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学年第二学期6月调研考试卷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你现在拿到的这份试卷是满分100分,作答时间为90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其它地方无效. 第I卷(选择题 5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为此,梭伦在改革中( )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以避免他们沦为奴隶的可能性 C.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D.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2.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这种时代潮流是( )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北方地区封建化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倡导严刑峻法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前后,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中,相同之处有( ) ①重视农业,从游牧转向定居生活 ②继续强化对外战争 ③重视汉人汉制 ④强化编户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之内(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改革政府机构 C.改革科举制度 D.发展民族工商业 - 13 - 6.下列最能完整反映梭伦改革特点的是( ) A.坚决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满足了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 C.试图在中庸、公平、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社会 D.没有满足各个阶层的利益 7.“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选民要以奋斗的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的美德”,加尔文的这一主张( ) A.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是对天主教会财富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C.体现了新教派的思想精髓 D.成为新教徒普遍的生活、道德标准 8.下列对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改变了农村的土地制度,使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B.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C.促成俄国经济的大发展 D.消除了沙皇统治的危机 9.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10.公元前594年梭伦在雅典实行改革的根本推动因素是( )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激化 B.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梅加腊占领雅典的萨拉米斯岛 D.梭伦出身于贵族家庭且有经商阅历 - 13 - 11.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 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 12.下列不符合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是 ( ) A.推动埃及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B.改革性质为封建改革 C.改革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抵御外来侵略 D.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 1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政治理念的异同 B.证明甲午战争日胜我败的历史原因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 D.质疑德相俾斯麦的评价 14.“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 A.教权高于王权 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15.“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 ①除旧布新 ②关注民生 ③国富兵强 ④最为彻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他首先着手打击的势力是( ) A.马木路克 B.长老阶层 C.外国势力 D.封建主的势力 17.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 13 - A 梭伦颁布解负令;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针对着农民面临的债务纠纷 B 亚里士多德倡导中道;孔子推崇中庸 理性是人们生活实践的准绳 C 两宋以来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 资本主义萌芽成为时代主流 D 明清时不拘成法、风格奇特的画家群体出现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开创艺术新时代 打破传统桎梏创造多彩成就 18.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得罪了上帝呢?”对该思想家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A.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B. 上帝意志不可违 C. 反对盲目信仰 D. 妇女应得到解放 19.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提出了强的改革要求。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山地派”的政治权利 B. 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实行激进社会变革 C. 工商业奴隶主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 D. 工商业奴隶主要求维护贵族寡头政治 20.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 ) ①公民大会 ②“四百人会议” ③陪审员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21.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二一九法令 促进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现了近代化。 - 13 -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22.以下对梭伦改革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有( ) ①梭伦是在雅典城邦的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改革的 ②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③梭伦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④梭伦改革是整个古希腊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为雅典城邦的振兴开辟了道路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3.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发现,为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有的学者结合北魏官修国史的记载,认为这是鲜卑民族起源的重要实物考古资料证明。而有的学者认为,结合这一时期各游牧民族的关系史,嘎仙洞的文物只能证明,当时北魏统治者太武帝为配合官修国史的编撰并加强统治,从而制造了嘎仙洞的材料,并发明了鲜卑人的迁徙史。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研究者分析考古材料是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的 B. 研究者认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 C. 不同的史学家研究相同的考古材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D. 历史学的真实性因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难有定论 24.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商人阶级拥有更大的自治权和更强的经济实力,日本的军人处于社会的最高层。这就意味着日本拥有一个比中国文人阶层更容易受西方军事技术影响、并对此反应更迅速的统治阶层。在此基础上日本推行了“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运动”。由此推测( ) A. 明治维新有更广泛的基础 B. 日本军队主导了明治维新 C. 全盘西化使日本势力上升 D. 日本民族善于学习他国先进的经验 25.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日本公民政治权利在形式上得到了宪法的确认。这说明该宪法( ) - 13 - A. 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 B. 实行了完全的民主制 C.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 保留了典型的军国主义 26.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 A.农田水利法 B.免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 27.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改革( ) A.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 B.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 C.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 D.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28.“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这是《日本皇宫100年内幕》中的一段描述,你认为,惊醒太平梦的事件是( ) A.天皇大权的旁落 B.“黑船事件” C.大盐平八郎起义 D.倒幕运动 第II卷(非选择题 44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44分。) 29. (本小题10分)材料公元前122年,盖约当选为罗马保民官后提出了以下一些改革法案: 根据材料,分析盖约改革法案的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简要评价盖约改革。 30. (本小题10分) - 13 - 材料:明代统治集团从皇族、官吏到军队,其需求是多方面的,尤以高档生活消费品和古器珍玩居多,在早期,官办的专门生产机构提供了绝大部分,包括纺织服饰、食品加工、各类器皿、药品、礼品和工艺品等。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皇族勋戚官僚享受欲望增强,奢侈之风大盛,明朝成化时期,宫廷采买政策逐渐转变,宫廷所需大部分逐渐转向民间市场,采买方式包括:钱、白银、钞、盐引、代纳其课等。采买种类包括天津的海鲜、苏州的药材、广东的禽鸟花木、江西的瓷器、广西的珍珠等。采买参与者以宦官为主,在采买过程中,采买参与者尤其是宦官时常通过购物短价,恶性敲诈等不正常手段从中牟利,使得这一采买行为有时给民众带来甚至比常规征派更大的危害,使社会稳定受到极大的破坏。宫廷采买的盛行,于社会经济而言也具有积极的一面。某些地区和某些特殊的产业正是在政府、宫廷的大量消费刺激下得以迅猛发展,当时陶瓷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 ——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成化时期宫廷采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成化时期的宫廷采买政策。 31. (本小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分别是秦朝、汉朝、唐朝、北宋的部分货币图。 注:唐高祖于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钱,开元的意思是开辟新纪元。从此,中国钱币不再以“铢”“两”命名,开创了以“通宝”“元宝”命钱之新制,是货币品类新旧更替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和突破。 材料二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规定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以改变以往各家银行皆可呈准许发行货币的混乱局面,统一全国币制。此次币制改革是在英国经济顾问李滋·罗斯协助下实行的。……1948年8月,国民政府发布《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等一系列财政金融法规,规定发行20亿金圆券为本位币,限期以金圆券1比300万的比价兑换法币。……此后,金圆券的发行量就像洪水决堤,迅速膨胀。到11月底已超过30亿元,12月超过80亿元,到1949年4月又超过1 900亿元,到5月18日金圆券发行总额已达到98 041亿元。短短9个月时间内,金圆券几乎成为废纸。 ——摘编自《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 13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两朝货币的相同点,并说明唐宋两朝在货币使用上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特点,并对这次改革进行简要评价。 32. (本小题12分)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经济层面,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例如:日本暮府时代已有专责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 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中国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传统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1)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的改革面临的共同背景和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中日两国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 13 - 2019学年第二学期6月调研考试卷 高二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解析 1.D【解析】梭伦改革的实质是调和阶级矛盾,材料中梭伦和叔本华的话也正体现了索伦改革的目的:平衡不同人的利益,故D项符合题意。 2.A 【解析】逐一分析备选项,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以上叙述都是符合历史史实的,故①②③都是正确的,符合题目的要求。而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并不符合历史史实,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改革并不普遍,故排除④项,故此题答案为A项。 3.D【解析】联系史实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制度创新为后世沿用没有倡导严刑峻法。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A、B、C三项都是两者的相同点;D项是不同点,孝文帝改革并没有倡导严刑峻法,商鞅变法中倡导严刑峻法,故此题选D项。 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前后,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中,重视农业,从游牧转向定居生活;继续强化对外战争;重视汉人汉制这些措施都是前后一致的,但是强化编户制度这是在统一后,尤其是在孝文帝改革之后才采取的措施,故本题应选A项。 5.A【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变法前,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百日维新中却并未提出、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故A项正确;B项是维新变法的政治措施;C项是维新变法的教育改革措施;D项是维新变法的经济措施。正确选项为A项。 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梭伦改革实质的是调和奴隶主阶级和平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采用中庸手段调和阶级矛盾以实现雅典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 B两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不够准确,并且是其局限性的表现而非特点。 7.A【解析】据材料分析,“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可以看出是西方近代的思想观念,具体来说是加尔文 “先定论”,这种以财富为成功标准、倡导个人成功的思想,是西方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故此题应选A项。 - 13 - 8.C【解析】A项明显错误,斯托雷平改革最终是以失败告终;B项说法错误,其改革只是使一部分农民生活哦水平改善;C项说法正确,斯托雷平的土地私有化方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D项说法错误,斯托雷平的改革只是在罗曼诺夫王朝行将朽木之际的改革,不能挽救沙皇的统治危机。 9.A【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战国时期改革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阶级力量逐渐强大,从而各国开始变法。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个选项不是根本原因。 1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 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近代中国向 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由器物到 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走的是先易后难的道路,与日本的做法正好相反。故选A。 12.B【解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封建主推行的以富国强兵为根本目的的改革,改革没有改变埃及的社会性质,不属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类型。 13.C【解析】材料中梁启超比较了中日两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所表现的巨大差异:日本向西方学习政治与教育,并付诸于实践而日趋强盛,中国向西方学习器械制造而未能使中国富强。通过日本与中国的强弱对比,用意在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A符合题意。 14.C【解析】由材料中的“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知C项更为贴切,A项与此相反,B、D两项与题意无关。 15.A【解析】根据题干中“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可知①②③正确,但是该变法是否彻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④项。 1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马木路克是埃及社会动乱和经济落后的根源,是对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威胁最大的势力。因此,在阿里改革中,他首先打击的是马木路克。 17.C【解析】解负令废除了所有债务,青苗法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故A正确。“中道”“中庸”都体现了理性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性,故B正确。根据关键词“不拘成法”“开创”可知,二者都体现了打破传统,故D正确。两宋以来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但当时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C错误,故选C。 18.C【解析】材料中提到“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得罪了上帝呢?”,据此可知作者对圣经的说法表示质疑。提倡虔诚信仰上帝,与题干主题相反,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上帝意志不可违或是妇女解放的问题,故BD项错误;材料中质疑圣经,说明该思想家反对盲目信仰,故C项正确。 - 13 - 19.C【解析】 “山地派”是指平民,他们本身享有的政治权利十分有限,所以A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他们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贵族寡头政治,分享他们的政治权利,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激进的社会变革,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B、D两项的叙述是错误的。故答案选C。 2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依据所学知识, 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员。而②是错误的;“四百人会议”是前三个等级的公民可以当选。所以D 项正确。 21.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户籍什伍制,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这些措施使秦国社会稳、国力增强,“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即反映了这一后果,故A选项正确;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还保留了很多不彻底性,故“实现了近代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选项错误;戊戌变法中设立农工商总局的措施最后被废除,故没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故C选项错误;明治维新殖产兴业的措施实现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A。 22.A【解析】梭伦改革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但是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因此③错误,答案选A. 23.B【解析】材料的主旨强调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史料之间要相互印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C、D均不是完全复合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4.A【解析】根据题干“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可知,因为日本商人阶级和军人处于日本统治的上层,拥有较强的实力,故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应该是军人和商人阶级领导了明治维新,排除B。C项错在“全盘西化”,与题干中的“东方道德”不符,排除。题干强调明治维新有更广泛的基础,而不是体现日本民族善于学习他国先进的经验,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5.C【解析】由“日本公民政治权利在形式上得到了宪法的确认”可知这部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排除B而选C;“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指的是天皇的地位不受侵犯,但是没有体现天皇的专制统治,故排除A;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6.D【解析】AC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是与农业相关的变法措施,故A、C两项错误;B免役法是与劳役相关的变法措施,故B项错误; D市易法是与市场相关的变法措施,故D项正确。故答案为D。 - 13 - 27.A【解析】梭伦执政时进行了民主改革,但是从材料中的“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看,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结合诗中的比喻可知,他要用这两个机构稳定出现危机的统治,故A项正确;目的的表述应是维护统治,不是缓和奴隶主与奴隶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民主的推行要协调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不是贵族内部的矛盾,故C项错误;经过改革,普通公民的确享有了一定的参政权力,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28.B【解析】从材料“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佩里叩关打破了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日益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史称“黑船事件”,故B项正确; “天皇大权的旁落”“大盐平八郎起义”“倒幕运动”均不合题意,故ACD项排除。故答案为B。 29.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和骑士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使盖约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者;但是限制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和提出公民权法也成为他落选的重要原因。 评价:盖约的改革顺应了当时罗马帝国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政治以及公民平等的思想。 30.(1)特点:宫廷所需大部分逐渐转向民间市场;采买方式多样;采买参与者以宦官为主;采买种类、名目多;采买地域广。 (2)评价:此政策是中国长期实行专制主义及抑商政策的表现。 弊端:宦官在采买中巧取豪夺,破坏社会稳定;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造成官营手工业萎缩。 益处:促进了某些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有一定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31.(1)相同点:国家统一发行;以重量为名;圆形方孔形制;材质以铜为主。新变化:唐代货币不以重量为名,开创了以“通宝”命钱的范式;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并由民间主办发展到官府进行发行和管理。 (2)特点:中央政府统一发行法定货币;在外国金融专家的协助下实行;金圆券的发行量在短期内迅速膨胀。评价: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起到过促进经济繁荣和稳定金融、安定社会的作用;后期则违背和阻碍了历史进程,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并最终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32. - 13 - (1)共同背景:国际:英美等西方国家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问题入侵中日,出现了民族危机;国内:中日两国属于落后的封建国家,阶级矛盾尖锐,有农民起义发生。目的:中:维护清朝统治,日:发展资本主义。 (2)学习的内容不同:中国学习技术和军事,日本还学习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程度不同:中国的洋务运动不彻底,日本改革彻底,全盘西化。 阻力不同:中国阻力大,社会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日本阻力小,拥有银行、保险、法律等发展商业的因素;中国守旧派势力强大,日本革新派力量强大。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