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第Ⅱ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孟子则认为圣人因其道德修养“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方能称之为圣人:而荀子提出“君子至德,默然而瑜”,意在颂扬遵循道德的人。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 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 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 道德完善是实现政治统一的关键 D. 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至关重要,荀子颂扬遵循道德的人,这体现了三位思想家对个体应当自觉追求道德自律的强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平等的意义;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道德完善对实现政治统一的作用;D选项错误,这些思想观点并非只针对国君,而是对社会中所有成员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这些思想 A. 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 B. 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 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 D.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 【答案】B 【解析】“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属于道家思想,体现出韩非思想含有道家思想成分,B正确;君臣对立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辩证法思想萌发不是材料主旨,C正确;D中属于法家思想主旨。 3.1901年张之洞、张謇等人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指出:“今日中国讲富国之术,若欲以商务敌欧美各国,此我所不能者也;若欲以工艺敌各国,此我所必能者也。”这反映出当时中国部分封建官员 A. 主张与外国展开商战收回利权 B. 仍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 C. 认识到工业富国强国的重要性 D. 已找到当时中国贫弱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若欲以工艺敌各国,此我所必能者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部分封建官员认识到工业富国强国的重要性。故答案为C项。依据材料“若欲以商务敌欧美各国,此我所不能者也”,说明清政府官员并不主张与外国展开商战收回利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体西用”主张,排除B项;中国贫弱的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4.《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 A. 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B. 中国文化的自身魅力影响其转型的程度 C. 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D. 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西方文明的交融和汲取是存在不同的,即材料说明了中西方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选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文化是由于暴力冲撞才影响了其转型的程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近代是落后的,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也就不具有吸引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的差异而非较相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 1920年8月,上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这表明当时 A. 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 B. 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C.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错误,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所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B表述过于绝对,不合史实;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故D符合题意。 6.1986年,邓小平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成为世界人民知晓的名言。“白猫黑猫”论所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 独立自主 B. 实事求是 C. 群众路线 D. 戒骄戒躁 【答案】B 【解析】“白猫黑猫”论告诉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条条框框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出发。因此“白猫黑猫”论的思想核心是实事求是,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说明经济建设要独立自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群众路线,排除C项;材料没有表达戒骄戒躁的思想,排除D项。 7.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 传播时事新闻,让人们快捷了解大事 B. 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C. 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 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报刊的社会功能较多,可以传播时事新闻,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也可以通达民情,而材料中“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正是对此功能的体现,A符合题意; B错在“声像俱备”,C、D中的社会功能与题干无关,故选B。 8.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于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 A. 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 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 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 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租界的交通规则并不是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的,而是由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制定的,A错误;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产物,20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国,排除B;从材料中的靠左行走可以看出,公共租界的交通规则主要是按照西方的规则,并没有体现出东西合璧,排除C;从材料可以看出,出现了有秩序的交通说明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故选D。 9.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 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C.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言的意思是:的确是英雄之论,只是手段太过残忍。“焚书”是经过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后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焚书坑儒”是儒生们的必然要经历的千古劫难,也怨不得李斯丞相和秦始皇。说明了李贽认为在国家统一后,必然要求思想上的统一。所以本题选D。ABC在材料均无法体现。 10.有学者认为,科学的进步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闲暇”,不为生活而奔彼。而中国古代生活上有保障的富人不屑于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真正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是工匠、失意的文人。按该学者的理解,古代科技存在的不足是 A. 社会环境相对紧张 B. 知识阶层的贫困化 C. 主流意识认识不足 D. 生产力发层较落后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科学的进步应具各的条件之一就是“闲暇”,不为生活而奔彼”和“真正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是工匠、失意的文人”可以看出我国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比较贫困,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社会环境与题干无关;材料没有体现主流意识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CD不符合题意。 11.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根据“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可知体现了“四书”的重要地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四书”是理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科举制考试的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孔子权威地位动摇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弃儒从商”的说法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C项;《红楼梦》没有明显的朝代信息,并不能确定反映的是宋代生活,排除D项。 12. 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这则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 A.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艰苦 B. 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 铁器牛耕得到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 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答案】B 13.“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在近代中国最早认识到这种现状的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革命派 C.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D. 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提到,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民主和科学,思想解放,是近代中国最早认识到这种现状的,故C正确。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没有民众思想解放的主张,故B错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近代中国最早认识到这种现状的,故D错误。 14.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答案】B 【解析】材料可以看出,为了防止出现“独占”即垄断,所以才主张“节制资本”,由此可见孙中山的出发点是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故B项正确;A属于民族主义;C和D项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 15.“从国民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里的成熟也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逐渐丰富和发展。下列不属于此时期内容的是 A. 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 找到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C. 形成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D. 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从国民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属于1922年中共二大,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符合题意。找到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指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1928年,故B正确,排除。形成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在1935年遵义会议,故C正确,排除。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体现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故D正确,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0分) 16.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1)材料一中,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何退却的?依据材料一所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钱满素《美国文明》 (2)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做出的历史贡献。 材料三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与“罗斯福新政”在为“挽救”社会制度所做的努力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1)当时苏俄正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 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为支持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2)调整:从自由竞争到国家干预。 贡献:使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实现了经济复苏;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特点:敢于创新(实验);及时总结;不断深化改革(或用改革来解决新问题)。相似之处:都是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都注重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都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注重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析】 (1)本题考查20世纪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政府及时作出政策的调整,实现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改善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后来被斯大林模式取代,“消极的东西”即回答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弊端。 (2)本题据材料二“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政策已经过时,面对经济危机的破坏,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调整,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开始,罗斯福新政的贡献概括为: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和民主政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始。 (3)本题据材料三“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可见其特点是创新和探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美国的罗斯福相似点主要有三点:即前提是不改变社会制度,手段是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结果都摆脱了困境。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1)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异同。 材料四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3)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五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六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4)根据材料五、六,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的? 【答案】(1)变化:由排斥到接受。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4)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解析】 (1)据材料一提到,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排斥到接受。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 (2)根据材料二提到,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据材料三提到,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据材料四提到,19世纪中叶后,……“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变化的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 (4)根据材料五提到,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据材料六提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的: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但不同的因素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相同的。以下图片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信息。横轴代表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进程,纵轴代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Z轴代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相关知识,围绕"思想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近代中国特定条件下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阐述: 伴随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开展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主张变革政治制度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甲午战争后,政治上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掀起的维新变法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广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提出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爆发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主张实现真正的民主制度,反对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由此由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进一步解放。总之,伴随着近代经济政治巨大变化,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思想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示例二 论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阐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促进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出现,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为19世纪末期的维新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广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百日维新,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广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提出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加速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空前地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的地位。总之,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不断加快。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文字和图片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近代中国特定条件下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提出论题,论证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以及壮大等阐述以及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作用等”进行分析回答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