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这一观点反映中国早期国家制度 A. 血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 D. 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来看,这反映了周代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即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故答案为C项。A项官僚政治此时还未出现,排除;B项材料表述与神权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的特点,也不符合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 ‎2.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 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据此可知 A.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C.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D.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刺史权力由督察郡国到“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表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王国问题的解决状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刺史权力的不断扩大,无法体现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力在监察郡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权力,并非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故D错误。‎ ‎3.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沦是 时期 西汉 唐高宗时 元成宗时 清康熙前期 全国人口(丁)‎ ‎5959万 ‎5238万 ‎5816万 ‎2459万 官员 ‎7500人 ‎13465人 ‎22500人 ‎27000人 官民之比 ‎1:7945‎ ‎1:3927‎ ‎1:2613‎ ‎1:911‎ A.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例 B. 官员增加大大推动了廉政建设 C.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 D. 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官民之比,越来越大,表明需要供养的官员数里越来越多,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故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D项正确。由西汉到唐高宗时期,人口减少,官员数里增加,这说明不是正比关系,故A项错误。官员增加并不能推动了廉政建设,B错误。官员增多导致行政成本增加,必然会增加劳动人民的负担,故C项错误。‎ ‎4.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一制度是 A. 商代相、卿制度 B. 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C. 明代的内阁制度 D.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C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该官职有宰相的职务,承担宰相的责任,却无宰相的官名,宰相的权力,符合对明代内阁的表述,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职责只备顾问和协理奏章而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答案为C项。商代的相有相名和相权,排除A项;汉代的内朝的尚书令职轻,负责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排除B项;清代的议政王会议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5.“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 A. 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B. 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 C. 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D. 雅典民主导致城邦衰亡 ‎【答案】C ‎【解析】材料“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指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材料“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指的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不受限制,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形成多数人的集体暴政,故选C。材料无法反映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和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排除AB;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民主的实践后果,排除D。‎ ‎6.《十二铜表法》采用固定罚金制,一些贵族依仗其钱财众多随意侵辱他人。于是,法 官以受害人人身被侵辱所遭受的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这体现出 A. 法官可随意解释罗马法 B. 公平正义理念得到伸张 ‎ C. 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 法律优先保护弱者利益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罗马法的发展,材料中法官的判决是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受害人的利益,故A项错误。由“固定罚金制”到根据“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的变化体现的是公平,是对材料中“一些贵族”不正义行为的约束,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对人身权的保护,故C错误。 《十二铜表法》根本上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故D错误。‎ ‎7.恩格斯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下列表述符合恩格斯论断的是 A. 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B. 罗马的法律体系具备资产阶级法律的性质 C. 罗马法在罗马帝国建立后开始形成 D. 罗马法削弱了罗马的共和制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近代资产阶级曾经根据罗马法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罗马法是罗马奴隶社会时期的法律,不是资产阶级的法律;C选项错误,罗马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就开始形成;D选项错误,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罗马共和制而非削弱。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 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 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 B. 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 C. 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D. 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及归纳分析的能力,依据已学史实可知材料中英、美的实例突出制度的建设,而法国实例突出中央集权制国家稳定统治秩序,因此B符合题意,而A、C在题干中未有反映,排除,D的表述不符合美国,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9.它是较晚才开始现代化的欧洲国家,为了扩张政府权力和吸纳社会上不同思想的人士晋身政府层面加强其运作,于是作为君主制国家,在统一和独立的同时,还编成了宪法,成立了议会,但它是和“虚君共和”相反的“虚位议会”制度。该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后,颁布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实际上是君主专制是实,议会立宪是虚,联系材料中“较晚才开始现代化的欧洲国家”“它是和‘虚君共和’相反的‘虚位议会’制度”,说明它是德国,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英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不是较晚开始的现代化,故A排除;法国后来确立了共和制,B项错误;C项不是欧洲国家,故排除。综上所述,本题选D。‎ ‎10.2016年9月29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投票推翻了总统奥巴马对“911法案”的否决。“911法案”是由国会起草的允许“911”恐怖袭击事件受害者及家属起诉沙特阿拉伯政府一部法案。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C. 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 总统将被迫辞职 ‎【答案】A ‎【解析】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法案,国会拥有复议权,若国会2/3通过,法案即自动生效,故选A。B、C、D均不符合宪法的内容,故排除。‎ ‎1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根本原因在于 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 C. 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D. 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购买力低下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资产阶级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的愿望没有达成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通商口岸数量不多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C选项错误,《南京条约》得到了真正的实施;D选项错误,中国人购买力低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从文明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②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③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④西学传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受冲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从革命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①角度不符合要求,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文明史角度看可知②说法正确;从经济文明史角度看可知③说法正确;思想文化的文明史角度看可知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3.2018年4月11日,一件从圆明园流失出去的西周青铜器虎蓥竟在23分钟内拍出了41万英镑的高价。与这一文物的流失密切相关的事件应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从圆明园流失出去的西周青铜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掠夺了圆明园的大量文物,B项符合题意;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没有进入北京,A项错误;C项是1894年日本发动的,同材料无关,排除;D项虽然进入北京,但是不符合材料时间和事件的信息,排除。故选B。‎ ‎14.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 具有空想性 B. 革命任务不明确 C. 目标不清晰 D. 指导思想不科学 ‎【答案】D ‎【解析】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不科学,即指导思想不科学,故D项正确;反对西洋化体现不出空想性,故A项错误;“扶清灭洋”的口号说明革命任务很明确,故B项错误;这一口号体现出目标很清晰,故C项错误。‎ ‎15.“它开创了中国‘宪政之治的新传统’,终结了传统中国‘朝代国家’的形态……增强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呈现了政治发展的新模式。”据此判断,“它”‎ A.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 结束了中国的专制统治 C. 使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D. 奠定了政治民主化基础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材料“开创了中国‘宪政之治的新传统’”“终结了传统中国‘朝代国家’的形态”可知,“它”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奠定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故选D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A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当时并没有结束专制统治,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使中国走向富强,C不符合史实。‎ ‎16.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法令规定: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学校不读四书五经;废除跪拜礼,代之以握手礼;革除老爷、大人称呼。这些法令 A. 使广大民众接受了西方的民主习惯 B. 促进文化习俗向近代转型 C. 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体系 D.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改用公历”“中华民国纪年”“不读四书五经”“废除跪拜”等信息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一系列法令措施移风易俗,促进中国文化向近代化转型,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谈到的措施促进移风易俗,无法得出广大民众接受了西方民主习惯,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法令措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但不能够废除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体系,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法令措施有利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思想理论基础,故D选项错误。‎ ‎17.范文澜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保守、安乐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太平天国“这些特性”的是 A. 金田起义 B. 定都天京 C. 天京变乱 D. 颁布《资政新篇》‎ ‎【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为争权夺利而引发的天京变乱,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是农民阶级局限性最为突出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A、B项;《资政新篇》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关,排除D项。‎ ‎18.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对太平天国政权的政策总基调是中立。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放弃中立,要求维持清政府的统一稳定,并借师助剿太平军。这一变化说明,当时英国 A. 在列强瓜分中同中处于劣势 B. 欲改善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C. 不满太平军把矛头指向自己 D. 积极维护在华的既得利益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对太平天国政策由“中立”到“借师助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对华政策,无法得出列强瓜分中国的结论,A选项排除。英国改善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是被侵略的对象,B选项排除。太平军的矛头是清政府,C选项排除。‎ ‎19.1939年5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关报《解放》撰写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文章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的表述正确 A. 无产阶级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B. 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C.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彻底否定旧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因此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A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于1949年;1919年中共尚未成立,B项错误;D项与材料观点不符。故选C。‎ ‎20.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国民革命,都是辛亥革命的自然产物。在该学者看来,这些运动和革命共同的意义是 A. 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 B. 强调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C. 注重对人性私弱的批判 D. 推翻了君主制度的束缚 ‎【答案】A ‎【解析】新文化运动否定儒家思想文化,五四运动倡导民主思想以及国民革命打到军阀,都是对于传统封建思想和制度的否定,故A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是辛亥革命倡导思想,故B项错误;三者都没有批判人性问题,故C项错误;推翻了君主制度的束缚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故D项错误。‎ ‎21. 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A. 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 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 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 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漫画“倭寇不知我大清的GDP是他们的五倍吗?”,可以看出漫画是在从经济方面分析了甲午战争国战败的原因。故选A。B项是反映了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C项是从日本方面分析了日本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背景;D项是从政治制度方面分析国战败的原因。故选A。‎ ‎22.历史研究表明,中国抗日战争“十四年抗战比八年抗战”的说法更加科学。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这表明 A. 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 B. 历史评价随现实需变而不断变化 C. 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D. 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认识转变 ‎【答案】D ‎【解析】根据“历史研究表明,中国抗日战争‘十四年抗战比八年抗战’的说法更加科学”可知,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认识转变,D正确;根据“十四年抗战”概念“更加科学”,反映了历史认识越来越科学合理,AB错误;历史史实是客观存在的,C表述错误,排除。‎ ‎23.“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遵义会议 D. 瓦窑堡会议 ‎【答案】C ‎【解析】从材料“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中可以看出这次会议是在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红军长征之初,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损失惨重,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红军避敌锋芒,转兵贵州,解放贵州重镇遵义,并召开遵义会议,成为长征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故C项正确;A项是1921年,B项是1922年,都不符合材料中时间点;D项是中央红军已经完成长征的情况召开的,排除。‎ ‎24.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党的纲领指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1922年中共“二大”决议强调: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打倒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 A. 犯了右倾错误 B. 维护了国共合作 C. 初步分析中国的国情和革命任务 D. 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打倒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来看,中共二大认识到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故答案为C项,排除D项。这一认识是对当时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排除A项;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在1924年,排除B项。‎ ‎25.下面电报发于哪场战役中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力争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和“华东局、华北局、中原局”这些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是淮海战役,故选C;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并没有所谓的“华东局、华北局、中原局”,据可排除AB两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21日,这与材料中的“9日”不符,故可排除D。‎ 二、非选择题 ‎26.政治制度建设是社会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载体。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中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对英国人来说,除了怀旧意义之外,王室还是日不落帝国的民族象征。从撒切尔到梅杰再到布莱尔,政府可以更迭,但是“正统”的王室却只有一个。在欧盟日益一体化的过程中,王室的存在,对于保持英国独立的“民族身份”将更加不可或缺。此外,王室也是政府最好的外交官之一。‎ ‎——瞭望东方周刊《与各国王室一同进入2005乃至2025》‎ 材料四:斯塔夫里阿诺斯:“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麦迪逊说:美国政治体制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汉、唐、宋、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 ‎ ‎(2)依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 ‎(3)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的主要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 说明美国怎样在地域和体制上采用“双向平衡机制”‎ ‎【答案】(1)汉:汉武帝设中朝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唐: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 宋:设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明:废丞相制度。‎ ‎(2)表现: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任人唯贤。‎ ‎(3)特点: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首相掌握行政权,有多数党领袖担任并对于议会负责。‎ ‎(4)说明:体制: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之间相互制衡。地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解析】(1)由材料“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结合汉朝中外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明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等史实作答。‎ ‎(2)由材料“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可得出人民主权的特点;由材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可得出法律至上;“让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可得出任人唯贤。‎ ‎(3)由材料 “王室还是日不落帝国的民族象征”“对于保持英国独立的‘民族身份'将更加不可或缺。此外,王室也是政府最好的外交官”,结合所学,可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从国王、议会、首相等角度归纳说明。 ‎ ‎(4)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总统、国会和联邦最高法院之间的分权与制衡来说明中央权力架构。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可以从联邦制的特点归纳说明。‎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遭到拒绝后,马嘎尔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1840年,这句话得以应验!‎ ‎【材料二】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10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 ‎——马克思于1853年所著《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材料三】“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便知道从前的弓箭刀戟,不能够和外国的洋枪大炮相抵抗,便明白欧美的新文明,的确是比中国的旧文明好得多……中国一般有思想的人,便知道要中国强盛,要中国能够昭雪北京城下之盟的那种大耻辱,事事非仿效外国不可。不但是物质科学要学外国,就是一切政治社会上的事,都要学外国……仿效外国改革政治,成立民主政体……这是中国政治思想上一个最大的变动” ‎ ‎——孙中山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嘎尔尼访华时英国正经历着怎样的经济巨变?马嘎尔尼访华的真实目的是什么?“1840年,这句话得以应验”后中国社会性质随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2)材料二中“惊心动魄的革命”指什么?材料认为导致这场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革命者在向“文明世界”学习时提出了什么新方案,该方案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 ‎ ‎(3)材料三中孙中山“仿效外国改革政治,成立民主政体”集中体现在什么法律文献中?其民主政体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 ‎(4)综合上述三段材料,你认为近代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潮流?‎ ‎【答案】(1)工业革命;打开中国市场;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或英国人的大炮);《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 ‎(4)反侵略、求民主(反帝反封建)。‎ ‎【解析】(1)从材料一中的时间1792年可以联系英国当时的社会史实作出回答,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即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2)阅读材料二可知马克思评价的这场革命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从材料二中的文字“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可知,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爆发与英国的殖民入侵有必然的联系。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的救国方案是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首先表明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构想; (3)材料三中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都集中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中,提出在政体上效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模式; (4)联系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可知,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反侵略求民主。‎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材料二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三 ‎ ‎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四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 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多万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五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重新审视抗战历史已成海内外学界共识。有学者指出“关于国民党、共产党在抗日中作出的贡献和扮演的角色,现在大陆与台湾的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互相贬低和否认对方在抗战中的作用与贡献,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意义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修正我们的视角。”‎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两者在对待日本侵华态度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三中罗斯福设想了什么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4)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日中的角色,你认为该如何“修正我们的视角”。‎ ‎【答案】(1)相同:都表示要抗战。‎ ‎(2)结局: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即可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 原因: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 ‎(4)①面对外来侵略,国共双方都参与了全民族的抗战,共同抵御侵略并取得伟大胜利;②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应按此尊重和承认对方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和贡献。‎ ‎【解析】(1)从材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和材料二“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可知两者都表示要抗战。‎ ‎(2)从材料“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可知罗斯福设想的结局,即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即可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3)根据材料三罗斯福的话和材料四的数字对比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即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 ‎(4)根据材料“互相贬低和否认对方在抗战中的作用与贡献,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意义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并依据所学可知面对外来侵略,国共双方都参与了全民族的抗战,共同抵御侵略并取得伟大胜利;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应按此尊重和承认对方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和贡献。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