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试范围:必修三专题1-6.4‎ 说明: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个,每个1.5分,共60分)‎ ‎1.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施行仁政 B.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 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 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思想 ‎2.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皇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 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 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趋时更新,变法改革的思想,属于法家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属于儒家荀子思想,故A项错误;“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属于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法古无过,循礼无邪”主张遵循旧礼和古法,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材料含义,得出“根据时代变化而变法改革”的结论,据此即可判断属于法家思想,从而排除无关选项。‎ ‎3.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罢默百家,独尊儒术”‎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这符合君权神授的思想,由此可知D项正确。A项是主张思想领域里的大一统;C项是法家思想;B项是荀子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因此ABC均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 ‎4.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 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孟子》在宋代以后地位凸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程朱理学推崇孔孟思想,将儒学经典作注,受其影响,《孟子》自此也受到较高的待遇,C项正确。A项是宋代时期的理念,但与《孟子》无关,排除。B项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陆王心学是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发展,是理学的一种表现,D项排除。故选C。‎ ‎5.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A. 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B. 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 建立法治社会 D. 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大意:对于国是的决策,应该是出于“群心”,即匹夫匹妇之言也应该考虑。统治阶级不能因“匹夫匹妇”地位卑贱而予以否定,也就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尊重民意。材料只是谈尊重民众意愿,并没有否定君主制,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通过法律治理国家,故排除C项。英国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明朝灭亡时,君主立宪还未产生,故排除D项。故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6. 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敝布现了西汉纸的残片;《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依据考古可知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 B. 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中国造纸术源于蔡伦 C. 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 D. 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题干中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纸,故A项正确;东汉时期的蔡伦纸得到广泛应用,故B项中的“源于”;CD项中的“发明”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造纸术 ‎【名师点睛】造纸术:概况:‎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评价:纸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人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为当时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7. 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后人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理”,“明白如话”。造成元曲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 市民阶层队伍的不断壮大 B. 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 C. 戏曲创作者深入社会生活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反映了市民阶层的需求,逐渐倾向于大众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A正确。B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兴起是在近代;C项说法错误,元朝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仕途无望,把一腔的热情融进了元曲的创作,因此文化水平较高;D项和材料无关。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 ‎8. 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下列各项中体现“道咸之学新”的是 A. 天朝上国思想的形成 B. 早期反封建思想产生 C. 师夷制夷思想的形成 D. 托古改制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道咸之学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咸指清朝道光咸丰时期,当时鸦片战争发生,师夷制夷思想的形成,故C项正确;道光咸丰之前天朝上国思想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清朝道光时期尚未形成早期反封建思想,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戊戌变法时期托古改制思想传播,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道咸之学新”判断时间范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道光时期鸦片战争发生的角度出发,即可形成时间范围,据此再结合师夷制夷思想的史实,排除错误选项。‎ ‎9. ‎ 郭篙熹《条议海防事宜》:“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吾所谓处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递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郭篙熹意在强调 A. 实行地方自治 B. 反对仅学西方技术 C. 重视发展海防 D. 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答案】B ‎【解析】材料“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递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说明郭嵩焘认为不能仅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考虑中国国情。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C项;根据“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说明论者并非主张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排除D项。‎ ‎10. 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轻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A. 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 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 C.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 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 ‎【答案】C ‎【解析】民国四年是 1915 年,1915 年袁世凯尊孔复古,封建儒家思想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根源,故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不符合历史史实,清朝覆亡后1915年之前,并未出现大的复辟行动;BD项错误,立宪派和革命派并未广泛地发动群众,因此都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民国四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四年+1911年=公元1915年。‎ ‎11.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新文化运动 A. 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 B. 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C.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D. 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可知这是在追求个性解放,因而选择A;B中普及错误;C中动摇制错误;D与题干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12. 《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A. 提倡民主自由 B. 宣传排满革命 C. 倡导个人崇拜 D. 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民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于是“三民主义”就成了《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表明了排满思想。故选B。ACD三项在图片所说的民族主义内涵中无法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民主共和 ‎13.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除鞋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擅,复四千年之相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把握,旨在考查识记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属于民族主义的范畴,排除B、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属于民生主义的范畴,排除C;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A项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故正确答案选A。‎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及其概况 ‎14.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一文中说道:“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两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国家。”对他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陈述了民权主义的思想 B. 主张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 C. 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D. 体现了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陈述了民生主义的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并未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也未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5.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引述了这样一则史料—说明了同盟会的纲领之后,河南洛阳篙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做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A.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B. 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C. 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 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赶走北京皇帝”可以说明宣传的重点是民族革命要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这是民族主义的体现;从“我们都要当官”可以说明对政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这种目标并不明确,因此体现的是民权主义,故本题答案选A选项。‎ 点睛:从材料中我们能够看出辛亥革命不成熟的一面,虽然本题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对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中的体现要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民权主义的实施情况以及民族主义的转变都要有充分的认识。‎ ‎16.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是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此番话表明孙中山 A. 认识到了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B. 发展了“民族主义”的内涵 C. 正式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D. 着手进行国共合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只是反映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新的看法,而不是反省革命失败的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可知,孙中山认识到在满清政权被推翻后帝国主义的民族侵略仍旧存在,从而发展了民族主义的内涵,即由之前的指向排满革命向反帝转变,故B项正确;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20年时国共合作尚未成为国共的共识,故D项错误。‎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名师点睛】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认识 对应纲领的内容 ‎ 思想内涵 ‎ 进步性 ‎ 局限性 ‎ 民 族 主 义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 这些主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 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 ‎ 民 权 主 义 ‎ 创立民国 ‎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 ‎ 不是真正的人民主权,民权主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权 ‎ 民 生 主 义 ‎ 平均地权 ‎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 ‎17. 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民主义 A. 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 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 是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 D.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孙中山强调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冲突,时间为“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其中对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可以促成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的兴起,B项正确。辛亥革命出现在1911年,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强调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冲突,但仍是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C项排除。孙中山是资本主义的代表,不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D项排除。故选B。‎ ‎18. “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 A. 结束了“左”倾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 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C. 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D.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B ‎【解析】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打破长期以来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邓小平“南方谈话”则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打破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故选B;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排除;C是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的影响,排除;D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故选B。‎ ‎19.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的关于人类进化的唯物史观科学理论适应了新中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意识形态,故成为指定教科书,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早在中共诞生时已经确立,故B项错误;全国各高校指定教科书的政策主要目的不是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指定教科书和科学知识展览会不属于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故D项错误。故选A。‎ ‎20. 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其专业。清华大学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这次调整的目的是 A. 适应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需要 B. 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C. 创办与国际接轨的高等院校 D. 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对院校进行调整的目的在于突出工科等实用型学科,这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紧密相关,也就是说院校调整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培养更多专门人才。所以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教育 ‎21. 1957年上半年,北大经济系正式开设一向被视为资产阶级学说的凯恩斯经济学。与北大这一行为关系最密切的背景是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双百”方针的提出 D. 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允许不同流派的学术传播,与C双百方针吻合。A的时间是1953-1957;B是1956年底;D是1958年。‎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22. 文史学者宋元彬在日记《红尘冷眼》中说:“(某日)晚,参加(浙江省政协丽水调研活动)文教专业组,听取丽水县文教方面负责人之报告,报告扫盲工作者谓经过八昼夜的苦战,扫了五万文盲,每人认识了一千五百字。”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科教兴国”战略正在落到实处 B. “教育革命”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 C. 大跃进运动波及文化教育领域 D. 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收获成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准确获取能力。从材料“报告扫盲工作者谓经过八昼夜的苦战,扫了五万文盲,每人认识了一千五百字”可以看出当时扫盲教育存在严重浮夸风现象,由此可以判断这段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大跃进时期。所以答案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文革时期 ‎23. “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与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这一文艺形式 A. 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 B. 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C. 借政治威力在全国迅速传播 D. 是改革开放时期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其产生和发展与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革时期样板戏的特点,“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不是文革时期,故A项错误;文革时期样板戏不利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故B项错误;文革时期样板戏借政治运动的开展在全国迅速传播,故C项正确;样板戏也不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C。‎ ‎24. 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答案】C ‎【解析】从“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并结合所学知识,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C正确;原子弹、氢弹不属于空间技术,排除A、B;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中国1970年“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已经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排除D。‎ ‎25. “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那些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它”指的是 A. 恢复“双百”方针 B. 恢复高考制度 C. 改革开放 D. 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公平竞争的机会”、“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指的是在“文革”失去受教育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刚刚恢复的高考制度,去圆自己的大学梦,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制度 ‎26. 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见下图)。“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 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B. 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 D. 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科技和教育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迎接科技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因此,“三个面向”的实质是通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7. 回首和透视小学数学教材变迁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现代化定位的顽强努力。下列三幅图片是不同时期使用的数学教材的封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③①②‎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②封面字体为繁体,属于民国时期,③封面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字样,属于20世纪50、60年代,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③①,故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 ‎28.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表明 A. 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B. 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 C. 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 D. 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故D正确;A中充分错误;B中习俗错误;C中客观统一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主张。‎ ‎【名师点睛】区分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但他不属于智者学派。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美德)。‎ ‎29. ‎ 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智者普罗泰哥拉说,他所传授的是“在处理私人事务中精明慎重和在城邦事务中能言善辩,行动果断”。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A. 演说是获得城邦政治权威的唯一途径 B. 雅典民主政治推动了演说术的发展 C. 演说和辩论是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 D. 城邦民主是以表演为主的虚假政治 ‎【答案】B ‎ ‎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直接民主 ‎30. 普罗塔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由此可见他所处时代 A. 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 B. 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仍处原始蒙昧状态之中 C. 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D. 民主政治的繁荣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说明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故选A。B不对,智者学派标志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C错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说法,D错在“自我意识的膨胀”的说法。‎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31. “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机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 A. 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B. 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C. 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D. 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我们一般从经济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A不是根源;C属于现象;D种说法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原因 ‎【名师点睛】用“三个一”记忆文艺复兴 ‎32. 伊拉斯漠在《愚人颂》中说:“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俊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优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这表明伊拉斯漠 A. 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B. 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 C. 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 开启了追求理性人生的先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伊拉斯谟强调的是现实生活的幸福,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现实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排除C;“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D。所以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内容 ‎33.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宗教改革并非废除宗教信仰,也不是不信仰上帝,而是使人们取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挑战教会的权威,A、B两项错误,C项太绝对,因此选D项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意义 ‎34. 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 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 B. 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 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特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我们都是祭司”,这一观点否定了教会和教士作为连结神和信徒之间的“代言人”的特权地位,剥下了教士神圣的外衣,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D项符合题意,正确;宗教改革时期宗教改革家仍然推崇对上帝基督的信仰,据此排除A项;B项、C项虽然是宗教改革的积极影响,但不符合题干“最主要的积极意义”要求,排除。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欧洲宗教改革·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35. 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A.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B.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C.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不是打破正统思想的权威,故A项错误;中国没有受到教权束缚,故C项错误;王阳明心学强调“发明本心”,靠内心自我反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强调信仰得救,因此两者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故B项正确;王阳明心学是为封建统治服务,没有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36. 马克鑫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提到“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为此,法国思想家 A. 倡导人人平等 B. 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 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D. 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材料,“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指的是法国的启蒙运动,因此法国思想家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故C项正确;A包含在C项中;B项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张;D项宗教改革的主张。所以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名师点睛】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 ‎(1)共同点:都注重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2)不同点:‎ ‎①从背景上看,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而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②从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③从影响上看,文艺复兴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思想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37. 马克思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己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 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奇托 D.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理性就是人性中的正确、合理的部分。理性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就已经萌芽,在启蒙运动中得到广泛的提倡。凡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等主张都属于当时提倡的理性,A正确;BD项强调君主和权威,是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信仰;C项是东方的传统观念,主张集体;所以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38. 有启蒙思想家曾说,“如果是同一个人,无论他是为贵族利益还是为人民利益,在运用这三种权力,也就是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众决定的权力和对个人事务审判的权力,那么就会终结所有的东西。”该思想旨在 A. 避免专制独裁 B. 实现人民主权 C. 遵守社会契约 D. 实现三权分立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如果是同一个人……在运用这三种权力,也就是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众决定的权力和对个人事务审判的权力,那么就会终结所有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对将三种权力归一人掌握,该思想旨在避免专制独裁,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实现人民主权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遵守社会契约的思想,故C项错误;三权分立是避免专制独裁的手段和方式,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故选A。‎ ‎39. ‎ 康德认为:“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这一言论说明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B. 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C. 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D.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启蒙运动……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启蒙了的人们……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反映了启蒙思想与政治变革的关系,即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C与题意相符。A不能全面概括材料;BD与题意不合。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影响 ‎【名师点睛】启蒙运动的影响 ‎(1)为争取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3)所宣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还直接影响了一些欧洲封建专制君主借助“开明专制”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4)鼓舞了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也给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40. 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B.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 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D. 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思想和政治的现代化,而中国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曲折,现代化运动与救亡图存结合,故中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故C正确。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没有突出中国救亡图存的背景,故A排除。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片面强调文化方面,故B排除。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片面强调政治方面,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第Ⅱ卷 二、主观题(第41题10分,第42题16分,第43题14分,共40分)‎ ‎41. 稚斯贝尔斯指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对此稚斯贝尔斯评价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汤一介《“新轴心时代”或将到来—论儒学的复兴》‎ 依据材料和中西方历史来论证材料中雅斯贝尔斯关于“轴心时代”的观点。‎ ‎【答案】观点:对轴心时代文化的复兴促进了人类历史的新发展。(轴心时代的文化为人类历史的新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中国:西汉时期,董仲舒对结合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学获得独尊地位;两宋时期的理学家融合儒学、佛教和道教思想,复兴汉末以来受到冲击的儒学,程朱理学得以兴盛;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借用先秦的儒家经典,批判“空谈义理”和君主专制,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当今世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复兴儒学,为中国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西方: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吸取人文主义、民主、平等、法制的营养元素,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兴起、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古罗马的私法精神、自然法精神;人文主义)‎ ‎【解析】本题依据材料“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中西方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提炼出观点,例如:轴心时代文化的复兴促进了人类历史的新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西汉时期董仲舒思想、两宋时期的理学、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古罗马的私法精神、自然法精神、人文主义等方面来论证材料中雅斯贝尔斯关于“轴心时代”的观点。‎ ‎42.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了维护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从1939年下半年,共产党人连续发表一系列文章,阐明自己关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其中主要有1940年2月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即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那些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纲领是……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2)概括材料二中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是如何实践的?‎ ‎(3)综合上述材料,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看,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创新精神?‎ ‎【答案】(1)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调整对内政策。‎ 目的: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寇,实现民族独立;为建立新中国创造条件。‎ ‎(2)特点:政权上,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阶级的联合专政;经济上,国营经济为主体的各种经济并存发展;文化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实践: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3)具体国情与革命理论相结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从1939年下半年,共产党人……阐明自己关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据材料二“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政府调整对内政策等方面说明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时代背景。再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创造条件等方面说明其目的。‎ ‎(2)本题据材料二“经济纲领是……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文化纲领是……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权上、经济上、文化上等方面概括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角度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是如何实践的。‎ ‎(3)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等方面回答这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创新精神。‎ ‎43. 近代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在继承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范围之内。‎ ‎—英国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等信条,他又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而加尔文派则宣称:如果我们的统治者是暴君或压迫者,那“他们就不是上帝命定的”,因此“我们在拒绝服从并反抗这样的统治者时,并不是在反抗上帝的意志”。‎ ‎—摘编自马克鑫《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政治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答案】(1)特点:限于社会上层;崇尚个人主义。‎ ‎(2)理解:“唯信称义”主张带有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强调民族自由。‎ 意义:逐渐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推动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3)破:批判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 立: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范围之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限于社会上层、崇尚个人主义等方面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 ‎(2)本题据材料二“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人文主义、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族自由等方面回答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等方面分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政治意义。‎ ‎(3)本题据材料三“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批判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等方面回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