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山国位于周王朝北部,长期以来被中原诸国当做外族人。战国时期一些儒家经典却认为,其他诸侯国都不同程度发生过以下犯上僭越周制的动乱,只有中山国是正统的“中国”。这反映了,当时 A. 地理位置是文化认同的核心 B. 宗法分封制维系了周朝统一 C. “中国”一词已具有文化内涵 D.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文化中心 【答案】C 【解析】材料认为中山国遵守礼制,是正统的中山国,说明“中国”一词已具有文化内涵,C选项符合题意。文化认同与地理位置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且宗法血缘关系并未长久的维持了周朝的统一,B选项排除。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文化中心,D选项排除。 2.“时间”是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重要信息。如表所列信息与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正确,故选A;唐朝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排除B;元朝在全国设立十个行省,排除C;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排除D。 3.《中国行政制度史》提到:(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例如: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又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统一的……这就形了“亲”与“贵”合一,“家”与“国”一体的政治体制。材料集中反映了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B. 维护尊卑关系,等级观念严重 C. 强化宗族认同,凸显贵族地位 D. 凝聚宗族力量,维护宗法制度 【答案】A 【解析】 通过材料“亲与贵合一,家与国一体。”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一体特点,故A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出等级观念,排除B;材料信息叙述的主旨不是凸显贵族地位,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家与国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维护宗法制度,排除D。 4.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类似的现象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不断重复上演。这主要反映了 A. 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没落 B. 小农意识深厚不谙熟世情 C. 近代中国国人民族意识淡薄 D.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当地居民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等信息可知,说明当时普通民众对国家政治漠不关心,国人民族意识淡薄,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统治腐朽没落,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当时中国国人民族意识淡薄,“小农意识深厚不谙熟世情”是材料内容体现的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材料反映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的问题,没有体现民族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问题,故D选项错误。 5.云南省会昆明是我国西南的一座美丽的城市。在某一时期这里出现了一座高等学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如下图),在这所学校里,汇集了当时中国的一大批学界精英,陈寅恪、闻一多、钱穆、冯友兰、罗隆基、钱端升、吴泽霖、费孝通、潘光旦、华罗庚、曾昭抡等皆名列其中。据此可以推测,“某一时期”是 A. 北洋政府时期 B. 新文化运动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日军侵略,北方大学内迁,组建了西南联大,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B、D都不是西南联大成立时间,排除。 6.某学者在研究九一八事变中所谓的“不抵抗命令”时查阅到两则重要史料(下图),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看 A. 证明蒋介石与不抵抗命令无关 B. 证明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 C. 当时并不存在所谓不抵抗命令 D. 材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证据链 【答案】D 【解析】仅从张学良的口述和采访中是不能得出不抵抗命令究竟是不是蒋介石发布的,A选项排除,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的结论,B选项排除。当时并不存在所谓不抵抗命令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C选项排除。 7.1983年,邓小平说:“要实行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这表明他 A. 坚持和平统一为唯一方式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 倡导两党间进行对等谈判 D.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实行第三次合作”可知邓小平主张与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谈判解决台湾问题,故C项正确;坚持和平统一为唯一方式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C 8.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 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 1982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D. 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全形成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对“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 表述正确的是B项;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五四宪法》,A项错误;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C项错误;“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D项错误。 9.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 1949年《共同纲领》宣布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B. 1949年与苏联建交 C. 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相关所学可知,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D选项正确。独立自主原则是我国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不能作为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排除A;中苏建交明显受到意识形态影响,不是外交成熟的标志,排除B;“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是针对当时情况,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的方针,不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排除C。 10.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得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B项正确;成文法是具体文字化的法律条文,故A项错误;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是雅典公民的民主,故C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古希腊的商品经济发达,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只是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 11.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从古希腊看,下列不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的成果的是 A. 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 B. 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 C.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D. 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答案】D 【解析】材料不是强调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促进了人的能力的发展,这样容易形成民主政治。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古希腊商业的发展。使人超越思想和行动的圈子,体现了人的价值。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选项ACD均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的成果,但是与题意不能反映相矛盾,故ABC错误。 12.英、美、法三国虽然被大西洋永远地分隔开了,但17、18世纪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A. 资产阶级和专制君主的斗争 B.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构建 C. 注重“权利”和“人权” D. 民主代议制和民主社会的完善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颁布了《权利法案》、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颁布了《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了《人权宣言》。颁布的文献都体现了“权利”和“人权”故选C;美国没有和专制君主斗争,A错误;B只符合英美,排除;D只符合美法,排除。 13.针对美国的联邦体制,托克维尔曾认为这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此理解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 地方各州自治权不断加强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D.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答案】C 【解析】美国的联邦制下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主权完整。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材料中的联邦制与三权分立不同,排除D项。 14.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相继发生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和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三大工人运动的先后兴起表明当时 A. 工人阶级拥有完善的组织机构 B. 资本主义制度失去多数人支持 C. 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重大缺陷 D. 工人阶级拥有成熟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突出,这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选项C正确;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多是自发组织而起,因此选项A排除;资本主义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不可能失去多数人的支持,因此选项B排除;当时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因此工人并没有成熟的指导思想,因此选项D排除。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说明 A.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B. 美苏两极格局土崩瓦解 C.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形成 D. 世界局部战争日益加剧 【答案】A 【解析】根据“20世纪50年代后,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结合所学,六七十年代,欧洲加强了联合,日本经济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说明两极格局被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所取代,A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土崩瓦解,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格局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C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6.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呈现 A. 五极世界格局 B. 巨人主宰的迹象 C. 多极化趋势 D. 经济多样化特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特点的能力,切入点是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暂时形成的是一超多强局面,故C正确; A、B不符合史实;D与材料无关。 17.如图是一幅关于苏联历史的漫画。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A. 直接导致两极格局的瓦解 B. 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C. 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形成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题干显示的是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两极格局的瓦解,故选A;苏联解体只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排除B;C说法片面,排除;20世纪6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排除D。 18.有俄罗斯学者把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两者都 A. 着力推翻沙皇专制 B. 推进俄国民主进程 C.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俄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二者都推进了俄国民主革命进程,B正确;A是二月革命任务;C和D是十月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19.《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材料反映的是富人影响力较大,不能得出其控制郡县的结论,故D不正确。 20.宋太祖一方面大幅度降低商税,并且明确公布详细税种和税率;另一方面发布法令,严厉打击走私行为,如私自贩盐十斤者,处死。这些措施 A. 有效缓解了宋代财政危机 B. 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 加强了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D. 有利于规范商业活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对商业的严格的规定有利于规范商业活动,D选项符合题意。仅从对商业活动的规定来看,是不能得出有效的缓解宋代财政危机的结论的,A选项排除。政府对商业活动的规范是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的,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问题,C选项排除。 21.太湖平原在宋代盛产粮食,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但到了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出现此变化主要由于明清时期该地 A.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B. 经济重心地位的削弱 C. 人口生育总量的膨胀 D. 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棉、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棉、桑的推广种植,粮食生产退居次要地位,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这体现了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苏湖地区,故B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也不会影响成为粮食输入地,“人口生育总量的膨胀”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是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22.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 A 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 B. 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 C. 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D.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答案】A 【解析】宋代城市出现的许多店铺,运用经营者的相关信息来命名,赋予店铺独特的标志,便于买家区分与辨认,显示出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故A项正确。虽然宋代城市中的许多店铺是以经营者的相关信息来命名,但这无法说明这些店铺就分布在居民区。故B项错误。题中并未提到有关宋代城市中店铺的地理位置的分布信息,无法得出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的结论。故C项错误。由题中所提供的信息,无法得出“首创”这一结论。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 23. 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A. 土地私有制 B. 中央集权制度 C. 重农抑商政策 D. 政治统治腐败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与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政治制度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政治统治腐败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现象,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24.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写道: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D. 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答案】B 【解析】“抢占了先机”是在17世纪,英国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所以说是“傲视全球”,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5.据统计,美国钢铁工业在1870—1905年间产量增加了9倍,企业数却减少了2/3;1880—1905年间造船吨位增加了1倍,而造船厂减少了1/2;农机制造业在1860—1905年产值增加5倍之多,工厂数减少了1500多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改良蒸汽机的开始推广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破坏 C. 国家干预以防止生产过剩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产量提高,但企业数量减少,这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出现垄断组织的结果,故D项正确;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生产力造成破坏,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时间信息来看,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排除C项。 26.下面是1784—1836年英国进出口相关贸易数据统计表(单位:%).据此表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英国 A. 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 B.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C. 重商主义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D. 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对原料的进口需求大大增加至67%,工业制成品对外出口量不断增长且高达91%,反映英国的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极其密切,故D项符合题意。A项,图表与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比重无关,故排除。B项,仅从对外制造品出口无法看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故排除。C项,此时英国处于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自由主义盛行,故重商主义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7.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于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雍滞不能出口。”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 A. 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外国商品质优价廉,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C. 洋人在中国内地自由经商,买办开始出现 D. 洋行大量增加,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厦门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雍滞不能出口”可以看出,随着西方国家侵加深,中国传统的家庭纺织业解体,故A正确;材料可以看出外国商品在中国销售情况,但只局限于福州,不能代表全国,排除B;洋人到内地经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厦门,排除D。 28.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冲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市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治业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 A. 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 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 C. 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小 D. 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外国商品的输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逐渐破产。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A选项符合题意。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但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B选项排除。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大,C选项排除。列强的经济侵略总体上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没有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D选项排除。 29.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 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 B.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上海的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D. 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1867年到1894年上海的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究其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成为了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能得出出口额增长与否的结论,D不正确。 30.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企业则依附于洋人。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 清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民族企业的发展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且先天不足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资金有依赖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有的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企业则依附于洋人”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主要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所决定的,故选C。材料中显示企业有的依赖政府支持,有的依附于洋人,因此A和D选项都是片面性,排除A、D。材料中看不出清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排除B。 二、选择题 31.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的“优越性”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剖析一下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 材料二、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J·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由许多共和国组成一个邦联或者一个强大的君主国或贵族统治的国家。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体现责任代议制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中“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2)材料二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据材料指出英国政治制度“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原因何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为现代民主的代表,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具有自己特点的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1)古代雅典对公民的身份作了严格限制,享受民主权力的只是极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奴隶、外邦人、妇女和未成年人没有公民权;其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民主。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原因:英吉利民族尊重传统、崇尚中庸;“光荣革命”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并取得成功。 (3)突破: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国,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实行代议制民主,突破了直接民主的限制;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防止了权力的滥用。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1)结合所学,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缺陷可以从民主范围上、民主性质上和民主方式上、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等方面归纳。 (2) 由材料“光荣革命 ……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可见“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二小问,由材料“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教训”,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归纳。 (3)由材料“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体现责任代议制的政府。”,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不足,可以答为: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国,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实行代议制民主,突破了直接民主的限制;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防止了权力的滥用。 (4)结合所学,新中国建立了具有自己特点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阅读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4)据材料四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答案】(1)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2)政策:重农抑商。 目的:巩固王朝统治 (3)现象:苏州丝织业发达;工匠和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劳动关系。 本质:资本主义萌芽。 (4)因素: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 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信息可以得出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是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 (2)材料二意思是政府下令规定农民可以穿着丝绸等布材料的衣服,商人不可以穿丝绸布料的衣服,反映了明朝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规。由此也可以看出其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统治。 (3)材料三中“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说明了纺织业比较发达;“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说明了雇佣关系的存在。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所以其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 (4)材料四的主旨是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着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其表现就是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其影响是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