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陕西省石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无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石泉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无答案

石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试卷 ‎ 考试范围:必修3专题1-2;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蒋少华;审题人:周传陶 第1卷 ‎ ‎ 一、单选题 ‎1、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3、“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4、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5、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有关的是(   )‎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②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八股取士的因循守旧 ‎④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 A.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7、泰山名胜之一的红门宫左侧是弥勒院,右侧是元君洞,中间是孔子登临处。这反映出(   )‎ A.三教合一局面 B.儒家正统地位的动摇 C.儒家自身的衰落 D.道教、佛教对儒家的巨大冲击 ‎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这体现了(   )‎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 ‎9、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煮强调“正君心”。 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10、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1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12、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C.根植于自然经济,重视科技发展 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13、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战国末期韩非子主张的以法治国与当今中国提倡的“依法治国”的本质区别是(     ) A.更能体现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性 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严刑峻法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D.加强君主权威,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 ‎ ‎ ‎14、学者冯友兰认为:“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钜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冯友兰在此否定(   ) A.儒学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远影响 B.儒学对国人行为习惯的重要影响 C.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 D.佛道思想对中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 ‎15、朱熹在福建武夷山讲学40余年,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的草书楹联对其评价曰:“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该联文说明朱熹的理学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 ) A.独一无二 B.承上启下 C.登峰造极 D.无法超越 ‎16、北宋某理学家说:“王安石轻用己私,纷更法令,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人皆知安石废祖宗法令,不知其并与祖宗之道废之也。”这位理学家这么说的原因是( ) A.激烈抨击佛道,复兴儒学 B.认为治国应以德而不以法 C.社会秩序良好,不需变革 D.希望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17、清代学者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认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 ”这与下列哪一思想主张截然相反( ) A.“进学则在致知” B.“物皆有理” C.“存天理,灭人欲” D.“穷理格物”‎ ‎18、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生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下列思想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是( ) A.“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 B.“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C.“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19、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21、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祟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作者对南北文学差异的分析(     )‎ A.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 C.折射了古代文化的区域特色 D.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 ‎22、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中指出:“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形成这种“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的根本原因是(    )‎ A.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传统手工业高度发达 D.统治者重视科技 ‎2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发展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24、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 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 )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25、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 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 ‎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传习录》‎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4分)‎ (2) ‎.材料二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10分)‎ (1) ‎.据材料三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6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6分)‎ ‎ ‎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程朱理学在社会伦理观方面最受人诟病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其并非是禁欲主义,问题不是如何解释“灭”字,而是如何解释“人欲”。在程朱理学中,人欲是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与人欲对应的概念是人心,“‘人心’泛指一切欲望,‘私欲’则专指过分追求利欲,违背道德原则的欲念,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去除一切‘人心’、一切感性欲望,而是以道德意识克服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的意识”。 ‎ ‎——摘编自《清朝对程朱理学的阉割与歪曲》   材料二  在西方,人们把程朱理学称为新儒学。新儒学的改革由朱熹完成。朱熹把孔孟置于正宗,又把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和张栽、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思想以及佛家高度一元化的哲学与道学无为的思辨精神,整理融合,形成了一个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宋元明清,几代统治者把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树为正统思想,程朱理学在900年间,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认理践履的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在教育人们知书识礼、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程朱理学在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程朱理学蕴含的爱国主义理论,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凝聚了华夏儿女团结御侮、革旧立新的雄心,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 ‎ ——摘编自《程朱理学: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作者对程朱理学中“灭人欲”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存天理”这一思想成果的政治功效。(12分)‎ ‎ (2).材料二认为程朱理学被称为新儒学主要“新”在哪里?宋元明清的几代统治者将程朱理学树立为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何在?(12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