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48 分) 1.据《商君书》所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依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 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C. 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D. 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神 农之世”不符,排除 A。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由禹建立的夏朝,与材料不符,排除 B。 由材料中“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可知男人耕种而使人有饭吃,女人织布让我们有衣裳穿, 故可知农耕生产方式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C 项正确。关于神农氏是否真实存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最可靠的史证是考古挖掘,排除 D。 2. 封泥(见下图)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其主要 流行于秦汉时期。下列对于封泥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封泥的出现顺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需要 B. 封泥具有非同寻常的考古学术价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C. 封泥文字能佐证古代文献记载的官制、地理的真实性 D. 封泥的出土印证了当时社会流行书写字体的实际情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的“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是 威严的象征,与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信息相符,故 A 项正确,与设问不符, 排除。秦汉时期的“封泥”,对研究秦汉时期的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 B 项说法正 确,与设问不符,排除。由材料“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 拆的信验物”可知对研究秦汉时期的官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故 C 项说法正确,与设问不 符,排除。官印采用的是小篆字体,和社会通用的文字时常是不一致的,秦汉通用的社会文 字以隶书为主,D 项错误,所以选 D。 3.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 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诗句与“此项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A. “甲第朱门无一半,天街踏尽公卿骨。” B.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D 【解析】由钱穆先生提示的“穷苦子弟”“十年寒窗”“登上第”材料可以看出平民可以通 过学习、考试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地位,故该项制度为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 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基础。A 项描写的是唐末农民起义时,起义军攻 入长安后,权贵们被杀的现象;B 项描写的是察举制;C 项描写的是九品中正制;D 项描写的 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为科举制。故选 D。 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词“穷苦子弟”“十年寒窗”“登上第”,可知考察内容为科举制的作 用。阅读古诗句,结合其时代背景,分析其所代表的选官制度,找出和科举制对应的选项。 4. 某史评曾谈到:“它成书于战国晚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它所包括的《灵枢》和《素 问》是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它为中医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中的“它”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齐民要术》 D. 《本草纲目》 【答案】A ..................... 点睛:本题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医学的相关内容,解决本题的 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它成书于战国晚期”、“它为中医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符合 《黄帝内经》的相关史实。 5. 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雎》、《蒹葭》等篇。而同时代 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 想所具有的共性是 A. 仁爱至上 B. 人文关怀 C. 强调民本 D. 批判怀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睢》和《兼葭》是青年男子为各自倾心的“淑女”“伊 人”唱出的一往情深、缠绵悱恻的情歌,体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 的价值和作用;故两者反映的思想共性是肯定人的价值,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故 B 项正确。 《关睢》、《兼葭》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信息无法体现仁爱至上的思想,排除 A。《关睢》、 《兼葭》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信息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故排除 C。《关睢》、《兼葭》和“人 是万物的尺度”等信息无法体现批判怀疑,故排除 D。 6.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 上的效力。”而同时期中国臣民的财产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被抢劫。造成以上区别的根本原 因是 A. 古罗马的法制比较健全,中国从未颁布任何法律文件 B. 古罗马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 古罗马实行共和制,中国实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 D. 古罗马是实行奴隶主民主,中国是地主阶级专制政体 【答案】B 【解析】罗马实行《十二铜表法》的经济基础是罗马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而与此同时中国 实行的重农抑商的小农经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也就是说中国和罗马实行的不同的经济政 策,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 B 项正确。中国公元前 5 世纪左右,中国的法律有夏朝 代“禹刑”,商代“汤刑”,周朝有《吕刑》等,故 A 项错误。中国是在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专 制主义制度,故 C 项错误。公元前 5 世纪,中国是奴隶主阶级专制政体,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根本原因”。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法律属于上层建筑,根本 原因在于经济基础,古罗马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7. 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中指出,雅典不仅维护了梭伦改革的原则,还向民主化方面继续 跨出了一大步。这里的“原则”主要指 A. 打破世袭特权的垄断地位 B. 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 C. 扩大民主政治范围和途径 D. 满足工商业者和平民要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梭伦改革的 原则在于打破世袭特权的垄断地位,这为以后建立和扩大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其后的克利 斯提尼和伯里克利改革都继承了这一原则,故 A 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梭伦改革 8. 下图反映了罗马法发展演变的过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奴隶与贵族的斗争催生成文法 B. 罗马人与外邦人的斗争催生出公民法 C. 公民法适用于罗马一切自由民 D. 万民法在公元前 3 世纪中期初见端倪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示等历史素材,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 运用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律相关内容——罗马法的进程。据此, 结合图示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 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C 项“适用于一切自由 民”错误,不符合史实。进一步可知,D 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 答案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罗马法的进程 9. 鸦片战争之后,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供职的英国人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 们的一个真正的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 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综合上述史料可以得出 A. 近代时期在华外国人不受任何法律约束 B. 近代初期的通商口岸社会局面动荡不安 C. 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近代部分沿海城市迅速畸形地繁荣起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的黄金国”可知鸦片战 争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非常繁荣;由“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 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可知上海繁荣背后隐藏着种种罪恶、唯利是图;故可知 D 项正 确。材料没有体现在华外国人不受任何法律约束,而是强调近代部分沿海城市迅速畸形地繁 荣起来,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近代初期的通商口岸动荡不安,而是强调近代部分沿海城市迅 速畸形地繁荣起来,排除 B。1842 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但材料强调近代部分沿海城市迅速畸形地繁荣起来,故排除 C。 10.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 炮,设局铸造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材料中的“设局”指的是创办 A. 安庆内军械所 B. 上海轮船招商局 C. 江南制造总局 D. 天津机器制造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李鸿章“到沪以来”“设局铸造炮弹”,由上海、军用工业,可知应为 C 项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在安徽省,A 项错误。轮船招商局为官办航运公司,B 项错误。 天津机器制造局在天津,D 项错误。 点睛:对于古文史料,要进行适当的翻译,注意抓住包含有效信息的关键词。阅读材料,可 以找出“沪”“铸造炮弹”,明白该材料涉及的是上海的军用工业,得出该局为江南制造总局 的结论。 11.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 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 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 的”。上述两则评论都旨在强调 A. 外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B. 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C. 历史潮流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D. 汉满矛盾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两则材料一则强调“社会根源”“民族意识”,一则强调“思想渊 源”“主要矛盾”,故可知二者均强调外在因素对孙中山的影响,故 A 项正确。“传统文 化”“历史潮流”“满汉矛盾”非二者的共同强调因素,故排除 BCD 项。 12.民国前期,有人曾与报人王新命谈论选女婿的标准,要求“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 且非军人。”王回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 多得。”这反映出 A. 科举废除导致青年入仕无门 B. 战乱催生国人尚武精神形成 C. 时代进步推动婚姻观念剧变 D. 国家震荡致使社会权势转移 【答案】D 【解析】科举制废除之后,年纪轻轻就想成名成业非常难,“难”不代表“不可能”,因而不 能说青年入仕无门,至少还可以通过军功入仕,故 A 项错误。由材料“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 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 这表明在民初军阀割据的时代大背景下,从军比从文更容易出 人头地,体现出在国家动荡的大背景下,战乱催生国人尚武精神,故选 B。材料要求男方有事 业,且比较稳定,并未体现出婚姻观念的剧变。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社会权势转移的 信息,故排除 D。 点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挖掘材料中“民国前期”的隐含信息,由之联系到民国前 期的历史阶段性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而材料中的实际折 射了民国前期的社会风貌。 13.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 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 1917 年 7 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 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 A. 正确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 埋下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C. 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27 年”“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很快就要迎来一个 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等内容判断,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 主要领导人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形势,故 A 项错误。“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 伟大的十月革命”,带有激进色彩,为的中共“左”倾错误的产生埋下隐患,故 B 项错误。“工 农武装割据”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的结果,是对俄国式革命道路的反思的结果,不是斯大林和 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的认识所催生,故排除 C 项。1927 年国共合作破裂,故排除 D 项 14. 以下是近年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 年 9 月 22 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 要》。”……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 A. 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 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 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的描述可知,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故 B 项正确。“看 《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只能说明喜欢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不能等同于怀疑三民主 义,故 A 项错误。1923 年马克思主义还处于初步传播阶段,故排除 C 项。1923 年国共尚未合 作,故排除 D 项。 15.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 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入誓与全国一切革 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 决定,旨在 A. 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B.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 C. 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D.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C 16.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谈到:“中国急需把各党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 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从日本 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此时,毛泽东所谈到的这个“新中国”的性质应是 A. 资本主义国家 B. 新民主主义国家 C. 自由主义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5 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 报告,强调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其新中国的性质 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因为该报告发表时,中国尚未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故 B 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新中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 A。材料强调的新中国 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是自由主义国家,排除 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直到三大改造完 成,才基本确立起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17.“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 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 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材料所述的这场运动 A. 引发了英国圈地运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B. 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推动宗教改革深入发展 C. 促进阶级关系的变动,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D. 加剧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后果之一是引起“价格革命”,“在一个 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A 项,以圈地运动推动工业革命持续发展的状况, 发生在英国,并非西班牙,故 A 项错误。引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繁荣 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非西班牙的经济状况,故 B 项错误。C 项,材料中的现象是由“价 格革命”引起的,“(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 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 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故 C 项正确。D 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之后资 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 拓展,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故 D 项错误。 18.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想大师,把人文主义当作自己的旗帜,他们颂扬“人”,蔑视 “神”,提倡“人权”,否定“神权”。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天主教会是维护神学的工具 B. 资产阶级强调人性,所以反对信仰上帝 C. 资产阶级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D. 资产阶级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 【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传统的天主教会严重的束缚了 资产阶级发财进取的欲望,因此资产阶级提出肯定人性、反对神性的内容,目的在于提高自己 的政治经济地位,满足自己的经济欲望,故选 D。人文主义的思想重点在于颂扬“人”,提倡“人 权”,强调的是自身的追求,通过否定“神权”的方式进行,故实质目的不是强调对天主教会 的反对,故排除 A 项。资产阶级并未否定对上帝的信仰,故 B 项错误。资产阶级个人私欲恶 性膨胀非本质原因,故排除 C 项。 点睛:本题考察人文主义反映的实质问题。要注意区分现象和本质。明白人文主义发展的本 质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本质要求在于提高资 产阶级政治经济地位。 1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而且并没有像在其 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联邦政府的人员构成 B. 国家主权的分割与制衡 C. 联邦宪法至上的特性 D. 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理解。“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表明:美国的国 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人民主权这一原则成为制定法律的基本 原则,即“法律的法律”。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表明总统、议员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享 有国家的权力,即人民主权,故 D 项正确。ABC 项体现的只是联邦国家和政府内部的架构、原 则,并未体现人民主权原则,故排除。 点睛:材料强调的是“人民主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宪法中人民主权 的表现是人民享有选举权,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美国宪法还有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 则,国家主权的分割与制衡指的是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宪法至上的特性是联邦制原则,联邦 政府的人员构成为总统内阁、参政两院和最高法院,体现的还是三权分立原则。 20.《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 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 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这一材料可 以用来直接说明 A. 机器是新的纪律的制定者 B. 工人不再是生产的主导者 C. 欧洲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 D. 工业化带动经济结构转型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可知机器是新的纪律的执行者,资本家是 新的纪律的制定者,故 A 项错误。“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 确定的速度工作”,主导生产的是机器,而非工人,故 B 项正确。由“纺工”“织工”可知材 料说的是纺织业的改良和革新,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生产 方式的变革,但是无法看出经济结构的转型,故排除 D 项。 21.研究宗教改革的著名学者林赛写道:“当路德宣称,一个真正信奉基督的人必需直接和怀 着对上帝的真实信仰依靠上帝,上帝才会通过基督对他说‘我是你的救世主’时,他就是重 新发现了宗教。”林赛认为 A. 路德创立了新基督教 B. 路德救赎了基督众信徒 C. 路德树立了信仰权威 D. 路德证明上帝真实存在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以“重新发现了宗教”,而非重新创立了新基督教,故 A 项错误。“一个真 正信奉基督的人必需直接和怀着对上帝的真实信仰依靠上帝”,可知是上帝救赎了基督众信徒 而非路德,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一个真正信奉基督的人必需直接和怀着对上帝的真实信仰 依靠上帝,上帝才会通过基督对他说‘我是你的救世主’时,他就是重新发现了宗教”可知, 路德主张“信仰得救”,人只要虔诚地信仰上帝,灵魂就能得到拯救,这表明路德树立了信仰 权威,故 C 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判断路德是否证明上帝真实存在,故排除 D 项。 22.“这一所有民族中最资产阶级化的民族,看起来想把事情最终导致这样的地步,即除了资 产阶级,还要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恩格斯所描述的最有可能是 19 世纪中期的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国由“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化的贵族”“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 可知该国可能是英国和德国,美国和法国建立的资产阶级政权没有贵族,故排除 BC 两项。比 较英国和德国,德国的容克地主阶级 19 世纪中叶开始资本主义化,成为半封建型的贵族地主, 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残余;而英国的新贵族有两种人:第一是原来的封建贵族,但是他们实 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种是资本家,但是为了有政治地位,而买了封建贵族的名号。 整体来讲,资本主义化程度较高,更符合“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故更可能是 A. 英国。 23.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记述道:“夫乡勇之叛,由于德法已和;盖 和局既成,勇必遺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对此材料解 读正确的是 A. 当时法德两国政体完全相同 B. 文中“乡勇”是德国侵略军 C. 作者对起义原因的分析全面 D. 记述具有一定历史参考价值 【答案】D 【解析】巴黎公社革命爆发时,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德国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二者政 体完全相同错误,故排除 A 项。依据材料“乡勇乏叛”、“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 可知,作者认为巴黎公社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叛乱,“乡勇”指的是巴黎公社的公社战士,故 B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 大尝试,认为其原因在于“和局既成,勇必遺撤。撤而穷无所归” ,故对起义原因认识错误, 排除 C 项。目击者作者的记述属于第二手资料,不一定真实可信,但记述具有一定历史参考 价值,故 D 项正确。 24. 毛泽东在 1949 年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 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一一这就是结论。” 其中“俄国人的路”是指 A. 进行土地革命 B. 社会主义道路 C. 推翻沙皇专制 D. 农村包围城市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中国的先进分子”是指中国共产党人,“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指向马克思 主义思想,“走俄国人的路”是指社会主义道路,故 B 项正确。进行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 市是中国共产党自己的路,故 AD 项错误。推翻沙皇专制是俄国二月革命的内容,故排除 C 项。 二、材料题(52 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职业教育一开始就是同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有力 地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夏朝出现学校,其主要职能是向贵族子弟传授军事、卜筮等方 面的技能,具有很强的职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政治职能日益突显,政治道德教育 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腐朽观念的传播,劳 动者地位降低,职业技术教育逐渐不被人重视。但医学、算学、天文、艺术等职业教育,受 到统治者重视,先后被列入官学课程,并创立了相应的专科学校。《国语》记载:“饬其子弟, 相语以事,相示以巧”,说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父子兄弟间的传承。 ——摘编自陈名树《中国古代的职业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近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孕育于 17 世纪末,主要有两类职业教育机构。一类脱胎于 教会举办的慈善学校,……主要面向贫民进行宗教教育和基本职业技能教育,教育内容主要 是基本读写、工业、家庭服务等简单劳动技能,兼具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职能,经费主要来 源于社会捐赠。另一类是 19 世纪初出现的技工讲习所,它一般由知名人士和工人协会举办, 面向工人传授简单的现代生产技术原理和技能。 ——摘编自饶贵生等《近现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演变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变化情况及其作用。 【答案】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特点:学校教育与家族传承相结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具有很强 的职业性;在学校教育中地位逐渐下降;行业间发展不平衡。 因素:社会观念的影响;政府政策的变化;经济结构所致或农耕经济为主。 (2)变化:兴办主体从教会变为知名人士和工人协会;教育对象从贫民变为工人;教育内容 从宗教和基本职业技能变为现代生产技术原理和技能。 作用:培养具有新技术的工人;适应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推动英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解析】(1)第一问,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夏朝出现学校”“父子兄弟间的传承”, 学校教育与家族传承相结合。“夏朝”“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同生 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很强的职业性”,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政治道 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腐朽观念的传播,劳动者地位降低,职业技术教育 逐渐不被人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地位逐渐下降。“但医学、算学、天文、艺术等职业教育, 受到统治者重视,先后被列入官学课程,并创立了相应的专科学校”,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第 二问,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腐朽观念的传播”,社会观念的影响。“但医学、算 学、天文、艺术等职业教育,受到统治者重视”,政府政策的变化。“中国的职业教育一开始 就是同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结构所致或农耕经济为主。 (2)第一问,英国近代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变化情况。“教会举办的慈善学校”到“由知名 人士和工人协会举办”,兴办主体从教会变为知名人士和工人协会。“要面向贫民进行”到“面 向工人传授”,教育对象从贫民变为工人。“宗教教育和基本职业技能教育”到“现代生产技 术原理和技能”,教育内容从宗教和基本职业技能变为现代生产技术原理和技能。第二问,英 国近代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职业教育培养具有新技术的工人,适 应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推动英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正因为我们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发生的,我们“应战,”的过 程便十分艰苦。反观我国近百年来现代化运动的史实,和各种形形色色的运动,无一而非这 项“除旧布新”工作之中,“破坏”和“建设”所引起的。由于这些运动性质之不同,它们 也标志出我国现代化运动中显明的“阶段性”。 ——摘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阶段性’”这一主题,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史实为论据展开阐述。(要求:明确表达观点,阐述必须史论 结合。) 【答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类型一:赞同该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化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 要分为三个阶段: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学习“器物”阶段;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代表的 学习“制度”阶段;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学习“思想”阶段。三个阶段具有明显的主题划 分,以此论证材料观点的正确性。 类型二:否定该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化“阶段性”特征不明显。史实阐述中强调在每个重大 的现代化运动中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改造。例如:洋务运动中就有思 想解放,学习西方企业制度等,绝不仅仅是学习“器物”。辛亥革命时期,除了政治制度改造 之外,还有鼓励工商、移风易俗等方面的社会改良。 类型三:认可该观点,但有所补充:认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确具有“阶段性”特点,但是各 阶段中除了核心的改造之外,其他方面也在共同发生改变。(史论过程参见上述两种类型的综 合即可。)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学生要紧扣题目要求“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鸦片战争到 五四运动)的史实为论据”展开阐述,所以考生答题时,需要全盘考虑材料,思考要全面, 同时层次要分明逻辑要清晰,注意关联词的运用。解题本题时需要明确对该观点“我国现代 化运动中显明的‘阶段性’”的态度,然后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 动)的史实展开论证即可。例 1.赞同中国近代化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根据材料和结合 所学知识可从“器物”阶段、“制度”阶段、“思想”阶段等方面说明向西方学习的层次性、 阶段性,史论正确即可。例 2. 认为中国近代化“阶段性”特征不明显,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 知识可从现代化运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改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的相互影响方面进行说明,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例 3.也可承认该观点,但有所补充, 认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确具有“阶段性”特点,其他方面也在共同发生改变,阐述过程中史 论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评分标准:表态 2 分,阐述 10 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陈启沅(1834-1903 年),名如卿,宇芷馨,号启沅,广东南海人。陈氏家乡栽桑养 蚕业甚盛,是广东的手工缫丝中心。陈启沅极关心家乡蚕桑事业。他目睹国外用机器缫丝, 产品精良,远胜家乡土丝,遂萌发在家乡创办机器缫丝厂之念,在游历越南河内和暹罗(今 泰国)等地时,注意考察机器之学。1872 年,陈启沅在家乡陈氏本宅旁办机器缫丝厂,取名“继 昌隆”。机器缫丝业的发展,使手工缫丝工人受到失业的威胁,当时民风未开,视机器为异端。 南海知县徐赓陛以机器缫丝厂“一家得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为由,下 令各机器缫丝厂停业。 ——摘自《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的条件。 (2)根据材料,指出“继昌隆”缫丝厂停业的原因。 【答案】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条件:南海是重要的缫丝业中心;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沿海自然经济解体; 陈启沅个人的努力;洋务运动的刺激作用等。 (2)原因:手工业者因机器而失业导致不满;民风未开,视机器为异端;政府中守旧势力的 有意压制。 【解析】(1)根据材料“陈氏家乡栽桑养蚕业甚盛,是广东的手工繅丝中心”可概括为南海 是重要的缫丝业中心;根据材料“他目睹国外用机器缫丝,产品精良,远胜家乡土丝”可概 括为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根据材料“遂萌发在家乡创办机器缫丝厂之念,在游历 越南河内和暹罗(今泰国)等地时,注意考察机器之学”可概括为陈启沅个人的努力;结合 所学知识还可从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的刺激等方面思考。 (2)关于“继昌隆”缫丝厂停业的原因,根据材料“机器缫丝业的发展,使手工缫丝工人受 到失业的威胁,当时民风未开,视机器为异端”可从民风未开方面思考;根据材料“一家得 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可从手工业者因机器而失业导致不满方面思考; 根据材料还可从政府中守旧势力的有意压制方面思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