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钢城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钢城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钢城四中2019—2020(上)10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 宗法制度重视血缘重视亲情,所以材料中的重血缘、重亲情反映的是宗法制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禅让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反映郡县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重血缘、重亲情。‎ ‎2.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它”是指 A. 郡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在秦朝时期推行到全国,统一的地域国家已经形成,不符合材料中“众多地域国家”的说法,故A错误。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与促进地域国家形成无直接联系,故B错误。由材料“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和“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可知,这一制度推动了国家政治格局的变化。夏商是以血缘为基础的部落联盟体制,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国家。西周实行分封制后,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部落林立的状态,极大地推动了其向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地域国家转变,‎ ‎ C正确。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在地域国家已经形成的前提下的国家管理体制,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3. 《礼记·礼运》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文中的“制度”是指 A 礼仪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井田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材料的意思即周天子将大部分土地封赐给诸侯;诸侯又将其领地的一部分以采邑形式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一部分土地转赐给自己的家臣。这样就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土地占有关系。从材料中的“天子”、“诸侯”、“大夫”等字眼,即可快速判断此为分封制种的森严等级。故本题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4. 西周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 )‎ A.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B.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 巩固周王朝统治 D.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概念的熟练掌握。此题考查分封制的目的,由教材知识可知是为了巩固政权,众诸侯拱卫周室,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又能开拓疆土。A项不是削弱贵族而是加强。B项不是主要目的。D项并不排斥异姓诸侯,只是同性诸侯比例较大。故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5.《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封建礼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衮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衮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位次于大夫的士则穿皮弁之衣。材料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故选分封制,A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6.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A. 封国制 B. 设立郡县 C. 分封制 D. 皇帝制度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故D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题意;在秦统一之前,一些诸侯国就在新统治地区设立郡县,故B不符合题意。‎ ‎7.“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 皇位世袭 B. 君权神授 C. 皇帝独尊 D. 家天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皇帝制度有三个主要特点:皇帝地位独尊、权力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体现了皇帝制度中的皇帝独尊,故C项正确;“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并未涉及皇位世袭、君权神授和家天下等特点,排除ABD。‎ ‎8.秦朝形成了丞相制度,秦朝的丞相的具体职责是 ‎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 ‎④.名义上掌管兵权,实际上由太尉“掌武事”‎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为小。结合所学,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是御史大夫的职权,排除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政治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丞相制度 ‎9.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题干中所列出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宫殿、皇帝生活、皇帝家族和亲戚,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AD项,九卿职责划分细致,官员多、政务繁多仅是表象不是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排除;B项,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而选贤举能,唯才是用是对选官制度标准的描述,排除。‎ ‎10. 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最早具有监察百官职能的官吏应是( )‎ A. 节度使 B. 御史大夫 C. 提刑按察使司 D. 刺史 ‎【答案】B ‎【解析】‎ 我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最早设置监察官员是秦始皇,他在中央设置了御史大夫,作为副宰相,负责监察百官,故选B;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边远藩镇的军政长官,C设立于元朝的司法官员,D是西汉时期设置的地方监察官员,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11.‎ ‎ 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政法”中有一项重要举措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禅让制发生于尧舜禹时期。B分封制主要施行于夏商周时期。C项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选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郡县制 ‎12.《全球通史》记载:“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下列选项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A. 西周推行分封制 B. 秦朝推行郡县制 C. 西汉实行郡国制 D. 美国实行联邦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度,郡县长官均由中央统一任免,中央对地方郡县实行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A项,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并未实行直接统治,排除。C项,题干未反映西汉封国制度,排除。D项,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元首为总统并不是皇帝,排除。‎ ‎13.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代表中央行使地方行政权力 C. 郡县长官与皇帝形成了臣君隶属关系 D. 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下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直接对中央负责,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排除。B项,郡县并非中央的地方派出机构,并不能代表中央权力,排除。C项,郡县长官与皇帝的君臣隶属关系并不能说明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 ‎1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建立中央集权制 B. 实行三公九卿 C. 开创皇帝制度 D. 统一度量衡、货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要求“从政治上看”,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正确;D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C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从属于A项,故排除。‎ ‎15.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的时期是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国封建社会起源于战国,当时天下分裂,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因此形成两千多年的基本格局还是要到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才基本形成。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意义 ‎16.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初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情况,这一朝代应是 A. 西周 B. 秦朝 C. 汉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从图片来看,这幅图片中既出现了诸侯国又出现了郡县,这说明此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属于郡国并行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西汉初年才会出现这种状况,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只有诸侯国,没有郡县;B选项只有郡县,没有诸侯国;D选项的地方行政区划是行省。‎ 点睛:解答图片性的问题关键点有三:一是图片的名称或者标题;二是图片中的文字,这是解决图片问题的最重要的突破口;三是图片中涉及的内容,这要与所学知识来结合,分析出主要考点,进一步解答。‎ ‎17.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种做法叫( )‎ A. 推恩令 B. 削藩 C. 行省制 D. 禅让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即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故A符合题意;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 故B不符合题意;行省制是元代开始的地方管理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 ‎18.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 )‎ A. 外朝和中朝 B. 侍中和丞相 C. 中朝和外朝 D. 尚书令和太尉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实行内外朝制,将身边重臣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内朝(或称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内朝(或称中朝)是决策机关,外朝是政务机关(即执行机构),故选C而排除A;BD中的官职只是中朝或者外朝的一个官职而不是整个机构,故排除。‎ ‎19.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该官员属于 A. 十三州刺史 B. 御史大夫 C. 参知政事 D. 三司使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周行郡国”“省察治状”“断治冤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A项正确。B项是秦朝的中央官制,排除;CD项是宋朝的中央官职,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进行分析,结合“《汉书》记载”和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20.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 世官制的沿革 B. 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 察举制的弊端 D. 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察举制举荐的人才名不副实,体现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以品德为选官依据,不是世官制的沿革,故A项错误;察举制不等于科举制,科举制兴起的背景是九品中正制,故B项错误;察举制以品德为选官依据,不是门第,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学生再结合察举制的相关知识,即可分析出察举制的弊端,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1.中书负责起草政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下设六部,此项制度出现于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中涉及到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这是典型的三省六部制,所以最开始起源于隋唐,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此制度还没有建立;C、D选项时间过晚。‎ ‎22.下图所示中央机构的作用是 ‎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提高中央机构的办事效率 ‎③加强皇帝的权力 ‎④提高宰相的地位 ‎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不涉及对地方的控制,排除①;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中央机构的办事效率,②正确;三省六部制使得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相权分散,皇权得到强化,③正确;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而不是提高宰相地位,排除④。故选②③组合,排除ABD,C符合题意。‎ ‎2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A. 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B.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C. 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 D.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故B项正确。其中,世官制是在商周时期;察举制是在西汉时期;科举制是在隋唐以后实行的制度;A、C和D项顺序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西周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每一种制度都是把官员的品德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的选官制度体现了由重视血缘关系和门第的高低逐渐转向考试成绩,体现了向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秩序,因此科举制从隋唐确立就一直延续到清末。‎ ‎24. 唐代中央设三省。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者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统治者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提高官员地位,完善中央集权 B. 扩大民主权利,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 C. 分散相权,防止相权过重难以控制 D. 分散相权,加强对地方控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它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备,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分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选C。唐代中央设三省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获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D。B明显不符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25.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中最重要的是 A. 设通判,监督知州 B. 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儒臣……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体现了重文轻武思想,“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管理地方。结合所学,为了改变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北宋派文官担任知州,管理地方,故D符合题意;A是从加强对地方监察而言,A不符合题意;B是从中央官制而言,意在分割相权以加强君权,故B不符合题意;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也不符合重文轻武的思想,故C不符合题意。‎ ‎26.北宋时期,分割宰相财权的是 A. 参知政事 B 转运使 C. 枢密使 D. 三司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分割宰相财权的是三司使,故D项正确;A项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B项是地方官职,排除;C项分割宰相的军权,排除。‎ ‎27.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政治作用是 A. 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B. 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C. 为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筹措军粮 D. 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设问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的政治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有利于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的局面,符合题意,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集权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宋代集权的相关知识和学生的材料阅读归纳能力。学生容易错选AD,关键在于材料信息的提取。同时,掌握相关知识。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是其一。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28. 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B ‎【解析】‎ 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而开始设立行省制度,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朝还没有行省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清朝已经有了行省制度,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 ‎29. 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 中书省、伊犁将军 B. 宣政院、中书省 C. 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BC不对,中书省在元朝管辖河北、山东、山西京畿地区,伊犁将军在清朝管辖新疆地区,宣政院在元朝管辖西藏地区、澎湖巡检司在元朝管辖台湾地区,因此选D.‎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我国古代历代帝王对边疆的管辖措施:夏商时期,边疆多在异族手里。周朝采用分封制各个诸侯对边疆进行管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为了扩大版图,对边疆地区进行争夺,由此出现民族融合。秦朝时期,设郡县管辖边疆。汉朝时,西域有西域都护府设置;西南夷地区设郡县,封夜郎王;百越地区设郡县管理汉朝与匈奴边界则方式很多,例如征战,和亲,互市,贸易,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边疆的少数民族开始汉化,向内地移民,边疆地区的管辖则是由那个时代的王朝进行统辖。隋朝统一后,北方分裂为东西突厥,由于隋朝统治时间短,所以边疆地区的管辖落在唐朝手里。唐朝时期在西北边界,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北部有回纥,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唐玄宗封他为怀仁可汗。还有和亲贸易往来,后来回纥改名回鹘。东北地区有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唐在黑水靺鞨设都督府,任命首领做都督,黑水靺鞨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作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南方有南诏和六诏,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封为云南王。西藏地区在那时叫吐蕃,还不属于唐朝,所以只有和亲贸易,会盟等等。宋朝时期边疆地区有辽西夏政权的并立。金时期的宋对金称臣,所以边疆地区有少数民族政权管理。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在北方设岭北行省,分别将西北的一些地区划给了子孙,此时西藏归顺,设宣政院管理,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明朝时期,新疆蒙古地区分裂为瓦剌和鞑靼,明朝与这些地区互市贸易。在西藏设卫所,对西南一些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后进行一小部分的改土归流。清朝进行大部分的改土归流,对西藏地区设驻藏大臣,分封首领,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清朝将版图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还有蒙古盟旗。‎ ‎30. 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突出特色的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建立以来,不断发展演变,至明清达到顶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结构图展示的是不同朝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形式,其中属于元朝的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A项废除丞相,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是明朝的制度;B项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C皇帝之下设立三公,是秦朝的政治制度;D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统率六部,是元朝的政治制度。故选D。‎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是指决策方式,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1.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哪个皇帝时期 A. 宋太祖 B. 明太祖 C. 明成祖 D. 康熙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借口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明清其他皇帝沿用此制,故排除CD,B符合题意;宋太祖时期,保留丞相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 ‎32.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此举目的是 A. 增加六部权力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专制统治 D. 提高办事效率 ‎【答案】C ‎【解析】‎ 明朝废除丞相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C正确;A显然不符合题意,六部是执行机构;废除丞相属于中央官制调整,不是扩大统治基础,故B错误;提高办事效率属于军机处设立带来的影响,故D错误。‎ ‎33. 明代在省级最高行政机构专门设置的负责监察的机构是 A. 都察院 B. 监察御史 C. “科道” D. 按察使司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目要求的是最高行政部门设置的负责检查的机构,应该是按察使司,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详解】‎ ‎34.明清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D.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皇权较前代有所强化,故排除A项;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没有决策权力,故排除B项;内阁可以对皇帝的诏旨拒绝草拟,可以拒绝重拟,说明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的制约,故选C项;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没有正式地位,权力不可能高于皇权,故排除D项。‎ ‎【点睛】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35. 明成祖时的内阁与清雍正帝时的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负责日常事务 C. 掌握军权,担任安全保卫 D. 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明代的内阁和清代的军机处都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正式的中央机构,不能够统率六部,没有决策权。军机处则只能“跪录“,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没有任何的决策权,故选D项。ABC项不符合内阁和军机处的特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36.“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材料中的“军需房”后来被称为 A. 兵部 B. 内阁 C. 军机处 D. 门下省 ‎【答案】C ‎【解析】‎ ‎:依据教材内容:“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在宫内设立军机处”,可以看出与材料的内容是相符的,所以,本题选C。‎ ‎37.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这种做法 A. 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B. 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C. 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谕旨经过军机处“直达地方督抚”,这样加强了皇帝对于地方的直接控制,故加强了皇权,所以A选项正确;材料之初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所以未体现出加强内阁权力,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命令不经内阁直达地方督抚,减少了流通部门是提升行政效率而非降低,故C选项错误;皇帝谕旨“直达地方督抚”,加强皇帝对于地方的直接控制,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而非削弱,故D选项错误。‎ ‎38.清朝中央设立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A. 礼部 B. 吏部 C. 土司 D. 理藩院 ‎【答案】D ‎【解析】‎ ‎【详解】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故D符合题意;礼部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故AB不符合题意;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 ‎39.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40. 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制造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 扩大地方伪独立性 B. 维护百姓的利益 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材料讲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共同规律是“统治性政权”,即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A和B项是不符合中国古代史实的;C项错误,儒家实行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古代制度的本质 二、综合题(每题10 分,共10 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三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谁?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大臣的职责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1)秦始皇,统一中国。‎ ‎(2)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汉武帝:中外朝制;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两府三司制)。‎ ‎(3)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或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 ‎(4)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王”指嬴政,这是历史常识问题,材料中的“六王毕,四海一”指的是国家统一,所以功绩就是指统一了国家。‎ ‎(2)宰相的主要职责在材料二有明确的描述,例如,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就可以作为答案。汉武帝的措施是内外朝制度,唐太宗的措施是三省制度,宋太祖则是两府三司制,这些都是基本识记点。‎ ‎(3)军机大臣的职责是跪受笔录,这个答案是固定的,也是基本识记点。‎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有两个,一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二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但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仅仅是反映的第一个趋势。‎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