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第I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 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 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的信息反映了九鼎随着夏商周政权更迭,在夏商周流转,说明了九鼎代表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2.《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 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 ‎【答案】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天子能对不朝的诸侯贬爵、削地、讨伐,说明王室力量很强,只有在西周初才有这个能力。故A项正确;西周末期王室衰微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战国时期群雄并立的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故C和D项错误。‎ ‎3.汉代颁布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 A. 壮大皇族力量 B. 保证列侯利益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笼络王侯人心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初实行郡县并行体制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为了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它的实施极大削弱了诸侯势力,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是“推恩令”所起的作用而非其实施的根本目的。‎ ‎4.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的《告全体同志书》中写道:“对资产阶级认识的错误,以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上,资产阶级还有革命的作用,还需要一个革命的高潮……这种倾向,在客观上,完全是帮助资产阶级,完全不了解‘争取群众’的意义。”材料信息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已经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 认为资产阶级已经成为反革命的力量 C. 仍然坚持城市斗争为中心 D.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告全体同志书》认为对资产阶级认识的错误导致不能够正确的“争取群众”,是帮助了资产阶级,由此可知此时中国共产党认为资产阶级成为了反革命力量,故选B项;正确的革命道路指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资产阶级的认识,没有涉及仍然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对农民阶级进行评价和认识,排除D项。‎ ‎5.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但南昌起义高举的仍然是“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其主要目的是 A. 国共关系尚未彻底破裂 B. 起义主力是国民革命军 C. 为了免受国民党的围剿 D. 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 ‎【答案】D ‎【解析】南昌起义时,国共关系已经彻底破裂,故A错误;起义主力是国民革命军,这并不能解释高举“国民革命军”旗帜的主要目的,故B错误;当时起义必然会受到国民党的围剿,故C错误;国民党左派主张联共进行国民革命,高举“国民革命军”的旗帜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故D正确。故选D。‎ ‎6.下面是清末中国机械进口趋势图(单位:元)该趋势的重要影响是 A. 使清廷丧失了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 B. 减少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 C. 利于催生本土产业替代进口 D.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答案】C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从1887年到1911年,中国机械进口呈增长趋势,机械进口的增加,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由此会催生出本土产业替代进口的意向,故选C项;A项表述夸大机械进口的消极影响,故排除A项;机械进口的增加并不表明民族工业发展阻碍的减少,故排除B项;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是对国家主权而言,图表信息并不能表明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故排除D项。‎ ‎7.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 A. 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 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C. 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 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答案】A ‎【解析】材料“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是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而是强调劳动力的要素回报率高,故D错误。‎ ‎8.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部分)。‎ 时间 事件 外交谈话提要 时间 事件 外交谈话提要 ‎2014年 国际工程科技大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6年 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 ‎“信则立,不信则废”‎ ‎2014年 中法建交50周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017年 金砖会议亚太经合 ‎“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2015年 巴基斯坦议会演讲 ‎“人面无信,不知其也”‎ ‎2018年 博鳌论坛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习近平外交思想 A. 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B. 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C. 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D. 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万花齐放”“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等思想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共赢的理念,反映了习近平的外交讲话提要中运用中国传统智慧表述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习近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世界共赢的理念,不是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推动与其他国家互惠共赢,并非树立大国意识,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从根本上调整中国外交策略,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根本性改变,排除。‎ ‎9.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情绪”,可以用很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表达,如《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不发达》。这可以折射出当时 A. 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 B. “冷战”之下国际形势的紧张 C. 西方国家寻求开拓新殖民地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不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处于冷战时期,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尖锐对立,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紧张,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不结盟运动,无法得出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许多殖民地掀起独立浪潮,此时西方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逐步结束,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出现国际力量的对比和变化,无法看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问题,故D选项错误。‎ ‎10.从工厂制到股份公司制,从个人所有及合伙制到行业垄断的形成,工业化又走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 A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促进了近代化城市的逐渐兴起 C. 推动了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 培育了科技为先导的经济理念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集中,形成垄断,垄断组织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了起来,科学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故D正确;A、B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错误。‎ ‎11.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英文缩写)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说,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 A. 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 B.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 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 ‎【答案】A ‎【解析】从题目“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可知,在国际机构中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南北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发达国家占优势,发展中国家处劣势,故B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故C项错误。题目未体现IMF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困难,故D项错误。所以选A。‎ ‎12.罗马帝国初期曾明令禁止主人判处奴隶与猛兽搏斗;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废除了奴隶主把奴隶卖给角斗场的权力;君士坦丁大帝(272-337年在位)将故意杀死奴隶与杀人罪同等对待。出现上述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激烈 B. 罗马国家的不断扩张 C. 自然法理念的深刻影响 D. 民主政治的逐渐发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材料中“将故意杀死奴隶与杀人罪同等对待”正是这一精神体现,故C项正确. 题干涉及的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罗马的扩张情况,排除B项。民主政治不符合罗马政治状况,罗马为专制帝国 ,故排除D项。‎ 第II卷 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材料二 ‎ ‎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调要求以减代赈、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积极影响。‎ ‎【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 原因:国家统一;封建制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2)特点:以自治为主;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宗族及乡绅主导;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 背景:程朱理学的强化及影响;宗族势力的崛起;科举制及官僚制度的发展。‎ ‎(3)影响: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等信息可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等方面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结合所学从国家统一、封建制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中“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调要求以减代赈、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等信息从以自治为主、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宗族及乡绅主导、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等方面概括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结合所学从程朱理学及其影响、宗族势力、科举制以及官僚制度发展等方面分析其背景。‎ ‎(3)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积极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6年1月30日,周恩来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努力去做那些客观上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超越现实条件所许可的范围,不去做那些客观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则,“就要犯右倾保守的错误”或者“犯盲目冒进的错误”。‎ 周恩来于1956年2月8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第二十四次全体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周恩来在会上指出:“反右倾保守是重要的,”……“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办事,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 ‎——胡长明《大智周恩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的现代中国经济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经济思想概括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 经济建设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 史实示例:符合国情促进经济发展的史实:一五计划、改革开放。‎ 不符合国情危害国家经济发展的史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结论:考生有总结即可。‎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归纳出概括周恩来的经济思想,根据“我们应该努力去做那些客观上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就要犯右倾保守的错误”或者“犯盲目冒进的错误”得出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经济建设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说明,结合所学,可从一五计划、改革开放说明符合国情促进经济发展;可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说明不符合国情危害国家经济发展。最后得出结论: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符合国情。‎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其主要内容:‎ ‎①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②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③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④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⑤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敷量的职田,调配蛤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⑥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⑦减徭役做到均赋税,宽徭役,减轻人民负担。⑧修武备。(整治军备)。⑨重命令(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延号令)。⑩推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这次改革作简要评价。‎ ‎【答案】(1)①-⑤澄清吏治;⑥-⑧富国强兵;⑨-⑩厉行法治。‎ ‎(2)这次改革是封建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由于改革主要只限于在政治机制上面,不敢太多地接触到社会经济的根本问题,最终没有成功。但加强了中央集权一体化的统治,一定程度的延长了北宋封建王朝的寿命。‎ ‎【解析】‎ ‎(1)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可知,其中①-⑤是关于澄清吏治的内容,⑥-⑧是关于富国强兵的内容,⑨-⑩是关于厉行法治的内容。‎ ‎(2)依据材料中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结合庆历新政的评价相关所学可从改革的实质、改革没有触动社会经济的根本问题的局限性、强化了中央集权等方面对庆历新政进行评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