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七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课件(64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版第七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课件(64张)

第七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 总纲目录 考点一 民族危机的加深 考点二 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 考点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840—1895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政治 列强发动两次 鸦片战争 使中国开始并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政府开始由“敌对”到采取对外“和好”的政策 甲午战争和 《马关条约》 的签订使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经济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 ;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西交往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 中国 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初步发展; 洋务运动 的开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社会生活不断变化,交通近代化不断发展,报刊业发展迅速 文化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此时期学习西方“器物” 向西方学习进入“ 制度 ”阶段,维新派倡导维新思想,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的过程 一、政治:1840—1895年西方列强侵华与农民阶级的抗争 1.两次鸦片战争 (1)1840年英国发动了旨在 打开中国市场 的鸦片战争,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 屈辱的《 南京条约 》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英法联合发动 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 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程度加深 。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中国人民肩负起 反封建 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 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3)《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 资本主义 色彩的改革方案, 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没有真正 实行。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 商品市场 ,掠夺生产原料。 ②直接原因: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中的“纺”与“织”分离,“织”与 “耕”分离, 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 地位。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逐渐被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2.洋务运动 (1)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 西方先进技术 ,维护清朝封建统 治。 (2)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 (3)内容:创办 军事工业 、民用企业;筹划海防;兴办 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 (4)评价:①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对中国早期 近代化 起了推动作用。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 济侵略。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 洋务运动 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企业产生。这些企业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产生了。 概念补遗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近代性 从生产力角度:使用机器生产 民族性 从所有权角度:中国人创办的工业 广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要是中国人创办的近代企业都是近代民族工业 狭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营资本创办的工业 4.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 西装 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 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 生;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1877年福建巡抚在 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 申报 》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 的中文报刊。 三、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及著作 影响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 魏源 “ 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 “ 开眼看世界 ”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探究、学习 西方 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地主阶级洋务派 李鸿章、 曾国藩等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王韬、 郑观应 改良政治,实行 君主立宪 ;推行“商战” 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概念补遗    “西学东渐” 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通常而言是指 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国家或地区学术思想 的传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考点一 民族危机的加深 1.(2018课标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 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 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D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     D 地方官员在上奏中要求按照万国公法来评判涉外事件,说明国人 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 强侵害中国权益,故A项错误。当时朝贡体系尚未完全解体,故B项错误。材 料中地方官员只是在上奏中提供建议,无法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故C项错 误。 2.(2018课标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 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C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侵华。解读题干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日本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策略和公关手段,引导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西方认为甲 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日本将中国“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解 放出来,而清政府却对此没有任何回应,这本质上说明了昏庸的晚清政府不谙 熟近代外交,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利用舆论宣传掩盖其侵华的本质 目的和晚清政府的不作为,未反映A、B、D三项。 一、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政治上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并逐渐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后,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 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2.经济上 (1)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 购,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 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客观上抵 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思想上: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一部分知 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洋 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发展和实践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 以制夷”的思想。 4.社会生活与习俗方面: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西餐、西式住宅逐渐传入 中国,西方的风俗习惯、婚姻观念等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及 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与局限性 1.革命性 (1)太平天国运动建立起以天京为中心的政权与清政府对峙;颁布了纲领性文 件——《天朝田亩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 略的革命任务。 (2)《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 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的理想社会的渴望。 2.局限性 (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其领导者革命意志逐渐衰退,生活上日益腐化;洪秀 全大兴土木,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封建等级森严。同时领导集团内部争 权夺利的矛盾加剧,最终酿成天京变乱,导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在小生产的 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违反社 会发展规律,不能实现;《资政新篇》由于脱离中国当时的社会实际而无法实 施。 特别补充    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 时期 特点 1840年鸦片战争前 以天朝上国自居,贵华贱夷,闭关锁国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强了开眼看世界意识 19世纪60—80年代 中体西用、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19世纪90年代 至20世纪初 逐渐丧失抗拒列强的信心,开始主动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 外交政策调整 1.(2019广东深圳模拟)鸦片战争后,洋货倾销,白银外流。国人先认为这是 “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后认为是“利源”(消费市场),亦可从洋商手中 夺回这一“利源”。随后,呼吁仿制洋货,以夺回“利源”的“商战”主张提 出。以上变化说明了   (  B  ) A.洋货倾销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 C.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 D.洋务运动诱导近代商办企业兴起 答案     B 材料主要强调国人对洋货倾销的认识不断深入的变化过程,并未 体现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从国人认为洋货倾销造成财富外泄到提出 “商战”主张,体现了国人对近代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解的深入,因此B项符合 题意;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中“鸦 片战争后”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洋务运动对近代商办企业兴 起的影响,排除D项。 2.(2019河北衡水模拟)鸦片战争前后,社会上流行以土产鸦片对抗进口鸦片 的思潮,林则徐是这一主张的代表。郑观应也建议人们“多食川土,而少食洋 土”。在鸦片贸易合法后,朝廷采用李鸿章的主张,对土药实行低税方案,以 有利于土药同进口洋药的竞争。上述主张和措施   (  D  ) A.有利于减少中国市场上的鸦片量 B.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C.提高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D.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 答案     D 材料中晚清时期以土产鸦片对抗进口鸦片的主张,体现了对民族 经济的保护意识,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材料中以土产鸦片 对抗进口鸦片的主张和措施,不利于减少中国市场上的鸦片数量,故A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用土产鸦片对抗进口鸦片,以保护国内市场,无法推动社会生活 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无论进口鸦片还是土产鸦片的泛滥,都会严重破坏中国 经济,无法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故C项错误。 3.(2019安徽马鞍山质检)1867年,针对西方在修约过程中的非分要求,李鸿章 “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1881年,驻外公使曾纪泽利用西方“可随时修 约”的规矩,赴英外交部“谈商改条约之事”。这反映出   (  D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B.国际环境利于外交斗争 C.外交平等成为国人共识  D.对外交往增强主权观念 答案     D 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在外交活动中利用国际法争取外交 权益,说明近代中国对外交往活动增强了国家主权观念,因此D项正确。A项 错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地位并没有提高;B项错 误,当时西方列强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阶段,这种国 际环境不利于中国展开外交活动;C项中“国人共识”的表述绝对,错误。 考点二 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 1.(2019课标Ⅲ,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 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B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     B 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同时考查 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出对历史解释这一 核心素养的考查。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 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念。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租借外国人的名字经办新式企业, 这样可以获得一定的便利条件,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企业的创办,从而推动中 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故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民间设厂的高潮, 与题中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的产生与外 国资本输入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故D项错误。 2.(2019课标Ⅰ,28)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B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答案     B 本题以士人从事实业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通过列举部分名人的出身和从业信息,考查学生完整准确理解材料、描述和 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 和生产生活。 材料表明,士人参与或创办实业,突破了传统“士农工商”的观念,说明传统 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士人从业的变化,不是科举取 士选拔方向的变化,A项错误;有士人投身实业并不能说明儒家传统义利观念 被抛弃,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国内新式工业的发展,但在经济中居主导地 位的依然是小农经济,D项错误。 3.(2017课标Ⅰ,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 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 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每吨土煤缴税比洋煤多20 余倍,后经李鸿章奏准减为1钱,税收的大幅减少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 心,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开平煤矿的管理,排除B项;减轻税收无法说明 近代中国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在当时情况下不可能保证煤矿业稳健 发展,故C、D两项错误。 4.(2017课标Ⅱ,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 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  B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     B 本题以洋务企业福州船政局采取“协造”方式生产作为背景材 料,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福州船政局创办之时,所 需经费完全由政府拨付,因此所造之船完全免费派拨给各省使用。随着政府 投入的减少,福州船政局的资金出现严重困难,不得不让用船一方承担一定的 费用,这才产生了“协造”这一生产方式,据此分析B项正确。当时,军用工业 仍然以官办为主,故A项错误。当时,军工产品依然是直接供应国家军队,市场 化趋势并不明显,故C项错误。当时,近代轮船制造业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 落后等一系列困难,并没有走出困境,故D项错误。 一、从不同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史学角度 (1)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 位。 (2)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 经济、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3)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 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史观角度 (1)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 (2)从文明史观看,它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 撞、渗透、融合的产物。 (3)从近代化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 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特别补充    近代中国主要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   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近代化起步的表现及特点 1.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政 治上,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客观上打破中国“天朝上国”的思想束缚,使中国开始认识西方;经济上,西 方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中国逐 渐沦为西方经济附庸,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客观上促使中国近代化开始起 步;思想上,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从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看:救亡图存运动中,引起对君主专制的反 思;救国求富旗帜下推动近代工业兴起和发展;追求民族独立中,近代民族观 念形成;朝贡外交解体,近代外交开启;积极学习西方。 3.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不是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在外力的冲击下被 动开始的;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不利于近代化的推进和发 展;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外力压迫下的民族觉醒促进社会转 型;政治障碍的扫除保障社会转型。 4.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诸多领域发生巨变, 被有些人认为是数千年未有之巨变。但变化局限于一定范围,广大内地人民 的生活所受影响并不太大,列强的侵略势力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还在农业文明的道路上徘徊。 特别补充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1) 思想上 : 提出“中体西用”观点 , 使中国近代化由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 , 并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 经济上 : 引进机器生产方式 , 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 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管理经验。 (3) 外交上 : 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 建立了总理衙门 , 加强了清朝与 外国的关系 , 开启了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 军事海防上 :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近代海军 , 开始了军事近代化历 程。 (5)教育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翻译、科技、军事人才,开启教育 近代化。 1.(2019福建厦门二检)鸦片战争后,湖南安化、平江等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 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各地竞相仿制,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陆续出 现。这反映了湖南当地       (  A  ) A.茶业生产经营因时而变  B.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 C.官府大力扶持私营产业  D.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答案     A 从鸦片战争后,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 茶”,进而手工工场陆续出现可知,A项正确。本题未涉及饮茶风尚,B项不符 合题意;材料信息中没有政府“扶持”私营企业,C项错误;“手工工场”并非 “近代民族工业”,D项错误。 2.(2019福建厦门二检)1890年,因基隆煤矿严重亏损,台湾巡抚刘铭传与一些 商人签订合办合同:商人出资20万两白银,负责日常经营;官府以不动产作价1 0万两为官本,对煤矿的用人、财务不予过问。此事奏报朝廷,总理衙门和户 部激烈反对。1892年,基隆煤矿停产。由此可见   (  D  ) A.中体西用不合时宜 B.官商合办的弊端明显 C.官僚集团内斗严重 D.社会近代化阻力巨大 答案     D 从刘铭传要用官商合办的方式扭转基隆煤矿亏损,但遭“总理衙 门和户部激烈反对”可知,D项正确。 3.(2019安徽合肥一中最后一卷)1895年由上海唐晋记铁号在汉口开设的晋和 铁号,其经理由上海委派,根据营业好坏随时都可撤换,内部分工有跑街、账 房、过磅、门市营业员等,都实行工资和分红制。据此可知   (  C  ) A.汉口经济结构开始变动 B.民族企业大都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C.晋和铁号具有近代性质 D.近代企业普遍采用资本主义雇佣方式 答案     C 从晋和铁号“实行工资和分红制”等信息,可看出其具有近代性 质,故选C。A错在“开始”;仅由材料中的个例,不能反映B、D所述,排除B、 D。 4.(2019广东七校联合体冲刺模拟)下表为1873—1885年中国输入洋纱数量统 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A.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B.洋纱在中国市场居主导地位 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D.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渐趋恶化 年份 1873 1875 1876 1883 1885 数量(担) 67 833 91 403 112 908 228 006 387 820 答案     A 依据材料来看,中国输入洋纱数量逐渐增加,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市 场的联系不断加强。故答案为A项。材料只涉及洋纱进口数量,未提到洋纱 在中国市场所占比例,排除B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 国资本挤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好坏,排除D项。 考点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2015课标Ⅱ,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 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 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     A 从事洋务的官员遭到蔑视和嘲讽,说明洋务派的活动还未得到认 可,体现的是洋务运动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故A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奉行 “中体西用”,并非崇洋媚外,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一种保守思想,而 非主张改变制度的先进思想,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人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态 度,D项错误。 2.(2019江苏单科,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 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 体现的理念是   (  D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     D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 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以清末某师范学校的校歌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 素养,引导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材料“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强调体用兼通,旧 学与新知兼顾。这说明歌词体现的理念是崇尚中体西用,D项正确。全面复 兴旧学、排斥西方新学、新学消解旧学与“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 中”不符,A、B、C三项错误。 一、西学东渐的表现、特点与影响 1.表现 (1)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 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2)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起,也 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 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 (3) 第三次高潮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 ,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 , 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 , 出现了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 , 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2.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通商口岸、 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 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3. 影响 : 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 , 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洋务运动前期 学习西方局限于“器物”层面 , 洋务运动后期 , 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 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 , 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 层面过渡的迹象。 二、19世纪后期中西文明的变化 西方 中国 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拓展和完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出现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 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人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清政府适当调整了统治政策 经济 人类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小农经济由非常稳固到开始解体,但在这一时期仍根深蒂固;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 文化 科技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文学艺术出现现实主义思潮;进化论使人类思想发生飞跃 西学东渐,传统思想受到冲击;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社会生活开始近代化 社会 近代社会秩序逐步确立;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 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变;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法治思想、公民意识逐渐增强 特别补充    用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处于地主阶级的立场,主张“中体西用”的目的在 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 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 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全球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 的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 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 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 中学有不足、西学有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 “现代人”转变。 1.(2019福建泉州二模)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北京的士大夫纷纷反 对,斥为崇洋。京城官员奉旨出京一般借助驰驿。19世纪末以后,京城官员外 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乘坐轮船、火车。这一变化   (  A  ) A.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B.说明近代交通工具成为主导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迅速发展 D.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     A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北京士大夫从反对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 到后来乘坐轮船、火车出差,实际上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故A 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成为主导,排除B;19世纪末洋务运动破 产,排除C;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的说法错误,排除D。 2.(2019湖南株洲检测一)鸦片战争前后,在广东任职的林则徐积极关注西洋 动向,提倡“师夷长技”,获得了后人“开眼看世界”的赞誉。回到福州后, 他领导当地士绅激烈反对外国传教士入居神光寺行医。这最能体现   (     D  ) A.林则徐具备较强的国家主权意识 B.基督教和西方科学冲击儒学地位 C.列强入侵激化了沿海地区的矛盾 D.开明士大夫仍受华夷之别的影响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林则徐提倡“师夷长技”,但反对外国传教 士入居神光寺行医,表明林则徐仍然受到传统的“华夷之别”的影响,故选D 项。林则徐的行为与“国家主权意识”无关,排除A项;B项所述材料无从体 现,排除;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与列强入侵激化沿海地区矛盾无关,排除C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