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屯溪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历史(文)试题 ‎1.“春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然含义不尽相同。其中意指“编年史书或史籍”的是 A. 《孝经》: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B. 《战国策》:今楚王之春秋高矣 C. 《盂子》:春秋无义战 D. 《墨子间诂》:吾尝见百国春秋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春秋祭祀”指的是节气时间,故A错误;“春秋高矣”指的是年龄,故B错误;“春秋无义战”指的是公元前770到前476年的春秋阶段,故C错误;“百国春秋”指的是各国历史,故D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 ‎3.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春秋至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的趋势,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学派思想向融合、吸收的发展趋势,而不是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各学派走向融合及综合的趋势,没有体现儒家学说发展情况,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各学派思想的融合和相互吸收,而不是趋同,故D选项错误。‎ ‎4.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 A. 诸侯国大多认可周天子统一纪年 B. 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 C. 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趋势 D. 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克已复礼,在鲁国编年史《春秋》开篇即明确以周王纪年纪月来记事,印证了其以周王为正统,希望维护周天子为天下正统的思想,B项正确;只一部《春秋》,这样开篇第一句,不能推断诸侯大多认可周天子的统一纪年,A项错误;孔子以周天子为正统,不能说明春秋时期有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C项错误;孔子尊崇周天子,不能说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D项错误。‎ ‎5.《汉书》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一局面 A. 导致汉初实行休养生息 B. 是汉初加强集权的结果 C. 源于儒学成为思想主流 D. 表明“无为”效果显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说,经过汉初五六十年的“与民休息”, 汉代出现了文景之治这一安定祥和的局面,可知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无为”的治国理念取得的显著效果,D项正确;这一局面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不是原因,A项错误;这是对汉初国家与民休息及其成果的介绍,加强集权是之后的历史活动,B项错误;西汉初年的与民休息实行的是黄老之道,汉武帝时期,儒学方成为主流思想,C项不符合史实。‎ ‎6.《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种现象 A. 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C. 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 D.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汉明帝崇儒,重视教育和文化,从而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故B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选官制度问题,故C项错误;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故D项错误。‎ ‎7.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 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B.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可知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本案中该子因“孝心”而被赦免无罪,结合所学可知“孝心”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这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故B选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司法审判依据汉律,但最终依据孝心判决,可知汉代审判有依据标准,不能说是混乱,故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唯一”说法错误,司法依据还有汉律,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不能反映汉代以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8.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出身 前期 中期 后期 功臣 ‎10‎ ‎3‎ ‎0‎ 功臣子 ‎3‎ ‎5‎ ‎0‎ 外戚宗室 ‎0‎ ‎3‎ ‎1‎ 掾史文吏 ‎0‎ ‎8‎ ‎2‎ 经学之士 ‎0‎ ‎1‎ ‎10‎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 A.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B. 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 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 D. 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比例越来越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在西汉儒学的政治影响力逐步增强,故选D。材料并未显示统治者对社会中下层人才的选拔,无法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丞相出身的身份,无法体现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的过程,排除B;外戚宗室担任丞相的比重并不高,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外戚干政的结论,排除C。‎ ‎9.朱熹要人们通过“格物”接受封建道德观念,王阳明则认为封建道德存在于人们心中,只要通过“致良知”就可以了。这反映出( )‎ A. 封建专制思想日趋强化 B. 儒家认识论出现了分歧 C. 心学逐渐脱离传统儒学 D. 心学旨在改造理学本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和心学都是儒学的分支,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分歧主要体现在认识论上,在这个问题上,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发明本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认识论上的分歧,不是封建专制思想的强化;C选项错误,心学是儒学的一个派别,并未脱离传统儒学;D选项错误,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部分,心学和理学的区别只是寻求理的方式不同,心学并非旨在改造理学本原。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表明陆九渊 A. 强调自身修习与领悟 B. 赞同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 C.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 否定传统儒学的权威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他认为做学问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可知,陆九渊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反对拘泥于古人经书,故A正确;陆九渊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反对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B错误;陆九渊主张自身的修习与领悟,并非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排除C;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D错误。‎ ‎11.宋代理学家吕祖谦说:“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具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低)升高,自近及远……”下列言论与这一说法意思相近的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D. “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说的治学方法“日用躬行之实,具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低)升高,自近及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与朱熹的“格物致知”、“循序渐进”等观点一致,D项符合题意。“存天理,灭人欲”不是学习方法,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A项错误;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观点和王守仁所谓“知行合一”的说法,均与吕祖谦所说的向外寻求天理方法不一,BC两项不符合题意。‎ ‎12.明中叶以后,王学兴起,首倡者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其标榜的“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打破了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倡导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材料表明王学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产物 B. 对理学虚假说教提出挑战 C. 蕴含着早期启蒙思想的因素 D 使传统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王阳明主张“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与“倡导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奠定了其后的早期启蒙思想的基础,故C正确;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产生于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因此其思想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产物,排除A;王阳明属于理学的代表人物,并没有对理学提出挑战,排除B;王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发展到主观唯心主义,标志着儒学走向极端,并没有重新焕发生机,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倡导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 ‎13.有学者指出,在李贽眼里,无论是君主还是圣人,“既不能高飞远举”,也常怀“势利之心”,甚至有时一般“夫妇所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因此他告诫人们“勿高视一切圣人也”。这表明李贽 A. 否定“君权神授”‎ B. 反对君主专制 C. 主张人民主权 D 重视个性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李贽视君主、圣人与一般人无异,这体现出其对个性价值的重视,故选D;材料没有反映李贽否定“君权神授”,也不涉及君主专制和人民主权的论述,排除ABC。‎ ‎14.梁启超说:“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吾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材料评述的是 A. 三民主义学说 B. 先秦政治制度 C. 西方启蒙思想 D. 晚明民主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梁启超指出其观点“在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可知其评述的是顾炎武等晚明时期的民主思想,D项正确;三民主义是1905年孙中山提出来的,A项不符合题意;先秦政治制度早于梁启超两千年以上,B项不符合题意;西方的启蒙思想是17——18世纪欧洲的思想,顾炎武并没有深入接触,并且在梁启超看来也并不是“甚普通甚肤浅”,C项不符合题意。‎ ‎15.元朝统一后,因所沿用的70年前的历法存在较大误差,不能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元世祖决定修改历法,并派郭守敬主持历法编纂工作。郭守敬等人经过数年努力,编纂出《授时历》,与现行公历的运行相差无几。这反映出 A. 政府重视助推了科技的发展 B.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始终领先世界 C. 古代科技均服务于农业生产 D. 元统治者认识到科技的战略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因所沿用的70年前的历法存在较大误差,不能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元世祖决定修改历法”可知,元世祖时国家为指导农业生产,派专人主持修改历法的工作,使中国出现了与现行公历十分接近,领先世界水平的《授时历》,这反映了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促进了当时的科技发展,A项正确;16世纪以后,中国古代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B项不符合史实;古代科技均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说法绝对,C项错误;元代重视农业相关的科技,不能说明其对科技的重视已经到了战略的高度,D项错误。‎ ‎16.读下图“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 A. 竹简出土于汉墓,汉代制作 B. 竹简内容是《论语》,春秋时期制作 C. 书写材料是竹简,肯定不是汉代制作 D. 字体是隶书,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 ‎【答案】D ‎【解析】‎ 竹简出现于战国,隶书起源于战国,《论语》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A、B、C错误,故选D。‎ ‎17.《诗经》共有诗歌305篇,是按《风》《雅》《颂》三类来编辑的,观察表格可以得知,在春秋中叶以前 A. 南北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B. 诗歌在社会各阶层中全面普及 C. 集中分布地文明程度高 D. 当时国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可知,《风》《雅》《颂》产地主要分布于以周朝国都为中心的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为中原文明的中心,故C项正确。A项,图表分布均在北方,未体现南北方的交流,排除。B项,各阶级“全面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风》诗是从各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雅》诗是宫廷宴会或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与国民文化素养无关,排除。‎ ‎18.清代帝王多有查禁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B.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重要原因 C.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影响力日增 D.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清代帝王多有查禁小说之举,及其相关的诏书和谕旨中强调的有关小说流行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长等说法,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清代小说对社会的影响力有所增强,C项符合题意;材料现象属于文化专制,从正面分析会得出其阻碍清代小说的发展的作用,A项不符合题意;小说并不是导致社会混乱的重要原因,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清代小说盛行,但并没有冲击理学的正统地位,D项不符合史实。‎ ‎19.公元前5世纪,智者向年轻人传授文法、修辞、辩证法(哲学)三门课程,被称为“三艺”。智者的“三艺”教学 A. 有利于对真理的探索 B. 向雅典人提供开放教育 C. 适应了民主政治的需求 D.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促使了智者和智者运动兴起,修辞学和雄辩术变得十分重要, C项正确;三艺教学的实用和功利性明显,其活动并不是针对真理,也不是对所有的雅典人进行的“开放”教育,更无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ABD三项不符合史实。‎ ‎20.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出现三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三大悲剧家,他们都善于从传统的神话中寻取戏剧的题材,从观众所熟悉的故事中,体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而导致的不幸的遭遇。根据材料可推测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成功之处在于 A. 顺应了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 B. 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 C. 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宗教情绪 D.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从观众所熟悉的故事中,体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而导致的不幸的遭遇”可知B正确。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A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文化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古代雅典早期民主制度,促进文化的繁荣;经济社会繁荣,使得人们有可能致力于文化发展;本身是地中海文明属沿海文明,是文化繁荣的地理因素。与周边国家文明交流频繁,也有与东方文化交流。‎ ‎21.学者罗竹风在《宗教通史简编》中提到:“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 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文中“因信称义的潜台词”是指 A. 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自主权 B. 破除一切教会影响 C. 依靠教阶制度和圣礼来得救 D. 为发财致富做辩护 ‎【答案】A ‎【解析】‎ ‎【详解】“因信称义”指的是每个虔诚的教徒都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圣经》来获得救赎,意味着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自主权,选项A正确;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选项C正是马丁·路德反对的内容,排除C;选项D不属于马丁·路德的观点,而且与“因信称义”不符,排除。‎ ‎22. “一个基督徒家庭妇女在家洗碗扫地,跟一个神父在教堂讲道一样并无区别。……信徒与神职人员的区别只是侍奉岗位与分工的不同,而不是属灵地位与身份的不同。”材料的核心内涵是 A. 反对教权主义 B. 宣扬理性主义 C. 要求推翻教会统治 D. 否定神权存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徒与神职人员的区别只是侍奉岗位与分工的不同,而不是属灵地位与身份的不同”表明反对教权主义,批判了教会的权威。故答案为A项。B项,对教权的批判是基于人文主义的精神,排除;C项,材料反对教会的特权,但对教会本身并没有恶意,排除;D项,材料没有提到放弃神的信仰,排除。‎ ‎23.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这主要是为了 A. 打破欧洲天主教会的思想控制 B. 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C. 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障碍 D. 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和斗争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启蒙思想家强调“人权”、 “人道”、“人类理性”和“自由”、“平等”,将矛头对准“王权”、“神道”和“封建等级”、“专制”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目的是要启迪人们反对封建意识和思想观念,为改变现状而斗争,D项正确;打破欧洲天主教会思想控制是宗教改革的影响,A 项错误;启蒙运动是以理性主义为旗帜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目的不是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也不仅仅是为了发展自然科学,而是要求人的彻底解放,B C两项错误。‎ ‎24.启蒙运动时期,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 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 C. 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D. 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 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可知,盂德斯鸠和伏尔泰都对中国进行解读,以论证启蒙思想的合理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二者都只是对中国进行局部解读,并没有进行全面准确的解读,故C项错误。启蒙思想家并没有对中国是否跟上世界发展潮流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公孙衍、张仪也通过过人的辩术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风云人物。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子”“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 ‎ 每次公民大会开始后,传令官会向全体与会者发问:谁要发言?任何人都可以应声而起。柏拉图指出:当公民大会对有关城邦管理的事务进行审议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者普通人,没有人对这些人提出反对,即使他们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和经验,他们也试图提出建议。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阿卡奈人》中,穿着破烂衣服、被称为叫花子的狄开俄波利斯也走上讲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除了少数走上讲坛的人,台下的数千名听众也可以自由行使他们的发言权,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把演说者直接赶下台。‎ ‎——摘编自崔丽娜《演说自由与雅典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演说与战国士人游说的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答案】(1)原因: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变动;各国变法,重视人才;私学教育发展,学术下移。‎ 意义:推动各国变法,为各国提供了后备官僚人才;百家争鸣,推动文化的繁荣;自尊自主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影响后世。‎ ‎(2)差异:士人参政主要是游说君主;反映了专制集权的发展倾向。‎ 公民演说主要在公民大会等场合;反映了民主政治的时代风貌。‎ 原因:直接民主,城邦政治繁荣;工商业经济发达;智者学派人文精神的影响。‎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涉及的时代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转变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得出答案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变动;根据材料“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得出各国变法,重视人才;根据材料“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得出私学教育发展,学术下移。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得出推动各国变法,为各国提供了后备官僚人才;根据材料“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子’‘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得出百家争鸣,推动文化的繁荣;根据材料“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得出自尊自主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影响后世。‎ ‎(2)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可得出士人参政主要是游说君主;根据材料一中“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得出反映了专制集权的发展倾向。根据材料二中“每次公民大会开始后,传令官会向全体与会者发问:谁要发言?”得出公民演说主要在公民大会等场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演说是为了适应雅典民主政治的需要,得出反映了民主政治的时代风貌。第二小问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受到城邦体制、工商业的发展和早期人文主义的起源的影响,不难得出原因直接民主,城邦政治繁荣;工商业经济发达;智者学派人文精神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16世纪的欧洲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那是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者也高举“理性”旗帜,但他们所崇尚的理性不同于17世纪的来自于神的天赋的理性,而在于更多地接近感官和经验现象。他们是批判现实的启蒙思想家和战斗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不再沉迷于思想的领域,而是纯粹现实和世俗化了。‎ ‎——摘编自陈锐《略论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和本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相比文艺复兴的新发展。‎ ‎【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借用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 新发展: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 ‎【解析】‎ ‎【详解】(1)特点:从材料“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 世纪初”可知持续时间长;从材料“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可知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从材料“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借用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 ‎(2)原因:从材料“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可得出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经济,科学等方面对启蒙的影响。即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相对于文艺复兴方面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及近代的孔子形象的变化。‎ 古代 近代 春秋战国 汉唐 宋至明清 维新运动 太平天国、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蒋介石时期。‎ 圣化:‎ 被称赞为“天纵之将圣”‎ 矮化:‎ 被嘲笑为“若丧家之犬”‎ 正统化及神化:‎ 司马迁誉孔子为“素王”;唐代被封为“文宣王”‎ 僵化:‎ 成为一位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被誉为“万世师表”‎ 维新化:‎ 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被后人称为“穿西装的孔子”‎ 丑化或妖魔化:‎ 太平天国将儒家经典称为“妖书”,对孔子“焚书毁像”;新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吴虞痛骂孔子为“盗丘”‎ 圣化:‎ 袁世凯和蒋介石曾一度复兴孔子“圣人”地位,复兴“尊孔”和儒家伦理道德。‎ ‎——摘编自张荣明《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必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看法。:孔子由人变成了统治者需要的工具。‎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无论是被“圣化”还是被“矮化”,均说明孔子既非“圣人”也非“庸人”,都是对孔子作为一个“凡人”优劣的评定;以后的孔子不再是“人”,而是封建统治伦理道德代表性“符号”。因而无论是孔子形象的“正统化”“神化”还是“僵化”,都是封建统治时代需要的产物;近代人们出于维护和反对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孔子形象进行“丑化”“妖魔化”和“圣化”,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冲突与政治斗争。‎ 总之,后世孔子既成为了一定时代需要的工具,也成为一定时代政治斗争的对象。‎ 示例2:看法: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时代变迁。‎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旧价值观崩溃而新价值观有待于形成之中,对孔子“圣化”与“矮化”并存,说明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成为主导;汉唐时期,儒学被奉为官学,儒家价值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孔子形象随着儒家价值观主流地位的确立和巩固而被正统化和神化;宋代到明清,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价值观不仅没有进一步走向开放,反而更加趋于保守,从而使孔子形象走向“僵化”;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封建统治思想与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冲击激烈,儒家价值观与社会新价值观也处于激烈冲突中,孔子形象就出现了“丑化”“妖魔化”与“圣化”交错并存现象。‎ 总之,孔子形象的变化是不同时代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反映。‎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考生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至宋明清时期人们对孔子的态度的变化,考生答题时可以选择孔子由人变成了统治者需要的工具的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孔子的态度是以“凡人”的角度对待,而之后孔子成为“圣人”,是封建统治伦理道德代表性“符号”说明孔子由人变成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也可以选择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时代变迁的角度入手,注意答题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知识,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佛教东传,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初始之时,佛教与汉代盛行的黄老思想认同,有化胡之说;至魏晋时,佛玄合流。然而,这时期的佛教比较注重繁琐的章句解释和经院式的研究。到了唐代的惠能才把佛教从繁琐的章句中解放出来,把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变成对现世生活的重视,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显扬大众化、平民化的禅宗,才确立真正中国的佛教。惠能首先推翻了佛祖的权威,打破了外在的偶像崇拜,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就可成佛。……其次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反对向传统的经典学习。‎ ‎——《惠能的佛教革新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比较》‎ 材料二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番大革命。若把西方马丁路德们的宗教革命来与相比,我们不能不说毕竟是中国禅师们高明些。六祖(惠能)平日教人,并不看重念佛诵经,更不喜欢习禅打坐,也不教人出家修行,只把人心的知见,完全从外在、他在的对象中越离,而全体回归到内在、自在的纯粹知见即心本体上来。‎ ‎——钱穆《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禅宗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禅宗与路德新教的共同点。‎ ‎【答案】(1)背景:印度佛教的传入并与中国本土思想(道家、玄学)的融合;佛教传统教派的弊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统治者对宗教的提倡。‎ ‎(2)共同:否定权威的理性精神;简化宗教仪式;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个体心性)和精神自由;使新教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至魏晋时,佛玄合流”,印度佛教的传入并与中国本土思想(道家、玄学)的融合;“这时期的佛教比较注重繁琐的章句解释和经院式的研究”,佛教传统教派存在弊端;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统治者的提倡等方面分析。‎ ‎(2)材料一“惠能首先推翻了佛祖的权威”,路德新教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都有否定权威的理性精神;材料一“六祖(惠能)平日教人,并不看重念佛诵经,更不喜欢习禅打坐,也不教人出家修行”,和路德新教都主张简化宗教仪式;材料一禅宗主张“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就可成佛”,和路德新教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个体心性)和精神自由;材料一禅宗“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显扬大众化、平民化的禅宗”,和路德新教都使新教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禅宗与路德新教 ‎29.科学的发展是多种因素融合的产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徐霞客(1589—(1641),明朝江阴人,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其代表作《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和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具有深远影响。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喜欢旅行。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他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经过考察,他否定了当时被奉为经典的《禹贡》中认为“岷江导江”的说法,提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通过其作品,徐霞客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读书,并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来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学说。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逐渐认识到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是错误的,从而冲击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他对落体运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实验,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他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运用实验研究科学的新方法。因此,他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徐霞客的科学成就,分析他取得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特点,并说明东西方科技发展的启示。‎ ‎【答案】(1)成就:撰述了《徐霞客游记》,拓展了地理学的研究方向;纠正谬误,正本清源;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因:受家风影响;个人的学术兴趣;批判继承已有成果;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注重考察实践。‎ ‎(2)特点:强调观察和实验;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注重理性。‎ 启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个人努力;要培养严谨治学、勤奋敬业、与时俱新的治学精神;科学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解析】‎ ‎【详解】(1)成就:根据“《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和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得出撰述了《徐霞客游记》,拓展了地理学的研究方向;根据“否定了当时被奉为经典的《禹贡》中认为‘岷江导江’的说法,提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得出纠正谬误,正本清源;根据“徐霞客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得出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因:根据“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喜欢旅行”得出受家风影响;根据“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得出个人的学术兴趣;根据“否定了当时被奉为经典的《禹贡》中认为‘岷江导江’的说法,提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得出批判继承已有成果,得出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根据“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得出注重考察实践。‎ ‎(2)特点:根据“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得出强调观察和实验;根据“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得出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注重理性。‎ 启示:综合材料,可从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个人努力、研究科学的态度、社会环境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