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 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 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 A. 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B. 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C. 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D. 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先秦时期相关史实的认识。从材料中“氏以别贵贱”联想贵族政治没落造成姓氏不分,故C项正确。依据史实,“平等意识”在秦时尚未形成,故A项明显错误。B项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D项的“消亡”错误,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宗法制·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 ‎2.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A. 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 B. 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 C. 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D. 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皇后设置的官吏和机构的裁撤,说明传统宗法观念影响到了权力的分配,故A正确;B属于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材料中只是裁撤皇后设置的官职,并不能避免外戚干政可能性,故C错误;材料中关于裁撤官员与行政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 ‎3.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以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该时期“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B.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C. 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D.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至隋朝之间,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而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后,打破了特权垄断,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的局面,故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体现的是中央权力互相牵制的特点,并不是“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体现,排除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是在秦朝建立之时,排除B。豪门望族势力的壮大,反而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不会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排除C。‎ ‎4.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 A. 使宋代君主权力受到相权的严重制约 B. 表明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 C. 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D. 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说明皇权受到了决策程序的制约,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注意到材料中“原则上”这三个字;B选项错在本题涉及的是君主专制,并不是中央集权;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点睛:在解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问题时要格外注意本题涉及的内容属于专制主义部分还是中央集权部分,搞清楚这一点往往可以排除一定的干扰项。如本题涉及的是专制主义问题,所以可以排除B选项的干扰。‎ ‎5.西周以来王位继承制度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清朝 A. 强化了王族家天下制度 B. 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 C. 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D. 皇位继承制度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皇位继承制度应该是非常固定的,即“嫡长子继承制”,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其实也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危机已经严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危机而非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主要反映”,不是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机。‎ ‎6.喜剧在古希腊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不仅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连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也成为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这说明雅典 A. 民主政治利于公民的言论自由 B. 借助喜剧形式完善民主政治 C. 民主氛围提升了公民创作热情 D. 商品经济激发公民自我意识 ‎【答案】A ‎【解析】‎ ‎“喜剧不仅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连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也成为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说明梭伦改革之后民主政治的自由促进言论的自由,A正确;喜剧完善民主政治,不是目的,B错误;公民创作热情不符合公民政治推动的理论,C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7.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A. 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B. 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 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 D. 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罗马的传说强调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说明法律的权威植根于罗马的历史传统,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律具有维护君主专制的目的,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学生可以正确理解传说植根于历史传统,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 A. 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 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 C. 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 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可知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不会激化矛盾,这有利于权力的平稳过渡,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本身错误,英国国王一直是国家元首;C项错误,议会民主制度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D项说法错误,英国主要是代议制,不可能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9.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由此可知,这部宪法 代表 土地投机者 高利贷者 工商航运者 持大量公债者 奴隶主 人数 ‎14‎ ‎24‎ ‎12‎ ‎40‎ ‎15‎ A. 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B. 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 C. 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 D. 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 ‎【答案】A ‎【解析】‎ 参与制宪会议的都是社会的中上层,没有下层人士的参与,从侧面说明这部宪法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故A项正确;图表中的代表基本都是社会的中上层,下层人士无法参与会议,这并不能体现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故B、D项错误;从图表可以看出,参会的代表大多是社会的中上层,而中下层却无法参与制宪会议,因此不能说明它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 ‎10.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辞职,另行组建君主派内阁,解散对新内阁投不信任票的众议院。但是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上述过程说明了 A. 总统违背了第三共和国宪法 B. 共和制度通过宪法形式确立 C. 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 D. 君主派已被清除出法国政坛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辞职,另行组建君主派内阁”但是“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可知,“法国君主派”“组阁”的结果却是“共和派”“重掌组阁权”“获参议院多数”,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法国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故答案为C项。A项,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因此,材料中总统麦克马洪的做法没有违背宪法,排除;B项,1875年法国共和制度就已经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君主派已被清除出法国政坛的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而且也不符合史实,因为1879年法国共和派一统天下的局面才形成,排除。‎ ‎11.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 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 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 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答案】A ‎【解析】‎ ‎《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反映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与近代西方的司法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的改革,已向国际司法制度接轨,故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适应列强侵略需要不能说是时代需要;C项“由人治走向法治”夸大了这一规定的作用;D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领事裁判权 ‎12.“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材料说明租界是 A. 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 B. 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 C. 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 D. 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说明上海成为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上海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故B项错误;CD项说法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租界的变化 ‎13. 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艴(fu)然:生气的样子】而怒,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 )‎ A. 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 B. 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 C. 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 D. 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即无公民意识;“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可见民族意识缺失,综上所述,D项正确。A项只是其中一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问题,C项排除。故选D。‎ ‎14.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A. 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 B. “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 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 D. “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可知南昌起义最终失败是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的,故A项正确;右倾思想在当时并不是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八一南昌起义创立了军队,党也掌握了军队的领导权,故C项错误;此时间段左倾思想并没有影响领导者的决策,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15. 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这段材料能反映出欧洲走向联合是因为( )‎ ‎①消除内部战争威胁 ②抗衡美国 ③世界多极化 ④提高国际影响力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可得出①正确;依据“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可知②④正确;欧洲联合促使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故③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西欧的联合 ‎16.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 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 B. “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C. 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 D. 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可知,“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故世界局势出现了一种不确定感,故选B。冷战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单极霸权不利于国际政治秩序的民主化,也不利于和平的实现,C项说法错误,排除;美苏政府是处于各自的国家利益,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是其客观作用,而非主观目的,排除D。‎ ‎17.明王朝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如万历《东昌府志》则言“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又如兖州府郓城县,土宜木棉“五谷之利不及其半”。据以上材料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政府重视推广棉花种植 B. 棉花种植利润较为丰厚 C. 棉花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D. 民族交流促进棉花种植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明王朝规定说明是政府重视,故A正确;“居人以此致富”“五谷之利不及其半”说明棉花利润高,故B正确;江淮贾客列肆赍收说明棉花市场化,故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民族交流的信息,故D错误,符合题意。‎ ‎18.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 A. 土地交易频繁 B. 土地私有制确立 ‎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政府不抑土地兼并 ‎【答案】A ‎【解析】‎ ‎“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意在强调土地交易是非常频繁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体现出政府不抑土地兼并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是反映土地交易频繁。‎ ‎19.据1882 年某报纸新闻,无锡“本届蚕丝丰稔,各路收茧之庄鳞次栉比,较往年多至数倍。每家均设大灶烘焙蚕茧,兼有洋人设庄经收。各乡出数甚多,每日竟有三百担之谱,价亦增昂。”这说明当时的无锡地区( )‎ A. 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手工业仍保持着核心竞争力 C. 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D. 农业商品化的趋势逐渐增强 ‎【答案】D ‎【解析】‎ A 中“已经”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无锡地区蚕丝出售数量日益增多,价格日益上涨,可知农业商品化的趋势逐渐增强,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手工业,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人和洋人收购的数量比例,排除C。‎ ‎20.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进股份制,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B. 股份制是当时的主要办厂的主要形式 C.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轮船招商局刺激近代企业发展新模式 ‎【答案】D ‎【解析】‎ ‎“第一次”引进股份制等字眼足以证明轮船招商局是一种刺激近代企业发展的新模式,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股份制是当时的新生事物而非办厂的主要形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非初步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股份制属于近代企业发展新模式。‎ ‎21.解读下面表格,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表(单位%)‎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890‎ 欧洲 ‎23.1‎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A.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时间早速度发展慢 B. 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与西方的差距 C. 中国制造业一直落后于西方 D. 西方的殖民掠夺导致中国制造业落后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1830到1900年中国制造业落后,而落后是由于西方的殖民掠夺而导致的,选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从表格来看与西方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750—1800年中国的制造业是领先于西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2.在整个17世纪,荷兰在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各方面都占绝对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到了18世纪,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已被对手完全挤出了世界各海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荷兰 A. 受到了各国联合打压 B. 深受广大殖民地的抗争 C. 敢力于与各国的争霸战 D. 忽视了国内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荷兰主要是商业资本发达国家,后来败给英国,是因为工业资本不够发达,故D项正确;荷兰18世纪主要对手是英国,故A错误;B和C均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 ‎23.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美国司法受到政府权力的影响 B. 分权制衡原则削弱了新政效果 C. 最高法院反对罗斯福的干预政策 D. 形势的发展影响了司法解释 ‎【答案】D ‎【解析】‎ 从题干中看出,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使联邦政府超出了宪法规定的要求,宣布无效,《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就涉及到劳资关系。而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这说明司法解释上的变化,故D项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联邦行政权力的扩张并没有改变美国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排除;C项与材料“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一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不符,故C项排除。‎ 点睛:本题容易错选B,理解新政对经济干预实际上扩大了国家的职能和权力。‎ ‎24.‎ ‎ 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分裂为国家的当代政治世界将会被具有截然不同特征的更大行为体所代替,这与技术革命不断发展的潜力相符,也与当代世界的道德呼吁相符。与这一理论认识最相符的是 A.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 B. 西欧一体化进程 C.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 不结盟运动兴起 ‎【答案】B ‎【解析】‎ 北约是美国为首建立的旨在遏制共产主义、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政治联盟,主要功能集中在政治和军事的对峙上,与“技术革命”、“世界道德”等题干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欧洲联盟从最初的经济领域的合作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其基本出发点以保障自身安全为主,符合题干主旨,故B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领域的合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为了维护独立、反帝反殖而形成的国际组织,缺少内部的统一体系和深层合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5.建立世贸组织的设想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的,当时设想在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时,成立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从而使它们成为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货币一金融一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三位一体的设想 A. 表明美国在该经济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B. 反映了世贸组织是该经济体系的核心 C. 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 D. 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答案】C ‎【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的事就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后来成立的关贸总协定,成为二战后初期协调金融和贸易的三大支柱,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化,故C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主旨;世贸组织此时尚未设立,故B错误;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 ‎26.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 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虽然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 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 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A.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C.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实际上都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即外儒内法,因此法家思想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墨家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辉煌后,逐渐衰落,因此,在材料中分别指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故D项正确;虽然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的是法家,而不是道家,故A选项错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的是儒家,而不是法家,故B选项错误;虽然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的是法家,而不是道家,故C选项错误。‎ ‎27.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对古代封建制、郡县制的评论说明他( )‎ A. 具有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 B. 大力提倡个性自由 C. 努力寻求社会改革的方案 D.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题干中,顾炎武谈到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弊端,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可知他在积极寻求社会改革方案,符合题意的是C项,AB项是指李贽的观点,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28. 某校布置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在《盛唐气象》部分做出下列解说,其中明显与史不符的是 A. 书法艺术出现创作高峰 B. 形成雍容华贵的画风 C.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D. 古代戏剧达到成熟 ‎【答案】D ‎【解析】‎ 唐朝时期社会发达,国力强大,书法、绘画、书法、诗歌都出现了非凡的成就,故ABC项表述正确。戏剧达到成熟时期在元朝,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的戏曲•元杂剧 ‎29. 古希腊学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A. 民主政体下希腊人自觉守法 B. 安提丰属于智者学派 C. 希腊学者自主意识的觉醒 D. 希腊学者具有理性精神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智者学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智者学派强调追求功利,忽视道德,这和题干中“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相类似,正确答案是B项,C项中的“自主”D项中的“理性”在题干中没有体现,A项和题干中“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意思相悖,正确答案是B项。‎ ‎30. “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英国史学家帕尔默在此所评价的思想解放运动 A. 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B. 从根本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一统局面 C. 为理性社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构想 D.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它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故A正确。宗教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一统局面,不是文艺复兴,故B排除。启蒙运动为理性社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构想,故C排除。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没有直接联系,故D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的实质,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风格的更新,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 ‎31. 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泯神性破禁锢理性领风骚;下联:灭王权反专制民主掀骇浪。此联语的最佳横批应是( )‎ A. 人文主义 B. 信仰自主 C. 理性万岁 D. 精神觉醒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泯神性破禁锢”“ 灭王权反专制”,倡导“理性”“民主”可知该对联针对的是启蒙运动,而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是最佳选项。‎ ‎32. 某大学举办了一次学术交流会,列出下列讨论课题:狄更斯的文学创作、《人间喜剧》赏析、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之魅力等。据此确定,这次学术交流会的主题是( )‎ A. 异彩纷呈的现代主义 B. 现实主义文艺的魅力 C. 启蒙运动的学术精品 D. 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实主义艺术,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罗列的作品都是19世纪的现实主义的文学和绘画艺术成就,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 ‎33.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是 A. 全面学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B. 仿效物质文明,排斥政治制度 C. 重视政治文明,忽略物质文明 D. 照搬物质文明,选用政治文明 ‎【答案】D ‎【解析】‎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欧美的物质文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等关键信息可知,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是取其精华,按照本国国情进行选择,即照搬物质文明,选用政治文明,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3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l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重建……传统制度”指的是( )‎ A. 又专又红的人才培养制度 B. 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 C.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 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答案】B ‎【解析】‎ l977年中国重新建立了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即恢复了高考制度,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又专又红的人才培养制度是文革期间的人才培养制度,而l977年不属于文革期间,所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均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所以选项C、D在时间上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高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主要侧重于对不同时期教育发展所呈现的特征方面:①1949年-1965年,这是人民教育的奠基阶段,此时中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②文革十年,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尤其是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废除;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复兴和大发展的阶段。‎ ‎35. 美学家阿恩海姆曾说过:“(它)之所以引起哗然与骚动,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新奇,而因为它所显示出的扭曲和张力。”作者评论的艺术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 C. 现代主义 D. 理性主义 ‎【答案】C ‎【解析】‎ 现代主义的艺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艺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表达的内容看起来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故选C。‎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现代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6.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是社会进步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特许公司的出现,显示了在哥伦布、麦哲伦、达·迦马相继发现新大陆之后,政府与商人联手努力想夺取新世界的财富。这些公司都幸运地拥有皇家发给的特许状,享有跟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贸易往来的独占权,也因此它们兼跨了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初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并不只是一家现代化的公司。“这个全世界最了不起的商业团体”拥有一支军队,控制世界上一块广大地区,创造出全球最庞大的文职人员,伦敦大半的码头都是在它手上发展起来。‎ ‎——【英】约翰,米克勒斯维特《公司的历史》‎ 材料二 1776年3月8日,英国伯明翰,由两个合伙人名字命名的“博尔顿——瓦特”公司,向客户展示了新研发的产品——蒸汽机……在纺织、机械、冶金等各个行业中,几乎看不到必须由政府特许才能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尽管公司规模不大,但与重商主义时代相比,有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大量生产性的工业公司开始取代传统的商业贸易公司,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材料三 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斥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当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在1813年需要续签之时,国会考虑了贸易自由的呼声,使印度贸易对所有人开放,1834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为了摆脱困境,国内统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但是,这种托拉斯一遇到不景气的时候大部分就陷于瓦解,正因为如此,它们就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特许公司”的主要特点。‎ ‎(2)与材料一的“公司”相比,材料二的“公司”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被取消的背景。‎ ‎(4)根据材料四指出“托拉斯”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其实质如何?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及国际关系角度分析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出现的影响。‎ ‎【答案】(1)特点:①官商结合;②政府特许(或垄断经营);③经济、政治、军事功能兼备;④规模庞大,影响巨大。‎ ‎(2)变化:①私人自由组建公司;②规模不大;③以生产性的工业公司为主。 ‎ ‎(3)背景:①工业革命的推动;②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③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自由。‎ ‎(4)形式:垄断组织。‎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①减少生产的无计划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加剧争夺世界市场,引发了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争 ‎【解析】‎ ‎(1)特点:由材料“政府与商人联手努力想夺取新世界的财富”可归纳为官商结合;由材料“这些公司都幸运地拥有皇家发给的特许状”可归纳为政府特许;由材料“‘这个全世界最了不起的商业团体’拥有一支军队,控制世界上一块广大地区”可归纳为经济、政治、军事功能兼备;由材料“创造出全球最庞大的文职人员,伦敦大半的码头都是在它手上发展起来”可归纳为规模庞大,影响巨大。‎ ‎(2)变化:由材料“几乎看不到必须由政府特许才能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尽管公司规模不大”可知,材料二的“公司”基本都是由私人自由组建公司,且规模不大;由材料“大量生产性的工业公司开始取代传统的商业贸易公司”可知,材料二的“公司”以生产性的工业公司为主。 ‎ ‎(3)背景:由材料“十八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要求英国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实行自由贸易;由材料“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可知,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被取消与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有关。 ‎ ‎(4)形式:由材料“国内统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可知,“托拉斯”是一种垄断组织。‎ 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垄断组织出现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必然结果。‎ 影响:由材料“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可知,垄断组织的出现减少了生产的无计划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垄断组织出现后,必然会引发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而这又引发了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是这种矛盾斗争的体现。‎ ‎37.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教国方案。‎ 材料 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l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 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示例二: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是民族资本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救国思想在民族资本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示例三: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以此作为向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具有进步意义,应予充分肯定;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陈独秀所说的“民主”,照搬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是可以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的,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是审题的关键。材料中列举了三个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的救国主张,只要选取其中一个即可,评述观点的题目一般是首先亮明观点,然后围绕该观点进行评述,评述的内容包括原因和评价或者叫影响。没有唯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