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三1-4.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 ‎1.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 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 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 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C ‎【解析】‎ 理学是明清时期的官方正统思想。“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正反映了在理学的影响下,社会崇尚人伦,宗族观念得到了新的发展。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说明宗族观念受到冲击,也没有反映人口流动问题。故A项错误。族谱是家族内部之事,没有涉及社会等级的问题。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题干主要强调修谱,未涉及继承问题。故D项错误。‎ ‎2. 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 礼治 B. 仁爱 C. 仁政 D. 兼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中的“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可见孟子对弱者的关注,由此文王发政施仁,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要求统治者要关注民生,这体现的是仁政的政治思想。A是孔子的思想;B是荀子的思想;D是墨子的思想;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孟子的思想 点评:孟子的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在人格理想上,强调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 ‎3.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宋明理学思想的主旨包括忠孝节义的内容,张飞和孔明的都体现了忠的内涵,所以①④正确;②项曹操“宁愿我对不起天下人,别教天下人负我”、③“贤臣择主而事”不符合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主张。故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的内容 ‎4.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 逐渐平民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宗教化 D. 逐渐神秘化 ‎【答案】A ‎【解析】‎ 汉赋多为歌功颂德的“宫廷文学”, 而随着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渐兴起,宋词、明清小说日益通俗平民化,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需要,故A正确,B错误;C、D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 ‎5.以帝王的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下列历史文化名词涉及帝王年号的是 A. 开元通宝 B. 建安文学 C. 文景之治 D. 澶渊之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开元为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文景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的谥号;澶渊是古代的地名。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中国古代纪年方式 点评: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古代没有公元纪年,用年号来纪年。比如贞观开元康熙乾隆,明朝以前一个皇帝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所有后人以年号代称皇帝比如说康熙皇帝实际康熙是年号;庙号是顾名思义就是宗庙里供奉而起的称呼一般是XX宗 XX祖唐太宗宋高祖清圣祖(康熙帝);谥号是皇帝死后,后人对其的评价而定的称号要说的是谥号不仅仅皇帝有,诸侯,有功名的大臣等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也有。比如说齐桓公,楚庄王,汉文帝汉武帝 ‎6.某学者谈到楷书在唐代的流行时说:“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 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 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 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依据所学,唐代的时候,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书法艺术进一步得到发展,楷书发展进入繁盛时期,名家辈出,故出现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现象。而楷书书写工整,便于识认,深受欢迎。所以应选D项。A项是小篆的特点;B、C项是草书的特点。‎ 考点: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汉字与书法•书法艺术 ‎7.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评价唐代时认为:“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莫不如此。”下列各项可以说明唐代“文化学术者莫不如此”的有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雕版印刷技术兴起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楷书形成欧体、颜体和柳体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化学术亦莫不如此”是指唐代学术文化也具有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结合史实可知在备选项中属于唐代学术文化的是②④两项,①是汉代的,③两项出现在宋代,排除含有此项的ACD三项,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唐代的科技与艺术·雕版技术和书法 ‎【名师点睛】高考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代表就出现的时间;②重大科技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及特点;③中国科技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建议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作系统归纳和总结。‎ ‎8.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纸币——交子开始四川地区流行,故①正确;因为民族战争频繁,北宋时期火药武器广泛使用,故②正确;北宋的《萍洲可谈》记述北宋“舟师”‎ 利用指南针航海的情形,故③正确;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点睛: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本题中的④是错误的,由此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9.(德)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A.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C. 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D. 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复兴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知识普及”等字眼意在强调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阅读方式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宗教的迷信消除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知识普及而未涉及科学复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0.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A. 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的控制减弱 B. 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C. 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D. 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街小巷”盛行、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术、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足以从侧面证明材料所要表明的是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11.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A. 文学艺术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 京剧艺人对剧种的改造是京剧发展的根本原因 C. 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D. 文学艺术在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说明事物只有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才能得到发展。所以本题选D,A材料中没有体现,B艺人对剧种的改造是京剧发展的推动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C人们的需求是外因,也不是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京剧。‎ ‎12.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A. 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 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C. 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 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魏晋时期“最高峰”说法不符史实,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的书法有隶书、行书、草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佛教盛行,出现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形成新的书体“写经体”,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的需要,故C正确。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说其“产生源于宗教艺术”,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主旨,即“抄写经籍为生”,即可得出答案。‎ ‎13.古代史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共有四次高潮。……其中,第三次发生在宋元时代”。下列中华文化成果向外传播不属于这次高潮的是 A. 指南针 B. 印刷术 C. 火药及火器 D. 造纸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造纸术外传时间是公元8世纪,不是宋元时代,故D正确。A、B和C都是12-13世纪外传,属于宋元时期,排除。‎ ‎14.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是 A. 《齐民要术》‎ B. 《九章算术》‎ C. 《氾胜之书》‎ D. 《四民月令》‎ ‎【答案】A ‎【解析】‎ ‎【详解】《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故A项正确;《九章算术》属于数学著作,B错误。C和D不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故C和D项错误。‎ ‎15.古代中华儿女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的相关史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 C. 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 D. 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的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人的头”指的是中国人民依靠智慧,创造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诸如四大发明;“阿拉伯人的口”是指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桥梁的作用;“法兰西人的手”是指欧洲人吸收和借鉴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ABD三项说法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外科技对比 ‎16.在一节文化赏析课上师生们讨论了如下语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节课是在赏析 A. 元曲 B. 汉赋 C. 唐诗 D. 宋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出自苏轼《蝶恋花》,应该是宋词,故D项正确。元曲属于散曲不符合材料信息,A错误。汉赋气势恢宏,与材料信息不符合,B错误。唐诗讲究对仗,与材料信息不符合。C错误。‎ ‎17.材料一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西汉纸的残片。 ‎ 材料二《后汉书》中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研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造纸术诞生于西汉 B.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C. 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 D. 两汉时期纸是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一通过考古发现西汉纸的残片以及材料二《后汉书》发现蔡侯纸,通过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说明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C正确。考古发现西汉纸的残片不能说明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A错误。《后汉书》属于单一的史料,难以证明蔡伦发明了造纸术,B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两汉时期纸是最主要的书写材料,D错误。‎ ‎【点睛】‎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的史料根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土文物等);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口述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故事和话本等);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在历史资料研究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考中常出现的诗歌、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18.郑板桥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 A. 山水画 B. 文人画 C. 宗教画 D. 风俗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属于比较简单的材料题。材料中“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等信息反映了写意的文人画的特点,故B正确;其他都属于写实风格,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画的特征 ‎19.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A. 总统共和政体 B. 君主专制政体 C. 议会共和政体 D. 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建立总统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体现维新派要求改变中国政体,而不是要坚持君主专制政体,故B项错误;议会共和政体不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不符合“皇上则为元首”,故C项错误。‎ ‎20.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可知,康、梁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有“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可知戊戌变法是借鉴了外国经验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可知,康有为是把希望寄托在朝廷的,C和戊戌变法依靠皇帝的史实相违背,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群众,而且从题干中得知康梁只是意识到发展民众的重要性,但是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康梁事实上的发动了民众,故D项错误。‎ ‎21.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 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 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 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 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故A项错误;“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说明近代中国文化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向现代形态转变,B正确。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故C项错误,D想理解片面化,材料并不是说明通过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D错误。‎ ‎22.近代某思想家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据此可知,该思想家 A. 反对“中体西用”,主张照搬西方文化 B. 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为人们所认可 C. 主张“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 认为东西方文化各有独特的体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主旨思想是作者认为中国的学说与制度同西方的有本质的区别,就如牛与马一样各不相同,中国既不能学习西方的“用”也不必学习西方的“本”,所以AC两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东西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D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中体西用”不为人们认可,故B错误。‎ ‎23.“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吴玉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题的诗。主要是肯定李大钊 A. 是《新青年》的撰稿人 B. 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C. 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D. 猛烈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答案】B ‎【解析】‎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李大钊在中国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题诗是针对上述史实给予的评价。故答案为B项。为《新青年》撰稿和批判尊孔复古思潮,不能体现“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的含义,排除AD项;发表《文学革命论》的是陈独秀,排除C项。‎ ‎24.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旧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文中“□□”处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 A. 亡国 B. 革命 C. 帝制 D. 尊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民国三四年”、“复古主义”、“忠孝节义”等信息可知,这种思想是指1915年袁世凯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这是袁世凯在为其复辟帝制作准备,故文中空缺的是“帝制”二字。材料的内容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内容。故选C。ABD不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25.“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给20世纪初期的中国革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 中国共产党诞生 B. 新文化运动发展方向改变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创立 D.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共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故A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创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C错误。B项没有体现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也可排除。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出现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D错误。‎ ‎26.“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观点主要认为“中体西用”理论 A. 出发点是在中国实行政治变革 B. 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 C. 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环境 D. 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观点是“中体”为“西用”能进入中国奠定了基础。即认为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故选C。A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B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说法与材料观点相反。‎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地主阶级·中体西用 ‎27.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原属曾国藩部下,其思想颇受曾国藩赏识。他被多次向朝廷推举,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这反映出 A. 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 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推荐陈宝箴,说明其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后来陈宝箴成为维新派的骨干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答案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 ‎28.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 C. 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答案】D ‎【解析】‎ 毛泽东思想坚持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而不是农民阶级,故A项错误;BC过于绝对化,表述错误,排除;毛泽东肯定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作用,这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符,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故D项正确。‎ ‎29.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中属于报道这一事件的是 A. 《发展是硬道理》《重新审视市场与计划关系》‎ B. 《论祖国统一的方式》《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 C. 《新时期发展的两要素——知识与人才》《力争高速度》‎ D. 《新时期新转折新理论》《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A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南方谈话 ‎30.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政治主张的根本原因是 A. 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B. 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 C. 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 D. 共产国际的帮助 ‎【答案】B ‎【解析】‎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历次民主革命失败,决定和中共进行合作,主要是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同孙中山民主革命立场有一致性,故B项正确;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都是客观因素,不是主观因素,排除C和D项。‎ ‎31.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这反映了明代出现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孙悟空是反封建的典型人物,紧箍咒象征着封建礼教,由“自由自在、打个粉碎”分析可知,反映明代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A项正确。CD项是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应排除。B项是程朱理学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西游记》‎ ‎32.‎ 成语“骚人墨客”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作《离骚》。该诗篇所展现的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自由主义 D. 理想主义 ‎【答案】A ‎【解析】‎ ‎《离骚》和《诗经》分别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源头,故排除BCD,选A。‎ ‎33.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 A. 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D. 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体制”是指计划经济体制;第二个“体制”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4.“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这里的“异端邪说”是指 A.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 枪杆子里出政权理论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城市武装起义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题无关,‎ 城市武装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不是“异端邪说”,故A、D项错误。题干说“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结合所学知识,与俄国革命首先占领大城市的做法不同,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和道路,故C正确。“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观念,强调的是共产党人应当掌握武装力量,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没有违背“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故B错误。‎ ‎35.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 A. 完成了拨乱反正 B. 打破了思想束缚 C. 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 深化了体制改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拨乱反正的步伐,92年南方谈话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A项错误;两次谈话都打破了思想束缚,前者打破了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后者打破了左的思想的束缚,故B项正确;推动工作重心转移是前一次谈话的影响,后者没有,故C项错误;两次谈话主要从思想层面推动思想解放而非具体的体制改革,故D项错误。‎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打破了思想束缚 二、材料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读下表:‎ 卖炭翁作者: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望海潮作者:柳永(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提取表中两个时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城市经济状况与文学发展状况的关系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 论题:唐宋文学与城市经济。‎ 说明:《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对市场交换行为存在严格的时空限制;《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描述则反映出宋代市场分散于宅屋之间,经营时空不再有限制。这说明宋代政府放松对城市的市场交换行为的直接管理,宋代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唐诗宋词的内容反映了这一时代特色,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参考示例 论题:市民生活与文学发展。‎ 说明:唐诗《卖炭翁》在形式上整齐划一,讲究格律,题材偏重政治主题。宋词《望海潮》的句式参差不一,句法灵活多样,以个人的感受描绘了杭州的繁荣。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词更容易抒发情感,适应了市井的生活需要,这说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解析】‎ ‎【详解】本体属于开放题型,属于全国卷典型开放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所学进行论证即可,本题可以依据材料从“唐宋文学与城市经济”或者从“市民生活与文学发展”提取论题,论证结合《卖炭翁》和《望海潮》中关于商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变迁角度回答。‎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 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3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论。‎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 ‎——《毛泽东选集》‎ ‎(1)结合以上材料所提出的观点,归纳毛泽东思想形成、完善的曲折历程。‎ ‎(2)通过以上材料,你对毛泽东思想有何认识?‎ ‎【答案】(1)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及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 ‎(2)认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材料提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形成、完善的曲折历程是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及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 ‎(2)本题要求学生阐述对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历程 内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