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广东省普宁英才华侨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普宁市英才华侨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文科综合(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客观题(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美洲大陆的发现引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直接反应,它促使葡萄牙人环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达印度。” 下列最早“环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是 ( ) A. 迪亚士 B. 亨利王子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2. 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 ) A. 迪亚士的远航 B. 达·伽马的远航 C. 哥伦布的远航 D. 麦哲伦的远航 3.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 A. 品行、才学 B. 家庭背景 C. 个人声望 D. 考试成绩 4.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 ( ) A. 炫耀文治武功 B. 树立专制权威 C. 寻求暴政依据 D. 宣扬君权神授 5. 《全球通史》载:公元前127年时,皇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据此判断,当时地方行政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6. 嘉定二年(1209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 ) A. 尚书省 B. 参知政事 C. 军机处 D. 枢密院 7.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 ) A. 行使军权 B. 审核政令 C. 协理奏章 D. 跪受笔录 8. (2015·启东中学)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唐代通过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C. 宋代设立枢密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通过设军机处削弱相权 9. 有人说“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下列文献能够见证“起点”历史的是 ( ) A. 《南京条约》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 台湾人民痛心疾首“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与这一现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11. 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 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 ) A. 《北京条约》的签订 B.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武昌起义后列强猛攻武汉 12. “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该项规定出自 (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3.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 ) A. 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B.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 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 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14.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该规定颠覆了 ( ) A.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 “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15. 右图是某一历史事件的路线图。这一历史事件是 (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北伐战争 C. 红军长征 D. 渡江战役 16.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 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这是为了纪念 ( )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C. 南京大屠杀等死难者 D. 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 17. 央视《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描述道:“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 ( ) A. 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 确定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方针 C.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D.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 18.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直接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 ) A.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B.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C. 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 D. 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19.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解放南京 C. 战略决战 D. 百团大战 2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 )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1. 2014年12月4日是中国首个国家宪法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2015年是该宪法颁布 ( ) A. 49周年 B. 55周年 C. 61周年 D. 66周年 22.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主集中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3. 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中国邮政通常会发行一些邮票,右图中邮票纪念的组织 ( ) A. 制定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行使执政的职能 C. 通过的历史文献曾经充当临时宪法 D. 使基层民主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24. 对右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发生于1979年 ②标志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③是一国两制政策的成功应用 ④改革开放为其奠定基础 A. ①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④ 25. 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法, 规定出入境的船只、车辆、航空机及其他通信交通工具必须检查,必要时停止其交通,以此限制人民的行动自由。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 ( ) A. 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三通” B. 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C. 两岸分别成立海基会、海协会 D. 连战开启“和平之旅”访问大陆 26. 1955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刊文:“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我们亚非国家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上述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领域提出的 ( ) 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求同存异”方针 ④不结盟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7.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 A.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 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C. 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D. 中国国际威望的进一步提高 28. 右图情景被称作是20世纪70年代初“两位历史巨人之间的握手”。其中“握手”的原因有 ( )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中苏关系恶化的加剧 ③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失败 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⑤中国借鉴美国的管理经验 (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29.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不包括 ( ) A. 中国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新的变化 B. 美国改变了其孤立中国的传统政策 C. 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兴起 D. 中国在国际战略平衡中的地位凸显 30. 新时期我国政府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过程中,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下列属于这种努力的外交活动有 ( ) ①参加日内瓦会议 ②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与美、日建立外交关系 ④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第Ⅱ卷 主观题(共40分) 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无论哪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关心农民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第一个《农业调整法》。随后,农业部在华莱士(农业部长)领导下开展了严厉的限产措施……农业部在华莱士的领导下先后促使国会通过了“农业信贷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以加强对农民的信贷扶持与政策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其所创立的农业常平仓制度、现代农业信贷系统、新的农业合作机制以及农业科研体系等,随后都成为美国现代农业制度的重要标志,成为美国现代农业持久繁荣的保证。 ——王祖奇《亨利·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材料三 1920年8月,在坦波夫省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因领导人社会革命党人亚历山大·安东诺夫而得名,在苏联史书上叫作“安东诺夫叛乱”。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打倒粮食征收制!”、“自由贸易万岁!”。 ——郑异凡《在农民暴动的压力下——苏联新经济政策的起因之一》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府帮助农民渡过经济大危机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对美国农业发展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苏俄爆发“安东诺夫叛乱”的政策因素。农民提出的口号后来是如何实现的?请说明理由。 (4) 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建设现代化农业有何建议? 32. 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苏联史》 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四 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 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岳麓版新课程教材《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 材料一是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而言的?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三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 (4) 综观两国对经济的调整与完善过程,其手段有何共同之处?从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普宁市英才华侨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C 2. D 3. A 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可知描述察举制制度选官的标准是品行、才学,故本题应选A项。 4. B 解析:秦始皇设立皇帝,显示皇权独尊,主要目的是树立专制权威,故本题应选B项。 5. C 解析:材料“……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弟子。……”指的是汉武帝为解决汉初推行的郡国并行制所产生的王国问题而实行的“推恩令”,故答案选C。 6. D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军事,三司使——财政。 7. C 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内阁的信息,内阁主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故本题选择C。 8. B 解析: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A项错误;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C项错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相权与皇权的斗争,D项错误;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答案选B。 9. A 解析: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正确。 10. D 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台湾人民痛心疾首”可知描述的是台湾被割让的影响。台湾是在《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的,故本题应选D项。 11. 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等城市,致使列强势力侵入长江流域,进入中国腹地,故C项正确。 12. D 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辛丑条约》中的禁止中国人反帝,故本题应选D项。 13. B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材料是从民主革命阶段来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故B项正确。 14. A 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信息说明反对君主专制,“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体现君主专制,故本题应选A项。 15. C 解析:图片中瑞金、陕北的信息说明是红军长征,故C项正确。 16. C 解析:193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开始的时间,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等死难者而设立国家公祭日,故本题应选C项。 17. C 解析: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故C项正确。 18. D 解析:从题干图片中国民革命军陆军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中占有29%,说明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19. A 解析:蒋介石的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他的胸膛”是指中原地区。1947年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被形象地称为“插上一刀”,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扭转了全国战局,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B、C、D三项与材料不符。 20. A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答案选A。 21. C 解析: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是1954年,故本题选择C项。 22. 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为“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采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正确。 23. C 解析:由题目中的图片信息可以判断出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故本题应选C项。 24. C 解析:中英香港政权交接是1997年,①错误;香港回归只是迈出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25. B 解析: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26. A 解析:“不结盟政策”属于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原则。 27. 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和背景。主要国际因素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对中国外交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 28. A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的记忆和理解。 29. A 解析: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兴起,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使得中国在国际战略平衡中的地位凸显;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美国改变了其孤立中国的传统政策;80年代后,中国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新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答案选A。 30. D 解析: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后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成就。新时期,一般特指1978年改革开放后,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美、日建立外交关系,故排除①③。答案选D。 31. (1) 趋势:农业人口和服务业人口减少,工业人口增加;原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2) 措施:严厉限产;加强对农民的信贷和政策扶持;提高并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建立了美国现代农业制度,促进农业持久繁荣。 (3) 政策因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 大力发展工业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投入,完善制度保障;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2.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 由提倡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3) 扩大就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材料;保护农田;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4) 共同之处: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启示:经济发展模式要因时而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