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6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江苏专用):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课件】(66张)
模块三 近代中国 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 一 1840-1900 年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高频命题点二 近代前期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高频命题点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本专题内容,上起鸦片战争,下至新中国成立,讲述了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曲 折历史。“反侵略”与“求民主”是本专题的两条主线,主要讲述了近代以 来列强侵华的史实、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中国近代民主革 命的历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民主进步的愿 望。 联系 区别 民主 主义 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年) ①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 ①领导阶级不同 ②指导思想不同 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深度、 广度不同 ④结果与前途不同 ⑤所属世界革命的范畴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2019江苏扬州1月)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指出:“依照学术界的通行理解,五四运动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热潮,以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大游行、火烧赵家楼及学生被北洋政府逮捕为标志;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其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广泛,前后期的变化也相当复杂和明显。”对上述两个“五四”理解错误的是 ( ) A.前者是政治的“五四”,后者是文化的“五四” B.前者要“反帝反封建”,后者要“民主与科学” C.前者重在政治的救亡,后者重在思想文化启蒙 D.两个“五四”都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 D 材料“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热潮”表 明前者是政治的“五四”,这体现了反帝反封建和政治救亡的特点;材料“广 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表明后者是文化 的“五四”,即宣传民主与科学,这属于文化上的解放和启蒙,故A、B、C三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前一个“五四”才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项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 高频命题点一 1840—1900年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 (2019江苏南京、盐城3月)英国学者朱莉娅·骆菲尔博士在《鸦片战争:毒 品、梦想与塑造中国》中称:“鸦片战争是正义的,其目的是扫除广东十三行 强加于外国商人的种种极度苛刻的通商条件与限制,是一场对种族歧视的反 抗。”对此学者的观点,理解错误的是 ( ) A.掩盖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野心 B.体现了作者欧洲中心立场 C.引发战争的原因是朝贡贸易 D.反映了英国推行自由贸易 答案 C 材料“是一场对种族歧视的反抗”表明作者认为引发战争的原 因是种族歧视,C项错误,符合题意。该观点掩盖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野 心、体现了欧洲中心立场和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事实,A、B、D三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排除。 2. (2019江苏南通1月)“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 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 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这里描述的战争是( C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材料“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 名官兵战死”表明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 战争时李鸿章的淮军尚未组建,A、B两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 府未进行海上作战,D项错误。 3. (2019江苏苏州1月)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 中的解体成为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 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 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 ( C ) A.鸦片战争爆发后 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武昌起义爆发后 答案 C 材料“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 全部丧失”表明清政府已经沦为了洋人的朝廷,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这与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影响相符,C项正确。鸦片战争时 是道光帝执政,慈禧太后尚未听政,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中国 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不符,B项错误; 武昌起义时慈禧太后已去世,D项错误。 1.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1)19世纪40—60年代,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 性的俄国,采用武装侵略的方式打开了中国国门,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 种侵略权益,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 (2)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老牌列强和后起列强既勾结又斗争,在继续实 行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积极扶植代理人, 并加紧进行资本输出和文化侵略,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2.近代列强侵华的规律性认识 (1)侵华原因:属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次 工业革命是原动力。 (2)侵华方式:经历了一个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逐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 过程。侵华方式的变化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密切相关。例如,鸦片战 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要求;甲午中日战争反 映了列强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的特点;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则体现了垄断 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分割世界的要求。 (3)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权益,从而为本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所决定的。 (4)侵华格局: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从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为主的变 化;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理解与认识 革命史观 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此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现)代化史观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全球史观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为客观事实),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文明史观 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加快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 社会史观 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化,并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 3.多元史观解读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 1. (2017江苏单科,6,3分)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 …… 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 …… 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 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 原因是( D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答案 D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从材料信息看,耆英认为,官吏因 “欺压良善”,而“自命为能员”,这是不能抵御外寇的主要原因。同时,这 也折射出清政府吏治败坏,故选D项。材料信息未涉及贫富不均对鸦片战争 失败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莠民作乱,故B项错误;“民性懦弱” 是百姓不敢“闹事”的原因而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2. (2016江苏单科,9,3分)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 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 A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894年到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 值的百分比逐年加大,表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强,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 重降低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强有关,并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明显下 降,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 误;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的变化说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D项错误。 3. (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 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 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 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 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 击澳内兵舰 …… 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 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 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 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 …… 是役(甲午战争) 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 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 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 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 , 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 , 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 原因。 (6 分 )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 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 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 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 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解析 (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要从作战策 略、军队斗志及指挥等角度分析。(2)由材料信息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 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还要考虑到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侵略野心的刺激作 用。(3)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进行分析,注意角度要全面。 高频命题点二 近代前期中国的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1. (2019江苏南京学情调研)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 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 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 B ) 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答案 B 材料中太平天国领导者拒绝同英国进行鸦片贸易、不理睬《南 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说明太平天国不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B项正确。 2. (2019江苏常州1月)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 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年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 省。”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 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 C ) A.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潮流 B.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 C.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 D.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 答案 C 1840—1949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19 06年版和1933年版的不同评价,与中国社会性质无关,C项错误,符合题意。19 06年版认为“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是站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立场 上,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是为了在民 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这体现出时局变化影响历史评价 和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潮流的特点,A、D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人们在不同 的历史背景下对同一历史事件做出不同的评价,体现了时代色彩,B项正确,不 符合题意。 3. (2019江苏七市3月)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武昌据天下上游,可以直捣金 陵,北通燕赵。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自由之魂其返,吾 民之气当昌,其在此举矣。”当他获悉各地纷纷响应,只有南京未动时,希望 “英雄四起,光复神州。得南京则东南定矣”。叶圣陶评论的应是( B ) A.定都天京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答案 B 材料“武昌据天下上游 …… 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 知也”表明其评论的是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义,B项正确。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直接背景 定都天京 天京变乱 经济主张 企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群众基础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脱离了农民阶级的要求 直接作用 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直接推动了革命斗争的 蓬勃发展 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未能付诸实 行,对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影响 历史地位 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 后,先进的中国人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 路的迫切愿望 2.辛亥革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四大突破及原因 (1)突破 ①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 ②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③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 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④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原因 ①经济: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②阶级力量: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 大。 ③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民族危机进一 步加深。 ④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1. (2019江苏单科,8,3分)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 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 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 C )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 答案 C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日本侵华的史实,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 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以近代上海报纸的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 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 材料中“大国民”说明此时已进入民国时期,“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 拉的”说明当时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日渐觉醒,同时也说明当时中日之间有 较大的民族矛盾,据此判断此时期应是辛亥革命后、抗战胜利前,故C项正 确。1840—1911年属于清后期,与“日本人 …… 大呼”“大日本”“大国 民”不符,A、B两项错误;1946—1949年属于解放战争时期,与“倭奴是不拉 的”不符,D项错误。 2. (2018江苏单科,8,3分)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 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 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B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 B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朝末年四川官、商、民筹办铁路的历史事 件。1911年,清政府宣布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清 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清朝 政府垮台。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咸丰年间,故A项错误;保路运动 发生于1911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排除C、 D两项。 3. (2016江苏单科,6,3分)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 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 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D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 D 《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其受 农民起义中“均贫富”思想的影响,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 不均匀”的土地分配原则,A项不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论男 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这是受基督教平等思想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 意;太平天国想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受“大同”思想的影 响,C项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与题干中“财产共有 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的信息不符,D项符合题意。 1. (2019江苏苏锡常镇3月)杜威评价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说:“要使我们国家 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 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 的国家。”该事件促成 ( C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清政府迅速垮台 C.革命领导阶级变化 D.抗日战争的兴起 高频命题点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 C 材料“十四岁多的孩子 …… 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 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史实,五四运动中工人 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 动、抗日战争与“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不符,A、D两项错误; 清政府迅速垮台与“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不符,B项错误。 2. (2019江苏七市5月)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定期发行关于农民运动的刊 物。农民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基本上以“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农民解 放”“耕者有其田”等为话题。这一现象应该出现于 ( C )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土地革命时期 答案 C 材料中“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关于农民运动的刊物”以 及“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农民解放”“耕者有其田”的信息表明这 是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时期,C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与“农民解放” “耕者有其田”不符,A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是1919年,B项错误;土地革命时 期是1927—1937年,D项错误。 3. (2019江苏苏北三市1月)原国民政府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 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 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 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 D ) A.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 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取得了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D.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答案 D 材料“民国二十九年”是1940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 朱德 …… 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表明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共产党发动的百团大战,这一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民族 抗战的信心,D项正确。A项表述的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B项表述的是1938 年的武汉会战,C项表述的是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A、B、C三项均与题干时 间不符,排除。 1.用多元史观理解和认识五四运动 史观 理解和认识 革命史观 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党建史观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近代化史观 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思想,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促进 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全球史观 五四运动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思 潮的引导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争夺中国的必然产物 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探索期: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①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 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中国的社会现实。 ②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在斗 争中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 革命的胜利,于是进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③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国民革 命运动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错误,国民党右派窃取革命 成果。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 队;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 针。 (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 ①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在创建井冈山 等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了 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 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 己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1)演变的过程: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 对抗”的曲折历程。 ①合作—对抗 ②再合作—再对抗 (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1927年之后的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 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 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 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③国际环境: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 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1. (2019江苏单科,9,3分)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右图),对其涵 义理解正确的是 ( B ) A.夫唱妇随赴战场 B.抗战流血不流泪 C.国共北伐齐协力 D.解甲归田喜而泣 答案 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试题以时事漫画为背景材料,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旨在弘 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漫画中的时间信息“1940”表明是抗日战争时期,“不许戎衣有泪痕”体现 了抗战流血不流泪的民族气节,B项正确,C项错误。漫画不能反映“夫唱妇 随”和“解甲归田喜而泣”,A、D两项错误。 2. (2018江苏单科,10,3分)下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 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C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答案 C 依据示意图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1948年11月,当 时正值三大战役进行中。故选C项。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排除A项;194 7年6月,战略反攻开始,排除B项;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排除D项。 3. (2017江苏单科,8,3分)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 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 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 )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向导》指出,军阀割据下战乱不可避免,只有打 倒军阀,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才能实现国内和平。也就是说,“打倒军 阀”已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故选A项。当时广东国民政府尚未建立,故B项 错误;材料仅涉及中国共产党对“打倒军阀”的态度,无法说明全体知识分子 的态度,也无法说明其是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故C、D两项错误。 4. (2017江苏单科,10,3分)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 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 B )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答案 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从材料信息看,毛 泽东认为,人民军队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在此 原则的指导下,人民军队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故选B项。粉碎第三次“围 剿”发生在1931年,故A项错误;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宣告长征赢得了伟大胜利,故C项错误;台儿庄战役是由国民党组织的,故D项 错误。 1. 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说,“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 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 …… 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 中国了”。造成这一转折的事件是( A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A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根据“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 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造成中西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的转折事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三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不是中西方关 系发生变化的开始,均排除。 2. 1938 年 5 月 , 中共中央指示长江局 : 立刻成立鄂豫皖省委 , 领导津浦路以西、 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广大地区的工作 …… 武装民众、准备与发动游 击战争 , 有计划地建立几个基干游击队和游击区。 这一指示 ( A ) A. 有助于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 B.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 D.导致华北抗战态势发生扭转 答案 A 本题考查时空观念素养。“1938年5月”正处于抗战防御阶段,正 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中共中央指示长江局“有计划地建立几个基干游击 队和游击区”有助于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A 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于1937年,“工农武装割据”开展于土地革命时期,均与材料时间不符,B、C 两项排除;材料中的“鄂豫皖”不属于华北地区,D 项排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