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重点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10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某校高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摘录了如下材料:“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还找到了下图。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 A.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 B.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C.罗马政治的发展历程 D.罗马法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2.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主要是指( ) A.奴隶的反抗斗争 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斗争 C.工商业奴隶主的挑战 D.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 ) ①颁布“解负令” 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 ④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下列现代民主生活的原则在雅典古代民主改革中曾经出现萌芽的有( ) ①以法律保障人身自由 ②反对出身和财产的不平等 ③议员实行选举机会均等、任期制 ④雅典人的权威得到了保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5.“梭伦的改革虽然很受欢迎,但没有解决雅典的问题。”改革后,雅典的现状是( ) ①财产等级制使平民无法广泛参政 ②贵族继续拥有世袭土地的特权 ③陶片放逐法造成民主的过于泛滥 ④部分公民无法获得“观剧津贴”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6.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著作、文章名称: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该研究性学习论文题目的应该是( )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7.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 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 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 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8.在研究商鞅变法时,有学者引用“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9.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产生过消极影响的是( ) ①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②重农抑商 ③实行什伍连坐 ④焚烧诗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10.“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 A.大化改新 B.商鞅变法 C.忽必烈改革 D.孝文帝改革 11.(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阻碍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 ) A.人的传统观念 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 C.洛阳的地理环境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12.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 ) 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 B.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 C.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 D.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 13.人云“ 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 ) ①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 ②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 ③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 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下列关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都是封建性的改革 ③都使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④都受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北魏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 D.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16.据《文献通考》记载:“宋神宗后期某年北宋税赋总收入为52 010 000石(共7 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占30%,工商税占70%。”以下说法不能反映该数据的是( ) A.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B.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政府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D.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促进了政府收入的增加 17.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书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 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 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 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 18.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19.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 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20.某知名学者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这次改革(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1.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 ①自由劳动力缺乏 ②工业投资缺乏 ③国内市场狭小④国际市场不能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下列属于“解放”法令局限性的表现的是( ) ①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农民支付的份地赎金总额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③改革后的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奴役 ④农奴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3.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难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 A.废除农奴制度 B.维护农奴制度 C.推翻沙皇专制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24.推翻幕府后建立的明治新政府实行废藩置县措施的作用是( ) ①有利于打破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 ②有利于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③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④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和蒸汽机数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其增长的世界背景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 B.明治维新的成功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垄断组织的出现 26.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我们一般把这次改革认同为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D.改革废除了封建身分制度 27、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 D、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28.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29.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30.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了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包括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4分)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3分) (2)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3分) (3)你认为材料一、材料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持何种态度?(2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4分) 32.(12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元至北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人教网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历史学习》 材料二 “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避空荒……卖者坐如律。” ——《魏书》 材料三 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材料四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漫画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2分) (4)结合材料二、四,简要指出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 (1) 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一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6分) (2) 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8分) []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B D C D B C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B D C D B C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D B D C C A D B A 二、非选择题(包括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4分) (1)性质:奴隶制民主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3分) (2)内容:梭伦颁布“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3分) (3)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2分) 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灵活的策略相结合。(2分) (4)共同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者敢于冲破阻力的坚强决心;有坚强的后盾;采取正确的策略。(4分) 32、(12分) (1)社会问题: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2分) (2)措施:实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答出两点即可)(4分) (3)社会问题:北宋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财政困难。(2分) (4)原因:北魏:措施得力,顺应历史潮流。北宋:保守势力强大,新法的某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4分) 33.(14分) (1)基本态度:主张废除农奴制。(2分) 原因: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答出两点即可)(4分) (2)影响: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中国的戊戌变法尝试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未果,却传播了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6分) 特点: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