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六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六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

第20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一)商业活动 ‎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品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7.宋元 ‎(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 ‎(1)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2)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二)“市”的发展 ‎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4.唐朝:“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5.宋朝:“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明朝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核心论点:明朝中后期,商业发展出现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 形成城镇网络。    ‎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两汉时期: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 ‎(1)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2)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最具代表性。‎ ‎5.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成为著名城镇。‎ ‎(一)重农抑商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 ‎(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2)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3)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4.影响 ‎(1)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2)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业和商业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 ‎——康晶晶、张增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再析——以西汉为例》‎ 核心论点:农业与商业争夺劳动力是“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重要因素。    ‎ ‎(二)工商业的管理 ‎1.特点: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2.表现 ‎(1)秦代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措施,已经达到非常严密的程度。‎ ‎(2)汉初通过加重赋税来抑商。‎ ‎(3)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4)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 ‎(5)古代王朝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控制私营工商业。‎ ‎3.影响 ‎(1)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2)明清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三)“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 ‎(1)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3)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 ‎3.影响 ‎(1)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2)使得中国社会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核心论点:闭关锁国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使中国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原因: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 ‎2.出现标志: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3.发展表现:清代已经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4.发展特点 ‎(1)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2)在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下,往往夭折、中断。‎ ‎5.缓慢原因: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 ‎【图解历史】 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 信息提取: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功能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知识拓展】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漫画解史】 “交子”‎ 信息提取:“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其便于携带的特性也推动了商业发展。‎ ‎【图解历史】 商品经济的发展 信息提取: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平。‎ ‎【漫画解史】 “闭关锁国”政策 信息提取:清政府骄傲自大,以为自己无所不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交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脱离世界发展潮流,更加闭塞、倒退。‎ ‎【图解历史】‎ ‎1.“重农抑商”与“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关系 信息提取:“重农抑商”与“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是表里统一的关系。前者是后两者实施的根源,后两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三者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2.推动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教材补遗】‎ ‎1.汉武帝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是汉武帝采取的两项重要的新经济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轨道发生了根本性转向,由先前“无为而治”政策下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转向了社会经济受王朝政权垄断经营和干预操控的轨道,由先前基本的自由放任经济,转向了国家财政经济和政治经济。这两项政策也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2.古代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是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 ‎(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重点一 重农抑商下的商业与城市发展 ‎【论点】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 ‎(1)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5)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6)商人地位:由社会地位低下,到中唐以后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 ‎(7)交易范围:由地区性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展。‎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史料二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唐代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 ‎(2)史料二呈现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 ‎【问题思考】 ‎ ‎(1)根据史料一,说明唐代的坊市制度有何特点。‎ 试答:                                    ‎ ‎                                    ‎ ‎                                    ‎ ‎(2)根据史料二,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试答:                                    ‎ ‎                                    ‎ ‎                                    ‎ ‎(3)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的变化。‎ 试答:                                    ‎ ‎                                    ‎ ‎                                    ‎ ‎【提示】 (1)市坊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坊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 ‎(2)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有饮食服务设施。‎ ‎(3)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解读】 前两幅图在城市建设上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中央集权制在建筑上的反映。从图一唐代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二宋代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如松江的“棉纺织业”、景德镇的“陶瓷业”、佛山的“冶铁业”、汉口的“商品转运”,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专业化。‎ ‎【结论】 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之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 如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市场逐渐多样化。‎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 ‎1.社会政局是否稳定。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反之,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农业发展带来农产品的增加和农民的农产品有了剩余,手工业发展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完成的。所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比如,秦朝修筑驰道、隋朝开通大运河和元朝开凿大运河(如通惠河),这都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4.货币的发展。货币的统一,柜坊、飞钱和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5.政府采取的政策严重影响着商品交换的进行。在我国古代,统治者采取的不同政策会对商业产生不同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带来了南宋时海外贸易的兴盛。‎ 重点二 “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史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史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史料三 明武宗下令“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否则“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又规定“非占商籍不许坐市廛”,要承担名目繁复的商税、摊派。明代禁止民间出海贸易,清初“海禁”更严。清前期自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开放四口通商,其后只许广州一口通商。——岳麓版教材《经济成长历程》‎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商鞅主张的“重农抑商”政策。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重农抑商”政策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 ‎(2)史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抑制商人的政策。‎ ‎(3)史料三体现了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思想。‎ ‎【问题思考】 ‎ ‎(1)史料一体现的经济思想在战国时期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试答:                                    ‎ ‎                                    ‎ ‎                                    ‎ ‎(2)根据史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是什么?为实现上述目的,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举措?‎ 试答:                                    ‎ ‎                                    ‎ ‎                                    ‎ ‎(3)据史料三,概括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实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试答:                                    ‎ ‎                                    ‎ ‎【提示】 (1)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相矛盾。‎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表现:严格限制商人活动;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民间对外贸易,实行“海禁”政策。影响: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制约因素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全国卷Ⅱ·T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命题点:明清商业发展的特点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故答案为C项。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 ‎2.(2018·高考全国卷Ⅰ·T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命题点:明代朝贡贸易的特点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析:选B。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 ‎3.(2017·高考全国卷Ⅱ·T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 ‎ 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范蠡和子贡的经商区域都涉及了曹,说明曹地商业地理位置优越,体现了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两人经商致富是由争霸战争推动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仅反映了两人经商致富,并没有体现地方经济状况,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4.(2017·高考全国卷Ⅰ·T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命题点: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选B。材料中明后期低级官员和普通人家使用玉器的社会现象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与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对应关系,A项错误;早在唐宋时期市民阶层已经兴起,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要意思。‎ ‎5.(2015·高考全国卷Ⅱ·T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命题点:明代商业的发展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 ‎6.(2016·高考全国卷Ⅲ·T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命题点:明末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选A。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 ‎7.(2014·高考全国卷Ⅱ·T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命题点:北宋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2014·高考全国卷Ⅰ·T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命题点: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B项。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朝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同营,辗转贩粜,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习以为俗”。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 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    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选A。通过题干中“余米尽以贸易”“辗转贩粜,以规厚利”可知,在南宋时期的两湖地区,稻米的商品化现象非常明显,故选A项。‎ ‎2.(命题点:明清市镇经济的繁荣)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如盛泽镇以蚕桑为业,震泽镇居民竞逐绫绸之利,濮院镇专织丝绸,枫泾镇棉纺织业兴盛。这反映出明中后期,市镇经济(  )‎ A.制约了农业发展 B.生产方式多样化 C.区域化分工明显 D.以棉纺织业为主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不同市镇经济的特点各不相同,这说明明朝的市镇经济有明显的区域化分工,故选C项;市镇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的,而且经济作物的不断增多也是农业发展的表现,‎ 排除A项;材料只展示了不同市镇经济的发展特色,而没有具体说明各地的生产方式如何,排除B项;从材料不能得出以棉纺织业为主,排除D项。‎ ‎3.(命题点:丝绸之路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汗血马、毛皮、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凿井技术等传入西域。这说明(  )‎ A.外来物品传入改善人民生活 B.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丝路的繁荣 解析:选B。材料中“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凿井技术等传入西域”说明中原物品技术含量高,而传入中原的主要是特产和原料,故选B项。‎ ‎4.(命题点:明清商帮的地位)明清时期,出现了众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商人群体。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的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促进社会风气的更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由此可见,明清商人群体是(  )‎ A.商品经济繁荣的推动者 B.社会经济转型的推动者 C.社会风气更新的促进者 D.特色商业文化的构建者 解析:选B。由材料“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的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促进社会风气的更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可知,明清商帮促进商人地位的提高,促进重农抑商思想的裂变,推动社会经济转型,故选B项。‎ ‎5.(命题点:古代中国的“海禁”政策)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这表明(  )‎ A.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 D.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 解析:选C。材料中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消除“倭患”,这说明“海禁”政策是导致倭患的原因之一,故选C项。‎ ‎6.(命题点: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抑商政策的松动 B.生产方式的革新 C.田庄经济的兴起 D.社会经济的转型 解析:选A。据材料“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导致阶级的流动性增强,故选A项。‎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    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 C.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王室设置机构管理王室商业,唐宋时期,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均体现了中国古代政府对商业管理的重视,故选A项。‎ ‎2.(2020·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西汉初年一度“纵民铸钱、冶铁、煮盐”,汉武帝时期,国家设盐铁丞,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专门负责经营盐铁的制造和销售。这一变化(  )‎ A.确保了盐铁生产的质量 B.削弱了豪强的经济实力 C.减轻了民众的生活负担 D.开启了盐铁官营的先河 解析:选B。题干中由汉初“纵民铸钱、冶铁、煮盐”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盐铁专营,打击了豪强,故选B项;古代官营手工业下质量有保障,盐铁官营主要是与商争利,不是确保质量,排除A项;题干中盐铁经营权的变化使利润由豪强转移到国家,未涉及民众,排除C项;盐铁官营最早始于齐国管仲改革,排除D项。‎ ‎3.(2020·全国Ⅰ卷高三五省优创名校联考)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繁荣的市民生活 B.宋词的推波助澜 C.发达的商品经济 D.宽松的文化氛围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宋代的岁时节日的世俗化和“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宋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选C项。‎ ‎4.(2020·张家界一中月考)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B.“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解析:选D。通过题干可知,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布局和过去单一的政治中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D项;皇权是古代建立都城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排除A项;题干没有述及“市”的时间限制,排除B项;题干中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并不是普遍现象,排除C项。‎ ‎5.(2020·郴州高三教学质量监测)金初用辽、宋旧钱。海陵王时,为适应流通需要,制造了交钞(纸币),后又铸造“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永安宝货”,与钞参行。这说明商业的发展(  )‎ A.使纸币正式取代通宝 B.促进北方人口增加 C.使货币使用情况混乱 D.引起货币流通扩大 解析:选D。材料中旧钱、交钞、通宝、宝货等货币一齐流通使用,这说明商业的发展引起货币流通扩大,故选D项;材料说明纸币与通宝都在流通,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货币流通对北方人口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货币使用情况混乱,排除C项。‎ ‎6.(2020·株洲统测)据《文献丛编》记载,苏州织造李煦奏折中所记苏州米价如下表所示(部分)。‎ 年份 米价 指数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每石0.99两 ‎100‎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每石4.46两 ‎451‎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每石4.30两 ‎434‎ 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后高产农作物引进 B.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C.白银大量流入使物价水平提高 D.手工业发展使农业人口大量流失 解析:选C。清朝前期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从而使得白银价格下降,反映在物价上,就是使得物价水平相较以往有所提高,故选C项。‎ ‎7.(2020·“皖南八校”联考)明朝货币白银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材料表明货币白银化(  )‎ A.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B.加速了社会转型的进程 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解析:选C。据材料“造成了以自然经 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是指货币白银化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 ‎8.(2020·福州质检)清代民众所信奉的财神有五六种之多。其中“武财神”关羽信者众多,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不但数量远超文圣孔庙,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超孔庙。这反映了清代(  )‎ A.儒学信仰危机开始出现 B.文学形式出现大变革 C.经济变迁影响价值取向 D.城市功能呈现多样化 解析:选C。材料信息反映了清朝时期崇尚“武财神”远远超过孔子,说明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选C项;儒学出现信仰危机是在魏晋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文学形式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是人们的观念的变化,不是城市功能的变化,北京仍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排除D项。‎ ‎9.(2020·绵阳诊断性考试)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 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 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解析:选A。“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与工商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故A项正确;“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是支持国家对商业进行控制的,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经济政策一直都是重农抑商,没有动摇过,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在起初起到促进农耕经济发展的作用,使古代农业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故D项错误。‎ ‎10.(2020·全国Ⅰ卷高三五省优创名校联考)在明清时期的徽商心中,谋生和求利是有所区别的,谋生在当时不单是谋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这表明当时(  )‎ A.徽商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念 B.以义为上成为徽商的基本准则 C.利义兼顾成为商人普遍的价值取向 D.传统经济政策受到严重的冲击 解析:选B。材料中当时徽商的谋生是要“担负起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说明当时徽商重视道义,故选B项;材料仅仅展示了当时徽商的理念,并未说明徵商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排除A项;材料重点突出徽商重义,并未体现商人的普遍价值取向,排除C项;明清时期我国仍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11.(2020·绵阳诊断性考试)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材料反映(  )‎ A.整体世界出现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B.白银流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工商业发展 D.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 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明朝后期应该是16、17世纪,中国商品遍布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其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早期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12.(2020·扬州期末)明朝正统九年二月,广东潮州府民滨海者,纠诱傍郡亡赖五十五人私下海,通货爪哇国。正统十年三月,福建缘海民有伪称行人正使官,潜通爪哇国者。由此可见明代(  )‎ A.开放对爪哇国贸易 B.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 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 D.对外走私已成为普遍现象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正统年间,广东潮州府及福建缘海出现私人与爪哇国进行贸易的现象,反映了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口攀升,对于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大。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纺织不易,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从明代开始,江南苏州、松江等地棉布便已经行销全国。明清江南私营纺织业生产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同时在生产和销售之间也存在分离,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生产效率的提高把江南纺织业发展推向了顶峰。‎ ‎——高建刚《明清纺织业中的分工与效率》‎ 材料二 17世纪,面对印度棉纺织品的挑战,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销售印度棉布,并鼓励英国商人进入棉纺织行业。英国人将科技作为棉纺织业发展的根本动力,1624年,制定专利法,鼓励不断发明创新,1765年珍妮纺纱机、1779年的骡机、1785年水力纺纱机相继出现。棉纺行业机器化和工业化大大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英国有能力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纺织品市场。‎ ‎——杨松《17~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棉纺织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案:(1)适宜纺织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与发达的区域贸易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细致的分工、发达的销售体系。‎ ‎(2)政府的政策支持;重视科学技术;抢夺国际市场;有力的法律保障。‎ ‎(3)英国主要依靠政府支持,中国主要依靠私营纺织业;英国主要依靠技术革新提高效率,中国主要依靠细致的分工提高效率;英国主要是海外销售市场,中国主要是国内销售市场。(任答四点即可)‎ ‎14.(2020·惠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1800年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 经济全球化的东方》‎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其次,根据题目要求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可以分别从中西发展状况加以论述。最后,就所论述的论题作简要的总结。‎ 答案:示例一 论题:重新审视全球视野下的明清。‎ 论述:15世纪至19世纪,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达到高度繁荣。明中叶以来,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制造的手工业品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声誉度和竞争力。随着新航路开辟,中西方贸易量剧增,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同时伴随着白银大量涌入和高产作物引进,冲击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明清两朝虽然闭关锁国,但是依旧开通了指定的贸易口岸进行海外贸易,比如清朝的广州十三行,中国仍是世界最重要贸易中心地区之一。‎ 示例二 论题: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中心由亚洲逐渐转向欧洲。‎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商品种类逐渐增多、贸易额不断上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欧洲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吸收了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19世纪以来,‎ 欧洲各国普遍开展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欧洲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工业技术中心;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欧洲不断对外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殖民体系,从而引领着世界经济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