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从清朝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 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 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从本质上看,这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 B.顽固势力大大超过了改革势力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 D.传统君主体制的创新能力减弱 2.下列近代重要文献,按照出现顺序正确的是( ) ①《资政新篇》 ②《海国图志》 ③《法俄革命之比较》 ④《新学伪经考》 A.②④③①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3.近代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在 1919 年报道中写道:“传播此种思想之发源地,实在北 京一隅,他们倡导改良文学之论,一方面为消极的破坏,力抨旧文学之弱点,一方面则为积极的建 设,亟筑新文学之始基。”文中的“他们”还( ) A.掀起二次革命 B.倡导“实业救国” C.倡导民主科学 D.主张“尊孔复古” 4.乾隆和嘉庆时期学者官员大都热衷于刊印自己的诗集,但道光时期的学者官员大都出版与时政有 关的著作。这种变化说明了道光年间( ) A.经世思想得到发展 B.思想控制逐渐加强 C.传统文化日趋衰落 D.“中体西用”的影响 5.据史载:1873 年,列强使节要求参加同治帝亲政典礼,并要求觐见时采川西礼“折要者三”,廷 臣尤为反对。李鸿章熟悉洋务,主张“礼与时交通”,讨论和交涉的结果是清廷谕令照西礼执行.虽 然事出无奈……皇带的威严却因此大打折扣。这主要说明当时( ) A.东西方风俗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 B.西方列张主张与中国平等交往 C.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D.“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6.1861 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习西方的技术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倡西学、兴民权 7.1905 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 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 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 A.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B.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8.1915 年底,梁启超撰文说:“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这说明此时的梁启超( ) ①反对民主共和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②思想与时俱进,政治上更趋进步 ③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④反对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9.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太激进了,完全割裂了传统,是应该否定的。这种说法( ) A.不正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B.不正确。从当今看,中国传统思想依然占据主流文化地位,传统并没有消亡 C.正确。“打倒孔家店”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后果是不可挽回的 D.正确。白话文运动导致古文阅读理解的困难,不利于华夏文明的传承 10.1919 年 12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 “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 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材料表明胡适( ) 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 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1.“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对的救亡需求 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 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 A.军事准备不足 B.政治经验短缺 C.思想理论肤浅 D.经济基础薄弱 1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 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 失败。”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 B.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C.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 D.追求独立、民主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 13.“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 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 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14.近代史上的北大开民主风气之先,人才荟萃,其中尤以属兔的三名教授闻名中外。俗称“老中 小三只兔子”:大兔子是蔡元培,中兔子是陈独秀,小兔子是胡适。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 三只兔子而成名的。”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大兔子:191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兼容并包”方针,使北大学风焕然一新 B.中兔子:在北京创办《青年杂志》,最早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C.小兔子:提倡白话文,发表《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D.三只兔子所倡导的新思想,最终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15.下列与下图思想主张相一致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科学与人权并重 D.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16.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 的“本原”是( ) A.专制制度 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 D.民主制度 1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 非,而是转到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 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这主要表明当时“他们”( ) A.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扬 C.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8.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的称呼由(19 世纪)60 年代前的‘夷 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19.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 “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 要是( ) 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 20.“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 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 此事件表明( ) A.清政府拒绝进行政治改 B.革命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民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D.立宪派依然抱有政治改革幻想 二、选择题 2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 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 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 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 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 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 5 卷第 1 号 材料三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 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 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 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 7 卷第 1 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 景。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C A D C D D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B A D D C A D D 21.(1)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背景:洋务派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 世纪 90 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西方启 蒙思想的传入(2)认为新与旧不相容,旧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新是西方的近代思想;采用西 方的学说革新社会。 (3)主张对旧的学术思想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进行“整理”,反对全盘否定或肯 定。陈独秀的观点是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 胡适的观点反对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主张用西方“科学”的方法解读与整理国故,对纠 正新文化运动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积极意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