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年12月 绵阳南山中学高2019级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命题人:黄康 审题人:彭维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 ‎1.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既有大小之别,又有周族姬姓和他族异姓不同,姬姓封国不仅数量众多,且多数大国分封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这说明,周初分封(  )‎ A.完全继承了商代地方管理体制    B.促进了社会等级秩序基本形成 C.强化了“家天下”的政治统治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2.从分封制的角度看,周朝国家管理在平面上可以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他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政治制度和社会职能。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管理   B.有利于稳定西周王朝社会统治 C.促进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大一统   D.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3.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 ‎ 官员 ‎ 职能 ‎ 奉常 ‎ 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 典客 ‎ 主管少数民族及其外交事务 ‎ 宗正 ‎ 主管皇室事务 ‎ 治粟内史 ‎ 主管国家财政 ‎ 少府 ‎ 主管皇室财政 ‎ A.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    B.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C.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4.云梦秦简《置吏律》中规定:任用吏或尉,在已正式任命以后,才能令他行使职权和派往就任;如有不应任用而敢先行使职权,以及私相谋划而派往就任的,依法论处。这一规定旨在(  )‎ A.杜绝政治腐败的发生    B.体现依法治国的原则 C.保证皇帝的任免权    D.规范了官吏任用程序    ‎ ‎5.汉武帝时,在置十三州刺史的同时,在郡一级设置督邮,“掌监属县”。当时的督邮“分明善恶与外”,只有清查罪状上报郡守的权力,而无处理权。督邮的设置(  )‎ A.有利于遏制王国势力的膨胀  B.表明基层的管理更加完善 C.进一步完善了地方监督体系  D.便于刺史行使地方监督权 ‎6.在唐代,中书省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议决之事,交其属下中书舍人起草诏令。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并允许“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五花判事”(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旨在避免决策失误 C.加大了分化相权力度    D.推进监察制度发展 ‎7.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 年代 ‎ 省数 ‎ 道、路数 ‎ 州数 ‎ 郡(府、国)数 ‎ 县(侯国)数 ‎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 ‎ ‎—— ‎ ‎36 ‎ 不详 ‎ 西汉平帝(1—5年) ‎ ‎—— ‎ ‎—— ‎ ‎13 ‎ ‎103 ‎ ‎1578 ‎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 ‎—— ‎ ‎13 ‎ ‎105 ‎ ‎1180 ‎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 ‎ ‎—— ‎ ‎190 ‎ ‎1255 ‎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 ‎ ‎15道 ‎ ‎—— ‎ ‎328 ‎ ‎1573 ‎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 ‎ ‎26路 ‎ ‎288 ‎ ‎—— ‎ ‎1234 ‎ 元朝 ‎ ‎12省 ‎ ‎183路 ‎ ‎—— ‎ ‎97 ‎ ‎1425 ‎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 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内阁成为清代各衙门处理行政事务的缩影,从中可以体现清代(  ) ‎ ‎①衙门处理行政事务时有章可循   ②地方政治自主性受到压抑   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更为明显   ④官员处理政务时拘泥规制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梁启超指出:“科举制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这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  )‎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打击了门阀世族集团 C.形成了社会向学风气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10.北洋水师“经远舰”的发现为研究北洋水师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经远舰”的发现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潜水探摸,结合地方志文献研究,确认了“经远舰”准确位置。第二阶段,水下考古队在舰体外侧进行抽沙作业,逐步揭露出舰体结构,并发掘清理出水文物。‎2018年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经远”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这说明(  )‎ A.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选择 B.史学研究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 C.真实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D.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 ‎1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A.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  B.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C.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  D.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 ‎12.武昌起义前后,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统计表 ‎ 项目 类别 ‎ 正途(进士、举人等) ‎ 异途(监生、行伍等) ‎ 新途(新式学生) ‎ 武昌起义前在职督抚 ‎ ‎79.2% ‎ ‎20.8% ‎ ‎0 ‎ 武昌起义后新任督抚 ‎ ‎2% ‎ ‎5% ‎ ‎26.3% ‎ 表1  ‎ 据表1,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的变化(  )‎ A.说明科举制出现重大变革  B.极大地刺激了资产阶级参政热情 C.有利于地方军阀控制政局  D.是当局政府面对危机的应急反应 ‎13.图1是出现在辛亥革命后的一幅漫画《自由的钟声》。该漫画(  ) ‎ A.批判中体西用思想   ‎ B.揭示出时人对新思想的态度 C.倡导社会改良主张   ‎ D.赞扬自由平等在中国的实现 ‎14.1919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之初,讲演团的演讲话题以生活常识和启蒙性的教育居多。两个月后,其讲演的报告涉及到“国民”“国家”“青岛”“爱国”“强权”等话题显著增加。这说明(  )‎ A.民众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民族危机影响时代主题  D.马克思主义已传入中国 ‎15.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爬在公共阅报处的墙上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于是画下了这幅题为《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注:民国时期的儿童节为‎4月4日)上述“我军大捷”应发生于(  )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6. ‎1938年4月上旬,日本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日本华中方面军夹击武汉。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沿平汉线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这说明(  )‎ A.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不够周密     B.敌后战场由此成为日军进攻重点 C.世界战局变动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    D.中共抗战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 ‎17.下列选项中,对下图解释准确的是(  ) ‎ A.北伐兴起,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迅速到来 ‎ B.胜利会师,工农武装割据已形成燎原之势 C.局部反攻,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准备条件 D.分割包围,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18.1947年1月,冀南军区政治部对937名新战士的参军动机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 ‎ 动机 ‎ 人数 ‎ 占比(%) ‎ 动机 ‎ 人数 ‎ 占比(%) ‎ 自愿参军 ‎ ‎213 ‎ ‎22.73 ‎ 抓阄 ‎ ‎3 ‎ ‎0.03 ‎ 为翻身报恩 ‎ ‎1 ‎ ‎0.01 ‎ 家庭困难 ‎ ‎240 ‎ ‎25.61 ‎ 保卫果实 ‎ ‎5 ‎ ‎0.05 ‎ 为老婆 ‎ ‎6 ‎ ‎0.06 ‎ 挑战来的 ‎ ‎49 ‎ ‎5.23 ‎ 卖兵 ‎ ‎12 ‎ ‎1.28 ‎ 村干选来 ‎ ‎65 ‎ ‎6.94 ‎ 政治说服 ‎ ‎28 ‎ ‎2.99 ‎ 区干骂来 ‎ ‎5 ‎ ‎0.05 ‎ 带头 ‎ ‎15 ‎ ‎1.60 ‎ 群众动员 ‎ ‎192 ‎ ‎20.49 ‎ 假带头 ‎ ‎3 ‎ ‎0.03 ‎ 群众投票 ‎ ‎27 ‎ ‎2.88 ‎ 怕罚物质 ‎ ‎35 ‎ ‎3.73 ‎ 农会斗争 ‎ ‎2 ‎ ‎0.02 ‎ 为不拿参军粮 ‎ ‎36 ‎ ‎3.84 ‎ 这反映出(  )‎ A.革命胜利的成果来之不易  B.农民是解放军的主要兵源 C.土地改革扭转了革命局势  D.人民要求革命的呼声高涨 ‎19.法学家在评价某部法律文献时指出:“(它)既传承了解放区宪法性文件的文本、内容与精神,又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进程中的根本大法,开启了新中国人民民主宪政的基础。”这部文献(  )‎ A.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施政纲领 B.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C.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0.1952 年底,新中国宪法起草工作开始启动,毛泽东亲自担任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并要求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1936 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1918 年苏俄宪法,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1913 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 年曹锟宪法,1946 年蒋介石宪法,法国 1946 年宪法。材料表明 1954 年宪法的制订(  )‎ A.主要受苏联宪法的影响    B.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 C.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D.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 ‎21.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  )‎ A.保障人权自由  B.完善法律体系  C.重视与时俱进  D.强化政府职能 ‎2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40 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日益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气吞山河的强大力量!下列属于 40 年来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正确表述的是(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B.邓小平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C.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标志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D.基层民主政治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 ‎23.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 ‎  ‎ ‎1960年1月至3月 ‎ ‎1975年1月至3月 ‎ ‎1985年1月至3月 ‎ 积极报道 ‎ ‎0(0%) ‎ ‎2(2%) ‎ ‎51(14%) ‎ 消极报道 ‎ ‎323(95%) ‎ ‎81(87%) ‎ ‎88(24%) ‎ 中性报道 ‎ ‎16(5%) ‎ ‎10(11%) ‎ ‎224(62%) ‎ A.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    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D.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24.‎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某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发言:“17年来,我们一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这一组织是 ( ) ‎ A. 不结盟运动 B. 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D.上海合作组织 二、材料阅读(本大题共有2个小题,共52分)‎ ‎25.(26分)监察制度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制度,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监察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是适应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建立起来的。两汉时期,朝廷设立各级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监察机构开始独立于行政系统。监察官员的品级比相应行政官员的级别低,但职权较大,如隋朝御史大夫为从三品,但其监察范围包括公卿宰相和各级官员。唐朝以来,各朝推行“检举、控告、采访调查、深入部门定期检查、重大政治活动亲临现场督察以及考课督察结合”等方式,以保证监察效能的实现。宋代设立监司、监州,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清朝不仅在全国设十五道监察御史,还规定都御史统辖省按察使。 ‎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国要有国法。”1982年,全国90%左右的县团级以上党委建立了纪检机构,国务院各部委都基本设立了纪检组织。是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批机关、监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1986年,国家监察部成立后,各级地方政府行政监察机关迅速建立起来。 ‎ ‎——摘编自谢撼澜、谢卓芝《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建设的进程与经验》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特点8分:每答对一点得2分。作用9分:每答对一点得3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国监督制度建设的意义。(9分:每答对一点得3分)‎ ‎26.(26分)‎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材料二 中国边疆治理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边疆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边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式,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政治遵循。 ‎ ‎——摘编自邢广程《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新思路》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14分:背景6分答对一点得3分,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意义。(12分:每答对一点得3分)‎ ‎ 12月月考历史学科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姬姓封国不仅数量众多,且多数大国分封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可知周初分封同姓诸侯占主体地位,强化了“家天下”的政治统治,故选C项;根据材料“姬姓封国不仅数量众多,且多数大国分封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 可知周初分封同姓诸侯占主体地位,改变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排除A项;西周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与材料涉及的同姓与异姓封国的战略地位无关,排除B项;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与材料主旨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他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社会职能”可见分封制度下,职能清晰,隶属明确,有利于稳定西周王朝的社会统治,故选B项;分封制之下,地方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继续分封,减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分封制下,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不利于大一统,排除C项;分封制的标准仍然是以王室血缘贵族为主,郡县制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秦朝的中央官制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宗正主管皇室事务这些职务既是皇室事务,同时也是国家官职,故选B项;秦朝的中央官制没有关于君主的规定,无法体现皇权至上的特点,排除A项;“秦朝的中央官制”各有官员职责分明,没有明确的权利制衡内容,排除C项;“九卿部分官员职能”没有说明政府的办事效率问题,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官吏只有得到中央正式任命后才能行使职权,否则依法处罚。“可知体现了对官吏秩序的规范, 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防止政治腐败,但不能杜绝, 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中的“依法处罚"不等于依法治国,因为当时最高权威不是法律,而是皇权, B选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说明对官吏的任免不一定是皇帝进行的,D选项排除。‎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督邮的建立反映出地方郡县内部也设立监察官吏的官员,督邮与刺史一起行使对地方官吏的监督,故反映出地方监察体系的完善,故选C项;从材料“在郡一级设置督邮,‘掌监属县’”,可知督邮不是遏制王国势力的官员,排除A项;古代一般是县以下为基层单位,而督邮“在郡一级设置督邮,‘掌监属县’”,不是基层机构,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督邮是在郡进行监察的官员,与中央设置的州刺史不是同一体系,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由材料“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可知众人商量可避免决策失误,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分化相权的是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设置而非在中书省内部的众人决策,排除C项;门下省负责监察,材料主要述及中书省,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A项表述中的“减轻中央负担”‎ 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非牵涉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省、道、州的增加,以及县的数量增加体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全面,故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清朝内阁处理公务的文本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其他衙门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这就使得其他官员在处理行政事务时有章可循,故①正确;题干述及的是清朝各衙门处理政务的方法,与地方行使政治自主性无关,故②错误;题干述及的是清朝各衙门按照内阁处理公务的方法进行“依葫芦画瓢”,这与政府的政治决策无关,故③错误;清朝各衙门官员处理政务时“惟揣摹此样本(内阁处理公务文本)为急”,这就会导致其他衙门官员在处理政务时拘泥于规制,缺乏创新性,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9.【答案】A 【解析】阶层流动,与材料中“它沟通了官民阶层”“出将入相”“沦为平民”相符,故选A项;B项材料中未涉及,“官宦子弟”不等于门阀世族集团,排除B项;C项是科举制的意义,但非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D项是科举制的意义,但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据题干“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潜水探摸,结合地方志文献研究……在舰体外侧进行抽沙作业”,可知其涉及物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故选B项;题干提及的是发掘经远号的过程,与A项无关,排除A项;C项中“依赖”一词不妥,排除C项;D项中的表述有误,应该问题和发现都有帮助,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是材料中清政府接受英国核定关税的理由,但不是材料本质的体现,故A项错误;天朝上国意指本国本朝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其他“蛮夷”的“中心大国”,与材料英国核定关税的不平等条约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国爽快接受英国的核定关税要求,与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仅仅因为英国提出的税率比清政府原有的关税高,就爽快接受,可以看出清政府没有意识的由外国核定中国关税是侵犯主权的行为,反映的实质是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故D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 据表可知武昌起义前后地方督抚出身出现变化:正途骤降,异途和新途上升,尤其是新途(新式学生)由0增长到26.3%,这说明清政府面对统治危机,不得不被动作出应对,故选D项;科举制早在1905就已被废除,排除A项;督抚出身涉及进士、举人、监生、行伍和新式学生,看不出资产阶级,排除B项;武昌起义前后清朝地方督抚出身变化表,从表中我们得不出有利于地方军阀控制政局的结论,排除C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而漫画中有些穿着长袍的旧势力确对此充耳不闻,故选B项;辛亥革命后批判的是立宪派的改良思想,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倡导的是民主共和思想,排除C项;根据漫画的主题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可知,自由平等在中国未能实现,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由“1919年3月”“两个月后”可知,材料中讲演报告内容的变化是受到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说明民族危机影响时代主题,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爱国意识的增强,并没有涉及民主意识,排除A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民族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很明显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据民国廿七年四月可知是1938年4月,与之相关的是台儿庄大捷,故选C项;淞沪会战上海失守,跟“捷报”不符,排除A项;太原会战是1937年9—11月,排除B项;武汉会战是1938年6—10月,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材料主旨是强调“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对日本作战计划的影响,日军初期计划的确不够周密,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日本只是华北方面军放弃南下计划,不能反映出全部日军都重点进攻敌后战场,故B项错误;材料中敌后战场的牵制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与世界战局无关,故C项错误;中共华北地区八路军抗战,给予正面战场武汉会战战略支持,故D项正确。‎ ‎17.【答案】C 【解析】材料“1944年战事图”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各“军区”即根据地局部反攻,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故选C项;国民大革命是20年代,与材料中“1944年”不符,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已形成燎原之势”是二三十年代,排除B项;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爆发,与材料中“1944年”不符,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政治部对937名新战士的参军动机进行调查”中真正“自愿”来参加的仅占22%,其它的各种情况都有参加,可见政治工作的难度,故选A项;“结果”中真正农民所占的比例很小,无法说明其是兵源的主力组成,排除B项;“结果”不能体现农民的阶级属性,自然无法与土地改革直接联系,排除C项;“人民要求革命”体现了革命的自愿性,在统计中占的比重小,排除D项。‎ ‎1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进程中的根本大法”‎ 推断该文献是《共同纲领》,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施政纲领,故选A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排除B项;1982年新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排除C项;D是1954年宪法,排除D项。‎ ‎20.【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不仅涉及苏联宪法,A项片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对资本主义宪法的借鉴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具体反映1954年宪法内容,因而无法体现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制订参考了苏联、东欧洲国家、法国相关法案及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法案,说明1954年宪法制订既具有历史视野,又具有世界眼光,故D项正确。‎ ‎21.【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先后进行了五次修改,这表明诸多次宪法的修改都是为了适应中国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与时俱进的特色,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诸多次宪法的修改所体现的特点,而不是其具体内容,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宪法的修改,不涉及法律体系问题,排除B项;强化政府职能与宪法的修改无关,排除D项。‎ ‎22.【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40年来,基层民主选举不断发展,人民群众能够广泛、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基层民主政治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故选D项;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不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A项;‎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排除B项;‎1994年3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不属于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排除C项。‎ ‎23.【答案】D 【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与材料中“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3月”不符,故A项错误;文字风格与材料中“积极报道”不符,故B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设立特区,与材料中“1975年1月至3月”不符,故C项错误;建国后,美国敌视中国,中美关系对立,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1979年以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与材料中“积极和中性报道越来越多,而消极报道越来越少”相符,故D项正确。‎ ‎24.【答案】D【解析】 注意题干“2018年”“17年来,我们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可见该组织成立于200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而且中国至今不是其正式成员国,故A错误; ‎ ‎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中国于1991年加入,时间不符,故B错误;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时间不符,中国也不是其成员国,故C错误;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它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中俄建立了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关系,故D正确。‎ 二、材料题 ‎25.【答案】(1)特点:服务于君主专制;监察机构与行政机构逐渐分离;监察官员位卑权重;监察方式多样化;重视地方督察。(8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给8分)作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澄清吏治,减少行政机构工作失误;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9分:每答对一点得3分) ‎ ‎(3)意义: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进行。(9分,每答对一点得3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是适应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建立起来的”可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时期,朝廷设立各级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监察机构开始独立于行政系统。监察官员的品级比相应行政官员的级别低,但职权较大”可知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系统,官员品级低,权力大;“唐朝以来,各朝推行“检举、控告、采访调查、深入部门定期检查、重大政治活动亲临现场督察以及考课督察结合”等方式”可知监察方式多样化;“宋代设立监司、监州,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清朝不仅在全国设十五道监察御史,还规定都御史统辖省按察使”可知自宋以来重视地方监察,完善监察体系。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一“行政监察制度是适应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建立起来的”可知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各朝推行‘检举、控告、采访调查、深入部门定期检查、重大政治活动亲临现场督察以及考课督察结合’等方式”可知监察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澄清吏治,减少工作失误;“重大政治活动亲临现场督察以及考课督察结合”可知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发展。 ‎ ‎(2)据材料二“党委建立了纪检机构,国务院各部委都基本设立了纪检组织,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国家监察部成立后”可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国要有国法。’1982年,全国90%左右的县团级以上党委建立了纪检机构,国务院各部委都基本设立了纪检组织”可知新时期我国监督制度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据材料三“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可知确保金融安全,切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6.【答案】(1)背景: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共对民族民主问题的重视。(6分:任答2点得6分)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8分,1点3分,2点6分,3点8分)‎ ‎(2)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与周边国家的交流。(12分,每答一点得3分)‎ ‎【解析】(1)根据材料二“1941年5月1日”可知为抗日战争时期,可得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根据材料二“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可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共对民族民主问题的重视等。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可得出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根据材料二“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可得出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等。‎ ‎(2)由材料三“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边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式,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政治遵循”,说明新时代边疆治理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边疆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同时加强边疆治理也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