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名校联盟(珠海一中、中山纪中)2019-2020学年高二9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名校联盟(珠海一中、中山纪中)2019-2020学年 高二9月联考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大禹治水,《诗经》赞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尚书》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传》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史记》中亦有记载:“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据此分析,下列历史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 B. 无法断定大禹治水的真实性 C. 《史记》的记载最可信 D. 题干中史料都属于口述史料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诗经》《尚书》《左传》《史记》中都有对大禹治水的赞誉,但都属于第二手史料,不能断定大禹治水的真实性。故答案为B项,A项排除。C项,《史记》与《诗经》《尚书》《左传》同属于文学作品,不能比较谁比谁的可信度更高,排除;D项,材料中几部作品的描述都是文学史料,不是口述史料,排除。 2.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A. 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B. 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C. 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D. 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答案】D 【解析】以法律条文规定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体现了秦律对民生和社会实际问题的关注,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对有关农耕的规定和重视,ABC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 3.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吏卒供给输送的劳苦。这些做法 A.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 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C. 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 D. 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可知,体现的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西汉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造成诸侯势力膨胀属于郡国并行制的弊端,排除;D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的传统政策,没有改变,排除。 4.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地区时代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北 湖南 云南 汉代 18 19 4 5 1 1 1 4 1 1 1 唐代 32 11 32 24 5 15 18 12 44 20 29 4 7 1 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答案】D 【解析】材料可见,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唐代治水次数比其他地区增加的更多,这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农耕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D项符合史实和材料;唐代,江浙等黄河流域的治水次数可见,长江流域的治理超过了黄河,故A项错误;B项的“显著成效”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C不正确。 5.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艺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 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 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C.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D. 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体现出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故A正确。题中并未说明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比较,且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故C错误。题中并未说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程度,故B错误。题中仅说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规模,并未说明政府鼓励其发展,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6.公元10年,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若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若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这一措施 A. 体现了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 B. 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 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 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以巩固统治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可知,这体现的是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五均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市场;C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并未被废除;D选项错误,封建政府的政策制定出发点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据下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史料 出处 “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江南之地,火耕水耨” 《汉书·武帝纪》 “江南地产,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地理志》 “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公差易” 《晋书·食货志》 “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 《隋书·地理志》 A. 生存环境恶劣 B. 耕作方式粗放 C. 饮食结构单一 D. 生态破坏严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四则材料都涉及江南地区的耕作方式是“火耕水耨”,是一种原始的耕种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生存环境恶劣,只有《汉书·武帝纪》中涉及汉武帝惧怕江南的气候环境,A项错误。民食鱼稻不等于饮食结构单一,C项错误。四则材料涉及江南地区的耕作方式等内容,与生态破坏严重无关,D项错误。 8.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 标志国家户籍制度的成熟 B. 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 使政府摆脱对门阀依赖 D. 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答案】D 【解析】实行“土断”制度,清查隐匿人口,将其编入国家户籍,这有利于打击门阀士族的经济力量,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土断”是户口清查,而非土地制度,排除B;选项C表述绝对,南朝时期的门阀势力依然强大,排除。 9.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A. 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 B. 体现了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 C. 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 D. 体现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主要阐释的是交换方式的变化,而“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不能全面概括变化,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宋代商品贸易高度繁荣,而不是有所退化,且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由“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到“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的交换方式及内容的变化可得出宋代商品市场得到了拓展,故C项正确;通过贸易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出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故D项排除。 10.宋代圩田开辟十分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这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圩田是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更多,生产力水平提高,并非重在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选项错误,圩田开辟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 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 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一是政府间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平息倭患”主要与戚继光抗倭相关,此时是16世纪,世界也因新航路的开辟而日益连在一起。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事实上闭关锁国政策也没有终结,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存在,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的时间“明朝”不符,排除;D项,虽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2.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C 【解析】材料“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 13.姑苏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现象变化的原因是 A.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B.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C.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D.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明代苏州城外荒凉的黄家巷到清代成为繁荣的城镇,联系所学可知,是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的繁荣,故A正确。历朝基本上推行鼓励垦荒,但很难使一个地方变成人物殷富之地,只有商品经济发展才能出现,故排除B。小农经济下,对人口的增长有影响,但较短时间难以导致一个当时与政治影响无关的地区成为繁荣的城镇,只有商品经济的发展才能出现,故C错误。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排除D。 14.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庚申之变”后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 A.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B. “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 C. “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 D.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题眼是“‘庚申之变’后30年”。根据所学,“庚申之变”实际上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符合“庚申之变”后30年(1890年前)中国社会的变化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故A项正确;B、D两项反映的是辛亥革命,C项反映的是戊戌变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C、D三项均错误。 15.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或票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首创于清道光时期,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主要反映出 A. 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B. 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C. 列强入侵严重破坏中国经济 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票号相继撤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南方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社会动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近代银行制度的出现;C选项错误,材料只显示了在南京周边票号撤庄的现象,说明票号撤庄的主要原因不是外敌入侵;D选项错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上述材料最能反映出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 B. 外国经济侵略的加深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可知,洋纱洋棉冲击了土棉土纱,这体现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选项D正确;材料中涉及的依然是外国商品,而非资本,选项A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出外国经济侵略的进一步加深,排除B;百姓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这依然属于家庭手工业部分,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机器生产方式,排除C。 17.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 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D. 防止产生私人垄断资本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可知,孙中山强调国家社会主义的目的是防止大资本家势力的出现,即预防贫富分化,以实现民国富强,说明孙中山意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选项C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的内容,排除A ;选项B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孙中山不是防止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而是以国家垄断形式限制私人垄断的发展,选项D偷换概念,排除。 18.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 A. 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B. 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 C. 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 D.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的价格是统一市场形成的直观标志;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表明,当时贵州的农业仍被封闭在扩大了的自然经济圈即地方小市场中,说明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体现的是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这种悬殊的价格差与国际市场无关、与工业原料的需求状况无关,排除A、B项;题干没有涉及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9.1953年9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凡是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只进行一些必要维修工作。这个指示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 A. 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 B. 限制城市入口的过快膨胀 C. 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 D. 重新规划工业城市的建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根据材料时间“1953年9月4日”可知此时为“一五计划”期间。从“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以“156”项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政府明确了城市要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服务,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一切以工业为中心,工业是主体,城市是配套,城市现代化通过工业化来实现。城市发展目标被明确为以重工业化为核心选择优先发展工业城市,把力量集中在重点工程所在城市的建设,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不能仅根据“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而片面推断出限制城市人口的过快膨胀,排除B项。“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以及“ 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D项。 20.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这项政策 A. 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 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中央的决策来看是对包产到户这一方式的最大肯定,说明中央试图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故A项正确;B选项说法错误,这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 A选项说法错误,1978年后才逐渐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点睛:材料“1961年3月”““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1.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下表系列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 A. 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 B. 主张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 C. 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 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可知,是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的总结,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的本质思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故A项正确。“北方谈话”是经济领域的意见,故B项错误。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C项错误。“南方谈话”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故D项错误。 22.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l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 A. 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C. 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 D.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93年中央l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可知,土地承包在原有承包期基础上再延长,还赋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些表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B正确;据材料“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知,没涉及土地承包权质变问题,A错误;据材料只是土地承包期的问题,没有反映采取措施消除农业经济发展障碍问题,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产业结构调整,D错误。 23.马修·博尔顿不仅为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提供了经济保障,而且将蒸汽机推向市场,使其获得广泛应用。英国人把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的头像同时印在50英镑纸币(2011版)的背面。这主要表明,英国人认为 A. 技术推广和创新同样重要 B. 发明创造必须重视团队合作 C. 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完成 D. 国家应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 【答案】A 【解析】“英国人把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的头像同时印在50英镑纸币(2011版)的背面”说明英国人对这两个人的认可,进一步说明马修•博尔顿对蒸汽技术的推广和瓦特对蒸汽技术的创新一样重要,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团队合作,故B项错误;C项和材料无关,故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 24.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B. 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C. 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 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00—1850”、“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等可知,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得以普及,交通也变得更加便利,故才会有材料所述情形,B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劳动人民购买力并未获得提高,排除A;CD两项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而材料说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 25.下图是1925年美国消费者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根据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整理)。这份统计数据反映了美国 A. 贫富分化使社会购买力明显下降 B. 消费市场孕育着极大不安全因素 C.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D. 股票投机过度导致市场虚假繁荣 【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为美国消费者分期付款的方式超前消费的情况,由表中信息可知,分期付款所占比例较大,分期付款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刺激生产者进一步扩大生产,最终导致产品的过剩,由此可知当时的消费市场孕育着极大不安全因素,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购买力下降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一段时间的消费情况,不能得出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股票问题,D不正确。 26.1933-1939年美国联邦资金在全美各地区的分配中,美国西部17个州获得的资金在各州中名列前茅。有人认为“在促进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经济发展中,公共资金正在取代私人资本,使一些西部人的关注点从华尔街转向了华盛顿”。这说明了罗斯福政府 A. 扩大了在西部的影响力 B. 把西部开发作为新政的核心 C. 推动了西部的经济转型 D. 打击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扩张 【答案】A 【解析】对西部的国家投资比例提高是因,扩大了在西部的影响力是果,故选A;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工业恢复与发展,排除B;经济转型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材料无体现,排除C;加强国家干预不等于打击私人资本,美国依然坚持私有制,新政主要是要规范私人垄断资本行为,规避自由放任、盲目生产,排除D。 27.如下表为1928-1934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表(单位:万普特)。由此推知,当时苏联 年份 粮食总产量 粮食收购数量 出口数量 1928 7330 1070 27 1929 7170 1660 17 1930 7710 2100 480 1931 6950 2280 520 A. 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加快 B. 粮食减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C. 集权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D. 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粮食出口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8-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变化不大,但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确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发展工业,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经济危机爆发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无关;C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粮食总产量变化不大,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农业并未获得明显的发展;D选项错误,此时期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实行市场经济。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8. 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 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 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 C.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 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答案】A 【解析】1964—1982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是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它的最大缺点是仍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体制僵化,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29.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A. 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 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 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政府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结果造成更大程度的通货膨胀。为了解决此问题,英国政府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故B项正确,C项错误;扩大福利国家规模属于政府加强干预的手段,故A项错误;美国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故D项错误。 30.1958~1979年,世界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由19.9%和5.5%增加到27%和7.9%。同期,在初级产品出口中原料的比重降幅最大,其次是食品,它们分别由14.8%和19.9%下降到7.2%和10.4%。这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A.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 B. 世界各地区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C. 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日益严重 D.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世界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由19.9%和5.5%增加到27%和7.9%”“在初级产品出口中原料的比重降幅最大,其次是食品,它们分别由14.8%和19.9%下降到7.2%和10.4%” 和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促使工业产品出口增加,而初级产品出口下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地区之间的工业发展情况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世界各地区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B项错误。不能通过发展中国家减少食品出口,推断出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日益严重,C项错误。材料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没有涉及全球化的影响,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人按经营类别分属不同的“行”(行会),行会作为政府助手,发挥着控制和管理商人的作用。明代,远离故土经商的人越来越多,需要把同乡人团结起来互相帮助,于是,除了原有的“行”以外,又出现了以血缘和乡谊为纽带的商帮、会馆。有的富商大贾通过这些商人组织的号召力与官僚分庭抗礼,一个商帮往往是一方经济势力的代表,他们的活动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试论我国封建社会商业行会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 1900年,清商务大臣盛宣怀提出:要“效法西欧,振起商战……尤以创设商会为入手要端。”1904年,商部上奏清廷:“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至富强。而揆厥(揣摩)由来,实皆得力于商会。”成立商会能够“通商情、保商利。”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等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到1906年,我国各地已建立商会、商务总会110个,逐渐成为各地区商人的组织。 ——摘自《商会的历史演变》 材料三 到1988年,全国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成为国营、集体、私营、“三资”等各类工商企业携手发展的社团组织。各地工商联参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积极进言建议。同时,并积极反映并参与解决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的用地、乱收费、乱募捐、财产安全、法律保障等问题。90年代中期,工商联已同海外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发起成立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会合作联盟,71个国家的80多个商会都加入联盟中来。 ——摘编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会的崛起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到明代商人组织职能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成立商会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国工商联的作用。 【答案】(1)变化:由附属于政府、帮助政府控制、管理商人的组织到独立于政府、维护商人利益的组织。 原因: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乡土宗法观念的存在;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抑商观念的淡化)。 (2)背景:有识之士的推动;西学东渐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近代化)的影响;清政府实施“新政”改革;救亡图存(求强求富)的需要。 (3)作用:有利于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代表工商业者参政议政;维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加强中外经济联系;推动国内企业走向世界。 【解析】 (1)一问可根据材料一 “宋代…行会作为政府助手,发挥着控制和管理商人的作用…明代…把同乡人团结起来互相帮助…通过这些商人组织的号召力与官僚分庭抗礼”从商人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及作用进行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明代区域贸易发展、传统宗法观念影响、商人社会地位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二“清商务大臣盛宣怀提出:要“效法西欧,振起商战…1904年,商部上奏清廷:“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至富强…“通商情、保商利。”并结合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可从历史人物倡导、商业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民族危机加深进行概括。 (3)根据材料三“成为国营、集体、私营、“三资”…社团组织…参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积极反映并参与解决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的用地、乱收…近300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发起成立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会合作联盟”结合所学从经济体制改革、议政维权、加强中外经济联系及企业国际化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32.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战后的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3年7月美英两国发表了各自的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方案,美国的“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情况认缴一定的份额,各国投票权的数额取决于认缴份额的多寡。……1945年12月27日,“布雷顿森林协定”在美国国务院内举行签字仪式。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卷 材料二:美国50~70年代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为顺差,——为逆差。 ——曹宏苓《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三:上世纪70年代,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出现了一批急需金融援助的发展中国家。但要从IMF和WB获得紧急贷款或其他信贷就必须进行特别的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贷款”。所谓改革,即实施“结构性调整计划”——放开市场、消除投资管制、由世界市场来决定利息和利率、缩小公共部门的规模、取消补贴等。 ——尼尔弗格森《货币堀起:世界金融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人怀特建议的真实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2)有学者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不同类别的参与国都产生了双重影响。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小论文论证这一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80字左右) 【答案】(1)意图: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或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背景: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或成为最大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难以维系(或原有世界金融体系混乱) (2) 论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不同类别的参与国都产生了双重影响。 没有或不准确不得分 论据 没有史实或没有结论的最多;只有一个方面影响(积极或消极)最多 对美国,因为掌握金融霸权,美国在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固定汇率制使美元不断贬值,黄金大量外流;对日本和西欧的贸易逆差也使美国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对日本和西欧,由于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战后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因为用美元结算的方式使它们在经济上长期受制于美国(或在外交上也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得到世界银行的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但由于受到诸多贷款限制,使它们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慢(或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来越大)。综上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参与国都产生了双重影响。 论证 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 没有按照美国、西欧日本、发展中国家三个类别来答题的不给分。 【解析】 (1)依据材料“‘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情况认缴一定的份额,各国投票权的数额取决于认缴份额的多寡。”结合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可知,美国人怀特建议的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结合所学从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传统金融体系的混乱等角度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论证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不同类别的参与国都产生了双重影响的观点。依据材料“美国50~70年代的进出口贸易情况”的数据结合所学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美元贬值黄金外流、在与日本和西欧的贸易中受到打击、促进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西欧和日本长时间受制于美国、促进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等方面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