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测试卷 高二历史 考试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90分钟,共100分。‎ ‎3.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4.本试卷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至专题七。‎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书中指出,“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至周则“始定”。下列行为对确立上述关系有重要意义的是 A. 强化武力,平定叛乱 B. 策命典礼,授土授民 C. 武王伐纣,诸侯争霸 D. 明确礼制,辨别亲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一行为有助于确立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周代实行分封制,天子以上天的名义将土地和人民授予亲族和功臣,并将他们分派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各诸侯国与天子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强化武力,平定叛乱与确定君臣关系无关;C选项错误,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并未发生于周初,也与明确君臣关系不符;D选项维护的是贵贱等级秩序,与确立君臣关系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秦朝宣布自己当“五德之运”中的水德,汉朝既相信“五德之运”,又相信“君权神授”之说。秦汉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君权至高无上 B. 使君权与神权结合 C. 使君主专制合法化 D. 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五德之运”、“君权神授”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五德始终说”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统治者采用“五德始终说”和“君权神授”思想的目的是论证王朝兴替的合理性,使君主专制合法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没有体现“五德之运”,不能说明王朝统治的合法性;B选项是手段,不是目的;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1940年春,日军华北方面军认识到:“如不及早采取对策,华北将成为中共天下,为此,方面军的讨伐重点,必须全面指向共军。”日军的这一认识折射出 A. 日军在华北的统治崩溃 B. 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C. 八路军在华北展开反攻 D.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华北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敌后抗战的重要地区。依据材料中“华北将成为中共天下”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日本华北方面军将讨伐重点全面指向华北共军,不能说明日军在华北的统治崩溃;C选项错误,1940年春正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尚未展开反攻;D选项错误,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1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手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捣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也均因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当时 A. 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 B. 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镇压 C. 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 D. 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之时,一些报刊报道革命军失手的信息遭到了群众的攻击,这说明当时辛亥革命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是新闻界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不能说明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对于革命活动失利的惋惜和愤怒,不能体现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镇压;C选项错误,民众攻击报社不是因为报道失实,而是对革命活动失利的惋惜和愤怒。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有机社会建设的序幕,紧随其后的应是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社会改造,但必须铲除中国的专制制度。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该学者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A.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B. 推动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C. 成为新旧民主革命之间的桥梁 D. 使革命成为了社会变革的主流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进步。”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并未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革命之间的桥梁;D选项错误,革命成为社会变革的主流形式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D. 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保障了我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49年《共同纲领》的颁布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特色,而1954年宪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并未体现多党合作的特色;B选项错误,我国从1956年正式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 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B. 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 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D. 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反映出国家对公民权利的重视,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是宪法一以贯之的原则,不是“新”的表现;B选项错误,“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它将焦点聚集到“人”而非“神”上,主张肯定人的价值,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主权在民”也是宪法一以贯之的原则,不是“新”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 台湾问题已牵涉中美外交问题 D.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恩来与毛泽东都希望可以通过和美国谈判解决台湾问题,这说明台湾问题已经成为牵涉中美外交的问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B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确立于1954年,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并不适用于台湾问题;D选项错误,1955年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1951年至1954年,中国只新增1个建交国,而从1955年到1959年,有尼泊尔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 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 D. 印尼亚非会议的成功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1-1954年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较少,主要是由于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1955-1959年数量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外交上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外交政策上做出了调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并没有较大的提升;C选项错误,1951-1959年都处于美苏对峙时期,并不是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D选项错误,中国参加亚非会议,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功,正是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次成功实践,印尼亚非会议的成功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 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A. 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 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C. 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 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联合国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说明这代表了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西方的“冷战”政策并未彻底破产;C选项错误,赞同中国重返联合国不等于反对美国;D选项错误,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197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夫妇,并说:“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将高兴地同他谈;他当旅行者也行,当总统也行。”毛泽东此举意在 A. 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B. 缓和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 C. 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 D. 解放台湾完成国家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力图与美国缓和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中苏关系破裂时期,中国通过与美国缓和关系来寻求新外交战略平衡点,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邓小平在1985年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旨,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美国不是中国的周边邻国,材料未涉及新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D选项是中国的长远目标,毛泽东此举的主要意图不是解放台湾完成统一。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开展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努力增进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这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突出特点是 A.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 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C. 积极发展新型的国家关系 D. 以民间交往促进官方外交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86年”、“联合国”、“国际组织”、“各国”等信息可知,当前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是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发展新型的国家关系和以民间交往促进官方外交,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新外交思想的提出 A. 有利于世界各国接受中国 B. 表明我国冷战思维的结束 C. 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折 D. 有利于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提出“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有利于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世界早已经接受了中国;B选项错误,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未发生重大转折;C选项错误,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而且我国早在之前就已经打破了冷战思维,比如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70年代与美国的外交。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其成为“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独裁者的出现 B.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C. 野心家的反复煸动 D. 公民大会权力过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与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造成社会不公,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雅典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没有出现专制独裁者;C选项错误,被野心家利用的原因是公民素质不高,直接民主存在弊端;D选项错误,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反映了人民主权的特点,其权力较大与“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说:“古代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这一说法揭示出古代雅典 A. 城邦重视对公民的生活救济 B. 公民普遍认可“知识即美德”‎ C.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 D. 城邦重视对公民个性的培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可知,古代雅典城邦注重评判、控制、关注公民,这样做的目的是限制公民,使公民服务于城邦的发展。由此可知,古代雅典城邦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公民须服从于城邦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有关公民生活救济的信息;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知识即美德”,该表述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雅典城邦注重评判、控制和关注公民,不是重视培养公民个性。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被从独占的统治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这主要是因为 A. 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 C. 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 D. 改革者的道德品质高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中,并无明显的激烈措施,而且最后在民主政体中,贵族也有一席之地,表明平民与贵族能够彼此妥协,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经济基础,与材料强调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避免“内战、暴动、流血痕迹”,没有涉及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的内容,该表述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雅典民主制的确立和改革者的道德品质有关,但并不是材料所强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7.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反映出罗马法 A. 道德意识融入法律 B. 重形式且程序繁琐 C. 注重调解商业纠纷 D. 保留习惯法的痕迹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等信息可知,这说明古罗马法强调诚信原则,没有诚信是不道德的行为,道德意识融入法律,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没有涉及法律的形式和程序繁琐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注重调解商业纠纷的信息,而是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D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保留习惯法的痕迹,而是强调罗马法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提到:“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段材料说明 A. 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B. 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局限性 C. 罗马法影响了公司组织的诞生 D. 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等信息可知,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这表明了罗马法的进步性,依据材料中“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没有真正的解放人,其本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这体现了罗马法的时代局限性。所以这段材料说明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罗马法中的“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等内容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但不能据此得出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C选项错误,该项对材料的理解局限于罗马法的积极意义,没有看到局限性;D选项错误,材料中表达了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两层含义,而该表述只反映了前一层意思,对罗马法的局限性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 A. 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 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 C. 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反映了光荣革命有大量民众的参与,说明光荣革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议会的地位和权力,故B错误;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革命,不是“暴力剥夺国王的行政权”,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君主立宪制确立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 ‎20.1689年,虽然《权利法案》“只是在最低限度上改变了国王的权力,但不能说它只具有最低限度的意义”。这是因为此法案 A. 开启了限制王权的历程 B. 消除了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C. 奠定了民主宪政的基础 D. 废除了英国的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治的基础,该“法案”虽然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有限,但历史意义重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前,英国就已经有了限制王权的法案,如1215年英国《大宪章》的订立;B选项错误,该法案颁布后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D选项错误,《权利法案》废除的是英国的君主专制,不是君主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1.有人在评价美国政府时说:“政策的制定决不只局限于政府机构和最上层领导人,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这说明美国 A. 政治决策满足各阶级利益 B. 各阶层共同享有行政权 C. 人们拥有直接的监督权 D. 政府决策受社会力量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政策的制定……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等信息可知,美国政府决策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A 选项中“各阶级”表述错误,过于绝对;B选项中“共同享有”表述错误;C选项中“直接”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2013年10月1日,因美国两党就奥巴马医改分歧仍旧无法弥合,国会两院没有就新预算案达成一致,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被迫重蹈17年前的“关门”覆辙。“关门”体现出美国的政治文化特点是 A. 政党政治,党同伐异 B. 议会至上,立法民主 C. 两党博弈,分权制衡 D. 民选政府,专注民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围绕医改问题,美国两党及国会两院与政府产生矛盾,从而导致政府“关门”现象出现,这体现了美国两党博弈,分权制衡的政治文化特点,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的两党政治和国会及政府间的分权制衡,该表述并不全面;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的两党政治和国会及政府间的分权制衡,并未涉及议会至上,立法民主的内容;D选项错误,美国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并非专注民生。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有学者说:“这样一个七拼八凑的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不符合任何政党的理想,但是它是唯一能持久的宪法。”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 A. 使法国完成政治民主化进程 B. 实现了法国各政党间的妥协 C. 消除了各派别间的矛盾 D. 受到了美国宪法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这样一个七拼八凑的宪法……不符合任何政党的理想”等结合所学可知,这部宪法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结果,实现了各政党间的妥协,所以是唯一能持久的宪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因为1875‎ 年宪法的颁布而巩固,为了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人士还需进行长期的顽强斗争,法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并未完成;C选项错误,各派别间的矛盾并未因为这部宪法的制定而消除;D选项不是“它是唯一能持久的宪法”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德意志帝国的中产阶级认为,“为了在这个社会中维护和巩固内部和平,无偏见地解决由于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所引起的暴力问题,一个强大的、超越社会对立之上的王权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这表明当时德国 A. 君主政体得到各阶层拥护 B. 资产阶级放弃了民主诉求 C. 王权中立消除了阶级冲突 D. 威权统治有其时代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为了巩固内部的和平,“一个强大的、超越社会对立之上的王权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这说明了威权统治有合理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产阶级的认识,不能得出君主政体得到各阶层拥护,该表述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资产阶级放弃了民主诉求;C选项错误,阶级冲突不能完全被消除,该表述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黄允升等《红色档案: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 ‎‎1927年11月9日 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作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地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但都——痛遭失败。‎ ‎——摘编自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材料三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政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被逐渐地克服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共中央出现路线错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 ‎(3)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体现出的特点,并总结这一探索产生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照搬了苏联革命道路;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对国情缺乏科学认识;共产国际错误的指示。‎ ‎(2)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迫使红军进行长征;“左”倾错误仍在党内居于统治地位,革命处于危急时刻。‎ ‎(3)特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党在不断与右和“左”的错误斗争中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 历史作用:使中国革命多次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与矛盾,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 ‎)依据材料一“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及材料二“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最激烈地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结合所学从中国革命在国民革命失败后面临严重危机、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照搬了苏联革命道路、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对国情缺乏科学认识、共产国际错误的指示等方面分析当时中共中央出现路线错误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结合所学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迫使红军进行长征、“左”倾错误仍在党内居于统治地位,革命处于危急时刻等方面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 ‎(3)依据材料一中“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材料二中“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材料三中“‘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被逐渐地克服了。”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党在不断与右和“左”的错误斗争中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等方面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体现出的特点。依据材料结合遵义会议的影响相关所学从使中国革命多次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与矛盾,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等方面总结这一探索产生的历史作用。‎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记,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自1415年西班牙占领休达,欧洲列强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巅峰,约有95%的非洲领土遭到列强瓜分,资源长期遭到掠夺。1947年后殖民地陆续独立,而非洲独立年(1960年)则象征非洲脱离列强统治,非洲殖民时代结束。‎ 由于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工业化引发的环境破坏,从前西方殖民主义,独立后腐败政权,教育、人民自律的不力,使非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全非洲一年的贸易总额仅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一。通常所说非洲人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格罗人种非洲居民,即非洲黑人。‎ ‎——摘编自《非洲概况》(新华网‎2016-05-19‎)‎ 材料二 我们一致认为,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中非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结下深厚友谊。一致承诺,加强集体对话,增进传统友谊,深化务实合作,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我们一致同意将“一带一路”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双方“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加强双方在非洲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发展领域的规划合作,为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面对当前严峻形势,坚定主张多边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 ‎——摘编自《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新华网‎2018-09-05‎)‎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非洲的历史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述“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推动中非合作是如何体现义利兼顾精神的。‎ ‎【答案】(1)历史特征∶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掠夺;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环境破坏严重;发展中国家最集中、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居民以黑人为主。‎ ‎(2)中非传统友谊深厚,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达非洲;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有相同或相似的历史遭遇,都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双方有相同的发展任务,迫切需要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双方有共同的政治诉求,都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3)义利兼顾的体现:利: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义:促进非洲经济发展,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1415年西班牙占领休达,欧洲列强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由于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工业化引发的环境破坏,从前西方殖民主义,独立后腐败政权,教育、人民自律的不力,使非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通常所说非洲人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格罗人种非洲居民,即非洲黑人。”等信息从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掠夺、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环境破坏严重、发展中国家最集中、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居民以黑人为主等方面概括非洲的历史特征。‎ ‎(2‎ ‎)依据材料二中“中非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结下深厚友谊。”、“加强双方在非洲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发展领域的规划合作,为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面对当前严峻形势,坚定主张多边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信息结合所学从郑和下西洋结下传统友谊、中国和非洲的许多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双方都遭受了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双方都面临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问题、双方都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等方面简要论述“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利”的体现是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对非洲及世界发展有益的“义”的体现是促进非洲经济发展,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当时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哪些启示?‎ ‎【答案】(1)问题∶贵族掌握政权;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腐败。‎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民持续不断地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 成效: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推动代议制发展。‎ ‎(3)启示:注重制度创新;改革应适时、适度;妥协的智慧;和平渐进的政治制度变革。‎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等信息结合所学从贵族掌握政权、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腐败等方面概括得出英国当时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 ‎(2)依据材料二中“‎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等信息结合19世纪英国的时代背景所学从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民持续不断地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等方面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中“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推动代议制发展等方面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成效。‎ ‎(3)依据材料二中“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注重制度创新、改革应适时,适度、妥协的智慧、和平渐进的政治制度变革等方面作答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得的启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