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必修)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必修)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必修)试题 一、选择题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提到:“(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西周的制度带有浓厚的血缘亲情,保留贵族色彩 ‎③“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秦以后的独制是指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政治等级;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混战。③项错误,①②④符合。故排除ACD,选B。‎ ‎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设立三公九卿制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答案】C ‎【解析】废分封,置郡县,属于秦朝,不属于隋唐时期,故A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也不属于隋唐,故B错误;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体现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目的,故C 正确;科举制属于官僚的选拔问题,故D错误。故选C。‎ ‎3.《左传》中介绍古代政治制度时说:"王后无嫡,则择立长;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里"古之制"是指 A. 等级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恩荫制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此处的“古之制”主要指宗法制而非等级制、分封制以及恩荫制,排除ACD,选B。‎ ‎4.史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①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均是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并且还都是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的产物,但二者均不能代行丞相职权,均不能正式统率六部,也均不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产物,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5.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记录和传达皇帝旨意 B. 事实上行使丞相权力 C. 草拟审批政令 D. 裁决军国大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说明军机处没有裁决军国大事和草拟审批政令的权力,更不可能行使事实上的丞相权力,只能是记录和传达皇帝旨意,排除BCD,所以选A。‎ ‎6.《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旨在 A. 削弱门下省审议权 B. 减少决策失误 C. 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D. 集权于中书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可知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策失误,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而非门下省,排除A;材料主旨是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而非中央监察制度,排除C;材料主旨是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而非集权于中书省,排除D。所以选B ‎7.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可以得出描述的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到血缘关系,与宗法制无关,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商周时”“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中的“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关于王位的继承制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与题干时间不合,故D项排除。‎ ‎8.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称之“义门”。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足足延续了十五世。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家族累世同居”体现了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和亲情的特点,故B正确;世袭制指某种职位或等级的世代相传,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分封制指周王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诸侯,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B。‎ ‎9.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A. 拥有世袭统治权 B 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C. 尊重上级的权威 D. 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知识点。由材料关键信息“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材料揭示的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再根据“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拥有对所在封地的世袭统治权,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土地买卖的问题,排除B;C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D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故选A。‎ ‎10.史载周幽王欲立妾褒姒之子为王,大臣申侯上疏谏曰:“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材料体现西周建立宗法制度 A. 造成贵族内部矛盾激化 B.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C. 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D. 根除了国家灭亡的根本因素 ‎【答案】B ‎【解析】宗法制是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等级地位的政治制度,用以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排除A。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周王和诸侯的位置由其嫡长子继承。申侯认为周幽王废嫡立庶会破坏宗法制维护的等级秩序,影响到国家的稳定,故选B。宗法制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宗法制不可能根除国家灭亡的根本因素,排除D。‎ ‎11.吴晗在《历史的镜子》一文中指出:“过去的两千年的政体,以君主为领袖,用现代话说是君主政体,固然不错,说全是君主专制却不尽然。”下列说法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三公九卿制度 B. 汉代察举制度 C. 唐门下省封驳制度 D. 明代内阁制度 ‎【答案】C ‎【解析】三公九卿明显是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A。B是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拟旨、审议和执行;其中门下省有对君主决策的封驳权,能够佐证材料中“全是君主专制却不尽然”的观点。故C正确。内阁大臣有职无权,故排除D。‎ ‎12.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出身决定了官员品级的高低,说明当时的选官用官制度看重的只是出身。结合所学知识,这种选官用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对应的是察举制;C、D选项对应的是科举制。‎ ‎13.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A.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 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C. 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 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可知在胡三省看来,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官员,审理大案,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相关执掌奏章的信息,A项错误;统领百官的是丞相,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在御史大夫有草拟诏书的职责,D项错误。‎ ‎14.下表源自《中国古代职官》,对表中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 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B. 扭转了传统阶级观念 ‎ C. 严重摧残了人才 D.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答案】A ‎【解析】上表反映了两宋以来科举考试中贫寒子弟出身的进士占有较大的比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故A正确;传统阶级观念依然非常严重,故B错误;表格反映不出摧残人才,故C错误;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15.《明史·职官一》记载:“(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材料说明内阁 A. 可以干涉皇权 B. 成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C. 可以劝谏皇帝 D. 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仅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所以内阁不可以干涉皇权,故ABD项均不合史实;据材料中“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说明了内阁可以劝谏皇帝,故C项正确。‎ ‎16.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可见于中日史籍图志,‎ 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故D项正确;A项是英国割占香港岛,排除;B项是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排除;C项中没有割地的内容,排除。‎ ‎17.1853年,法国外交官夏尔•拉沃莱写道:“这肯定算是19世纪最令人不忘的行动之一。一个人口达3万万之众的民族,被一小撮欧罗巴人打败,亚洲最大的帝国向西方贸易与文明开放,这便是现代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这场斗争的结果。”“这场斗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853年……一个人口达3万万之众的民族,被一小撮欧罗巴人打败,亚洲最大的帝国向西方贸易与文明开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被迫开放的结果,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开始于1894年,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开始于1900年,故D项错误。故选A。‎ ‎18.中外条约关系建立伊始,清政府没有修约观念,某条约订立时,清政府认为这是一揽子解决争端的“万年和约”,道光帝视之为“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由“中外条约关系建立伊始,清政府没有修约观念”说明当时清政府第一次修订条约,不懂有修约之说,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三个条约都不是第一个条约。‎ ‎19.“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东海海战 B. 南海海战 C. 黄海海战 D. 威海卫战役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东沟海战”、“致远”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中日之间黄海海战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爆发,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军同日军展开殊死的战斗,最后以身殉国,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错误,大东沟海战发生在黄海海域,不是东海和南海;D选项错误,威海卫战役发生在山东,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①割占土地 ‎②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勒索巨额赔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之前列强经济侵华基本上处于商品输出阶段,所以逼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多涉及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如①④。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的刺激,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③属于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故排除ACD,选B。‎ ‎21. “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 A.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 C.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可知是1938年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所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说法正确,故B正确;国民革命军北伐是在1926-192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在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22.下列条款引自近代中国三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排序应是 ‎①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②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③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A. ②③①‎ B. ②①③‎ C. ①②③‎ D. ③②①‎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出自1901年的《辛丑条约》,②出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③出处1895年的《马关条约》,故本题选A。BCD均错误,可排除。‎ ‎23.“(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 A 割占香港 B. 协定关税 C. 开设工厂 D. 设使馆界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发动鸦片战争“教训”了这个“国家”,战后通过《南京条约》获得了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特权,故B正确;《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不是香港,故A错误;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条款,故C错误;设使馆界是《辛丑条约》的条款,故D错误。‎ ‎24.美国《时代》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其中粉碎了日本侵华时间表的是 A. 卢沟桥抗战 B. 淞沪会战 C. 太原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B ‎【解析】材料“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的信息说明此次战役指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B正确。‎ A项是在北平, C项是在山西,D项是在山东。‎ ‎25.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行的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可知范围是东北地区,而且是沦陷了,所以应该是A正确。‎ ‎26.“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描述的历史发生在 A. 1840年—1842年间 B. 1927年—1936年间 C. 1937年—1945年间 D. 1946年—1949年间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鬼子的末日”表明此材料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内容,中国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于是1937年,结束于是1945年,所以答案选择C项。‎ ‎27.“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这一条款应出自 A. 《北京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依据材料“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可知列强要求清政府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国主义的组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内容规定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帮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D选项正确。A、B、C选项都没有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8.“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A.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所以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此A选项正确。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不是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也不是1894-1895年甲午战争后和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9.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 A. 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的一手史料最有证明价值,考古挖掘遗迹及当时留下的照片属于一手史料,因此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是最有力的证据,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故A不符合材料;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作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不是选项中最有力的证据,故B选项错误;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也受主观色彩的影响,不属于最有力的证据,故C选项错误。‎ ‎30.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证实,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已要求对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下列关于“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B.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 C.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肯定了前六年局部抗战并否定了“八年抗战”‎ D. “十四年抗战”是包含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答案】C ‎【解析】“十四年抗战”的说法肯定了前六年局部抗战,但不是对 “八年抗战”的否定,而是强调中国的抗战是从1931年开始的十四个抗战,故C项表述错误,答案为C项;ABD三项的说法都是对“十四年抗战”说法的正确理解,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合。‎ ‎31.1945年9月毛泽东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庆祝抗战胜利,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对中华民族解放 理解正确是 A. 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B. 结束了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 C. 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空前团结 D. 取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45年9月……庆祝抗战胜利,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压迫,故A项错误;结束了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也在1949年,故B项错误;国共两党的空前团结在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故D项正确。故选D。‎ ‎32.1945年8月15日,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在这一年的9月18日,因西安事变尚幽禁在贵州桐梓的张学良在日记上写道:“这是(第)十四个‘九一八’了,今年更比往年大不相同,我虽然还不能自由地走上我的故土,可是我的故土是在压迫之下而得到了自由……我衷心期待着解放了的故土,焕然一新。”下列不是他十四年前的记忆是 A. 日本局部侵华 B. 东北三省沦陷 C. 国共相互对峙 D. 中国全面抗战 ‎【答案】D ‎【解析】1945-14=193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开始,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1931年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时间不符合材料,符合题意,故选D。‎ ‎33.董保存《走进怀仁堂》中记叙了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新四军编制后,遂即拨发71000元及五架无线电报机,一下就解决了南方游击队的燃眉之急。这一事例说明 A. 国共两党始终团结抗战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建立 C. 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D. 国共双方合作抗日一致对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及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判断,发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以后,并“拨发71000元及五架无线电报机,一下就解决了南方游击队的燃眉之急”可知,国共双方合作抗日一致对外,故D选项正确;国共两党第二次正式合作是在1937年9月,故A选项说法有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9月正式确立,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抗日战争过程中合作的内容,无法体现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悬殊,故C选项错误。‎ ‎34.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称赞的军事行动是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是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总部統一指挥下,发动了以华北地区为重点的战役,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故D项正确。A项,日本在华北扫荡发生于抗战相持阶段,而淞沪会战发生在抗战初期,排除。B项,徐州会战发生抗战初期,且并未有朱德的参与,排除。D项,武汉会战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在皖中-皖西、贛北-贛西北、鄂东、豫南等广阔地域抗击日车进攻,与"企图扫荡华北不符,排除。‎ ‎35.下图是关于中国近代某时期政治形势的没画,这一局面的出现始自 A.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C ‎【解析】漫画反映的是列强瓜分中国,这一局面出现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刺激了列强,因此出现了瓜分狂潮,选项C正确;漫画中有德国,而第一次、第二次中,德国并未参与,选项A、B排除;八国联军侵华后实行“以华治华”,并未对中国瓜分,排除D。‎ ‎36.1942年,杀人魔王石井四郎曾说:“细菌攻击战的第一个特征是其效力之伟大。……其效用不仅能人传人、村传村地不断扩大,而且其毒害可以深入人体内部,其死亡率比炮弹、炸弹要高得多。”下列与材料信息密切相关的是 A. 旅顺大屠杀 B. 南京大屠杀 C. 潘家峪血案 D. “七三一”部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细菌攻击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1935年在中国哈尔滨市平房地区筹建了生物武器研究、试验和生产基地,并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进行最大规模生物战的指挥中心,故D项正确。旅顺大屠杀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与“细菌攻击战”信息不符,排除A。南京大屠杀发生在日本全面侵华期间,与“细菌攻击战”信息不符,排除B。潘家峪血案发生在日本全面侵华期间,与“细菌攻击战”信息不符,排除C。‎ ‎37.史书记载某选官制度:“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这一制度形成于(  )‎ A. 汉朝 B. 魏晋 C. 隋唐 D. 宋朝 ‎【答案】B ‎【解析】从“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可以看出这种考核人才的制度是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考量的,符合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实行的是察举制;C、D选项实行的是科举制。‎ ‎38.《通典·选举》载:“凡旨授官,悉由于尚书(省),文官属吏部,武官属兵部,谓之铨选。”材料所示授官之制,最有可能推行于 A. 秦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生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有吏、礼、户、兵、刑、工,根据材料“悉由于尚书(省),文官属吏部,武官属兵部”可知,材料内容涉及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度的主要所在时期是隋唐时期,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没有尚书省、吏部、兵部等,故A选项错误;元朝中书省掌握授官之制,故C选项错误;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尚书省被废除,故D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9.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据材料二回答隋唐选官制度的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答案】(1)汉朝;德行;儒家 ‎(2)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3)分地录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4)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解析】‎ ‎(1)朝代: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始行于汉代。‎ 标准:依据材料一中“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信息可知,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德行。‎ 理念:依据材料一中“以德取人”、“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2)魏晋: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隋唐:依据材料二中“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信息可知,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 特点:依据材料二中“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信息可知,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是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作用:依据材料二中“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信息可知,科举制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3)新规定:依据材料三中“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信息可概括得出这一新规定。‎ 作用:依据材料三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信息可概括得出这一新规定作用。‎ ‎(4)依据材料一中“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材料二中“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及材料三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等信息可从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等方面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40.2015年9月19日,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被指为“战争法案”的系列安保法案。这严重违背日本和平宪法精神,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回顾20世纪以来的中日关系,发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安事变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祖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 ‎ 1949年苏联在审判日本战俘时,据川岛清少将供认:从1941年起七三一部队每年用于实验的人数是400到600人。据此推算大约有3000人死于七三一部队的活体实验。‎ ‎——于小军《日本侵华罪行若干史料摘编》‎ 材料三 1972年9月29日,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记者会上宣布:“虽然《联合声明》中并未提及,但由于日中关系正常化的结果,日台和约已丧失其存续意义,可认为已终止。这是日本政府的见解。”大平正芳的谈话使在日的台方人员目瞪口呆,有些人竟大声谴责日本政府。当日午后,台湾“外交部”发出对日断交声明。‎ ‎——《台日“断交”30年—东京最长的一日》‎ 材料四 根据日本观光厅发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1至10月,到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达到428.3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大约一倍,成为日本最大旅游客源。2015年7月至9月,人均旅游支出为28万日元(约合14870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加19%……而自1979年开始中日经济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到2004年中日贸易额首次超过美日贸易,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 ‎——陈景彦《喜忧并存——中日建交以来的历史回眸》‎ 材料五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0月9日发布的消息,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经过4日至6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的评审后,决定为《世界记忆名录》新增47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日本文部省科学副大臣义家弘介19日表示对此事不满。中方则表示,这是作为历史而决定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汇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说蒋介石承担了“领导祖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的使命,请以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举例论证。‎ ‎(2)据材料二,分析日军侵华战争犯下的罪行。结合所学知识,除此之外,日军还有哪些罪行。‎ ‎(3)据材料三,指出“台方人员目瞪口呆”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近代台湾两次与大陆分离的原因。‎ ‎(4)据材料四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影响。‎ ‎(5)据材料五,指出《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的重要意义。综合上述材料,你对20世纪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有何重要认识?‎ ‎【答案】(1)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等 ‎(2)进行活人试验,实施细菌战;制造事变,制造惨案,实施屠杀 ‎(3)中日建交;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解放战争国民党失败,退守台湾 ‎(4)有利于中日两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5)意义: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追怀历史,珍惜和平。‎ 认识: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中日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应加强国际合作,寻求互信和共同的战略利益。‎ ‎【解析】‎ ‎(1)结合国民政府正面抗战的典型事例相关所学即可作答。‎ ‎(2)罪行:依据材料二中“从1941年起七三一部队每年用于实验的人数是400到600人。据此推算大约有3000人死于七三一部队的活体实验。”信息可分析得出日军进行活人试验,实施细菌战的罪行。‎ 其他罪行:结合侵华日军的罪行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日军犯下的其他罪行。‎ ‎(3)震惊原因:依据材料三中“日台和约已丧失其存续意义,可认为已终止。”信息可知,“台方人员目瞪口呆”的原因是中日建交。‎ 分离原因:结合甲午战争的影响和解放战争的影响相关所学即可得出近代台湾两次与大陆分离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中“到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成为日本最大旅游客源。”、“而自1979年开始中日经济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到2004年中日贸易额首次超过美日贸易,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中日两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等方面概括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影响。‎ ‎(5)意义:“申遗”主要是为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同时也警醒后人珍惜和平。‎ 认识:谈论中日关系的认识,首先要端正立场,从坚持国家利益出发,同时也要兼顾当前的国际关系和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题,中日关系也应该以合作为主,追求共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