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儒学思想切入考查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关键信息: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愤然谴责。礼乐制度下,鲁国是诸侯国,是不能用天子乐舞的,而孔子的“愤然谴责”说明他的礼的思想,即恢复周礼,C项正确;A项是孔子的思想,但材料并没有体现。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故排除。D项也是孔子的思想,但不是材料的内容,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 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的观点是“提出法治、依法治国”,属于法家的观点,代表人物是韩非,D项正确。A墨翟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B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主张“仁义、王道”。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韩非子 3、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义礼智”的学说,“仁”包含了对社会、政治的最高期待,还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并且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因此B项是孔子思想中影响深远的智慧思想。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 4、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A项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C项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是法家的法治和集权思想主张,不符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孟子 5、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以及矛盾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应是道家思想。B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6、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答案】A 【解析】 思想在里面,排除B项。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天人感应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服务于 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B.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 C.“百家争鸣 D.分裂割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服务的,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C项时间不对。D项也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B。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背景 9、关于宋明理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来 B.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C.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认为天理是人与天地万物共同的本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宋明理学就是讲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是宋明理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C项宋明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取代,故C项符合题意。D项宋明理学认为历史万物的本源,故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 10、清代学者戴震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此话意在 A.抨击理学对人的摧残 B.强调“理”大于“法” C.赞扬理学的积极作用 D.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理学发展到清代已陷入僵化,特别是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性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束缚,戴震反对理学对人的束缚、摧残,所以A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内容 11、“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AD项说法明显错误;董仲舒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C错。朱熹吸收了佛道思想创立了理学,发展了儒学,使儒学发展到思辨化的阶段,故选B。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1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首佛教唱词提倡的修炼方式有类同的是 A.格物致知 B. 陆王心学 C.程朱理学 D.黄老之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整个的偈子也是一种指导修禅者用心的方法,因为禅家的修持核心是修心以明心见性,所以心地的清静与纯度是整个修持当中非常关键的部分。这个偈子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自我观照,提高内省与保持自身修养也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佛教和陆王心学都强调内心的修炼,因此B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13、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14、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结合题干“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说明他批判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超越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认识,D不符合史实,因此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未在中国产生,产生是在近代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此不能主观认为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王夫之 15、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内容,不包括 A.批判宋明理学 B.批判重农抑商 C.批判君主专制 D.批判农工商皆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故D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内容 16、李贽自称为异端,主要是因为他 A.鞭挞理学的道德观念 B.否定儒家思想 C、否定孔孟学说 D.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李贽主要是反对程朱理学倡导的封建纲常伦纪,他不是反对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而是反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仍然以过去的孔子思想来作为衡量是非的主要标准。故A项正确。B项李贽没有否定儒家思想,故排除。C项也错在否定,故排除。D项李贽没有涉及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 17、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B.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张主要反映的是对人的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重申。故此题应选A项。CD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想家虽然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但是影响力有限,并未上升到动摇传统思想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B项错误,只能说对以后的革命有一定的影响。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 18、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某位思想家时说:“他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之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这是对下列哪一思想家的评论 A.李贽 B.黄宗羲 C. 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明清之际”“朴素唯物主义”“辨证”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对王夫之的评价。王夫之“理在气中”的观点,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色彩。故选D项。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王夫之 19、“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谁的名言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安提丰 【答案】A 【解析】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 20、“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就够了。我昂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禁欲主义 B.蒙昧主义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人文主义,从题目中,“不想变成上帝,中要求凡人的幸福”可知,它要求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现实幸福,是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人文主义·含义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材料二: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材料四: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他认为,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4分) (2)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2分)列举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主张?(6分) (3) 材料三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4分)他提出该思想的目的是什么?(4分)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主张,并指出朱熹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6分)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分)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4分) (2)法家。(2分)韩非子。(2分)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4分) (3)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4分)目的:加强君权,适应大一统的需要,同时为限制君权提供理论依据。(4分) (4)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4分)目的: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理解与掌握。第一小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第二小问,历史意义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即可,如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圣人不希望一切都学习古代,不墨受一成不变的旧规,而是研讨当代的情况,据此采取相应的办法,这一主张符合法家的思想。第二小问结合书本答出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可知“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的是加强君权,适应大一统的需要,同时为限制君权提供理论依据。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可知内容。从材料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可知目的。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影响及法家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内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二: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他认为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还提倡“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黄宗羲得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6分) (2) 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共同思想是什么?列举这两段材料中能反映该思想的关键语句。(6分) 【答案】(1)背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推行文化专制政策。(6分) (2)批判君主专制。(2分)材料一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2分)材料二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顾炎武 查看更多