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24.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 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 变化反映了当时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25. 殷墟卜辞中的“东土”一般认为是指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包括苏北、河北的部分地区。根据 考古发现,商代晚期“东土”地区商文化聚落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 A.海外贸易逐渐兴盛 B.商受到周威胁被迫东迁 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区域文化融合趋势加强 26. 有学者指出,古代城市修建的外在空间形态受王权至上的权威严格限制,然而这种权威却 难以制衡人性的内在力量,人们往往不自知地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攫取无限的终极价值关怀。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城市手工业发展 B.坊市界限的突破 C.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草市夜市的出现 27.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 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 15 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 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 A. 专制皇权日益膨胀 B. 群臣思想保守顽固 C. 传统文化力量强大 D. 改革面临政治风险 28.“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 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 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宜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 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 政策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 代特征 29.《20 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认为:新政“某些措施已触动清朝统治的根本,如政治上宣布预 备立宪,在中央设资政院,在各省设咨议局”。这反映出,新政 A.使中国出现民主社会的雏形 B.促使中国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C.促使民主革命时机日益成熟 D.导致清王朝统治的名存实亡 30. 胡适在倡导“整理国故”运动时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 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缪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 值来。”这表明胡适 A.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 B.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31.1949 年,中国髙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占 33.1%;到 1953 年,文科学生的比例降 为 14.9%;经过 1956 年前后的进一步调整,这一比例下降为 9%;1962 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 6.8%。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教育布局 B.新中国教育仿照苏联的模式 C.管理人才较多,科技人才缺乏 D.改变了近代重文轻理的现象 32.据统计,从 1978 年到 1996 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由占 GDP 不到 6%到 26%,其雇员人 数从 2827 增加到 1.35 亿,年增长率达到 9%。这表明乡镇企业的发展 A.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B.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 C.缩小了城乡的差距 D.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33 公元 313 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徒同其他异教徒一样具有同等的信 仰自由权,归还给他们被没收的教堂和教会财产,免除了基督教僧侣个人对国家的徭役义务。这 一敕令 A.使基督徒成为统治者 B.标志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C.有利于罗马社会稳定 D.体现了罗马法的迷信色彩 34.2010 年,中国、印度以 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表现都大大好于美欧发达国 家。2012 年,亚洲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三分之一。美国在亚洲的直接投资远远超过西欧,亚洲成为美 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这表明 A.亚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B.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趋势明显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D.公平贸易促进亚洲经济发展 35.1883—1889 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障、意外工伤保险等社会立法条例,1887—1889 年,英国政府 参与议会会议次数占全部会议次数的 84.5%,1885—1889 年,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否决国会议案 324 项目。这些现象 A.表明早在 19 世纪末期福利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行政权力日益增长的趋势 C.说明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 19 世纪末期已大规模应用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850 年以前,作为明清时期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江南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 行业的生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态大体一致。榨油、酿酒、印刷等行业的 成长速度较快。纺织业发展更为迅速,技术领先于世界。但江南基本没有煤铁工业,生产、生 活工具用铁甚少,更遑论其余贱金属。造船和工具制造等行业都有一定发展,但在工业中占比 不断下降。相应地,江南主要使用木炭和薪等燃料,以木材为主材,但人均消费量不高。在明清 江南,人力一直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较大规模的作坊或手工工场不仅不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 势。 ——据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 一 1850 年)》 材料二 工业革命前,纺织业是近代早期英国最重要的轻工业部门。但和 19 世纪中期以前明 清的纺织业相比,英国纺织业生产的普遍程度、绝对规模和发展速度上要逊于中国江南地区。 近代早期英国的酿酒、皮革、制烛等发展速度都比较缓慢。在工具制造方面,16 至 17 世纪英 国所生产的上千种铁器数量都有重大增长。18 世纪中叶,英国冶金工业的发展速度更为迅速, 铁成为最重要的工业材料,煤和木材的消耗量相当高。在工业动力方面,水力和盲力的比重越 来越大。18 世纪初,蒸汽机已达到应用形式。为推动技术革新,英国政府早在 17 世纪初就实行 了专利制度,通过产权激励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中期以前影响明清江南工业发展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江南工业相比,近代早期英国工业发展状况 的不同,并简评二者在各自国家经济史中的地位。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从 6 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 16 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 1000 年是中国 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 1000 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 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 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 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 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1901 年,清政府行政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在中央,裁汰胥吏差役,归并、裁撤部分 机构。在地方,裁撤河东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和滇、卾、粤三省巡抚。同时,创设商部、学部 和巡警部等,改总理各国事务衍门为外务部。1906 年 9 月,成立“编制馆”编纂官制,拟在中央 设立资政院,司立法之责;裁汰军机处,设十一部,掌行政之事;司法之权则专属法部。守旧势力 拼死反对。11 月,西大后命令“军机处一切规则,著照旧行”。同时,改组中央各部,凡十一 部,1907 年 7 月,清政府谕准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将“财政及兵马之事权,慈收回于中央政府”。 遭大部分督抚反对而收效甚徽。9 月,清政府下谕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11 月,又令各 省哥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1910 年,资政院成立。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采取君主 立宪之制”,裁汰军机处等旧机构,原十一部调整为十部;组织首届内阁,在 13 名阁员中,满、 蒙贵族占 9 名,其中皇族 5 名,被称为皇族内阁。不到半年武昌首义爆发。其后又不到半年,清 王室主动下诏退位,清王朝宣告灭亡。 ——摘编自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未行政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行政制度改革的影响。 46.【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一 1919 年巴黎和会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在西方的相互关 系。但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它们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日本积极在该地区进一步扩展势力。 美国一方面对巴黎和会的结果不满,另一方面对日本扩张不安,美日矛盾迅速发展。同时,各国 海军军备竞赛加剧。1921 年 11 月 12 日-1922 年 2 月 6 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一次会议, 参加国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中国。会议有两个主 要议题,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会议实际上是在美、英、日三国操 纵下进行的。会议期间和结束时,与会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协定和决议案,其中主要有:《四 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 1919 到 1922 年和平条约的失败相关。考虑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所造成的激情和仇恨,那些条约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们制造出的问题与所解决的问题几乎 一样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国】罗伯特·E·勒纳,爱德华·伯恩斯《世界文明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一 武则天上台之后,废止了“不叙武氏本望”的《氏族志》,强行推行以后族为第一等、 五品官皆入士流的《姓氏录》。武则天首创“殿试”、“武举”,每年科举取士的人数比贞观 年间扩大一倍。她还编写了《兆人本业》,颁行各地指导生产,要求刺史县令“敦劝农桑,均平 赋役”,以“田畴垦辟,家有余粮”作为官员考核擢升的基本条件。武则天在位期间,还一举收 复了“安西四镇”,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 ——摘编自胡戟《正史中的武则天》 材料二 朱熹在《通鉴纲目》中说:“(武则天)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 缙绅,其祸惨矣!”李贽却认为:“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 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此固不能逃于万世之公鉴矣。” ——摘编自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和李贽对武则天评价不同的原因。 历史参考答案 24-28:ADBCD 29-33:ABABC 34-35:BB 41.(1)原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人口的增长;传统技术的积累;煤铁资源的匮乏;扩大 再生产资金的短缺;小农经济的制约;重农抑商观念和政策的抑制。 (2).不同:轻工业总体水平较低;重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煤和木材的消耗量大;工具和机械制造 水平高;矿冶业发达);工业动力中水力和畜力比重大,并出现蒸汽动力的应用;大型手工工场 众多;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 简评:近代早期英国的工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推动了英国 的近代化。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推动了当地社会繁荣,加强了江南在中国的核心地位;但江南工 业在当地产业结构中始终不占主导地位,其发展并没有导致中国工业的近代化。 42: 示例 1: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 论证: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 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 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 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示例 2: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经济上, 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 得不到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 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 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社会发展落后。 示例 3:观点: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 论证:明朝中后期,中国仍固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 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推行“海禁”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制约了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 发展,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衰弱。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 运动兴起,冲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西方列强国力日益强大。 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终究抵挡不住新兴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 45.(1).改革道路曲折渐进;立新与守旧并存;中央与地方并行;地方成效不大;仿行西方体制; 加强满洲贵族集团。 (2).壮大了改革派力量;加剧了社会矛盾;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国政治体制 的近代化。 46.(1).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凡尔赛体系建立;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 各国海军军备竞赛加剧;美国希望扩大影响力。; (2).观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维护了世界和平,但是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隐 患。 论证: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严重灾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力图通过召开国际会 议、缔结条约等和平手段来消弭战争危险,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列强从本国利益出发,各怀 鬼胎,对战败国处置严厉,以践踏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维持暂时稳定,反而激化了各种矛盾,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47.(1). 历史功绩:废止《氏族志》,打击门阀势力;改革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重视农业生 产,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原因:宋代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理学兴盛,朱熹维护封建纲常伦理道德;明后期封建制度渐 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李贽反对思想禁锢,主张个性解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