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5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四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件)(58张)
考点一 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 .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的背景 (b) 19 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内部危机严重。 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b) ① 1840—1842 年中英鸦片战争。 ② 1856—1860 年英法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 1883—1885 年中法战争。 ④ 1894—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 ⑤ 1900—1901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 》 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c) ① 《 南京条约 》 五口通商与协定关税以及之后美、法等国在中国取得的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列强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中国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 马关条约 》 开放沙市、重庆与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影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 《 辛丑条约 》 严禁中国人民反帝,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c) 列强侵华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另一方面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黄海海战 (b) 1894 年甲午战争中,中日舰队在黄海进行的决战,中国失去黄海海域制海权。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b) 1895 年 《 马关条约 》 签订后,台湾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的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开展的反对割让台湾,抗击日本侵略的爱国斗争。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领导的中国军民抗击沙皇俄国侵略新疆的斗争, 1881 年中俄 《 改订新约 》 收回包括伊犁在内的全部新疆领土。 1884 年设新疆行省。 3. 近代前期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特点 ( 拓展 ) (1) 斗争阶层的多样性。既有政府组织的军事斗争,如黄海海战、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又有人民自发组织的斗争,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及义和团运动等。 (2)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由附属于政府逐步走向独立。 (3) 斗争英勇顽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4) 大多以失败告终。除左宗棠收复新疆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外,其余都以失败告终。 4. 中日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的救亡活动 ( 拓展 ) 内容 链接点 政治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为挽救民族危机呼号奔走,其活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经济 实业救国 文化 学习西方民主思想,深入到制度层面,由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 1. (2019· 暨阳联谊学校 4 月联考 ) 近代某一次战争之后, “ 日本取代中国成为远东头号强国,它南有台湾,北有朝鲜,取得了日后向东南亚推进的稳固基地,也构成了进军满洲的跳板 ” 。关于该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 A. 北洋舰队在此战争中全军覆没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福州因此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D. 刘永福率领台湾义军抗击入侵日军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 “ 取代中国成为远东头号强国 ” 、 “ 南有台湾 ” 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次战争是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 A 项正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始于鸦片战争,故 B 项错误;福州被迫开放始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故 C 项错误;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甲午战争之后的反割台斗争中抗击日军,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 “ 鸣锣罢市 ” ,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这一历史事件是 ( ) A. 黄海海战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 淞沪会战 D. 枣宜会战 解析 根据材料中 “ 中日甲午战争后 ” 可以得出不是黄海海战,故 A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引发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 B 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 1937 年的日本侵华时期,故 C 项错误;枣宜会战发生在 1940 年的抗战时期,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考点二 伟大的抗日战争 1. 中国军民的浴血抗战 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b) ① 九一八事变: 1931 年日本关东军侵略中国东北,拉开了中国人民 14 年抗战的序幕。 ② 卢沟桥事变又称 “ 七七事变 ” , 1937 年日本炮击宛平城和卢沟桥,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 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b) 1937 年 12 月制造南京大屠杀;公然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下,以国共合作为核心,各阶层广泛参与建立的全民族抗战的旗帜; 1937 年 9 月国共合作宣言发布,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是中华民族实现抗战完全胜利的根本原因。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b) ① 国民党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 ( 平型关大捷 ) 、徐州会战 ( 台儿庄大捷 ) 、武汉会战;枣宜会战。 ② 共产党敌后战场:在洛川会议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运动战 ( 反 “ 扫荡 ” 、百团大战 ) 。相持阶段后,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c) 是中国近代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 抗日战争的特点 ( 拓展 ) (1)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全民族抗战。 (2) 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 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 (4)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 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 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3 . 七大视角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崛起 —— 全民族抗战 ( 拓展 ) (1) 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 参战:全国各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 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 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 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 基础: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抗日战争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7) 影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出巨大牺牲与贡献,提升国际地位与民族自豪感。 1. (2019· 嘉兴丽水 3 月联考 ) 该胜利打破了日军 “ 不可战胜 ” 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 “ 恐日病 ” ,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 “ 胜利 ” 是 ( ) A. 平型关伏击战 B. 台儿庄大捷 C. 枣宜会战 D. 百团大战 解析 由材料 “ 该胜利打破了日军 ‘ 不可战胜 ’ 的神话 ” 可知,这次胜利指的是平型关大捷,故选 A 。台儿庄大捷为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时间晚于平型关大捷,排除 B ;枣宜会战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组织的一次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 C ;百团大战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组织的一次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战的士气,不符合题意,排除 D 。 答案 A 2. (2019· 五校高三一联 )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 “ 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 ” 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 ) A.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B.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C.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D.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而非解放战争时期,故 A 项错误; “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 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反抗侵略者的决心,故 B 项正确; “ 打倒列强,除军阀 ” 是北伐战争时期,故 C 项错误;红军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考点三 辛亥革命 1 . 辛亥革命的历程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 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武昌起义的爆发 (b) 1911 年 10 月 10 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的军事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的建立 (b) 1912 年 1 月 1 日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资产阶级法律原则,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 (1)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 意义 ① 政治民主化: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 思想近代化: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③ 经济近代化: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在 1912—1919 年间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④ 社会生活近代化:移风易俗,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⑤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 全球史观 ) 。 3 . 辛亥革命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借鉴 ( 拓展 ) (1) 指导思想上: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 (2) 政体方面:学习西方,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在政权组织方面借鉴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等原则。 (3) 思想内容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和以法治国的原则,这在本质上与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一致的。 1. (2019· 暨阳联谊学校 4 月联考 ) 孙中山自欧东返,在横滨会见宋教仁、陈天华等人时说: “ 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事、元末朱 ( 元璋 ) 陈 ( 友谅 ) 张 ( 士诚 ) 明 ( 玉珍 ) 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 此后不久,孙、宋等人为防止中国重蹈秦末、元末之乱采取的举措是 ( ) A. 南北议和 B. 武昌起义 C. 成立同盟会 D. 建立中华民国 解析 材料中 “ 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 ” 讲的是同盟会成立前的状况,当时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纷纷组织反清起义,各自为战。孙赴日后联合各革命团体,成立了同盟会,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2. (2018· 衢湖丽高三 9 月质检 )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场理性的革命,因为当革命初具话语权不久,革命党人便已采取暴力与和平兼备的方法来争取实现预期目的,从而减少因战争带来的破坏力,下列史实最能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 ) A. 同盟会的成立 B. 武昌起义 C.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D. 清帝退位 解析 同盟会的成立谈不上是暴力与和平兼备的方法,故 A 项错误;武昌起义是采取暴力手段实现预期目的,故 B 项错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没有采取暴力手段,故 C 项错误;清帝退位是资产阶级革命党、袁世凯与清政府采取暴力和和平兼备的手段达到的,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考点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 1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五四运动 (c) 1919 年 5 月兴起的一场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 “ 一大 ” (b)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b) 1922 年,中共 “ 二大 ”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国民大革命 (b) 1924 年至 1927 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革命统一战线为旗帜,新三民主义为指导纲领兴起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 ① 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 1927 年 9 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 10 月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 “ 工农武装割据 ” 的星星之火。 八七会议的召开和会议内容 (b) 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秘密会议,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 (b) 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建立,是我们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与尝试。 红军长征及其意义 (b) ① 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红军因第五次反 “ 围剿 ” 失利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② 遵义会议,是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 长征铸造了长征精神,为革命留下宝贵精神遗产。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c) 1947 年,党在解放区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 (b) ① 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② 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2.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c) (1) 改变广大人民地位: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 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 改变世界力量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3. 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 (1919—1924) → 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7) → 抗日战争时期 (1931—1945) →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 1. (2018· 浙江 “ 温州十五校联合体 ”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 ) 近代某电文载: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 沪上风潮 ” 表明 ( ) A. 上海成为 “ 五四 ” 运动的中心 B. 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C. “ 工农武装割据 ” 的星火点燃 D. 抗日救亡运动得到蓬勃发展 解析 材料 “ 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 ” ,指上海 “ 三罢 ” 斗争,将五四运动推向高潮,故 A 项正确;材料叙述为五四运动,故 B 项错误; “ 工农武装割据 ” 始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故 C 项错误;抗日救亡运动,指九一八事变后,各地工人、学生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罢工、罢课,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和示威游行,反对不抵抗政策,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 (2018· 七彩阳光联盟高二期末联考 ) 对下图漫画 “ 关起门来打狗 ” 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准确的是 ( ) A. 东北抗日联军痛击日军取得了大胜 B. 八路军敌后抗战消灭敌军有生力量 C. 解放军在东北与国民党军战略决战 D. 辽沈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解析 根据漫画中 “ 锦州大捷、东北蒋匪 ” 等文字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痛击国民党军的史实,锦州属于辽沈战役中的重要战场,而辽沈战役属于三大战略决战之一,故可以得出解放军在东北与国民党军战略决战,选 C 项。根据 “ 东北蒋匪 ” ,可知当时打击的是国民党军,而非日军,故排除 A 项。八路军敌后抗战打击的也是日军,而非 “ 东北蒋匪 ” ,故排除 B 项。材料看不出辽沈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事实上,辽沈战役是三大决战的第一场,并不能得出消灭国民党军主力,故排除 D 项。 答案 C 考向 1 民族的沉沦与觉醒 ——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 [ 能力认知 ] (1) 大陆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领导人物 (2019·4) (2) 两次鸦片战争 (2018·11) (3) 领事裁判权 (2018·4) (4) “ 租界 ” 成因与影响 (2017·11) (5) 《辛丑条约》与中国巨变 (2017·4) (6) 《南京条约》的内容 (2016·4) 【考题例证】 (2019· 浙江 4 月选考 ) 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 ) ① 邱逢甲 ② 徐骧 ③ 刘永福 ④ 丁日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抓住题干要求 “ 反割台斗争 ” 。丁日昌是黄海海战中的民族英雄。 _ C [ 备考导向 ] 挖掘 认知 深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1) 从目的看,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 从战争过程看,侵略者的数量由英国变为英、法、俄、美,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天津、北京。 (3) 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拓展 教材 宽度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 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 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 学习西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 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感悟 核心 素养 家国情怀 —— 鸦片战争中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考向 2 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 —— 抗日战争 [ 能力认知 ] (1) 台儿庄战役 (2019·4) (2) 洛川会议确定全面抗战路线 (2018·11) (3) 华北事变与抗日救亡 (2018·4) (4) 淞沪会战 (2017·4) (5) 平型关大捷 (2016·10) (6) 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 (2016·4) 【考题例证】 (2019· 浙江 4 月选考 ) 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 “ 这次打仗 …… 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 …… 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 …… 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 ” 这场 “ 仗 ” 指的是 ( ) A. 太原会战 B. 百团大战 C. 枣宜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抓住题干中的时空提示:抗战、鲁南 ( 山东南部 ) 。 _ D [ 备考导向 ] 挖掘 认知 深度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 组织领导: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 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 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 国际因素: 1942 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链接 新教 材 抗战胜利的意义 (1) 是中华民族经历了民族磨难与牺牲,经过全民族英勇、顽强的奋斗赢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2) 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3)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感悟 核心 素养 家国情怀 —— 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国家意识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逐渐转变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意识空前高涨,推动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联合抗战。在国家意识引领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 (1) 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 (2018·11) (2) 三民主义的内容 (2017·11) (3) 辛亥革命与缠足陋习的改变 (2016·10) 考向 3 争取自由民主的斗争 —— 民主革命 [ 能力认知 ] 【考题例证】 (2018· 浙江 11 月选考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 “ 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 。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 A. 君主立宪制 B. 总统制 C. 责任内阁制 D. 君主制 抓住关键信息:国务员 “ 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 ,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的是民主共和体制。 _ C [ 备考导向 ] 挖掘 认知 深度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体现的政治原则 (1) 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2)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 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 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方式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集体负责与共进退原则。 链接 新教 材 辛亥革命的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感悟 核心 素养 唯物史观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辛亥革命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这些因素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向 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革命的探索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能力认知 ] (1) 国民革命 “ 北伐 ” (2019·4) (2) 中共一大的召开地 (2018·4) (3)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017·11) (4) 中共 “ 一大 ” 在上海召开的条件 (2016·10) (5) 长征精神 (2016·10) 【考题例证】 (2019· 浙江 4 月选考 ) 1922 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 “ 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 …… 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 ” 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 湖北新军起义 B. 护国运动 C. “ 二次革命 ” D.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结合题干时间信息 “ 1922 年 ”“ 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 ” ,可判断为国民革命运动前夕。 _ D [ 备考导向 ] 链接 新教材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创及其意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 “ 工农武装割据 ” 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挖掘 认知 深度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 革命任务: “ 打倒列强,除军阀 ” 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 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 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感悟 核心 素养 家国情怀 —— 五四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五四精神蕴含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先进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核是爱国主义,激励无数进步青年投身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典例 1 】 (2018· 浙江 11 月选考 )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早在 1937 年 8 月 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所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 会议时间限定项 心关键,是使 “ 抗战发展为 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 。 这次会议是 ( ) 会议内容限定项 A. B. C. D. 遵义会议 1935 年 1 月长征途中解决党内路线方针问题 瓦窑堡会议 1935 年底,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洛川会议 1937 年 8 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中共七大 1945 年春,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抓题眼 会议时间和内容是题眼所在,需了解各项中会议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析错因 对各会议的召开时间和主要内容识记错乱。根据 “ 1937 年 8 月 ” 和 “ 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 可排除 A 、 B 、 D 项。 _ C 【典例 2 】 (2018· “ 温州十五校联合体 ” 期中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 分 ) 材料一 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 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 …… 一则曰, 即片面最惠国待遇 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 即领事裁判权 —— 摘自薛福成的《筹洋刍议》 材料二 20 世纪上半叶,面对民族危亡与重建国家的双重任务,在经历了种种思潮和运动的激烈碰撞以后,中国人否定了西方式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近百年衰败化、半殖民地化的趋势和分裂战乱局面结束。 —— 编自马克垚等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也。 1949 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 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 指对中国革命历程来说 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 一次最少为外人 所知的事件 。 指在外部世界不被西方认可 ——( 美国学者 ) 费正清 (1) 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一提及的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并 “ 贻害于无穷 ” 的 并 (4 分 ) 写出 两大特权 , 简析 “ 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 ” 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 直接 “ 写出 ” 即可 即领事裁判权的消极影响 化、半殖民地化的趋势和 结合所学知识 , 简述 “ 中国近百年衰败 部分答案来源于教材基础知识 (2) 依据材料二并 归纳指出 世界意义 。 在费正清看来, “ 1949 年以来的中国 革命 ” 的意义 分裂战乱局面结束 ” 具有的 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实际是对费正清观点的理解 所在。 (6 分 ) (1) 两大特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消极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 或凸显半殖民地社会特征 ) 。 (2) 世界意义: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 意义所在: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当时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 。 评分 细则 (1) 两大特权各 1 分;消极影响 2 分。 (2) 世界意义每点 2 分,最高 4 分;对费正清观点的理解 2 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增分 策略 (1) 明确设问考什么:列强获得的特权及 “ 消极 ” 影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和知名学者观点的理解。 (2) 知道答案来源:材料信息+所学知识。 失分 析因 (1) 就事论事,不会延伸:如消极影响只看到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忽视这是半殖民地特征之一。 (2) 审题不清:忽视 “ 世界意义 ” 的限定设问。 (3) 知识迁移理解欠缺:如僵化认识费正清 ……“ 意义 ” ,实际应是对费正清观点的理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