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 史(文科)‎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将条形码张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等级秩序思想,但不乏平等思想的主张和要求,儒家在意识到人有差别的同时也主张人格的平等,这种人格平等精神主要表现在(  )‎ A.“有教无类”“法不阿贵”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D.“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儒家精神比较温和,可说是反对贵族的右派;墨家较激烈,可说是左派。……惟从另一面看,右派皆积极而向前,因其比较温和,得保持乐观故。而左派常偏于消极与倒转,因其比较激烈,易限于悲观故。”以下派别中属于作者所指的“左派”的是(  )‎ A.法家                          B.道家                           C.阴阳家                      D.纵横家 ‎3.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4.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 ‎“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 ‎5.《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因果报应                  B.天人合一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6.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 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 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7.《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 A.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C.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8.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 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 “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 A.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 C.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9.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  )‎ A.反对盲目相信孔子  B.强调人的个性自由   C.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D.倡导经世致用学问 ‎10.明亡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明朝覆亡的原因进行沉痛的理性反思。他们认为,明中叶以来“‎ 阳明学说之风行天下,而蠹坏世道人心,甚至人人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当世实务, 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据此他们主张(  )‎ 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B.经世致用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唯物主义 ‎11.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朝(  )‎ A.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                          B.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C.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                                  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12.研读下表(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的相关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年代 []‎ 科技发明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件 ‎ 件 ‎ 百分比 ‎ 件 ‎ 百分比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l%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公元1501—1840年 ‎ ‎472 ‎ ‎19 ‎ ‎4% ‎ ‎453 ‎ ‎96% ‎ ‎①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世界,为人类文明进程作除了突出贡献 ‎ ‎②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使中西科技发展趋势发生了逆转 ‎ ‎③受西方近代科技的冲击,中国明清科技发展迟缓,最终被西方超越 ‎ ‎④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造成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①③①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13.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14.汉字的发明与演变经历漫长的过程,下图反映了“马”字的演进,其中篆书字体是(  ) ‎ ‎15.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  )‎ A.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B.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 C.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                                      D.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16.晚清梁廷相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称赞有加,但在书的结尾却说,“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这反映出(  )‎ A.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                      B.“师夷长技”不能顺应时代潮流 C.华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D.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 ‎17.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 ‎1865年 ‎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03年 ‎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启蒙与救亡并重      B.推动中国近代化       C.实行民主政治          D.实现民族独立 ‎18.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19.‎1900年12月23日《纽约时报》刊载评论:“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 他们试图在清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该评论中的“他们”是(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派 ‎20.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21.“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这段话适宜于评价(  )‎ A.李鸿章和中体西用                                          B.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 C.胡适和新文化运动                                          D.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22.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23.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李欣淑的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李欣淑积极向上的心态                                  B.临时约法对自由的规定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D.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 ‎24.“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 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 A.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C.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D.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25.‎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波尔失委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A.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C.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                                  D.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26.阅读《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 时间 ‎ 在俄(苏)人数 ‎ 学习内容 ‎ ‎1899—1911 ‎ ‎28 ‎ 俄语、矿业、商业 ‎ ‎1921—1927 ‎ 约1400 ‎ 马列主义基础、俄国革命理论与实践、联共(布)党史、国际工运史、武器性能、战略战术 ‎ ‎1927—1930 ‎ 约1100 ‎ 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唯物史观 ‎ A.清朝末年学生留俄体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的进步 B.20世纪20年代前期,留学人数增加与中共建立和国民革命兴起相关 C.20世纪20年代后期,学习内容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D.“以俄为师”一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的基本路径 ‎27. “孙中山在伦敦一直呆到1897年7月,他花了相当多的时日……查看了贫民窟,学习了有关工会、罢工和社会立法的知识。他开始相信,中国不需要经历在欧洲实现产业革命的那种社会动乱。他能够通过社会改革,跨入队伍的行列。”为防止发生欧洲那种社会动乱,孙中山起初的改革措施是(  )‎ A.发动政治革命          B.发动民族革命           C.倡导平均地权          D.实行节制资本 ‎28.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价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主主义 ‎29.“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该论断出自(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30.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政治主张的提出说明了(  )‎ A.救国救民道路新思想萌发                              B.农民问题依然为革命重心 C.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已完善 二、材料阅读 ‎31.(2017·江苏宿迁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1)(15分)美国著名学者房龙说:“只有宽容不同的思想,人类才可能获得进步与解放。”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 ‎——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 ‎——文池《思想的灵光》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指出当时最符合统治者需要的学派及其顺应“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的重要主张。(4分) ‎ ‎(2)据材料二归纳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进步性。(5分) ‎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人文思想的具体实践。(4分) ‎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关系。(2分)‎ ‎32.(2017·山东日照三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在太学中以五经为教学内容,为了给纲常名教寻找依据,将鲁国编年史《春秋》作为五经之一,学生通过读经获得有关历史知识。史书成为历代太学、国子学学生的必读教材。 ‎ 唐代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五代以后,书院出现,《史记》、《汉书》、《后汉书》列为书院学生的必学课程。宋代朱熹将《通鉴纲目》列为学生必读之书。当时,科举考试“每至命题考试……参以正史。”明清两代,二十一史、《通鉴》等史籍是学生必读教材。隋唐以来,出现了蒙学(儿童启蒙之学)读物,其中将简单的历史常识、古人道德气节的史实编撰成通俗易懂的韵语,便于儿童诵读记忆。 ‎ ‎——摘编自《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 ‎ 材料二 ‎ 类别 ‎ 名称 ‎ 出版简况 ‎ 传统教材 ‎ ‎《纲鉴易知录》 ‎ ‎1711年成书 ‎ ‎《御批通鉴辑览》 ‎ ‎1768年成书 ‎ 传教士编译教材 ‎ ‎《外国史略》《美理哥合省图志略》 ‎ ‎19世纪30年代在海外用汉字印刷,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 ‎ ‎《万国通鉴》 ‎ ‎1882年,上海美华书馆印刷 ‎ 清朝官方编译教材 ‎ ‎《俄国史略》《各国史略》 ‎ ‎19世纪70年代,京师同文馆刊印 ‎ ‎《法国新志》《俄国新志》 ‎ ‎《万国史》《欧罗巴史》 ‎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组织刊印,1898~1901年出版 ‎ 国人编写教材 ‎ ‎《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 ‎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 ‎ ‎《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 ‎ ‎1904~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 ‎《中学堂中国历史教科书》 ‎ ‎1908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 ‎ ‎——摘编自《晚清历史教科书探究》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历史教育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古代历史教育的作用。(13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历史教材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历史原因。(1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教育和法律,与材料中“主张人格的平等”不符,故A项错误;己和人的关系,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相符,故B项正确;患寡是财物方面,与材料中“人格平等”不符,故C项错误;推崇贤能,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不符,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右派皆积极而向前,因其比较温和,得保持乐观故。而左派常偏于消极与倒转,因其比较激烈,易限于悲观故”,法家积极进取,故A项错误;道家无为,偏消极,故B项正确;阴阳家曾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故C项错误;纵横家积极参与各国争霸,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儒家强调贵贱有序,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美国精神”与墨家兼爱、尚贤的思想相近,故C项正确;法家强调严刑重罚,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霸王道”指法家思想,“德教”“周政”指儒家思想,汉朝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材料反映了汉宣帝父子在治国思想上的分歧,故B项错误;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地位上升,故C项错误;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外儒内法,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因果报应”属于佛家的,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强调物质与人以及物质之间是和谐统一的,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神给的,与材料中“天谴”“美祥”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意思可知,帝王治世与乱世,上天会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反映,说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故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韩愈恢复原典,复兴传统儒学,故A项正确;韩愈赞美古代先贤和儒家初始阶段的儒学家,期望学习和恢复早期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韩愈赞赏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韩愈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材料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朋,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故B项错误;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蟠桃会宴请得有佛道、各家,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迹象,故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是王夫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心学理论产生的根源,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故C项正确;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是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进步思想家强调“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不涉及反对盲目相信孔子,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僵化的程朱理学,不涉及强调人的个性自由,故B项错误;材料反对宋儒“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肯定正当的私欲,故C项正确;材料批判正统儒学,经世致用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主张实学,主旨不同,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材料中所批判的思想是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而并不是天理问题,故A项错误;针对明朝空谈误国的现状,以顾炎武为首的进步思想家们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学问应服务于现实,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故C项错误;有关世界本源问题,同样不是材料所谈论和批判的话题,故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受皇命研制,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调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表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运用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的研究,故A项正确;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宋朝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宋朝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从表中中国科技发明在世界所占百分比可以肯定①正确;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而据表可知这个时期中国科技发明依然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地方,排除②;明清时期中国基本实行闭关政策,不是因为受到西方近代科技的冲击而发展迟缓,排除③。故答案选B。‎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士人价值追求”,故B项错误;书籍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但主流文化仍是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14.【答案】C ‎ ‎15.【答案】D 【解析】题目中显示了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说明大众的审美情趣成为一种时尚,但这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表明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故B项错误;这也不是清政府对文化控制的放宽,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扩大,使戏曲出现了为市民服务的变化,故D项正确。‎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晚清文人虽然称赞林则徐的抗英活动,但对其主张学习西方的观点却是大加鞭鞑,这不难看出在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思想界还尚未冲破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这也是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巨大障碍,故A项正确;“师夷长技”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华夷之间的鸿沟随着西学的持续传入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而逐渐淡化甚至近乎消失,故C项错误;很明显,认为“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的观念是一种保守、落后的封建思想,是违背历史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历史事件的共性。题干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过程,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故B项正确;A项“启蒙”并不题干材料的共性,故A项错误;洋务派并不是主张实行民主政治的,C项并不是两派的共性,故C项错误;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故D项错误。‎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表明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与材料“不泥古薄今”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洋务派由于阶级属性不可能彻底改弦更张,故C项错误;由于张之洞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不可能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洋务派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与题目中推翻清廷的统治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时间1900年和材料中“他们试图在清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可知是对维新派的评价,故B项正确;革命派指的是1911年发动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激进派指的是1915年兴起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中体西用”‎ 是洋务派的主张,不可能被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张之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他的思想不可能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趋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各阶层的共识,故C项正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故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可知这一思想家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这段话适宜于评价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故C项错误;故D项错误。‎ ‎22.【答案】C 【解析】题干中几种思潮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短暂时间内出现的,题干中的顺序就是它们成为主流思想的先后顺序。但并不是说一种成为主流其他思想就不存在了,有时是并存的。如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的时候,维新思想蜕变为保皇思想仍然存在。‎ ‎23.【答案】C 【解析】社会现象是指“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而非李欣淑本人,故A项错误;1917年段祺瑞击败张勋后没有恢复《临时约法》,因而材料中现象不可能是因为临时约法的规定,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使中国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从而就有李欣淑等人追求女性解放的举动,故C项正确;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条件而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负面作用,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不是自上而下的运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造成严重的灾难,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这些口号并非胡适主导提出,故D项错误。‎ ‎25.【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长少新民学会赞成“波尔失委克主义”(马克思主义),但未体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走城市中心道路,材料仅体现知识分子赞成马克思主义,未体现知识分子照搬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知识分子赞成马克思主义,未体现建立中共的问题,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当时多数知识分子均赞成马克思主义救中国,说明中国革命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故D项正确。‎ ‎26.【答案】D 【解析】‎ 清末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20年代前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成立了共产党,国共实现了首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派遣留学生去俄(苏)学习,导致留俄(苏)的学生数量增加,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军队,学习苏联的经验,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体现在学习的内容上,如联共(布)党史、唯物史观,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并不是一直“以俄为师”,如维新变法“是以日为师”,辛亥革命是“以英美为师”,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7.【答案】C 【解析】孙中山的政治革命是要推翻满清统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民族革命说的是政治革命,故B项错误;据材料“查看了民窟,学习了有关工会、罢工和社会立法的知识” “那种社会动乱”可知孙中山是不想在中国引起社会动乱,所以在民生中采取平均地权,故C项正确;节制资本不是孙中山起初的改革措施,故D项错误。‎ ‎28.【答案】B 【解析】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是指民族革命,即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这个目标在1912年就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民生主义指的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等主张,即使时至今日,民生主义依旧是社会主义中国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故B项正确;民权主义指的是国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这个目标在新中国成立之时就已经实现,故C项错误;同样,民主主义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得以圆梦完成,故D项错误。‎ ‎29.【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将民主主义任务与社会主义的任务分开完成,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农民问题,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井冈山的斗争》解决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故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论述结合国情建设社会主义,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30.【答案】A 【解析】据材料“而应上山”可知是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A项正确;材料中重点不是说要解决农民问题,而是动员农民,故B项错误;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属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萌发,与完善不符,故D项错误。‎ ‎31.【答案】(1)表现:礼崩乐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1分) ‎ 派别:法家;(1分) ‎ 主张:提倡以法治国,强调加强君主的权力;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 ‎(2)主张:倡导君民平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学校是议政场所。(3分) ‎ 进步:对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分) ‎ ‎(3)条件: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2分) ‎ 特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带有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1分) ‎ 实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分,任答其中一例即可) ‎ ‎(4)关系:思想变革为社会转型提供思想基础;社会转型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2分)‎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礼崩乐坏”可得礼崩乐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第二小问派别,抓住问题“最符合统治者需要”,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法家;第三小问重要主张提倡以法治国,强调加强君主的权力;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2)第一小问主张,概括材料二“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可得倡导君民平等、反对君主专制;概括材料二“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可得主张地方自治;学校是议政场所。第二小问进步,分析上述的三点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对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3)第一小问条件和特点,据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可得条件: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据材料三“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可得条件: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据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中西文化矛盾冲突”可得特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形成,带有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第二小问实践,抓住“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4)综合上述材料,抓住问题“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从两者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可得思想变革为社会转型提供思想基础;社会转型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 ‎32.【答案】(1)特点:历史教育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成为学习儒家经书的组成部分;历史教育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必学课程);以我国古代史书为教材;与科举考试相联系;与蒙学读物相结合,历史教育呈现通俗化的特点。(10分) ‎ 作用:与儒家学说相互推动,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历史知识的传播,形成重史传统;有利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养成。(3分) ‎ ‎(2)趋势:传统教材与新编教材并行;编写、出版者和教材来源日益多元化;外国历史在史学教育中的地位提高;出现了正规、专业的中外历史教材,历史教育日益走向近代化。(6分) ‎ 原因:国门逐渐开放,西方文化传入;在西学东渐和国内近代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人极力认识世界和自我,民族意识逐渐增强;近代文化教育、近代出版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历史教育的发展。(6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在太学中以五经为教学内容”可知,古代历史教育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并且成为学习儒家经书的组成部分;根据材料一“史书成为历代太学、国子学学生的必读教材”可知,历史教育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一“唐代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五代以后,书院出现,《史记》、《汉书》、《后汉书》列为书院学生的必学课程”可知,古代史书是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与教授内容;根据材料一“唐代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可知,古代中国的历史教育与科举考试紧密相连;根据材料一“隋唐以来,出现了蒙学(儿童启蒙之学)读物,其中将简单的历史常识、古人道德气节的史实编撰成通俗易懂的韵语,便于儿童诵读记忆”可知,古代的历史教育与蒙学读物相结合并呈现出通俗化的特点;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历史教育作为儒家学习的一部分,有利于儒家正统思想地位的进一步巩固;注重历史知识的教授,必然能够有力地促进历史知识的传播和重史传统的形成;而“将简单的历史常识、古人道德气节的史实编撰成通俗易懂的韵语”又有利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养成。 ‎ ‎(2)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中晚清历史教育的类型可知,传统教材与传教士编译教材、清朝官方编译教材、国人编写教材等并存是当时历史教育的重要趋势,且编写、出版者和教材来源日益多元化;根据材料表格信息的横纵向比较可知,外国历史在史学教育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且出现的正规、专业中外历史教材使得历史教育日益走向近代化;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一方面,晚清历史教育的发展是鸦片战争后欧风美雨冲击下的产物,另一方面这又是中国仁人志士不断努力和国人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产物;不可忽视的是,近代文化教育、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对这一局面的出现也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