体现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非攻和兼爱均是墨子的观点,但“兼爱”即无阶级差别的爱才能够体现出墨子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克己复礼、兼爱 ‎2. 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 A. 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 B. 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 C. 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 D. 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神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A、D两项是对法家学说的评价;C项是对墨家学说的评价;B项为道家的“天与人不相胜”“道法自然”观点,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详解】‎ ‎3.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对儒家的态度不同,但本质都是 ( )‎ A. 压制知识分子 B. 区别对待古文化 C. 完善法律机制 D. 文化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以思想上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服务,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加强了君主专制,D符合题意;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压制儒生,而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提升儒生的地位,故A不符合题意;区别对待古文化只是现象而非本质,完善法律机制与材料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 ‎4.《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 A. 无为而治的思想 B. 外儒内法的观念 C. 尚贤非命的主张 D. 天人感应的学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知其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本题答案为D;A、B、C三项表述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故不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思想·董仲舒思想 ‎5.“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最好途径是 A. 慎思明辨 B. 知行合一 C. 格物致知 D. 穷理格物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及“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可以判断这是心学的思想,因此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致良知,达到知行合一,故B项正确;慎思明辨指的是考察事物,以求获得知识,与致良知不符,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和穷理格物是程朱理学的主张,均排除。‎ ‎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 A. 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 B. 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道德化和宗教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知,这表明朱熹重视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生活化,并非是政治化;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哲学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有人问程颐“寡妇贫困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A. 为天地立新,为民生立命 B.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 存天理,灭人欲 D. 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程颐的观点是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失节事大”,在大节面前,人的私欲应该忽视,所谓的大节即所谓的 ‎ “天理”,故选C。A是说读书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要为民请命;B是说不实行王道治理,几代治理也不会使人民向善。D是说愚夫愚妇、寻常百姓也能致良知。‎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8.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A. 维护封建礼教 B. 主张学以致用 C.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D. 抨击腐朽统治 ‎【答案】C ‎【解析】‎ 李贽的话大致意思是:虽然孔子是圣人,但是如果学他就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样,有丑妇之态。所以他的真实意图就是不要把孔子的一切当做标准,因而选C;A不是李贽的主张,故排除;BD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9.下列中国古代医学著作按成书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 ‎①《黄帝内经》②《伤寒杂病论》③《本草纲目》‎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最终成型于西汉;《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的著作;《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③,排除BCD,A符合题意。‎ ‎10.大约两千五百年前,普罗泰格拉喊出了一句影响西方至今的口号—“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下列思想与其相吻合的是 A.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智)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B.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答案】A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世人如果都以自己的偏见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那么谁没有一个标准呢?何必是懂得事物更替的聪明人才有是非标准呢?即使愚蠢的人也是有的。可见其强调不论知识多少,不论是智者还是愚者,都有自己内心的标准。这与题干中普罗泰格拉强调“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是一致的,故A项正确。B强调的是人要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而题干强调人的感觉,并不要求理智,故B项错误。题干完全将人的感觉和天性视为正确的和值得跟随的,而C项强调要不断反省内心,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D项探讨理和气的关系,认为理先气后,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C项。由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人在世界上具有特殊地位,是万物的尺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对天理的认识,C项没有体现出人与万物的关系,所以与题干思想不相吻合。‎ ‎11.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 本题围绕同一历史时期东西方两位思想巨人思想的对比,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联系、比较和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此题应首先需要全面、准确的再现两位思想巨人的思想主张,进而归纳其共同点。孔子主张维护周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追求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他们都重视道德的意义、肯定人的价值、强调知识的作用。由此判断A、B、C三项是二者的相同点,与题意不符。‎ ‎12.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神学角度动摇了天主教的权威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答案】B ‎【解析】‎ 过去只有僧侣传教,现在人人都可以与上帝沟通,动摇了天主教的权威,故B正确;宗教改革不是废除宗教信仰,故A和C错误;D中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 ‎13.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这对近代欧洲的重要影响是 A. 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 B. 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 C.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通过《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尊重了德意志大小邦国的主权地位,欧洲近代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故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是近代欧洲30年宗教战争后签订的,只是宗教改革以后的新教派和天主教之间的斗争,但都属于基督教,并未动摇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故A错误;欧洲没有确立国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要么是王权高于教权,要么是教权高于王权,故B错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并没有结束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比如天主教派在法国仍然有强大的力量,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材料“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体现了宗教改革新教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4.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 A.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 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 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 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材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可知,维多里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人的价值。这是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反映。本题选A。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与材料表达的意思相反。‎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精神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15.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 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 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B两项中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均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与题目中的信息“理性”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倡导理性主义的思想,故C项的表述正确;D项中的“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题目中的信息“他们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不符,故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主张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之间关系的规定产生重大影响的启蒙思想家是(  )‎ A. 伏尔泰 B. 孟德斯鸠 C. 洛克 D. 卢梭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德斯鸠提出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立与制衡,奠定了资本主义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故B符合题意;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但没有三权分立与制衡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洛克是英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国家权力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故C不符合题意;卢梭主张人民主权,反对分权,故D不符合题意。‎ ‎17.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以下言论与启蒙思想相符的是:‎ A. “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 B. “谁不尊重生活,谁就不配拥有生命”‎ C. “决不可能把自己没有明确验证的任何事物称为真理”‎ D. “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B、D项出现在文艺复兴中,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现实生活,故B、D项错误;A项出现在宗教改革中,主张教徒阅读圣经与上帝直接沟通,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核心,与题意不符合,故A项错误;C项强调理性的作用,与启蒙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启蒙运动 ‎18.“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人文主义 B. 理性主义 C. 禁欲主义 D. 蒙昧主义 ‎【答案】A ‎【解析】‎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题干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是文艺复兴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故选A;B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CD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束缚所在,排除。‎ ‎19.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因为它们都 A. 抨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B. 体现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 C. 倡导理性至上和科学思维 D. 掲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近代欧洲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共同点,积极倡导人文主义思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三者的共同特征,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只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特点,宗教改革运动并不倡导科学思维和理性。‎ 考点:近代欧洲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20.英国数学家怀特海说:“近代力学体系的全部发展过程刚好占了两个世纪……伽利略跨出了第一步,找到了正确的思维道路。”“伽利略跨出了第一步”是指 A. 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动摇了“神创论”‎ B. 开创了以实验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C. 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标志科学时代开始 D. 改变了人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故B项正确;A项是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作用,排除;C项是牛顿的贡献,排除;D项是达尔文的贡献,排除。‎ ‎21.下图著作是林则徐第六代嫡孙、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林岷女士耗时13年写成,在书中写到的内容不可能有 A. 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外国报刊,了解西方 B. 林则徐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富国强兵 C. 林则徐主张整顿水师,抵抗外国侵略 D.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上图著作是《林则徐与中国图录》,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但没有上升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高度,故B项错误C项正确;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四洲志》A正确; D项正确,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点睛:林则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只学西方的军事技术抵抗西方的侵略,没有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向西方学政治制度。‎ ‎【详解】‎ ‎22.“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与上述材料相关的思想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变者天下之公理”‎ D. “天不变,道亦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是李鸿章对办洋务的概叹,结合所学我们知道洋务派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选B项;ACD项与洋务派主张不符,排除。‎ ‎【详解】‎ ‎23.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甲午战后的时代背景,可知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是为了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故C项正确。据题干中“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得出梁启超希望中国能像英日那样崛起,并没有对民主革命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梁启超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代表人物,而“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故B项排除。改良思想的开端应该是在早期维新思想时期,与题意时间不合,故D项排除 ‎24.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其中“两位先生”是指 A. 达尔文、赫胥黎 B. 鲁迅、胡适 C. 马克思、恩格斯 D. 民主、科学 ‎【答案】D ‎【解析】‎ 据“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可以知道,其中“两位先生”是指民主、科学.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故排除ABC,选D。 ‎ 点睛:本题以新文化运动中“两位先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主、科学。‎ ‎25.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 首倡民主与科学 B. 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C. 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 D. 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说明鲁迅用白话文批判封建礼教,故C项正确;AB是陈独秀;D是李大钊。‎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鲁迅思想 ‎【详解】‎ ‎26.在欧洲启蒙思想家看来,“自由”、“平等”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在中国最早大力倡导这一观念的是 A. 李贽的“异端”思想 B.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C.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D.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答案】D ‎【解析】‎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提倡自由、平等思想,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故本题选择D选项。最容易误选的是A项,李贽反对崇拜权威,主张个性解放,但其思想超不出时代的局限,不可能提出自由、平等的思想。B、C选项都没有体现出“自由、平等”的观念。‎ ‎27.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人物 言论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梁启超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 启蒙与救亡并重 B. 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 实现工业化,自强求富 D. 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格中的人物涉及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都与主张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推动中国近代化有着密切关系,故D符合题意;洋务派只学器物,与“启蒙”“民主政治”无关,AB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与“工业化”无关,C不符合题意。‎ ‎28.‎ ‎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提出了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的社会状况,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故C正确;民族主义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当中没有民主主义的说法,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民主义的内容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9.不久前,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译本(1920年陈望道翻译)在山东广饶被发现。对该书在中国出版,有人评价说:“从此,这个徘徊于欧洲大地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这一“幽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有 ‎①新三民主义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④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材料“幽灵”指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这个“幽灵”来到中国,与中国的社会实践相互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故②③正确;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成果,故①排除;“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错误的思想,故④排除。所以答案选D。‎ 点睛:首先明确“幽灵”的含义;结合“理论创新成果”限制条件;从而得出答案。‎ ‎30.‎ ‎ 从中国历史来看,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大理论成果都( )‎ ‎①具有时代特征 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 ‎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④具有科学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传播的产物,排除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后来证明有其局限性,不是拯救中国的正确理论,排除④;①③说法正确,因此选B。‎ 考点: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 点评:近几年高考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从命题角度上看,侧重于考查区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并与新三民主义进行对比,考查三民主义的发展;注重考查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主要理论成就与著作以及相关背景和影响,将毛泽东思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相联系,考查毛泽东思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作用;注重考查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背景、影响,突出考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和作用。从题型上看,主要是选择题。因此,考生复习时可将 三民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相联系,突出中国近代化的主题;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建设相联系,总结党的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理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与重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详解】‎ 第II卷 (解答题,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含: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罗泰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材料二: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三:他们认为灵魂得救只需要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宗教仪式。上帝的恩典就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仰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材料四:卢梭提出:“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如何评价其观点?‎ ‎(2)材料二中,莎士比亚宣扬了什么精神?‎ ‎(3)根据材料四,归纳卢梭主要思想观点。‎ ‎(4)材料一、二、三、四反映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发展过程中哪四次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1)积极: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消极:忽视事物的共性,极端个人主义大开方便之门。‎ ‎(2)人文主义。‎ ‎(3)天赋人权;追求自由。‎ ‎(4)智者运动(或智者学派);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把人作为判断万事万物的标准,这是高度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结合所学,普罗塔格拉的观点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由材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高度评价人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 ‎(3)由材料“人生下来……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可得出天赋人权;由材料“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可得出追求自由。‎ ‎(4)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材料二的作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材料三是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观点;材料四是宗教改革时期代表人物普卢梭的观点。‎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 ‎(3)材料三较之材料一、材料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4)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 ‎(5)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 ‎【答案】(1)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 ‎(2)洋务派的观点。‎ ‎(3)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材料三则提出了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4)不足之处在于否定一切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片面性认识。‎ ‎(5)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解析】‎ ‎【详解】(1)由材料“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得出魏源认识到西方侵略的威胁;由材料“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可印证出张之洞的观点“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 ‎(2)由材料“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魏源认为可以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抗侵略;依据所学可知,“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观点。‎ ‎(3)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地主阶级停留在学习西方的器物阶段,而资产阶级逐渐深入到制度和思想的高度,新文化运动正是学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典范。‎ ‎(4)由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这是片面的。‎ ‎(5)由材料四“李大钊……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可知,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李大钊是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3.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明区域 任务 观点或名言 古代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古代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 孟子 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材料二:伏尔泰说:“这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则的时代。”……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 )和赛因(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 在材料一的“观点或名言”中,这些中外思想家共同关注的对象是什么?对此,18世纪的伏尔泰提出什么主张?‎ ‎(2) 材料二体现的人文主义观点是什么?伏尔泰推崇孔子的目的是什么?‎ ‎(3) 据材料三,这次运动的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外思想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答案】(1)对象:关注人或人类社会。主张:天赋人权。‎ ‎(2)观点:提倡理性或理性主义;目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宗教的精神束缚。‎ ‎(3)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奠定思想基础,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4)特点:关注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强调东西文化的交流,取长补短。‎ ‎【解析】‎ ‎【详解】(1)根据“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可知都体现出关注人、尊重人,再结合伏尔泰在启蒙运动中的思想主张,可答出天赋人权思想。‎ ‎(2)根据“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再联系所学,伏尔泰作为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之一就是提出理性主义。根据启蒙思想家的立场、动机,可知宣扬儒学是为了利用儒学的某些积极因素为反封建斗争服务。‎ ‎(3)根据材料“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 )和赛因(Science)两位先生”,这是对民主和科学的一个形象的称呼,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两面旗帜。其中 “德先生”即“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即“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再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可以从促进思想解放、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促进自然科学发展等角度作答。‎ ‎(4)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和伏尔泰的天赋人权等都体现出人文主义。材料二“最幸福、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则的时代”体现了伏尔泰对儒学的吸收,材料三“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西学的吸收,可知文化可相互交流。‎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