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段考文综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新余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段考文综历史试题

‎1.辟雍是周天子进行祭祀祖先、布政、施教等活动的综合性场所。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由此可见,辟雍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 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政治 B. 调和贵族关系,促进社会和睦 C. 区分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 D. 传递知识信仰,增强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来看,辟雍在当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通过传递知识信仰,来增强文化上的认同感。故答案为D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集权政治,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血缘亲疏,排除C项。‎ ‎2.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 B. 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土族势力 C. 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D. 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 ‎【详解】根据材料自唐太宗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可以得知,由于唐科举制是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而不在像九品中正制那样以门第为标准,这进一步削弱了士族的势力,故选B。选官标准有了变化,但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排除A。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故排除D。C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点睛】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朝代 选官的依据 察举制 汉代 品行即孝廉主要途径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门第(不注重才能)‎ 科举制 隋朝至清朝 考试成绩 ‎3.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通;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诚:“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些谚语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精耕细作的重要 B. 人口增长的重要 C. 生产技术的成熟 D. 生产效率的低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广种未必多收”“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等信息可知,材料中的谚语强调要争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要广种薄收,体现的是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重要性,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人口增长的问题,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材料“广种未必多收”“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等信息可知,体现了有限的土地上精心地耕作,即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没有体现生产技术的成熟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重视精耕细作的特点,没有体现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4.“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与这场战争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它发端于广东一隅,持续四年之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帝国上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可以知道,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英国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奕䜣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故答案选B。《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ACD。‎ ‎5.1871-1889年回国留学人员任职一览表 职业 人数 职业 人数 国务总理 ‎1‎ 税务司 ‎1‎ 外交官员 ‎16‎ 冶矿技师 ‎9‎ 海军军官 ‎16‎ 经营商业 ‎8‎ 政界 ‎3‎ 医生 ‎7‎ 铁路官员 ‎14‎ 律师 ‎1‎ 电报局官员 ‎16‎ 报界 ‎2‎ 海关官员 ‎2‎ 教师 ‎3‎ 上表反映了( )‎ A 近代教育解决了人才匮乏问题 B. 政府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 C. 留学教育内容具有很强时代性 D. 清政府建立了近代化选官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表格信息说明,回国留学人员从事外交、海军、铁路、电报、冶矿、商业等职业,这些都是当时社会实用性职业,说明当时的留学教育内容具有很强时代性,故C正确;A项中“解決了”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回国留学人员任职情况,不能体现中国政府教育体制问题,排除B;材料信息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6.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吉布尼等人时,明确表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说明 A. 中美建交促成我国经济战略的变化 B. 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 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 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可知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该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建交属于外交成就,不可能使我国经济战略发生变化,故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1956年,故排除B。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故排除D。‎ ‎7.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 A. 扩大了农民产品支配权 B. 推动了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 C. 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 有助于“斯大林模式”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可知在1921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维护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C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为了巩固工农联盟,缓解当时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苏依土地政策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产品的支配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而推动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时期,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并非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故D选项错误。‎ ‎8.罗马法先后经历了从严法诉讼到诚信诉讼两个阶段。在严法诉讼中,判决主要依赖于审判员对程序和法律形式的严格遵守,诉讼内容遭到忽视。诚信诉讼中司法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当事人是否履行了诚实信用原则,并以此来裁决案件的胜与败。这表明古罗马 A. 法治逐步趋向公正和人性化 B. 法律至上原则日益得到重视 C 法律中随意性因素逐渐增强 D. 背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严法诉讼中判决主要依赖于审判员对程序和法律形式的严格遵守,诚信诉讼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裁决案件的胜与败,说明古罗马法治逐步趋向公正和人性化,故A正确;从严法诉讼到诚信诉讼都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排除B;对程序和法律形式的严格遵守,诚信诉讼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裁决案件的胜与败,并不是随意性增强,也没有背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排除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严法诉讼中,判决主要依赖于审判员对程序和法律形式的严格遵守,诉讼内容遭到忽视。诚信诉讼中司法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当事人是否履行了诚实信用原则,并以此来裁决案件的胜与败”,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罗马法的特点分析解答。‎ ‎9.1640—1660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 A. 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 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 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D. 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答案】C ‎【解析】‎ 光荣革命通过不流血的方式温和夺权,不能显示出其革命性更强,故B项错误。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确立起了君主立宪制,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前者的革命影响并不短暂,一直持续到光荣革命前夕,故D项错误。‎ ‎10.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 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 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 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 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启蒙运动中,三者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评价中国这一现象,都是为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三者为了同一目的。故答案为C项。A项,三者立场相同,排除;B项,三者所用材料都来源于他人,并不完全可靠,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排除;D项,材料表明,孟德斯鸠对中国有贬、卢梭大力批判中国,说明二者并未受中国文化影响,排除。‎ ‎【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a.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11.“积极进取的企业家们认识到,在外国的土地上存在着有利可图的机会,于是绕开政府的规定向海外出口机器和核心技术。此外,欧洲和北美的商人尽其所能学习英国的工业技术,把英国专家吸引到他们的土地上。”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源在于 A. 企业家精神推动技术创新 B. 英国不愿意共享核心技术 C. 英国阻滞世界工业化进程 D. 利益需求推动工业化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存在着有利可图的机会”,说明企业家们向海外出口机器和核心技术,欧洲和北美的商人尽其所能学习英国的工业技术,主要原因是利益需求推动,故D正确;根据“存在着有利可图的机会”可知,是利益的推动,A错误;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2.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提出了“权力—实力—利益”理论,强调美国外交目标应该是“增强权力、维护权力、炫耀权力”。该理论旨在 A. 建立美苏均势的两极格局 B. 强调国家利益是外交出发点 C. 为即将开始的“冷战”服务 D. 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辩护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强调美国外交目标应该是“增强权力、维护权力、炫耀权力”,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国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的理论是在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服务,故D正确;A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无法体现“增强权力、维护权力、炫耀权力”,排除;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社会治理需要等级秩序的建立和巩固,唯有兴礼治法的刑罚功能才能发挥,才能将国家、社会、家庭中的长幼、導卑关系延续下去而不致亲乱。《论语・子路》云:“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一思想经汉代儒家学说代表董仲舒吸收改造为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德主刑辅”论。《汉书・董仲舒传》云:“阳为德,阴为刑・”童仲针既重视的教化,也主张在“大德小刑”原别指导下利罚的适用,德刑并举、重德轻刑的正统“礼治”思想由此发晨形成。理学将儒家纲常理论提升至具有先验性特质的“天理”高度,将礼法结合的共同体思想贯彻于“德礼政刑”“相为表里”的治国策略.可以说,中国古代法治观是以“礼法合一”为核心范畴的“混合法”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的集合。‎ ‎——摘编自李墨《儒家伦理法:中国古代法治观的核心范畴》‎ 材料二 ‎ ‎ 西方法治意识理念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和保障个人的权利。法治的核心理念,就是“确信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作为西方法治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英国1215年颁布的《自由大宪章》,就是一部权利自由的宣言书。法国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在第二条中规定:“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杭压迫。”作为西方法治文明精髓的宪政制度,就是建立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的C关国学者萨托利说过:自由主义“在英国的宪政实践中得到发展,在美国宪法中可以看到最成功.的书面表达,并且在宪法保障——因而也就在法治国家——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阐发”。自由主义“发明了从制度上平衡人治与法治的方法”。‎ ‎——据柯卫《中西方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治观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法治观与古代中国法治观的主要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治观的认识。‎ ‎【答案】(1)特点:以礼为核心,礼法合一(或德主刑辅,重德轻刑);强调家国一体和等级秩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影响:对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政治体制等建设有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服务。‎ ‎(2)不同之处:以自由主义作为基础;以维护和保障个人权利为核心;有相应的法律基础。‎ 原因:西方的法治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资产阶级革命等社会实践的推动。‎ ‎(3)认识:法治观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主流思想的反映;不同国家的国情影响到不同国家法治观的形成;法治观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法治观的发展完善对社会政治、经济、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唯有兴礼治法的刑罚功能才能发挥”“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德刑并举、重德轻刑”等信息可知,以礼为核心,礼法合一是古代中国法治观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材料“孔子认为社会治理需要等级秩序的建立和巩固”“家庭中的长幼、導卑关系延续下去而不致亲乱”等信息可知,强调家国一体和等级秩序;根据材料“经汉代儒家学说代表董仲舒吸收改造为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德主刑辅’论”“理学将儒家纲常理论提升至具有先验性特质的‘天理’高度”等信息可知,中国的法治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作用,以礼为核心,礼法合一的法治观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政治体制等建设有积极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古代法治观最终的目的是为专制统治服务,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 ‎)不同,根据材料“西方法治意识理念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和保障个人的权利”可知,以自由主义作为基础,以维护和保障个人权利为核心;根据材料“作为西方法治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英国1215年颁布的《自由大宪章》”“法国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等信息可知,有相应的法律基础。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为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西方法治观形成奠定物质基础;政治方面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改革和实践的推动;思想方面西方国家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等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回答。‎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法治观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的表现,不同历史条件的国家形成适应其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法治观;上层建筑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和完善的法治观推动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并且每个国家的法治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因此法治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地理大发现开始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进程,率先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世界首批经济强国。英国以其在工业革命上的捷足先登,在19世纪中叶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和德国则抓住第二次世界科技革命和统一世界市场形成的机遇,成功实现工业化的跳跃式发展,成为后来居上的世界经济大国。‎ ‎——摘编自余建华《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世界经济强国盛衰的历史启迪》 ‎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助推经济强国的崛起。‎ 论述: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借助国际联系和世界市场,依靠产业和科技革命成果发展国民经济,是一批世界经济强国得以振兴的共同经验。最先推动地理大发现的西班牙、葡萄牙通过对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贸易的垄断,成为世界首批经济强国。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过程中,荷兰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海上运输能力,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商业霸主。借助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英国在19世纪中叶成为“世界工厂”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19世纪中后期,借助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和德国逐渐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二战后,日本借助“科技振兴”“贸易立国”,迅速实现经济腾飞。‎ ‎【解析】‎ ‎【详解】首先,阅读材料提取论题。如可依据材料中对经济强国崛起的原因的描述归纳出论题为“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助推经济强国的崛起”。‎ 其次,利用材料论述的相关史实,并进行转述,重点是阐释清楚其中的因果关联。如针对西班牙和葡萄牙崛起的史实可转述为最先推动地理大发现的西班牙、葡萄牙通过对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贸易的垄断,成为世界首批经济强国。‎ 最后,总结升华,再次点题。‎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驿传除传书递信、递运货物、接待官员外,各类政务信息、人事变迁均须经铺递、驿传体系层层上报,以便朝廷对信息来源进行登记、查核及反馈。但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驿传不能对民间开放,新式邮政价格低廉,若有特定目的,寄信者且可以匿名方式投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正式发布上谕,其中“轮船、铁路、电线、邮政,应设专司,着名为邮传部”,但管驿权利依然归属陆军部。光绪三十三年颁布的邮传部新官制,原设计的邮电司被分为电政司与邮政司,邮政司“司掌全国邮政”,其中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上,纠缠直至清亡。‎ ‎——摘编自吴昱《权衡与平衡:清末驿弊与改革方案的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驿传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代驿传改革的影响。‎ ‎【答案】(1)背景:传统驿制凸显皇权,陆军把持特权;驿传程序繁琐,耗费巨大,阻碍政情流通;近代通讯技术的影响;士民上书和民间书信传递的需要。‎ ‎(2)影响:顺应了清末改革趋势;促成了邮递制度向近代转型;冲击了朝廷专制政治;有利平衡多方利益;但新旧体制混杂,使改革具有艰巨性。‎ 依据材料“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专制皇权以及通讯近代化等角度归纳回答。‎ 依据材料“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上,纠缠直至清亡”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回答。‎ ‎【解析】‎ ‎【分析】‎ ‎(1)依据材料“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专制皇权以及通讯近代化等角度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上,纠缠直至清亡”‎ 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回答。‎ ‎【详解】‎ ‎16.材料 化学武器是一种极具实战价值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914年10月,德军和法军在战场上开创了使用刺激性毒剂的先例,标志着化学武器正式走向历史舞台。起初,毒气弹施放的毒剂浓度也很小,不管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不认为使用催泪弹违反1899年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海牙公约》。‎ ‎1915年3月,德军最高指挥部召开秘密会议,制订了一项阻止英法联军的作战计划4月22日上午,在伊普尔前线阵地上,德军用氯气攻击英法联军阵地。英法联军有1.5万人中毒,至少有5000人死亡。一战期间,估计至少有50965吨毒气用于战争。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化学武器制剂而造成的非致命性伤亡约1176500人,至少有85000人死亡,经过一战残忍的毒气战后,1925年,《日内瓦协定书》再次重中禁止使用毒气,各国也都清楚毒气弹的使用只能引起对方同样的报复。因此在二战中,尽管美、英、苏、德等各大国都做了毒气战方面的准备,但大规模毒气战并未在他们之间爆发。‎ ‎——摘编自唐悦《底线被践踏:一战中慘烈毒气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中毒气用于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中毒气战的认识。‎ ‎【答案】(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毒气作为新式武器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扩大化;交战双方积极研制毒气弹以图大规模杀伤对方;《海牙公约》制止战争的有限性。‎ ‎(2)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应用上,应该趋利避害;毒气战给交战双方造成巨大的肉体和精神损害;应严格遵守国际公约,严禁使用生化武器;维护世界和平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和谐的国际环境推动世界健康有序发展。‎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1914年10月,德军和法军在战场上开创了使用刺激性毒剂的先例”,“ 1899年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海牙公约》”等,结合所学知识,从科学技术进步、工业革命发展、一战、两大军事集团研制武器和国际法禁用等方面概括毒气用于战争的背景。‎ ‎(2)认识:根据材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化学武器制剂而造成的非致命性伤亡约1176500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战中毒气当作武器使用的条件、危害、教训等方面谈相关认识。‎ ‎17.材料 苏颂(1020~1101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他出生于望族,自幼勤奋。苏氏有诗礼传家的传统,其祖父苏仲昌对他要求甚严。苏颂叔父苏缄及家人为国捐躯的壮烈之举,也深刻影响了少年苏颂。‎ 苏颂出任江宁知县时,核实丁产,造册课税,严惩逃税劣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在颍州知州任上,上书为民请命,减轻百姓负担。曾负责修撰仁宗、英宗两朝正史,编写外交史料《华戎鲁卫信录》29卷,书目5卷共200册。苏颂的科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主持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他主持编著的《本草图经》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巨著。苏颂注重用家风家训规范子孙,要求家人“广读博学”“学貴于勤”;既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更注重道德操守的培养,身教重于言教,以孝为本;还训示子孙“处事必公″“为官必廉”。苏颂的廉政思想亦是流传后世的一份精神财富。‎ ‎——摘编自张沧海《苏颂:博学爱民清白传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颂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颂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答案】(1)历史贡献:为政清廉,勤政爱民;负责修史,贡献颇丰;主持科学研究创制天文钟并主持编写《本草图经》;良好的家风家训成为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 ‎(2)原因: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环境;理学的兴起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厚的家学渊源;个人的勤奋进取精神;长辈的严格要求;叔父一家的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严惩逃税劣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编写外交史料《华戎鲁卫信录》29卷”,“主持编著的《本草图经》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巨著”,“苏颂注重用家风家训规范子孙”等,结合所学知识,从为官、修史、科研和家风作风等方面概括苏颂的历史贡献。‎ ‎(2)原因:根据材料“苏氏有诗礼传家的传统,其祖父苏仲昌对他要求甚严。苏颂叔父苏缄及家人为国捐躯的壮烈之举,也深刻影响了少年苏颂”及其为官治学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的、家庭的、教育的和个人性格等方面说明苏颂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