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二历史(文)试卷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题,36小题。‎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抬高中学地位 B. 维护清朝统治 C. 突出实用效率 D. 提倡抵御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体西用”是在面临外来侵略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提出的,所以其所含的“民族性”指的是抵御外来侵略,故选D项;ABC项均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提出时的社会背景,不属于最佳选项,排除。‎ ‎2.维新变法期间,有官员斥责康有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并轻蔑地宣称“其言即可用,其人必不可用。”这反映出康有为 A. 利用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B. 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C. 限制君权以救亡图存 D. 变法主张遭到清朝官员一致反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一方面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一方面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特点,即托古改制,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君主立宪制,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清朝官员“一致反对”,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联系所学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分析解答。‎ ‎3.“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那么强大……假如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怀民族的危机,那么如此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 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 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D. 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那么强大”可以看出作者重视民力,主张有限制的君权,符合君主立宪派的主张,故C正确;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故A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视民力,反对君主专制,1915年开始新文化运动,BD不符合“最早”,排除。‎ ‎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分析道:“英夷所长在海,待诸内河,待诸陆岸,则失其所长”“夷船横行大洋则有余,深入堂奥则不足,为客不如为主也。”因此,“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这一分析 A. 准确分析了英军的优势和劣势 B. 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C. 扭转了中国战场上的不利局面 D. 体现了消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英夷所长在海,待诸内河,待诸陆岸,则失其所长”、“夷船横行大洋则有余,深入堂奥则不足,为客不如为主也”可知,魏源认识到了英军拥有强大的海军,但一旦深入中国内地,英军则无法发挥其优势。这说明魏源准确分析了英军的优势和劣势,故A项正确;《海国图志》未受到政府重视采纳,也未能扭转中国战场上的不利局面,故BC错误;这是一种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故D项错误。‎ ‎5.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目标是“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民权主义是“人人平等,同为一族,绝不能以少数压制多数人”;民生主义则是“贫富均等,不能以少数压制多数人”。材料主要表明三民主义 A. 倡导平等的基本精神 B. 最核心内容是民权主义 C. 成为了辛亥革命旗帜 D. 建立了系统的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突出了世界各国平等,民权主义突出人人政治平等,民生主义突出人人经济平等。由此可知,平等是三民主义共同一贯的内涵,故A项正确;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辛亥革命的旗帜,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系统的革命理论,故D项错误。‎ ‎6.孙中山曾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英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写道:“两年之间,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A. “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B.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反思欧洲列强存在“社会革命”,为“一劳永逸”其提出了民生主义,即“核定地价”等主张,C项符合题意;“复四千年之祖国”,“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属于民族主义,“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属于民权主义,均与“社会革命运动”的问题无关,ABD三项错误。‎ ‎7.孙中山继承了儒家“天下为公”思想,发扬历代农民运动反封建暴政的精神;吸纳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口号与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政治制度,坚持“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这反映了孙中山的 A. 分权制衡思想 B. 民生主义思想 C. 民族主义思想 D. 民权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孙中山坚持的“主权在民”政治理念,是要在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阶级民主共和国后实现的,即体现其三民主义的民权思想,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制衡思想,A错误;民生思想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民族主义是反满,后发展为反帝,与材料内容不符,C错误。‎ ‎8.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 已经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 B. 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 C. 决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D. 对中国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选,故选D;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故排除ABC。‎ ‎9.陈独秀说,“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可见,陈独秀意在 A. 批判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 反孔批儒以开民智 C. 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治国之术 D. 全盘否定孔子及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陈独秀认为孔子的思想主张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背道而驰,体现了他反孔反儒,意图促进民众思想开化的思想,故选B项;陈独秀的目的是开启民智,并非是为了批判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没有体现他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治国之术的内容,更不能体现他全盘否定孔子及其思想,排除CD项。‎ ‎10.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可能受到哪种思想的影响 A. 三民主义 B. 民主科学思想 C. 马克思主义 D. 毛泽东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来看,其创作可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故答案为C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思想,排除A项;民主科学思想是从西方传入,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排除D项。‎ ‎11.1917年,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说:“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博爱、平等之理,以自重而重人之人格,各人均以此惕慎自恃;以克己之精神、养守法循礼之习惯,而成立宪国绅士之风度……绝不致演出议场挥拳、白宫斗口之象也。”材料说明李大钊主张 A. 批判儒家传统道德 B. 理性选择西方文明 C. 效法英国立宪政体 D. 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表达了在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时,要理性选择西方文明,把中国传统的“克己”精神与西方民主精神相结合,提高自身 修养,不要盲目争斗,故B正确;材料“依吾儒忠恕之道”表明李大钊没有摒弃儒家思想,A错误;材料中的立宪泛指民主政治,理论上包括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D错误。‎ ‎12.下面是民国初年一学者笔下描述的“中国”与“西方”的一些特征的对比。这些特征 A. 是对当时中西方国情的正确认识 B. 推动中国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C. 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丰富性 D. 是推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重要诱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民国初期的相关知识。民国初年对东西方文化的偏激认知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激进派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偏激的一面,因此选项A项排除;材料内容是民国初年,此时已经推翻了君主专制,排除B;选项C“决定”表述绝对,排除。‎ ‎13.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 思想观念 B. 军事技术 C. 经济组织 D. 教育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一战期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新文化运动,希望整个民族特别是青年人在思想、道德上求新求变,A项正确;近代中国社会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经济组织和教育制度在19世纪已经开始,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BCD 三项错误。‎ ‎14.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深刻研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捕捉和把握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构想,毛泽东的这一构想应出自 A. 《论十大关系》‎ 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先后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指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1956年提出的;B是1957年提出的;C项是井冈山时期提出的;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15.1930年,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38年,他又指出:没有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当前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是“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这些论述体现了毛泽东 A. 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忧虑 B. 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C.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 D. 主张调查中国的国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毛泽东强调“调查”,提出“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说明他主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故选B项。A、D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C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 ‎16.“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上述论述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合作社”“三方面的关系”“处理适当”并结合所学可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一部分,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两类矛盾的学说。故答案为D项。A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与题干主题不符,排除;B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中“合作社”无关,排除;C项,《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新中国成立之前,讨论的是关于新中国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的问题,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17.1929年夏,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毛泽东意在 A 诠释创建独立人民武装必要性 B. 阐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C. 构建新民主主义革命系统理论 D. 说明中华苏维埃临时政权的合法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统理论,故排除C项;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于1931年,故排除D项。‎ ‎18.“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的某些部分就是对列宁主义尤其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继承、深化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邓小平 A. 阐述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B.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 C. 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 D.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即强调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理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故B符合题意;邓小平强调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不正确;新经济政策强调的是利用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党的建设问题,故C不正确;新经济政策没有涉及国家统一问题,故D不正确。‎ ‎19.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其主要表现分别是 A.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 毛泽东思想萌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C. 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毛泽东思想成熟、邓小平理论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故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依法治国”方略是邓小平理论的具体内容,A项涵盖不全面,故错误;毛泽东思想萌芽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毛泽东说:“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江泽民也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是一致的。”材料中两个“伟大的工程”的共同含义是要求中国共产党 A. 永远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B.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毛泽东的说法出自1939年10月的《〈共产党人〉发刊词》,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也是强调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故B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只有赢得人民支持才能持久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思想路线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21.阿尔及利亚的一份报纸中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项科技成就是 A.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可以知道,这项科技成就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它标志着中国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故C符合题意。原子弹和氢弹属于国防科技成就,故AB不符合题意。2003年发射的“神舟5号”飞船并非人造地球卫星,且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22.“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在我们的文艺园地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的劳动,斗争与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材料反映了 A. 文艺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 B. 艺术创作方式创新的必要性 C. 文艺的发展应当坚持“双百”方针 D. 文艺创作必须贯通古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都应在我们的文艺园地占有自己的位置……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结合所学可知遵循“双百”方针,坚持创作自由,提倡艺术民主,文艺创作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没有涉及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也没有体现艺术创作方式创新的必要性和文艺创作必须贯通古今,故ABD三项错误。‎ ‎23.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声行内轶闻》曾记录一件事:当时北京“折唱八角鼓”演员在某印刷厂演出“折唱”前,使了传统笑料垫话《反正话》来博取掌声(如“孙猴子,猴孙子”等)结果,台下的工人提出“我们不听这些对我们没有教育意义的旧玩艺”“我们开晚会不光是为了开心、取笑、滚热闹,我还要在娱乐里领受教育”。这种现象 A. 说明当时文艺事业异常繁荣 B.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影响 C. 说明传统艺术已无存在必要 D. 反映了新旧文艺理念的冲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没有教育意义的旧玩意儿”以及“使了传统笑料垫话《反正话》来博取掌声”,可以看出当时台下的工人反对旧文艺,体现新旧文艺理念存在着巨大的对立和冲突,这是由于双百方针没有提出而产生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文艺繁荣,反而体现的是一种新旧文艺理念矛盾的存在,排除A;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没有提出双百方针,排除B;传统艺术没有存在的必要,是错误的表述,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不听这些对我们没有教育意义的旧玩意儿”“使了传统笑料垫话《反正话》来博取掌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4.1958年9月9日,上海在中苏友好大厦举行文艺创作展览会,展览了“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卫星”:群众业余创作的文艺作品300万字,生产影片638部,美术作品6000多件,创作剧目2053个。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 A. 上海的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中苏友好合作推动了文化进步 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艺创作 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工农业均大放“卫星”的情况下,中国的文艺界也不甘落后,放起了“卫星”,故是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艺创作,C项正确。材料反映大跃进运动影响了文艺创作,而不是上海的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A项错误。材料反映大跃进运动影响了文艺创作,而不是中苏友好合作推动了文化进步,B项错误。材料中文艺创作繁荣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文艺创作繁荣,而是明显受政治运动的影响,D项错误。‎ ‎【点睛】抓住材料时间,结合大跃进运动的史实,从政治运动影响文艺创作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正确。‎ ‎25.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C.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1977一2001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都有很大增长,说明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故B正确;材料反映我国高校在校生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都有很大增长,无法体现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了解决,排除A;C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高等教育的普及,排除D。‎ ‎26.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下列建国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而提出的是 A.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 “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体现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需要,符合题意;B项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思想,排除;C项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思想,排除;D项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教育思想,排除。故选A。‎ ‎27.根据有关研究者的统计,现代某一时期上海市《初中语文课本》第一、三、五册中,毛主席的文章和诗词,马、恩、列、斯的文章,鲁迅杂文占50.2%;“样板戏”选场、评论、总结、家史和通讯占37.3%;古代诗文仅占2.4%。据此可判断此语文课本使用于 A. 三大改造时期 B. “文革”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样板戏”又称“革命样板戏”,发起于1964年,盛行于“文革”时期;毛主席的文章和诗词的大量选用,也应当是“文革”时期,据此判断此语文课本使用于“文革”时期,故答案为B项。三大改造和“大跃进”时期还没有样板戏,排除A、C项;改革开放时期不会出现“毛主席的文章和诗词,马、恩、列、斯的文章,鲁迅杂文占50.2%”的现象,排除D项。‎ ‎28.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教授俄语;个别地区如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教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教授英语的,可继续教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学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教授俄语。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学习苏联,推动我国经济建设 B. 为“二五”计划做人才储备 C. 确保苏联对华主导性 D. 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4年的规定倾向于俄语教学,注重培养懂俄语的人才,便于向苏联学习,主要是出于中国经济建设需要的考虑,故答案为A项。学习俄语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储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这一规定是从中国现实需要作出的,排除C项;材料信息只涉及俄语和英语,不能反映多元化,排除D项。‎ ‎29.“×××,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插队。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此人的履历反映了 A. “教育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作用 B. 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学者至关重要 C. 恢复高考政策为他人生转折提供了机遇 D. 《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的受教育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该人在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插队,是受“文革”的影响。“文革”结束以后,1978年3月他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之后他的一系列学习工作生涯都是与此有关的,因此C项说法与题意相符。“教育革命”是针对工人阶级开展的,材料提出的是知识青年插队,A错误。中美关系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B。《义务教育法》制定于1980年以后,与该人无关,D错误。‎ ‎30.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 A. 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 B. 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 “科教兴国”战略出台 D. 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并结合所学,1953年中国开启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国家工业、生产力分布做出了规划,提高人民素质,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人才条件,故选择B选项;1978年,中国的扫盲教育基本完成,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选项;1995年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故排除C选项;提高公民素质,是政府按照当时中国国情提出的,没有完全效仿苏联,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发展的政策及为发展工业的一系列措施。‎ ‎31.1844年出版的《三个火枪手》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被称为“大仲马式的英雄”,即勇敢、机智、热爱冒险,并且把这种冒险经历作为一种乐趣,最后往往因巧合与胆量完成一些常人无法企及的事情,从而推动和改变历史的发展。该作品表现出 A. 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B. 从“理想主义幻梦”中惊醒 C. 对社会现实的冷静分析思考 D. 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勇敢、机智、热爱冒险,并且把这种冒险经历作为一种乐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作品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表现出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倾向,D正确;A项中的虚无主义表述错误,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现实主义的特点,排除。‎ ‎32. “唾弃狂热与盲信,打碎国王愚昧的权杖,为了人类的权利而战斗吧……这需要自由的灵魂,宁死而不愿奉承!”下列所示作品中,与材料反映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是 A. 罗贯中《三国演义》‎ B. 薄伽丘《十日谈》‎ C.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D.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风格。分析选项内容可知,贝多芬是浪漫主义风格音乐的开创者,《英雄交响曲》是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符合题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现实主义作品;B选项错误,《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D选项错误,《战争与和平》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3.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很多父亲观看后表示会更加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会腾出时间多陪陪孩子。这体现了电视的主要功能是 A. 资讯传播 B. 艺术欣赏 C. 大众娱乐 D. 社会教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不是突出传播新闻资讯、也不是关于艺术鉴赏,也不是单纯为了娱乐大众,故排除ABC;材料“很多父亲观看后表示会更加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会腾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可以看出其主要体现了电视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D;‎ ‎34.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A. 广播和电影 B. 铁路与飞机 C. 报纸和杂志 D. 网络与漫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嗜好和说话腔调”说明是有声媒介,且传播地区可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广播和电影在19世纪即已发明,都是有声媒介,且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已比较成熟和普遍,故A正确。铁路和飞机是交通工具,并非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故B错误。材料“嗜好和说话腔调”说明该媒介是有声的,而报纸和杂志是无声的,故C错误。网络是从20世纪下半期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故D错误。‎ ‎35.20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90年代以来其在全球票房的分成高达60%以上。2018年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 A. 以科技、娱乐手段渗透美国精神 B. 抑制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影业发展 C. 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D. 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可知,好莱坞电影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其它国家影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美国文化”,而非美国的霸权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美国电影以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但并不能使世界价值观融合统一,各个国家的价值观并不一致,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及中国明朝中叶之前,中西方文化接照各自的道路发展,漫长的文化沉积历程促使中西方社会在16世纪前后相继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西方,资产阶级为了争取其阶级利益,反对封建统治特别是黑暗的神权压迫,起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中国,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但是面对封建制度的腐败、封建专制的高压下的动荡时局,一批身处地主阶级中下层革新派的知识分子试图对影响社会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由此产生了明清之际被称为异端思想的启蒙思想。‎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 ‎ 在经历了器物文明层面和制度文明层面的学习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还必须要全面地、彻底地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就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而生的,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试图用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而这其中的核心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凝练为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中至少担任着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一个是瓦解封建旧思想的破坏者,另一个是在中国建立新思想的启蒙者。‎ ‎——黄大鹏《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与文学对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启蒙及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认为16世纪前后中西方思想文化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答案】(1)原因:被山脉、沙漠、太平洋所隔绝的地理环境;土壤和气候上的优势;人口众多;具有共同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书面语言;科举制度的作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明内聚性的影响。‎ ‎(2)本质不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东方: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的思想,并不具备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性质。根源: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3)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社会变革和新文化的建设;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尊崇,也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4)启示:文化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和交流。‎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得出被山脉、沙漠、太平洋所隔绝的地理环境;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得出土壤和气候上的优势;根据“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得出人口众多;根据“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得出具有共同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书面语言;根据“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得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根据“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得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明内聚性的影响。‎ ‎(2)本质不同:西方:根据“资产阶级为了争取其阶级利益……起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得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东方:根据“但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一批身处地主阶级中下层革新派的知识分子试图对影响社会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得出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的思想,并不具备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性质。根源:结合所学可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3)影响:根据“在经历了器物文明层面和制度文明层面的学习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还必须要全面地、彻底地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向西方学习”得出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社会变革和新文化的建设;根据所学,还可从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但也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等方面分析总结。‎ ‎(4)启示:综合材料,可从文化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借鉴外来文化等角度分析总结。‎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