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

‎2018-2019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 ‎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 方分权体质……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引文中“‘共生’名义下的地方 分权体制”指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制 D.郡县制 ‎2、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君主统而不治;大夫们很重要,不是因为其 职位,而是因为他们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这主要反映了( )‎ A.宗法观念的延续 B.分封体制的完善 C.君主权力的式微 D.官僚政治的建立 ‎3、有学者指出,中国选择皇位继承人的主要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从而常 常把不能胜任君主这一“至圣至明”角色的幼童、白痴和昏庸无能之徒推上皇位。这段话揭示了 ( )‎ A.君主政体的缺陷 B.皇位世袭制的弊端 C.宗法制度的桎梏 D.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4、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 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 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 A.民间社会发展有限 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 ‎5、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 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对材料中郡县制解读正确的是 ‎( )‎ A.导致秦短命而亡 B.有利于君主专制 C.不利于巩固政权 D.更有利于百姓 ‎6、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 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 一现象(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7、据史载,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从公元 1260 年到 1273 年,先后在京兆、利州、兴元三地往返迁易治 所,其管理地区有时包括四川、甘肃,有时则各自分出别立“行省”。这体现出( ) A.元朝设行省的目的不明确 B.广阔疆域是行省设置之根源 C.行省职权有一个变动过程 D.元朝部分行省的结构变化 ‎8、宋初文书写道:“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 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朝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 57 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 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 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 C.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9、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 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 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宦官职掌裁定权 C.皇权至高无上 D.丞相制度被废除 ‎10、乾隆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并标榜,“前代所以亡 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 上述材料表明乾隆帝时期( )‎ A.政治统治比较清明 B.官员管理比较严格 C.注重对官员的控制 D.善于提高官员品德 ‎11、梭伦将民主因素引入雅典城邦时说:“一个统治者的最大光荣是创造一个民众的政府。”他相 信没有人是值得完全信赖的,因而提出对所有行使权力者的行为实行有警觉的控制。这体现了古 代雅典对( )‎ A.民主和平等的追求 B.官员权力的有效监督 C.直接民主毫无控制 D.私人权利的肆意践踏 ‎12、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与以选举为原则的现代民主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在雅典人的思 想中,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分析里,选举所代表的不是民主政治,而是贵族或精英政治,民主政 治的根本原则是平等。”这一平等原则在雅典政治生活中主要体现为( )‎ 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实行抽签和轮流执政 C.定期召开公民大会 D.全面推行陶片放逐法 ‎13、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 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雅典民主( ) A.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 C.政治决策过于随意 D.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14、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 18 岁的 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说明雅典( )‎ A. 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 B. 注重权利意识的培育 C. 注重责任意识的提升 D. 注重程序的公平公正 ‎15、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 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 )‎ A. 注重实际不崇尚理论 B. 主要是私法而非公法 C. 奠定近代欧洲法律基础 D. 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16、1642 年 6 月,英国议会向国王查理提出了《十九个命题》,宣称查理接受这些命题就能解决他 们之间的冲突。它要求所有国王的顾问和某些官员的任命应当得到议会的赞同,法官应当享有安全 保障,议会的成员应当免予被拘捕,国王的特权不应包括私人指挥任何武装力量,以及在英格兰采 取保卫新教的各种措施,等等,英国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 A.导致了克伦威尔的独裁 B.推动了分权理论的发展 C.奠定了君主立宪的基础 D.责任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17、20 世纪以来,在英国议会投票表决过程中,多数党组织的内阁会要求其议会党团服从党纪,议 会党团的督导员则会指示本党议员如何投票,而多数议员因害怕失去党内任职机会也会接受督导员 的指示。材料反映了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内阁凌驾于议会之上 C.议会内阁制名存实亡 D.行政权力日益膨胀 ‎18、英国史学界对 1832 年议会改革后的议员成分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工业、商业和知识界等“中等 阶级”的议员,在议会中所占比例约四分之一;贵族(及其子弟)和地主议员占议员总数的一半以 上。这反映出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 )‎ A.抑制了“中等阶级”的发展 B.加速了贵族政治的瓦解 C.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D.使工业资产阶级控制了英国政权 ‎19、美国制定 1787 年宪法时,北方州代表想让国会有管理贸易的权力;但是,南方各州反对,他们 害怕国会运用这个权力来结束奴隶买卖。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即国会在 1808 年之前不会讨论禁止奴 隶买卖。这个方案( )‎ A.体现了美国宪法民主的精神 B.以妥协折中的方式维持了美国统一 C.彰显了美国结束奴隶制的意愿 D.充分暴露了美国奴隶社会的本质 ‎20、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约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 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 B.美国的民主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 C.确保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D.为保证三权分立机制的有效运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21题每小题26分,22题16分,共40分)‎ ‎21、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管理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 卿朝士,名儒辈出……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 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 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 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 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 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 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 就可以升一级官……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 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 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人们 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权奸专政 代不绝书。‎ ‎——胡绳《“国家之败,由于官邪”——我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政府自武帝后”出现了什么新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 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 的主要措施。(4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并指出其根源。(8 分)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4 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 ‎40 年代革命和 1660 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 和……它遏止了 1661 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 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化版社) 材料二 1746 年,乔治二世听取了卡特赖特勋爵和成廉·普特尼的意见,否决了由配兰(时任内阁 首相)提出的任命威廉·皮特为国防大臣的建议。配兰等人亳不退让,于 2 月 10 日带领全体阁员和 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当时就任命巴思伯爵为财政大臣,受命組阁。巴思 伯爵不是下院议员,又缺少一位能帮助他控制下院多数的得力助手,很难得到下院的必要支持。…… 他总共只当了两天“首相”,在英国近代政治史上创下了一个新记录。……乔治二世面临政治危机, 只好再请配兰等人复职。‎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 材料三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摘要)‎ 序号 生效时间 主要内容 ‎1‎ ‎1791 年 12 月 15 日 言论、信仰、出版、集会、示威自由 ‎2‎ ‎1791 年 12 月 15 日 携带武器的权利 ‎4‎ ‎1791 年 12 月 15 日 免于不合理的搜查与扣押 ‎5‎ ‎1791 年 12 月 15 日 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 ‎7‎ ‎1791 年 12 月 15 日 民事案件接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8‎ ‎1791 年 12 月 15 日 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 ‎10‎ ‎1791 年 12 月 15 日 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 ‎12‎ ‎1804 年 6 月 15 日 总统选举办法 ‎13‎ ‎1865 年 12 月 6 日 废除奴隶制度 ‎14‎ ‎1868 年 7 月 9 日 国籍、众议员选举,公民享有平等被保护权 ‎16‎ ‎1913 年 2 月 3 日 国会对所得税的征收权 ‎17‎ ‎1913 年 4 月 8 日 代表各州的联邦参议员必须直接选举 ‎19‎ ‎1920 年 8 月 18 日 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 ‎20‎ ‎1933 年 1 月 23 日 规定总统任期、国会议事程序 ‎24‎ ‎1964 年 1 月 23 日 选举权不受税收限制 ‎26‎ ‎1971 年 7 月 1 日 保护 18 岁以上公民选举权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政治制度发生 根本改变的原因。(6 分)‎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说明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政治根源。(6 分)‎ ‎(3)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4 分)‎ 江西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B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B A A A D D D C C C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A B D C A B D B B A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21 题 24 分,22 题 16 分。)‎ ‎21、 (1)局面:士人参政。 原因:政治上,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创建察举制);经济上,抑制富商的势力;文 化上,崇尚儒学,名儒辈出。(8 分) (2)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任答一点即可)(2 分) 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2 分)‎ ‎(3)弊端:因循守旧;吏治腐败;权奸专政。 根源:君主专制。(8 分) (4)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 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4 分)‎ ‎22、‎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原因:英国具有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光荣革命”吸取了以往的教训 并取得成功。(6 分)‎ ‎(2)基本原则: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内阁首相要得到议会(下院)的多数支 持。(4 分)‎ 政治根源:乔治二世试图突破《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对国王权力的限制。(2 分)‎ ‎(3)规定了公民的基本的自由与权利;废除奴隶制度;逐步降低了选举权的(种族、性别、 财产、年龄等)限制;进一步规定了联邦政府和各州的权利。(任答两点即可)(4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